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文化建设新思路探究

2024-01-27郭燕斌

活力 2023年23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郭燕斌 李 聪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 450064)

引 言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也是物质和精神的载体[1]。中国文化的根源在于乡村文化,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一、乡村文化的相关概念

乡村是长期以来农民以耕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耕地区所形成的区域范围。乡村文化的主体是农民,范围是农村,活动主题是农耕生活。因此,乡村文化是指农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形成的关于集体耕作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相关行为方式的相关文明的集合[2]。因此,乡村文化是农民依托其长期生活的独特的乡村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方式,在广大农村地区通过农耕劳作形成的自然人文景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价值观念。乡村文化可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维护乡村社会秩序提供重要力量。

二、建设乡村文化的必要性

文化自信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同样,发展乡村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工程。

(一)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贯彻落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出了具体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乡村文化对村民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满足村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乡村文化建设与基层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基本生活有了更牢固的保障,人们的需求也由物质层面的需求转变为精神层面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众不但对物质生活有追求,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对精神层面也有更高的追求。因此,发展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丰富乡村文化,可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力量。

(三)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逐渐呈现边缘化、空壳化趋势,乡村的主要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乡村的建设力量和人才大量缺失。加强乡村振兴建设,就要激发乡村内在动力,增强乡村自我认同,点燃土地的热情,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可以培养思想水平高、专业知识强的现代化新型农民。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坚定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思维方式随之发生变化。

(一)乡村传统文化逐渐衰落

一方面,乡村文化空间逐渐弱化。乡村文化的产生有特定的环境氛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文化场所不断遭到破坏,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受到冲击。不仅意味着承载乡村文化的物质载体被破坏,更意味着历史记忆和乡愁的消退。另外,一些属于乡村的民俗和习惯也在逐渐消失。一些极具历史感和年代感的文化活动,伴随着乡村文化空间的弱化而逐渐消失,进而导致邻里间在情感上的疏离。

另一方面,传统道德伦理逐渐消解。农耕文明讲究的是淳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义轻利。但当前乡村传统道德伦理正在消解。一些农民被功利主义驱使,过于强调自我意识,淡化集体意识,乡村文化淳朴的风气逐渐瓦解。

(二)乡村文化建设人才流失严重

一方面,为了生计,村里主要劳动力逐渐走出农村,外出务工。甚至有些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在学业有成后不愿回到家乡建设新农村。这就造成了乡村劳动力和人才的大量缺失,妇女、老人和儿童是当下农村的主要常住人口。以往热闹的村落成了“空心村”,建设乡村的重担落到了这些留守人员身上。由于留守人员的文化程度不高,因此没有能力建设乡村文化。

另一方面,缺少继承传统文化的人才。现存的优秀乡村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导致自身逐渐面临消解的处境。那些曾经倾心于乡村传统文化的手工艺人,由于身体和年龄原因而力不从心。加之传统的手工艺受到排挤和冲击,技艺传承中断。

(三)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一方面,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地区限制,一些农民的思想较为闭塞,这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践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碍。

另一方面,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农民接受的教育有限,认知水平有限,自身的素质不足以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空闲时间,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钻研科学知识,研究农作物耕种的科学方法。此外,当地政府并未给农民发展提供培训平台,缺少相应的农业知识培训讲座。

(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较低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是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数量不足。乡村书屋、科技馆、体育锻炼器材室等都与农村实际发展情况存在差距,不能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量严重不足,设施陈旧破损严重,一些地区的文化站、科技馆、美术馆等文化活动场所常常形同虚设,并未发挥实质性作用,甚至有些变成了公开娱乐场所。同时,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较大的区域化差异。

四、乡村文化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困境由多方面原因导致。当前阶段,应立足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导致其面临困境的原因,进一步寻求解决对策。

(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将乡村文化推向边缘化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不断挤压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城市文化是时尚、快节奏的代表,这种潮流文化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冲击着固有的价值观,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不断遭受冲击,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村落逐渐消失,土地数量不断减少。农民进城虽然是小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对社会尚未产生较大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乡土秩序的瓦解。此外,以城市文化为中心的多元文化剧烈冲击着农民的精神世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侈之风不断影响农民的精神和心理。原本踏实朴素的村民,逐渐迷失自我,功利主义充斥内心。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一些不良行为时有发生,原本淳朴的乡风乡气正在逐渐瓦解。

(二)乡村经济水平不足以支撑乡村文化的发展

乡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农民的文化水平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低,提供的就业机会就少,岗位工资水平也不高。因此,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缺乏物质保障,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缺少动力。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并非专业文化传承人员和手工艺人,往往忽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很多带有传统色彩的民间文化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同时,资金又是一大难题,缺少资金的支持,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缺少活力。

(三)区域化明显,乡村教育落后于城市教育

首先,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性。村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村里每年举行的干部选举大会、村民委员会等,通过几次会议来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几乎不现实。加之部分村民的思想相对封闭保守,即使接受了相关的政治理论学习,固有的思想观念也很难改变,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部分领导干部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认为发展乡村经济才是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不上心或仅停留在喊空口号层面,并未将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文化的计划落到实处。

(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理念落后。建设理念落后导致很多公共文化产品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资源浪费严重。当前,在农村发展乡村文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掌握着公共服务的领导权,农民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出现政府供给与农民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象。

其次,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建设滞后。文化对人才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结构不合理、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①政策上的偏差。当前的人才培养政策多向城市倾斜,加上地方政府不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流失严重;②人才培养机制缺乏。基层政府缺少关于人才培养的计划和统筹协调,忽略人才对乡村振兴及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五、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面临重重困境,新时代如何突破乡村文化的内外限制,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功效并助力乡村振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一)构建乡村文化空间,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重新整合乡村文化综合资源,构建乡村文化发展新空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大量的城市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不断挤占着乡村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导致乡村文化的社会基础逐渐消失。

立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应结合乡村发展的规律,整合乡村文化资源,着眼于村民实际的精神需求,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空间。一方面,继承好传统乡村文化资源,尤其是承载历史底蕴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传统乡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留住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标志。另一方面,结合农村当前的农业发展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特色传统节日,借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发展形式;增强文化认同感和乡村凝聚力,加强村民之间的归属感,保留乡风文明和乡土人情,满足村民的精神追求,给在异乡打拼的人以精神寄托;增强文化自信,将“乡愁”中所承载的精神寄托和家国情怀通过乡村文化植根于农村这片宽广的土地,保留祖辈的命脉和传承,增强乡村的凝聚力。

(二)发展乡村经济,留住乡村文化创新主体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乡村出现“空心化”,留下的只剩妇女、老人和儿童。离开乡村建设的主力军,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就失去了支撑。因此,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增强乡村吸引力,留住劳动力,吸引人才,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建设家乡;大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吸引外来投资,为乡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强医疗保险服务和公共卫生文化服务,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同时,结合当地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用特色产业带动农村经济,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为劳动力投入农村生产提供物质保障。

(三)加大乡村教育发展力度,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村经济发展迟缓的原因之一是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因此,建设乡村文化,发展乡村经济,必须要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民继承并弘扬乡村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其次,大力弘扬乡贤文化,树立忠孝仁义的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鼓励农民学习借鉴乡贤的美好品格,化解邻里矛盾,调节因城市化导致的各种利益激化带来的困境。

此外,要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最美乡村,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加强农民务农技能培训,掌握先进的务农技术,积累务农经验。

(四)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除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外,还应积极动员社会力量的加入,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满足农民多元化的文化精神需求。其次,加强资金的投入,确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具有物质保障,进一步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农村建设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专门设立发展乡村文化的基金,确保乡村文化建设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最后,鼓励社会非营利性机构入驻乡村,协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动员社会力量,提高供给效率,减轻政府负担,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