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实践逻辑与创新机制研究
2024-01-27高会武张小龙李建军慕明康张俊丽
高会武 张小龙 李建军 慕明康 张俊丽
摘 要:在国有企业中,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驱动”来表述,犹如一匹骏马与马车之间的联系,党建工作所蕴含的动力就像是骏马的驱动力,能够带领马车向前驰骋。只有党建工作具备优质属性,才能为既定生产经营模式灌输新的改革升级意识,提升生产经营的目标精准度、过程规范度、结果有效性以及后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建;实践逻辑;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1.027
国有企业的党建模式更重视遵循对“条线”上“垂直”管理原则,即“通过明确行业系统主管单位,抓住党建主体责任”“制定党建工作指导意见和工作标准等”“抓好系统内相关单位党建工作”、将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工作从细节层面无缝衔接,在生产经营领域重大事项决策、重大干部上任、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要充分发挥党建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就是要促使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在政治素质提升、思想觉悟增强、组织效能提高、作风廉洁规范、纪律严明规范等方面加强建设,同时在制度设计中不断完善,形成一个高质量的党建管理服务体系。
1 国有企业党建驱动生产经营的问题导向
国有企业党建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制,其在整合资源、促进生产、维护稳定等方面长期发挥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单位制党建运转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政治强制手段,把党的组织系统紧密地嵌入到单位组织系统之中,并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手段,来呈现出“党是领导一切”的形象。这样,可以按照党和政府的指令,凝聚单位的资源和人员,提高社会生产力并促进社会的团结有序。从某种程度上说,国有企业党建至今遵循着单位制党建的底层逻辑,“党领导一切”始终是矢志不渝坚守的核心原则。但改革开放后,“领导”这个词语的意义发生了显著转变,彰显了时代的变迁和重心的转移。不再是指向计划经济时代的“组织”,而是更多地承担着“引领”责任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党已经完成了依托政治强制力组织社会的使命,在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时间,我们的重大任务是如何引领社会,具有重要的挑战性和意义。田先红指出:“随着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民生质量的明显改善、公民意识的整体觉醒,执政党已经不再将社会捆绑起来、也不再对社会进行高度整合”。这种变化导致传统模式下党单向度对社会的严密控制变得不再合时宜了。在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得到保障的制度和实践原则的引领下,党对于处理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关注重点在于加强和提升其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基础上,同时充分授予社会组织和个人自主性。这种处理方式,既是对自身基本原则的坚定维护,又充满着灵活而又精准的变通策略,正是党的领导能力和智慧的集中体现。
目前,学术界主要有5种不同的解释,探究国有企业党建对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政治联系企业”的“文明正当”范式,“政党参与治理”的“中国特色”范式,“制度环境变化”的“制度供给”范式,“政党入企”的“双向赋能”解释范式,“管理权移出党委”的“职能发挥”范式。国有企业的党建与生产经营息息相关,这是一个早已为人熟知的道理。上述解释范式较完备地回答了国有企业党建驱动生产经营的必要性及技术细节等问题,但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驱动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关注力度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与研究。
2 國有企业党建驱动生产经营的七种运转机制及其剖析
党的建设是促进国有企业良性运营的强有力支撑,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的必由之路。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党建,其驱动力来源于七大运转机制。其中,领导机制采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决策机制实行“党委研究、而后决定”的流程;人事机制通过“培养选拔、组织考察”来选拔人才;管理机制注重“联系职工、领导群团”的配合;动员机制鼓励“培养人才、争先创优”的竞争意识;育人机制注重“政治先行、理论武装”;监督机制严格要求“从严治党、精准执纪”。这七种机制相互配合,共同构筑了国有企业的强大战斗力。
第一,“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机制。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通过规范的法定程序,融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发挥党的组织优势,贡献党的智慧和力量;与此同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党员负责人也按照党章党规设定的程序,强化党的领导、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推进公司发展和政治建设。所谓“交叉任职”就是具有“一肩挑”素质的人既担任党组织负责人又担任董事长,并对董事长和总经理进行分开任职,以此处理国有企业党组织与法人治理之间的关系。相对于早期推行的集中化领导制度,这一新制度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家才能和权力监管的迫切要求,并在法人治理结构上增加制度性安排以保障企业稳健经营。在新制度的构建中,我们不仅考虑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更注重企业在社会责任和公平竞争方面的作用,来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在两个“一以贯之”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在党委的领导下对现代公司进行有效治理的制度。这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和公司治理两个制度的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第二,“党委酝酿、集体决定”的决策机制。在重要事项的党委(党组)会议上,必先在团队成员中或更进一步的主要领导人之间展开沟通,以便达成共识后,再在会议上表决,形成集体决策的合法结果。完整的党内的决策程序需要经过“会前酝酿”和“会议决定”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步骤,形成了一个完整高效的决策流程,可以使党内的决策更加准确、明晰。国有企业在处理重要的生产经营事项时,必须经过党委(党组)慎重研究讨论。这些决定不仅关乎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影响着行业的整体形势。企业在考虑是否采取这些措施时,需深入思考和认真权衡,这方面的重大事也应由企业党组织集体参与研究,探讨适宜的决策方案以保证决策科学可行。企业需要不断地设置和调整组织架构,制定和修改重要规章制度,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这样的举措,就像是给企业添上了新的翅膀,让其拥有更强大的适应能力和飞行能力。只有适应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明确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架构的职责,国有企业党委(党组)需依据企业实际情况拟定研究议题清单,以便明晰党委(党组)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其他治理主体的权责。
第三,“党管干部、制度发力”的人事机制。通过党管干部,党组织可以更好地掌握干部队伍,确保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担当精神得到提升。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质量,其关键评价指标之一就是是否切实践行党管干部原则。这一原则的执行,直接关系到企业领导层的政治素质和廉洁自律程度,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形象。国有企业的党建是推动生产经营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效落实选贤任能办法是其中一项基础性的考核标准。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党组织需要严格规范一系列程序,例如动议提名、组织考察、讨论决定等,以确保选配合适的、具有一定素质的企业领导干部,比如治企有方、廉洁奉公、对党忠诚等特点的人员。同时要保证党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领导权和对管理权。另一方面,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实施和完善人才强企战略,重视人才的作用,优化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重点关注处在企业经营管理和特殊领域紧缺、拥有专业技术和高技能的人才的工作。还要继承和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积极作为的良好社会氛围。比如,我们需要根据干部的年龄、知识、工作经验和职位层级的不同,进一步完善干部教育的规范文件,打造科学化的教育制度,促进干部的全面发展和能力提升等。这样才能选出真正合适的干部,并且能够适应当前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发展。
第四,“联系职工、领导群团”的管理机制。在以往党委负责制及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时期,生产经营权力分属党委会、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等“老三会”。然而在国有企业改制之后,生产经营权力日益向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新三会”集中。“老三会”需要寻找更为合适的机制融入“新三会”中发挥作用,并不是将“老三会”彻底撇开来,如若没有“老三会”,“新三会”就会摧毁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现实较好的做法是,党组织、职代会和工会应派出代表,经法定程序入主董事会和监事会,与其他成员共同决策重要事项,实现参与治理的目标。同时重大决策前,若有涉及重要干部问题,董事会必须谨慎听取党委意见。最后,在任何涉及职工利益的事项上,必须先征求职代会和工会的意见才能作出决定。我们需要探索出一种有效方式,使得职工能够有效参与管理。通过推进厂务公开、业务公开,可以确保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从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群建,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动职工们在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建功立业的旗帜下紧密团结,为职工群众解决难题,办好实事,更加关注职工的权益。
第五,“培养人才、争先创优”的动员机制。以党建驱动生产经营,首先是要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重用人才,将最优秀的人才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并且开展各种形式的争先创优活动,把人才真正动员到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生产攻坚的一线。一方面为了确保党员发展工作的有效推进,以达到党建与企业发展相融合的目标,必须综合考虑发展党员的数量、结构层次,必须遵循发展党员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质量和发挥积极带头作用的原则。坚持突出政治标准考核,积极教育和吸纳处在企业生产经营前沿的青年职工、知识分子成为党员。要发展不同工种、不同部门的人才加入党组织、成为党员,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企业开展党组织活动要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应采取多种形式,如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服务队等,锻炼广大党员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在企业发展的困难期、关键期和上升期积极承担重任,培育广大党员在生产经营、创新创业、提高效益和服务群众等方面成为先锋示范人才。
第六,“政治先行、理论武装”的育人机制。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肩负着重要的育人责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职工,才能更好促进生产经营工作的提质增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首是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首要任务,党员干部要肩负起党的政治建设的要任。这就需要企业党组织切实贯彻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聚集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积极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同时企业党组织必须坚守政治站位、增强政治引领、防范政治风险。其次,企业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学习党的指导理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入到每个车间、每个班组,用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和其他全体企业员工,通过政治教育和带头行动引领职工群众紧跟党的步伐。最后,企业党组织须大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开展复兴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可采取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宗旨教育等,同时引导党员干部和企业员工认真学习“四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第七,“从严治党、精准执纪”的监督机制。首先,要落实党内监督责任,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机制,从源头上确保党内管理的严谨性;为了全面监督党内各项工作,我们需要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力度,借助内设纪检组织、党委工作机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力量,共同实现全方位的监督。其次,我们必须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强化政治监督,深入掌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严格监督决策的实施和执行。企业的党建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具体实施要求,毫不妥协地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浪费之风。加强对权力、资金、资源、资产高度集中的部门和单位的监管。对于违反规定的侵吞、挥霍国有资产以及利益输送等问题,态度必须严肃,严加惩处。如果出现严重问题,应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报告。最后,必须利用企业的监事会、审计、法律和财务等监督机构,推动各种监督之间的无缝连接和协调,形成强大的监督联合力量,提高监督效能,坚决查处和预防腐败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黄俊尧.整合、驱动与覆盖:城市基层党建的格局重塑及实践逻辑[J].党政研究,2019,(4):2531.
[2]唐文玉.从单位制党建到区域化党建——区域化党建的生成逻辑与理论内涵[J].浙江社会科学,2014(4):4754+156.
[3]陈明明.在革命与现代化之间——关于党治国家的一个观察与讨论[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20.
[4]林尚立.两种社会建构:中国共产党与非政府组织[J].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1):114.
[5]田先红.政党如何引领社会——后单位时代的基层党组织与社会之间关系分析[J].开放时代,2020,(2):118144.
[6]蒋大兴.政治/政党与企业——政治权力参与资源分配的文明结构[J].当代法学,2018(1):1131.
[7]王元芳.中国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有效性研究——基于政治干预行为的视角[J].南开大学,2013.
[8]龚睿.政黨权力视阈下的国企党建生成逻辑与路径转型[J].理论与改革,2017(6):148157.
[9]姚靖.政党入企:国家与社会双向赋能的中国实践[J].党政研究,2021(4):5866.
[10]林尚立.阶级、所有制与政党:国有企业党建的政治学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10(1):5358+82.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15914(1).
[12]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N].人民日报,2016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