APP下载

全程化个性化康复护理在心肌梗死行PCI患者中的应用

2024-01-30黄丽云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全程化心肌梗死心功能

陈 凡,郑 玲,黄丽云

(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 福建厦门361001)

心肌梗死是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据统计,我国2019年以来,疾病年发生率约为50万例,预计在15年内可增长至7500万例[1]。其并发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可提高患者病死率,为延长患者生存周期,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至关重要[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于2013年治疗量已达45.45万例,同期增长约66.5%,虽可促使冠状动脉血液正常循环,改善心脏功能,但术后仍存在再狭窄、心绞痛等心脏不良事件[3]。因此,联合采取高效率、系统全面的康复护理干预十分必要。以往常规康复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单纯遵循传统刻板、笼统的护理流程,忽视了连续性、全程化护理干预在加速患者机体预后康复中的重要性[4]。全程化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源于19世纪中期,由美国提出的以时间为纵轴,以患者机体康复需求为实际开展内容的护理干预,在缓解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5]。2019年5月1日~2022年3月31日,我们对接收的64例心肌梗死行PCI术后患者采取全程化个性化康复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同期接收的128例心肌梗死行PCI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参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经由心电图、心脏灌注扫描、心脏标志物等检查,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者[6];②年龄>18岁者;③Killipp心功能分级在Ⅰ~Ⅱ级者;④首次发病,PCI适应证者;⑤临床资料无残缺,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合并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者;②合并凝血功能异常、内分泌或神经系统疾病者;③近6个月内曾有胸腔、颅脑等大型手术既往史者;④近3个月内曾有糖皮质激素类、抗生素类药物服用史者;⑤严重听力、认知障碍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4例。实验组男39例、女25例,年龄(66.39±3.45)岁;Killipp心功能分级:Ⅰ级37例,Ⅱ级27例;疾病类型:ST段抬高型35例,非ST段抬高型29例;合并疾病:是29例,否35例。对照组男38例、女26例,年龄(66.42±3.36)岁;Killipp心功能分级:Ⅰ级36例,Ⅱ级28例;疾病类型:ST段抬高型34例,非ST段抬高型30例;合并疾病:是30例,否34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组建康复护理小组:主要包括心血管内科总住院医师1名、护士长1名、科室责任护士3名、心理科医师和心脏康复治疗师各1名。在开展康复护理干预前,由护士长担任组织者与监督者的身份,对小组护理人员进行心肌梗死发生发展、危害性、PCI原理、目的、操作流程、护理注意事项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集中培训,总住院医师承担指导者,时间为5~7 d,培训结束后经由考核,成绩合格者可参与患者的临床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不同,将其进行不同居住病室的划分,同时,嘱患者及家属切勿对康复护理内容进行探讨与研究。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干预,干预周期为15 d。①护理评估:护理人员结合患者检验结果、病情状况、心理状态等对其进行全面评价,并根据患者机体康复需求,制订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干预计划。②疾病知识:护理人员采取面对面口头教育形式,将心肌梗死疾病发生原因、临床症状表现、治疗干预措施、并发症、行PCI的意义及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告知讲解,着重强调术后心脏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时对患者进行答疑解惑。③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心理科医生的协助下,以较为热情、积极的态度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鼓励、引导患者将自身不安因素及不良体验进行倾诉,护理人员从旁给予支持安慰,协助患者宣泄负性情绪,纠正患者思想上的偏差。同时,列举主治医师心肌梗死PCI手术治疗成功案例,邀请术后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④康复活动:术后嘱患者需进行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动态监测患者心动图、血压、呼吸等指标变化情况。护理人员联合心脏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床上被动、主动膝关节屈曲、肘关节外展内旋等四肢屈躯体康复活动,2次/d,每次10~15 min。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每隔2 h进行1次体位变换、床上坐起、腕踝关节抗阻等康复活动,每次训练时间为10~15 min,2次/d。随着四肢功能水平的逐渐恢复,鼓励患者进行床边坐立、扶墙缓慢行走、散步、太极拳等康复锻炼,3次/d,每次15~20 min。

1.2.2 实验组 在常规康复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全程化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周期为15 d。①术前:入院第1天,护理人员将心肌梗死及PCI等相关专业知识,以现代信息化互联网技术手段,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讲解。术前40~60 min,对患者进行心理放松与疏导。②术后1 d:护理人员协助指导患者进行被动、主动康复训练。③术后2 d:鼓励并协助患者进行床上坐起、关节抗阻训练,进行日常自我进餐、洗漱等日常生活技能训练。④术后3 d:患者在家属或护理人员的陪同下,进行床边坐立3~5 min,无不适或头晕等反应,进行床边站立、行走。⑤术后4 d:协助患者病室内扶墙缓慢行走50~150 m。⑥术后5 d:指导患者于病室平坦笔直的走廊缓慢行走200~300 m。⑦术后6 d:鼓励患者进行上下爬楼梯训练。⑧术后7 d:告知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至室外进行适量的太极拳、散步等有氧运动。以上康复活动,2~3次/d,运动时间控制在10~15 min。在行走过程中,至少有1名家属或护理人员陪同,避免发生跌倒等不良事件。

1.3 观察指标 ①希望水平:责任护士于干预前、干预15 d后,借助于1991年编制,中国医学科大学学者赵海平翻译修订的Herth 希望量表(HHI),主要包括采取积极行动(P)、面对未来与现实积极态度(T)及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I)3个维度,共12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为4分,总分为0~48分,分值与希望水平呈正相关。量表Cronbach′s α为0.85~0.91[7]。②心功能:责任护士于干预前、干预15 d后,通过超声心动图监测对患者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观察。③运动耐力水平:参考6分钟步行距离(6MWD)观察患者运动耐力情况,重度:<150m、中度:150~450m、轻度:>450m,行走距离越远说明运动耐力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 α为0.87[8]。④心脏不良事件:责任护士于干预15 d后,观察患者心绞痛、心律失常、冠状动脉再狭窄及心力衰竭等事件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HHI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HHI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及运动耐力水平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及运动耐力水平比较

2.3 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指血管腔内血栓栓子脱落,致使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狭窄阻塞,从而导致心脏局部组织发生持续性缺血缺氧的心血管系统疾病[9]。该病具有起病急、病程发展速度快及病死率偏高等特点,临床常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症状,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0]。临床常采用PCI将发生堵塞与狭窄的血管进行疏通再造,保证心肌供血量[11]。尽管手术临床疗效较确切,但术后仍存在各类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再复发等危险因素,强化患者术后康复护理干预,成为护理人员工作重点[12]。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HHI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护理人员借助互联网先进技术手段,于患者入院初期将疾病与手术相关专业知识,以较为直观、鲜明的形式加以讲解告知,提升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纠正患者认知上的偏差,激发患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求生欲,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及配合度,有利于心脏康复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心功能及运动耐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术后由护理人员指导协助患者,进行早期床上被动、主动康复活动训练,通过进行适当合理体位调换,四肢关节、躯体等肌肉活动,以提高患者血液中纤溶酶物质活性,加强冠状动脉血管腔灌注量,协助侧支循环系统的重建,避免管腔内壁中血栓的形成,促使患者心室射血量增加与心功能的恢复[15]。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早期心脏功能康复训练在促使患者心肌收缩能力及呼吸肺功能水平增强的同时,可以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及冠状血管的阻力,提高心脏储备能力,避免术后心律失常、再狭窄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我院接收的心肌梗死行PCI患者采取全程化个性化康复护理,能够提升患者希望水平、改善心功能状态,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在促进医院、科室持续不断发展中,起到重要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全程化心肌梗死心功能
心功能如何分级?
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全程化探析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全程化探究
构建全程化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学习资源平台设计与构建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