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课程教改策略研究
2024-01-27孙晓媚曾凡富
孙晓媚 曾凡富
摘 要:实现“三全育人”“立德树人”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通过改革和探索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各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教学目的。本文以广州城市理工学院通选课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为例,梳理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原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构建了目标导向、能力导向、价值导向这3个课程思政目标,通过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学习结果评价,同时发挥课程服务平台服务作用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1.074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指出:“挖掘高校各学科各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會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各门课程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前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旅游业是当今发展迅速、深受民众喜爱的新兴产业。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不断提升,旅游成了广大民众业余休闲生活中一个重要活动。在各高校中,绝大部分的学生也热爱旅游,在部分高校通识选修课中中国旅游地理也成为学生选修热门课程之一。
当前全国高校各类课程都在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中国旅游地理课程贯彻落实党“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思政育人的教学任务。课程将思政育人和选修课育人协同、将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与新的教学改革方法一起有效并用,重新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课程育人的渠道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政治觉悟,从而使学生在参与未来的旅游活动中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
中国旅游地理是地理学和旅游学交叉综合的一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属于人文素质教育类通识选修课,原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中国自然、人文等方面的优质旅游资源,掌握各类资源分布、产生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旅游国情,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劳动人们的智慧。教学内容涉及名山名水、古典园林、历史古迹等自然旅游资源,还有宗教文化、民俗饮食、红色爱国主义基地、乡村旅游等人文旅游资源,这些内容都能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爱国情怀、价值观、人生观等教育紧密相连。因此,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中,中国旅游地理课是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是能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的一门课。
1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融合存在困难
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如何深入学生心灵,升华学生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梳理课程教学知识点、学习案例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思政元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自然、有效地融入教学全过程是我们教学改革面临的最大难题。如果简单地插入思政内容就显得生硬,利用有效的素材开展“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是我们教学改革需要重点突破的难题。
1.2 学生缺乏学习课程思政的兴趣
首先,大部分的学生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他们觉得专业课比较重要,其他课程不重要。其次,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的内容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1.3 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缺乏自信心
大多数教师觉得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底不深厚,害怕在教学的过程犯政治方面错误,不敢轻易尝试思政教学改革,有改革也只是对小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不敢尝试大部分的内容。
1.4 课程平台建设不完善
目前课程还只是传统的线下教学,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另外学生课外实践与课程思政也没有结合起来。
2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分析
教学改革研究以广州城市理工学院2022年春季学期选修的134名学生为对象,中国旅游地理中乡村旅游专题作了一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以成都“五朵金花”案例讲授,结合乡村振兴的战略讲解,讲授时间在15分钟左右。课后问卷调查学生对本节课程思政的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70%的学生认同课堂思政元素融入非常重要,10%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在一节课融入时长上,90%的学生认为保持在5~10分钟比较适合,86%的学生认为不应超过15分钟,8%的学生认为思政教育的时长应跟随讲授的知识的多少而定;93%的学生对乡村旅游课程思政课堂表示非常满意。大多数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认同的,能接受短时间的相关思政元素融入,同时案例贯穿讲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能比较好地达到思政育人效果。
3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与研究
3.1 加强课程设计
基于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改革现状和要求,结合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主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合作精神、家国情怀、人地协调这几个目标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探讨,在原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构建了目标导向、能力导向、价值导向这3个课程思政目地。
(1)目标导向。包括3个方面,即认知、情感、技能。在认知目标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外,还要注重将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等时事政策以恰当的方式融进教学内容;在情感方面,除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外,也要注重将积极正向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内容融入进去;在培养技能目标方面,将培养地理技能与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审美水平等相结合。
(2)能力导向。立足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价值导向。设置了课程思政培养目标:树立资源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陶冶情操,提升修养,提高素质,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传承红色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大局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2 教学模式及方法探讨
传统教学模式中大都是按照课本章节内容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进度,课堂以老师为中心,按照老师设计的教学路径开展,教学方式以PPT讲解为主,适时插入视频、图片辅以教学内容。大多数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互动少。特别是通识选修课的授课对象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兴趣爱好、专业基础都不一致,学生对选修课都不太重视,课堂效率较低。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致,也是教学改革要重点突破的地方。
3.2.1 梳理思政元素,选取和设计融入点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元素丰富,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重新梳理了中国旅游地理課程的知识点,体现“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育意义,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经典案例,时事政策融入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与融入点的选择及教学设计如表1。
3.2.2 教学方法的创新
当今信息时代,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多样化,多媒体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慕课资源等等。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入自然、恰当,“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内容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可多元化教学方法。
(1)实地体验:如讲授古典园林、古建筑等内容时,可组织学生就近去广州番禺宝墨园、广州的陈家祠堂等地参观和体验。
(2)学生参与课堂:如讲授民俗风情内容时,挑选学生讲述自己家乡的特色民俗、饮食等,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做PPT、结合自身体会课堂讲授,通过学生课堂讨论,让更多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不一样的民俗文化。通过分享,不仅锻炼了学生搜集整合材料的能力,也让学生更加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视频教学:如讲授名山名水、人文景观、雾凇云海时,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视频观看结束后可开展观后感讨论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树立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意识。
(4)案例分析:在讲授乡村旅游时,可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以“成都五朵金花”为例,以例析理,阐述讲解成都五朵金花如何从过去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的情况到依靠地缘优势因地制宜确定乡村振兴战略,最后发展成为国家级旅游景点。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优美。最后以例启思,以例导行,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提出的重大意义,鼓励大学生投身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去。
3.2.3 学习结果评价的多元化
以往以专题小论文作为通识选修课的结课考核,实践表明,这样的方式存在弊端。如论文网上抄袭现象普遍,出现论文雷同、浅显等问题,学生成绩区分度不大。课程教学研究改革后,发现学习的过程比结果重要,认为过程性考评比重可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包括:出勤签到、课堂发言、课堂讨论、平时练习、上台讲授等。期末采取考查方式考核,以学习通平台线上考查,考查对基础知识、各类旅游资源分布、旅游资源形成原因等教学内容的掌握,题型以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为主,难易度适中。考查知识涉及面广,能较好地将课程应掌握的知识点考查到位,成绩区分度较好。
3.2.4 发挥课程平台服务作用
中国旅游地理目前的课程平台是“学习通”,“学习通”功能强大,通过“学习通”实行出勤“签到”可提高课堂出勤率,推送“随堂练习”可巩固复习教学内容,“抢答”活动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线上“考试”可减轻教师改卷统分的工作量。发挥“学习通”平台的服务作用,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互动性。
4 结语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思政德育内容是不断变化,要与时俱进。地理学讲究的是人地协调观念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承载着国家认同、家国情怀的爱国教育责任。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改革中,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为目标导向,充分发挥课程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恰当地融入课堂实践、评价等环节,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形成爱国主义情怀,服务社会信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日后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拓宽思政元素融入路径,丰富教学素材,更新教学内容,实现学术研究与思政育人双丰收。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梁品文.高校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0(7).
[3]闫庆武,仲晓雅,葛四杰,等.基于“雨课堂”的通识选修课程改革探索——以“中国旅游地理”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21(13).
[4]孙晓媚,吕志,曾凡富.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讨[J].西部旅游,2022(12).
[5]苏筠,王静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发展历程与实践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