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防控视角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分析

2024-01-27

活力 2023年23期
关键词:内部监督流程环节

孟 娜

(淄博市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心,淄博 255000)

引 言

事业单位作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社会服务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承担着繁重、多样的公共服务职能。为了有效履行事业单位各项服务职能,要优化管理水平,防控管理环节中的风险。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在发展和前进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风险,包括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信息沟通不畅等,很可能产生隐患,给单位带来一些问题。在当前,事业单位要高度关注风险防控要求,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措施,帮助事业单位规避管理环节的风险,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相关概念

风险防控视角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站在内部控制五要素角度全方位关注事业单位在不同管理事项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并以此防控风险,实现规范运营。风险防控视角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能够让事业单位在管理各环节都形成风险管理的理念,并充分重视内部控制工作要求,确保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趋于完善。

二、风险防控视角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

第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内部控制环境是事业单位内部全员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及岗位分工的体现,是组织中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健全的治理结构和完善的人力资源政策,在执行内部控制环节中未形成全员配合的机制,相关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相互推诿等问题。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的工作机制不严谨,管理措施不科学,在发生风险时将严重制约事业单位的运营,进而引发隐患。

第二,风险分析与管理不当。在运营环节,要高度关注风险分析与管理的要求,通过分析事业单位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形成良好的风险防范机制。但是,部分事业单位未重视风险分析与管理的要求,未通过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关注可能存在的各类潜在风险,也未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对风险仅能做到亡羊补牢,无法提前预防。

第三,主要管理活动存在风险。事业单位的主要管理活动包括预决算管理、财务收支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部分事业单位在上述管理活动中存在关键控制点不充分、约束力度不足、业务流程不细致等问题。管理活动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给事业单位带来风险,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埋下隐患。

第四,信息传递不及时。部分事业单位在执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内部控制信息化联通情况不乐观,内部控制信息化覆盖面窄,且不重视各类信息的传递,无法通过科学的信息管理机制和信息系统对各类信息进行实时传递和控制,严重制约了管理工作的开展。

第五,内部监督工作不严肃。事业单位实施内部监督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措施,对各项工作进行分析和监控。但是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工作流于形式,未定期分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短板和不足,也未针对管理的漏洞第一时间予以补救,管理环节的隐患无法得到及时处理。

三、风险防控视角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议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第一,强化事业单位全体成员的内部控制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环境日新月异,当前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只有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才能有效规避事业单位发展环节中的各类潜在风险。首先,加强全体人员的内控意识、风险防控理念的培训和教育。事业单位通过成立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工,组织专题培训,建立定期例会和专题会议相结合的制度等,将风险防控理念贯穿到日常工作中。单位财务部门要牵头梳理内部控制流程,关注不同业务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制度的方式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个人,并通过专题培训让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其次,构建良好的单位文化。单位文化是对单位内部全体人员进行约束的隐形工具,科学的单位文化对于规范人员的职业道德及工作有着重要价值。单位在构建单位文化的环节,通过开展宣传、举办竞赛等方式,让内部全员认识到内部控制的要求,为单位内部控制流程开展提供必要支持。最后,单位的全体员工要认识到风险防控的价值。风险管控工作对单位而言至关重要,部分单位因为自身的风险管理不当而产生了一些重大隐患,为解决这类问题,可以通过定期播放党风廉政警示录、反面教材警示片,以及开展沟通等方式,向全员灌输相关风险给单位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全员形成重视风险防控的理念。

第二,合理设置单位的组织架构。为确保事业单位的各岗位实现有序分工及有效制衡,单位要形成科学的组织架构,对各项工作流程进行合理管控。首先,合理确定岗位职责。单位要建立分事行权、分岗设权机制,制定岗位职责说明书、从业人员基本行为规范等,明确各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具体工作要求,形成科学的岗位工作机制,确保各级人员对自身工作负责,避免人员在工作中发生推诿扯皮问题,确保各岗位的工作得到科学协调。同时,为了确保各岗位之间的工作能够实现相互牵制,单位要严格执行分级授权机制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确保各岗位工作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其次,防控“一言堂”的风险。事业单位在设置组织架构的环节要防控管理层的权力过于集中产生的风险,建立关键岗位干部交流或定期轮岗机制,针对“三重一大”事项建立集体议事决策机制,避免一权独大的可能性。通过在事业单位内部落实分权要求,形成对各项管理活动有效的制约机制。

(二)分析与管理风险

第一,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首先,开展风险分析。事业单位在实施风险分析环节要根据外部环境及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全方位地分析运营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辨别潜在风险。其次,有序评估风险。事业单位在分析各环节风险之后,要采用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关注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给事业单位带来的影响程度,掌握不同风险的主次排序,结合风险特点形成有效应对风险的措施,确保事业单位在风险管理环节灵活应用风险控制的方法对各类风险进行全方位管理。

第二,优化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事业单位在执行风险管理环节要采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形成科学的控制措施,对各类风险进行预警和应对,以确保事业单位在管理环节中能够有效控制风险。风险控制措施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承受等,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等要素予以应对,如对于拖欠周期较长的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对于价值金额较大的固定资产购买商业保险,等等。

(三)优化主要管理活动

第一,强化预算控制的合理性。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事业单位履职的基础和起点,以及对各项工作进行规范控制的重要方法,近年来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完善预算编制环节和编制范围。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要采用零基预算和自下而上的汇总方式进行,严格落实“二上二下”的工作流程,深化“四本预算”和政府债务预算全口径编制,统筹上级资金、存量资金和单位资金,将事业单位各项收支全部囊括到其中,避免出现预算频繁追加等问题,确保编制的预算能够符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做到对各项工作流程的科学控制。其次,强化预算执行刚性约束。事业单位在各项工作开展环节应以预算管理为核心,通过预算工具实现对收入活动与支出活动的监管[1]。为确保预算执行具有严肃性,要对预算执行环节形成科学的监督与考核机制,严格落实财政或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确保预算工作流程得到科学执行,避免出现无预算和超预算支出、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混用、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混用等一系列问题,杜绝随意性、临时性地追加预算。同时,要加强预算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完善常态化预算执行监控和评价机制,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第二,对收支业务形成规范的内部控制措施。事业单位在收支业务环节要制定完善的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首先,要严格执行授权审批制度。授权审批控制的原则和思维理念要贯穿收入管理、票据管理、支出管理、公务卡管理等各个收支环节和类别中,通过对上述环节中的关键管控点进行审批和科学控制,从而规范日常财务工作,保障制度落实到位。其次,建立科学的收支管理流程。单位在执行收支环节要认真梳理和检查各项收支工作流程是否规范和科学。通过建立科学的收支流程,高度关注收支环节的各类事项,并对收支事项中的风险进行重点检查。通过严格监控收支环节中各项事项的开展情况,落实授权审批控制的要求,确保各类事项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第三,建立科学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措施。资产管理涉及货币资金、国有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管理。首先,要将资产管理纳入预算管理环节。当前,在财政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各级政府提倡“过紧日子”。在公物仓无法满足事业单位资产需求的情况下,经批准后方可按照勤俭节约的原则编制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在实施国有资产采购的环节要严格落实预算控制的要求。其次,规范资产日常管理,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体系。通过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认真做好资产月报与年报、资产新增与处置、年度清产核资等工作;通过建立国有资产台账,对资产情况进行有序管理;通过“一物一签”和资产信息及时更新维护,确保资产状态得到实时监控;通过建立资产盘点制度,分析是否存在盘盈、盘亏问题,有效盘活闲置资产,从本质上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性,逐步构建涵盖从“入口”到“出口”的全生命周期制度机制。最后,实施资产绩效评价。从资产制度、配置、使用、处置、产权和统计管理等方面,结合通用资产增长率、闲置资产变化率、信息化应用率等指标,分析国有资产管理效益,实施绩效评价。全方位分析资产的实际管理状态,并发现管理中的薄弱之处,针对评价反映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补短板、强弱项,抓好整改落实,全面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第四,规范预算单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流程。首先,在严格落实政府采购制度法规和政府采购预算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基础上,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采购归口部门、采购活动中相关岗位的权限及责任,规范采购流程、决策机制、期限要求等内容,修订和完善与单位相适应的政府采购内部运转和管控制度。其次,加强采购岗位风险防控。认真梳理政府采购预算管理、采购需求管理、合同管理、履约验收、“预采购”与自行采购、采购绩效管理等环节中的关键管控点,针对其中涉及的不相容岗位和关联岗位建立相应的分离制度,完善政府采购内部控制流程,从而规避采购风险。

(四)重视信息传递

第一,完善信息系统的功能。信息系统层面的内控建设越来越被行政事业单位重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覆盖情况、与政府会计核算模块的信息化联通情况也成为影响内控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信息系统管理环节,事业单位通过构建与管理体系相配套的完善的信息系统,将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方法和工作要求融入信息系统管理环节,从而对事业单位工作流程进行有效控制,避免信息传递不及时产生信息孤岛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流程烦琐、规模较大的工作内容,需单独设立信息化控制系统,让信息化技术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2]。

第二,构建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为确保事业单位各项工作要求得到及时传递,要构建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事业单位各级人员要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和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会、员工大会,不定期开展员工文娱活动等,采取面谈与网络软件、信件相结合的方式搭建信息沟通桥梁,让事业单位的信息能够实现上下互通、及时传递,为事业单位管理流程中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五)强化内部监督

第一,建立监督管理规范。事业单位要优化内部控制,就要重视监督管理机制的作用,根据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实际情况完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制定监督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3]。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和监察机制,认真检查内部控制执行工作是否规范和科学。通过建立科学的监督监察措施,对管理环节各类事项进行高度关注,并对工作事项中的风险进行重点检查。在执行内部监督环节,关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之处,并通过落实监督制度有序分析各环节漏洞,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时予以控制,确保事业单位实现规范运营的目标。通过严格监控内部控制环节中的各项事项开展情况,落实约束与监督的要求,确保各类事项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第二,对内部监督发现的各类问题及时整改。内部监督的本质目的是发现管理环节的问题并予以整改,为确保内部监督发挥应有作用。事业单位在完成内部监督之后,要对所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形成内部监督报告,并上报单位管理层,由其作为改进单位管理流程的依据。同时,事业单位要对在内部监督中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跟进,分析整改的进度,确保各类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结 语

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紧跟时代潮流、提高履职效率的客观需要,对事业单位优化工作机制和防范管理风险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认识到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并通过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措施规范和完善本单位的管理工作。本文通过探讨风险防控视角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论述了内部控制工作对事业单位的重要价值,认为事业单位在实施风险管理的环节要高度关注内部控制要求,确保通过内部控制流程来约束事业单位的工作,规避管理环节的风险,以确保事业单位实现有序发展的目标。同时,事业单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工作并非一成不变,而要结合时代发展对内部控制体系不断研究,为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内部监督流程环节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有效措施探讨
企业会计内部监督问题及对策探究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案管中心与检察院内设相关部门衔接机制论要:以强化内部监督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