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实践研究
2024-01-28尹桂刚
【摘要】深度学习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目标。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生“学”以及教学评价的有机融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构建深度学习课堂,一方面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深化课程改革,采取新的评价方式,让教学由浅层理论学习向实践纵深发展,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简述小学数学开展教学评一体化的必要性,并从多维度探究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模式
作者简介:尹桂刚(1982—),男,江苏省无锡市东 第二实验学校。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及内容,还要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教学评一体化模式能帮助教师有效达成以上目标。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评一体化模式。
一、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
教师和学生均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数学课堂并非简单的教或学,教师要以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合理点评,即突出教学评的整体性。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是将教、学、评拆分成独立的个体,导致课堂活动变为单向的知识灌输,不具备互动性与同步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1]。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自信的关键时期,而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并能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能让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并能增加师生互动的频率。除此之外,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教师合理运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能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实践策略
(一)校本课程设计,推动教学评高度融合
教学评一体化是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应以课程标准、学科素养为基础,确定教学目标和课堂评价标准,并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使教学目标、教学成果与教学评价相统一[2]。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三者共同指向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构建良性的动态循环体。具体来说,教师应以校本课程为切入点,将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教学要素纳入其中。这样不仅可以为数学课题研究提供相应的资源,还能推动课程校本化的实施。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为例。笔者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校本课程,以推动教学评融合的脚步。首先,笔者通过研读课程标准,确定此课的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认识图形之间的共性和区别,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形成量感。其次,笔者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布置探究任务。任务一:利用格子图画出相应的图形,在实践中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任务二:通过测量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对比推导图形的周长公式。任务三: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掌握。再次,笔者通过分析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发现学生掌握了周长的含义和公式,但无法通过移动、测量、计算等方法灵活比较图形的周长。最后,筆者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其学习思路和方法,并在后续教学中增加“趣味周长”校本课程,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通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关知识;教师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案例设计,达成课堂教学范式转型
深度理解、意义生成、能力转化、拓展迁移等都是深度教学的特点。在深度学习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案例设计也应遵循教学评一体化原则,以课程标准为思考起点,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通过综合分析预测教学走向,保证教学目标可评、可测、可实现[3]。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为了强化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教学效果,笔者积极尝试多种教学手段,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与优化。首先,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意义、单位、计算及单位转换等知识,并能熟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笔者以此为基础设计评价标准,即学生能利用思维导图或树状图的方式,从多个维度整理单元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笔者布置的应用题。再次,笔者围绕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设计教学问题,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笔者提出问题:“小敏陪伴小丽去买毛毯,店员为他们推荐两款毛毯,一款是长为120cm,宽为80cm的长方形毛毯,另一款是边长为95cm的正方形毛毯,小丽想要大一些的毛毯,应该选择哪一款?”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并利用公式解答。即长方形毛毯的面积为120×80=9600(cm²),正方形毛毯的面积为95×95=9025(cm²),所以应选择长方形毛毯。由此,学生不仅可以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还能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笔者展示单元知识框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将框架填补完整,助力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度。
笔者从教学目标、评价标准出发设计教学案例,调整课堂结构的同时让教学始终围绕主题开展,从而保质保量达成教学目标。
(三)借助数字化优势,建立教学评一体化评价系统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秉持“逆向设计,评伴全程”的原则,即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前,要先结合教学目标确定评价标准,再让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评价,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评价系统。这样一来,学生既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也是学习过程的展示者。教师将评价标准输入到评价软件中,并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开展个性化实时监测,有利于反馈课堂的真实情况[4]。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的教学为例。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千克”与“克”,但知道不意味着理解。笔者在数字化赋能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着重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首先,笔者在课堂初始通过问答互动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到千克和克的相关字样?它们分别有什么含义?”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展开讨论,认为千克和克在一些外包装中可以看到,常用来表示重量。其次,笔者继续提问:“谁能说一说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只知道1千克比1克重很多,却不知道具体的换算规律。由此,笔者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初步的了解,将教学评价标准定为“能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能掌握千克和克的换算规律,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再次,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物园给大象称重”的动画,再展示“超市给蔬菜称重”的动画。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认识到,千克一般用来形容较重的物体,而克则一般用来形容较轻的物体。最后,笔者准备3~5种重量不一样的水果,要求学生凭感觉分别装1千克的水果和500克的水果,并用弹簧秤称量水果真实的重量;而后,笔者将2份500克的水果放在天平的左侧,再将1份1千克的水果放在天平的右侧,让学生理解“1千克=1000克”的换算规律。
笔者在每个环节教学结束后,结合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评价标准,从而有效了解教学效果。
(四)多样教学与评价,加快教学评一体化的脚步
学生的年龄较小,长时间坐在教室中会使他们觉得学习很枯燥,导致他们对待学习的热情不足,难以全神贯注地探索知识。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教师应在多元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评价。具体来说,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状态,采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另一方面,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基础上,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明确之后的学习方向[5]。此外,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还应积极判断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据此对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教学评实现高度的统一。
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为了强化学生对角的认识,笔者在课堂上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保证教学评一体化。首先,笔者提前准备好乒乓球和玻璃珠,在课堂初始利用游戏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生用食指和中指夹起二者。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玻璃球较小,中指和食指的开口也较小,而乒乓球較大,中指和食指的开口也较大。由此,学生能在游戏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强化对角的认识。其次,笔者与学生进行互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通过游戏有哪些收获?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由此,笔者一方面能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另一方面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给予正向的评价,达到让学生在玩中学的目的。最后,笔者讲解角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角的特征。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多个图形,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为什么?”学生结合观察到的内容总结角的特征,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
笔者采取游戏、师生互动等多样化的手段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笔者结合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精准的评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
(五)开展全面实践,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应从局部试用改为全校推行,在全面实践中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在实践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一段时间后,同组数学教师应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积极开展研究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选用、教学评价成效等多维度进行讨论,积极分享教学实践心得,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为例。笔者所在的数学科组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围绕“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开展研究活动,而笔者积极学习新课标及相关会议精神,并结合课堂教学经验与同组教师共同探讨“如何落实教学评一体化”,从而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甲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创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统计图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养成从多个角度观察数据及其变化的习惯。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并能根据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教师乙创设多种旅游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向学生讲解复式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题意,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师丙为学生设计相关的综合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资料查阅、互联网搜索、实地调研等方式,完成数据的搜集、分析和整理,并以折线统计图的方式呈现数据。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形成正确的数据分析观念。
基于此,科组教师通过研究活动,从教学评三个角度设计教学方案,使课堂内容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后,科组教师共同交流探讨教学经验,分享教学心得,为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出谋划策。
结语
综上所述,在深度学习背景下,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将教、学、评融为一体,既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又能规范教学评价的范式,有助于提升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基于深度学习理念,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覃媛.“小循环”实现教学评一体,促进学生减负增效:以小学六年级数学作业设计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22(6):77-80.
[2]罗雪琴.“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课堂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2(7):46-48.
[3]吴晶.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2022(9):42-44,47.
[4]林琴.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以“四边形的内角和”为例[J].新教师,2021(9):76-77.
[5]宋文娜.小学数学教学变革与教学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1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