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代交通文物资料的英译探究
2024-01-26王俪颖韦储学
王俪颖 韦储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桂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该地文明可追溯至一万年前。 桂林的交通建设同样有着光辉的历史。 桂林处于岭南与中原间的交通要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了丰厚的交通文物遗存。历代修建的交通文物,如古桥、古道、古渡口等,不仅是桂林作为桂东北文化中心的物质和文化基础,也是桂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是桂林建设文化名城、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文化资源。 积极开展桂林古代交通文物资料的英译研究,有助于向外宣介桂林的历史及其丰富的历史资源,促进桂林的持续发展。
查询文献发现,国内除了韦红君、韦储学[1]基于翻译目的论对桂林古桥资料英译进行了探究,尚未发现其他学者对桂林古代交通文物资料进行相关翻译研究的成果。 文章将从纽马克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视角对桂林古代交通文物资料的英译进行探讨,为桂林旅游文化外宣翻译提供有益补充。
一、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概述
英国翻译家彼得·纽马克[2](Peter Newmark)在其1981 年出版的《翻译问题探讨》著作中,提出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两个概念。 语义翻译是在译入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条件下,尽最大努力呈现出原文的语境意义。 交际翻译是指使译入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 1988 年,纽马克以布勒和雅克布森所提出的语言三大功能理论为基础,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将文本主要分成表达功能性型文本、信息功能型文本和呼唤功能型文本。 在三大文本功能基础上,纽马克又提出了三大文本类型——表达性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 而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更加注重目标语所产生的效果,要求对目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接近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所以交际翻译旨在最大化忠实目标语与目标语读者,尽可能使译文通俗易懂。 虽然语义与交际翻译侧重点和指导用途不同,但在实际翻译实践过程中,没有纯粹的交际翻译或语义翻译,译者往往需要将其重合使用,共同指导。
二、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桂林古代交通文物资料翻译中的运用
旅游文本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语言还会带有强烈的当地色彩。 因此为了在译文中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译文中不可缺少必要的文学性表达。 在翻译桂林古代交通文物资料时,译者须对其历史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洞悉其言外之意及文化内涵,并在译文中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意图和召唤意图,确保语义翻译的准确性,并实现交际目的。
语义翻译突出译者忠于原作者,强调原文信息内容。 语义翻译较客观,讲究准确性,屈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翻译原文的语义,只在原文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的最大障碍时才加以解释;而交际翻译较主观,只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使原语屈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3]。
(一)直译加注,确保原有文化的准确传递
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 一个国家的传统习俗和民族特色是通过文化体现出来的。地名名词、题词等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独有的文化,在目标语言中存在文化缺口。 因此,在处理这类词汇时,译者不仅要熟悉源语和目的语两种不同文化系统的语言,更要熟悉源语和目的语里蕴含的两种文化[4],在做到文化不失真的同时加强汉语话语权。
例1:木龙渡口位于叠彩山明月峰东面的漓江之滨。 (木龙渡口资料)
译文: The Mulong Crossing Point (the name “Mulong”, which means “ wooden dragon” in Chinese, comes from a tale that the winding old trees above the cave is legendarily a wooden dragon)is located on the bank of the Lijiang River.
“木龙渡口”之上为“木龙洞”,而“木龙洞”名字的由来,出自古老的传说。 相传从前洞口有盘曲的古树,洪水涨时化龙入海,因名木龙洞。 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英语使用的指导方针中,大多数景点名称都被音译成英语。 为了让外国游客更好地领略景点名字中的文化底蕴,传递信息意图,达到语义翻译效果,译者采用了音译加释义的方式将“木龙渡口”译为“The Mulong Crossing Point”,因为名称的本身说明了渡口名字的来源,并在此之后通过增译介绍其名字内涵及传说。 这样既传递了字面意思与文化特点,也让外国游客了解此景点的文化历史内涵。
例3:桥廊为穿斗结构,三进二十九开间。 (虹饮桥资料)
译文:As a chuan-dou type structure with three Jins (a jin means a row of rooms) and twenty-nine Kaijians (a Kaijian refers to the standard width of a room) in an old-style Chinese house.
在翻译过程遇到的众多问题之中,相当一部分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困难[5]。 该句涉及部分中国古代建筑专业术语和许多特有的建筑专用描述的语言,为了传递特有术语的同时提高目标语读者的可读性,从而达到译文的语义与交际效果,译者对本句的相应文化负载词“三进二十九开间”进行了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其中“进”指的是古代建筑房屋合院的排数,“三进”便指的是三排房屋;一个“开间”则表示一个固定的房间长度单位,二十九开间也就是二十九倍的长度。 因此,我国地方建筑特有的测量单位“进”和“开间”也保持了音译,同时以括号的形式对其进行解释。 这样既方便目的语读者理解,又向他们展示了我国建筑文化的独特性。
(二)解释含义,促进理解
释义也被称为解释。 译者考虑到读者的可读性,通常采用意译来达到正确的解释。 当涉及中国古代独有的纪年方式、某个朝代特有的政策措施以及带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时,若按字面意思翻译,无法让英语读者理解其中的信息,所以译者应该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角度进行翻译。 因此,译者须通过释义来传达原文的真实意思,从而使原文容易被理解。
例4:据《龙胜厅志》记载,当时境内有“渡船五只,岁修银六两”。 (石门塘渡口资料)
译文:According to “The Chronicle of Longsheng Ting①”, there were “five ferries with six taels of silver for the yearly repairs in it.”
“河道岁修银数”为清代每年河道工程经费定额。 光绪《大清会典》载:“凡旧有埽工处所,或系迎溜顶冲,或因年久旧埽腐坏,每岁酌加镶筑,曰岁修。”译者可以通过对相关历史信息的查阅理解,对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语进行解释性翻译,将其译为“silver for the yearly repairs”,使译文读者一目了然,既保证原文内容含义的准确表达,又帮助译语读者清楚理解其含义,真正实现翻译目的。
(三)类比表达,文化替代
有的学者将类比这种翻译方法称为“文化替代”,指的是借用目的语中相似意义的习语、典故等进行替代,目的语读者较为陌生的信息就可以转化成较为熟悉的内容,以便拉近文化距离。 纽马克认为可以采取文化对等法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即用目标语的文化负载词来替代源语的文化负载词。
例5:清代初年,桥因战火受损严重,定南王孔有德“聚数千人之力”,疏通桥两侧淤塞河道,换掉桥上损缺石块,使桥“焕然一新”。 (阳桥资料)
译文: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bridge was severely damaged in wars. Kong Youde, King of Dingnan, gathered many hands to dredge the river way on both sides of the bridge and replace the damaged stones on the bridge, making it a new one.
在交际翻译的指导下,译者参考了英文俗语“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来处理“聚数千人之力”,将其改译为“gathered many hands”。 同时省译了原文对“千人之力”的具体表达,因为此处的“千”并不是指具体的数量,而是指的数量“多”。 例5 中译者使用了类比俗语表达方式,既使译文简洁地道,还能在英语读者中产生类似的反应,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避免外国游客产生困惑。
(四)句子重构,实现流畅
汉语频繁地使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 然而,简洁性在英语中容易被接受,英文语言更加倾向于简单明了地表达信息。 因此,在翻译这些材料时,译者需要简化华丽抒情的句子,使其意义更加容易为外国读者所接受。 此外,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而英语是形合语言,所以译者应该在完全理解源语的前提下,重构句子结构,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语言特点,更加流畅。
例6:修复后的花桥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比例和谐,拱脚纤细,体态轻盈,倒影圆融,显得更加优美瑰丽。 (花桥资料)
译文:The renovated Flower Bridge, reasonable in layout, distinctive in structure, harmonious in proportion, slender in arches, light in body and rounded in water reflections, looks more beautiful and magnificent.
对于信息型文本而言,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以及语言表达是否流畅都是语篇翻译的重要标准。 该例原文句子运用了多个四字结构,从多个角度形容修复后花桥的优美造型。 其中“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比例和谐”和“拱脚纤细,体态轻盈,倒影圆融”是描述花桥优美身姿的修饰语,而“显得更加优美瑰丽”才是句子中心。 译者便用插入语及非谓语结构将四字结构的修饰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出来。 因此在翻译该句子时,需要根据原文的内在逻辑、目的语的语法结构及使用习惯进行处理,使译文衔接得当、逻辑严密,方便目标语读者获取准确的语义信息。
例7:该桥修成后,远看如长虹卧波,过其上者如履平地,极为方便。 (飞鸾桥资料)
译文:After reconstruction, the bridge looks like a rainbow lying over the river from afar, where those who cross it feel like walking on the level ground , making it more convenient for people crossing it.
例7 译文是在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共同指导下处理的。 原文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将飞鸾桥远近两种视角的不同感受描述了出来,该句十分具有汉语特点。 同时原文读下来,译者发现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在此案例的翻译中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译者采用了“重组法”将经过修辞的句子无所装饰地用目的语表达出来,用“where”使译文句子前后关系紧密,更加符合目的与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好地达到语义与交际的效果。
三、 结论
文章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视角出发,选取桂林本地古代交通文物材料作为语料,分析了其中出现的翻译现象,探讨了旅游文本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研究发现,遇到源语中特有的文化缺省,如地点名词、文化负载词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使用直译加注法或释译法;根据中英文修辞方法及表达习惯的不同,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写十分必要。 且在部分情况下,重合使用语用翻译或交际翻译既可以做到既体现其背后的特色文化及独有话语权,又不影响目标语读者阅读。
注释:
①The name “Ting” was originally used to refer to the government office. The department system in the sense of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originated from the end of Ming Dynas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