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1-28程悦
程悦
[摘 要]本研究以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评价与案例分析、问题与对策,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进一步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其特点包括校企协同育人、专业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等。在实践中,学校应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创新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案例分析及实践效果评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对策。未来,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包括职业素养培养、人工智能与技术创新、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等。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21.06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1-0236-04
0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转型升级,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任务越来越重,急需探索更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被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理论基础、实践意义,分析其特点、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设计与实践,评价与案例分析,以及问题与对策等方面。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提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通过本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可以为高等院校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和启示,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1 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指产业界、高等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共同推动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产业界和高等教育机构合作的重要性、产学研合作的现实需求以及高等教育机构服务社会的使命。
在实践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促进高等教育机构与产业界之间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与高等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的目标的高度契合,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界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社会经济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1.2 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1.2.1 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针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方面,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2.2 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可以更详细地描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企协同育人是该模式的重要特点,强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开展双向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的优化整合,从而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其次,该模式注重专业课程与实践的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实践技能。第三,该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能够通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1]。第四,国际化人才培养也是该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将国际化元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人才需求。最后,该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这些特点综合体现了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特色,有助于为社会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和未来挑战的应用型人才。
1.3 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当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高等院校逐渐认识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和未来挑战,需要探索一种更符合实际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始被提出并逐渐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2006年,教育部开始支持和推动高等院校的“卓越工程”建设,重点支持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和实践。此后,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目前,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高等院校通过构建校企合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等措施,逐步构建了一套科学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2 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2.1 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和运作
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和运作。为此,高等院校需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注重合作内容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以及加强管理和评估。其中,高等院校应该主动出击,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诉求,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共同开展研究、承担项目、共享資源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高等院校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和评估机制,对校企合作的开展和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措施,以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
2.2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另一个核心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创新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中,高等院校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注重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及注重信息化教育的应用。其中,高等院校应该通过开设实验课程、实践课程、实训课程、实习等多种方式,注重问题导向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合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通过设置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和开展综合素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高等院校还应该注重信息化教育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和便捷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
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高等院校应该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注重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及注重信息化教育的应用,不断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2.3 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三个核心是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此,高等院校需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加强科研项目的开展,注重创新实践的开展,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还需注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环节的整合和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2]。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需要校企合作机制的支撑,需要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更需要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加强科研项目的开展、注重创新实践的开展,以及注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高等院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
3 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与案例分析
3.1 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是用来评估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和有效性的重要工具。这套指标体系应包括多个方面的指标,如培养目标和指标、教学资源和环境、师资力量以及学生发展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具体来说,培养目标和指标应包括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指标;教学资源和环境则应包括实验设备、实践基地、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指标;师资力量方面应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等指标;学生发展方面则应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率等指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可全面、系统地评估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和有效性,为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3.2 模式案例分析及实践效果评估
以某高等院校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为例,该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校在培养目标和指标方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资源和环境方面,该院校建立了一批实践基地,配备了现代化的实验设备和教学设备,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在师资力量方面,该院校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并注重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在学生发展方面,该院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和科技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该院校取得了一系列的实践效果: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就业率也得到了较好的保障,并且在多个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了高等院校中的佼佼者。通过对该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效果评估,可以发现,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都是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
4 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4.1 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面临一些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实践基地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效果不佳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涉及教师队伍素质偏低、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关系不够紧密、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和创新实践机会等方面。
首先,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支撑,但是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年龄结构老化、学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模式实施的需要。其次,实践基地不够,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但是目前许多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够紧密,实践基地的建设难以得到保障。再次,课程设置不合理,限制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最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和创新实践机会,以及缺乏有效的培养方式和方法。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和有效性造成限制,需要高等院校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调整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模式的实施效果和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4.2 模式优化对策
针对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加以解决。首先,高等院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質,为模式实施提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支撑。其次,需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扩大实践基地建设规模和范围,提高实践基地的质量和效益,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再次,需要优化课程设置,注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多元化的课程,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最后,需要创新培养方式和方法,探索有效的实践和创新培养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整合和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需要对已经实施的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经验分享,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践交流,总结出可供参考的实践经验,为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5 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表明,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校企合作作为核心,重视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创新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同时评价体系需要全面、系统。未来,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整合和创新,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继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正谊,刘涛. 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9(9):41-44.
[2]马晓云,王炜炜.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研究,2019(2):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