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智慧种养综合体”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
——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农牧专业为例
2024-01-25张家俊朱锋钊
张家俊,朱锋钊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a.药学院;b.农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0 引言
2022 年12 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印发,文件强调,要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在提升关键办学能力的重点工作中,要求优先在现代农业等专业领域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1]。实践教学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国内的学者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也进行了诸多研究[2],对于“新农科”而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尤为重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校外实训基地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由于目前对企业的激励机制不足,企业的营利性和育人的公益性之间存在价值取向性的矛盾,也还存在生产过程与教学需求衔接不畅、教师的主动性发挥不够、学生的研究及创新性学习受限等问题,严重制约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提升。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结合畜牧兽医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实施计划,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典型带动”的原则,积极推进农牧专业以学校为主导、多元投入相结合的校内“智慧种养综合体”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旨在为提升关键办学能力开展有益探索。
1 项目建设背景
农牧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3]。近年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农牧类专业与温氏集团、大北农集团、贵州贵茶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共建了39 个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可满足教学、科研及顶岗实习的基本需求。相关企业对学院的技术和人才支撑给予高度认可,乐于接收毕业生入职、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入企实践。然而,这些企业离学校也还是有一定的空间距离,生产型企业在防疫、规程等方面的要求又极为严格,校企合作的共赢机制不健全,企业缺乏动力,因考虑经济效益不可能主动适应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一、二年级学生的见习以及学有余力、学有特长的学生研究性学习不可能到校外实训基地完成,老师的一些创新性的想法和实践也不可能在校外实训基地实施[4-5]。
2 项目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沈兵虎等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若干关键问题》一文中阐述,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表征是主动适应、全面适应与超越适应[6]。学校主导“智慧种养综合体”建设就是为了主动全面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项目建设的理念思路是立足贵州省山地农业及特色经济发展,响应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战略发展要求,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多元投入、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突出办学能力提升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旨在提升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项目总体围绕现代山地农业人才培养需求,紧贴贵州省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中国特色畜牧兽医高水平专业群,紧密对接区域生态畜牧业、食用菌、生态茶等六大主导产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组织,参与企业生产实际,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校企携手开展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产品研发、工艺开发和技术推广,共建共享融人才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研发、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功能一体的现代山地农业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平台。
3 项目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通过合理规划、完善和升级畜牧兽医高水平专业群基础实训平台、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国家级农业和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等实验实训场所,建设“一平台、两中心、三基地”(见图1)。一平台即畜牧兽医高水平专业群基础实训平台,两中心即协同创新中心、智慧农业信息中心,三基地即智能生态养殖基地、园艺植物生产示范基地、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新建智能温室大棚区、药用植物园、精品果蔬种植示范园、植物种植资源圃等功能区。最终建成集教学科研、技术推广、产品研发、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山地农业公共实训平台。
图1 铜仁职院校内“智慧种养综合体”建设平面图
3.1 一平台
整合资源,改造升级畜牧兽医、动物医学、设施农业与装备等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建成畜牧兽医高水平专业群基础实训平台。建成后包含动物疫病诊断实训中心、动物医学基础实训中心、动物饲料分析检测实训中心、畜禽繁殖改良实训中心、农业综合实训中心、农产品检测实训中心、农产品电子商务实训中心等7 个基础实训中心,满足畜牧兽医专业群动物解剖生理、植物生理、农产品检测等基础课程的实训需要。
3.2 两中心
畜禽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中心根据产业需求,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科研院校和企业创新资源,统筹开展畜禽健康养殖领域核心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解决贵州畜禽健康养殖的主要问题,建成引领贵州畜禽健康养殖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研发地;建成重要的技术成果孵化转移平台,培育出一批畜牧养殖企业;建成省内一流的畜禽健康养殖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建成带动贵州生态畜牧业发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引擎。最终把中心建设成为引领贵州畜禽健康养殖产业发展的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凝聚与培养人才为一体的创新平台,达到建设一个平台、研发一批技术、创新一批成果、开发一批产品、带动一批企业、培育一批人才的目的。
农业信息中心。由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农产品安全及管理溯源系统、农产品网上商城、农技服务公众号四大部分组成,涵盖农产品产、销两大过程,实现了农业从种植、生产到销售的可视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构建农产品产、销过程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平台,建成集教学、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生产性实训及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农业信息中心。
3.3 三基地
3.3.1 智能生态养殖基地
按照标准化养殖要求,建设涵盖各个生产环节的畜禽健康养殖模拟中心和动物诊疗中心。根据生态养殖的要求,建设污物处理及资源再利用实训基地,对粪、尿等养殖场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后,作为有机肥用于果蔬种植。包括污物处理及有机肥生产实训中心、有机果蔬种植实训中心;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污物处理及利用技能,培养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学生的有机肥生产及有机果蔬生产技能。
3.3.2 园艺植物生产示范基地
园艺植物种植区。扩建精品水果园、生态茶园、露地蔬菜园、花卉苗圃园和食用菌生产园,改善园区生产管理便道、采摘便道、观光便道等基础设施,完善耕作管理制度、运输管理通道、灌溉输水管线,共同建设智能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智能化“互联网+农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等。
智能温室大棚区。在国家级“互联网+农业”开放性实训基地升级通风系统、电动遮阳系统、温控系统、供暖系统、雨水排放系统、灌溉系统等温室智能化管理系统,结合智能生产管理、农产品溯源,对整个温室实行计算机控制,包括温控、湿控、光控、施肥、灌溉等,温室外部建立农业气象站,总体实现远程信息跟踪和控制。
药用植物园。依托校内药用植物生产技术团队,紧扣产业需求,集成优势资源,主要种植木本、草本、藤本等常见形态药用植物品种,在满足植物生态习性的基础上,创建稳定的生态群落,结合园区整体空间布局和植物分区规划,决定药用植物的种植种类及形式,满足药学及相关专业实训教学、项目研究及科研成果转化的基本要求。
智慧茶园。建成生态有机观光茶园4亩,种植或引进贵州地区优良品种4 个;能满足茶园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控、茶叶加工生产性实训和“梵净山茶新产品研发中心”试验基地开发新产品的需求,成为开展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师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3.3.3 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依托国家级“互联网+农业”开放性实训基地、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等,校内建成创业孵化基地,以“畜牧兽医、动物医学、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解决农产品种养技术问题,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解决农产品生产问题,电子商务专业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为导向,结合数智化直播间、乡村振兴助农直播间,开展“黔货出山”“助力兴农”等实战演练,大大提高创新创业孵化成效。
4 项目运行及效果
4.1 校企共建与学生培养需求高度契合的实践教学基地
以学校现有的食用菌、种苗快繁专业实习工厂和主要机加工设备为载体,引入实力强、社会信誉度高的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经营、学院参与管理的经营实体式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中场”2 个。选择贵茶集团、温氏集团贵州分公司2 个农业龙头企业,学校投入基本的教学设施设备及材料,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原则,建设建立“厂中校”2 个;要求基地岗位能力课程教学实训开出率达到100 %,实施“跟师协岗”教学,学生(学徒)真正实现“做中教、学中做”。
“校中场”“厂中校”的运行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我院联合温氏集团贵州分公司、贵州大北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贵茶集团等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成立现代学徒制招生工作组,制定《校企联合招工招生方案》,构建“校企双主体办学、分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六双融通、互培共育”人才培育模式,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课程体系,校企联合制定相关专业教学标准。校内“智慧种养综合体”的运行适应了现代学徒制的“1.5+1+0.5”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的完善,实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学员跟师协岗,采用“以师带徒、分组轮训”的教学组织形式,将课堂搬进田间地头、猪场圈舍,使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育人。
校内“智慧种养综合体”的运行有利于实现校企之间人员互兼互聘,便于联合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员工培训、师资培养、教材开发、现代学徒制定向培养、教学实训、顶岗实习等工作,让学生在真实生产岗位中获得现代山地农业相关技术技能。
4.2 政行校企一体化协同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高职教育办学的逻辑主线和必由之路。但地方性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还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状态,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意愿不强,产教融合政策执行乏力[7]。为有效运行校内“智慧种养综合体”,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代表成员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发挥学院和行业企业教育培训及其他资源的整体合力,推动校企良性互动,形成信息互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
为更好地培养适应现代智能农业高端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与贵茶集团、松桃铁骑力士等企业联合办学,成立产业学院,开展适应多种类型生源的“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基地、双管理、双考核”的“六双融通、互培共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形成有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成立了“智慧种养综合体”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企业对基地所需设备的支持、耗材投入以及实训基地设备管理、学生实训编制、指导教师管理等日常工作。实训指导教师主要来源于校内教师和部分企业人员。其他共享资源单位按成本向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交付管理费、耗材费等费用,对社会人员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实行有偿服务。
4.3 产学研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平台
校内“智慧种养综合体”的建设让落实教师全员轮训制度成为可能,极大程度地方便了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实施。全体专任教师每年至少1 个月可以在“智慧种养综合体”开展实训,农学院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 %以上。通过鼓励教师开展教科研、企业挂职、轮岗轮训、产学研合作、学术交流、访学研修等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及实践能力。近年来,引、培、聘满足教学需求又能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20 名以上,有核心技术,有绝技绝艺的省部级以上技术技能大师2 名,国内有声誉的国家级教学名师1 名。还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技术员、能工巧匠组建高水平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专兼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承担基于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项目,兼职教师专业课授课比例达50%。
4.4 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校内“智慧种养综合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一进校就可以到“智慧种养综合体”接受熏陶,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时段和条件设计教学任务,创建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克服了学制短对人才培养方面的制约。在校内“智慧种养综合体”等条件支撑下,以创新创业能力类型为维度进行能力要素分解,设计与能力相匹配的双创课程,并规划完整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开发优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助力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
依托校内“智慧种养综合体”,成立指导“双创”教师团队,联动区域学校、企业和行业资源,着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型小微企业或团队,并为初创团队提供创新创意转化条件与专业化的初创辅导服务,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主题项目库,如“互联网+”创意设计类、“互联网+”商业服务类、“互联网+X”产业类等,向学生提供低成本、模式清晰的小微创业实战项目。
4.5 社会服务前沿阵地
校内“智慧种养综合体”面向社会开展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电商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年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可达5000 人次以上。在原有“互联网+农业”开放性实训基地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数字资源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提供一对一精准帮扶、农情服务、农民大学讲堂、农业法律法规、农业网站导航等资讯。利用专家的碎片化时间,借助网络平台为种养殖户提供线上线下农技信息、技术咨询和技术诊断等服务。依托校内“智慧种养综合体”,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培育一批产教深度融合、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发展企业,实现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双主体育人、科研项目申报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以利于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和推广实用技术。
5 项目展望
职业教育以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职责,实践教学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各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可以互相补充。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设学校主导的“智慧种养综合体”,在农牧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做了探索,也期望对该类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方面做出更多贡献。
5.1 服务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引领“三教”改革
专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需要一个过程。校内建设学校主导的“智慧种养综合体”有利于提升教师素养,促进专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引领“三教”改革。“智慧种养综合体”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开展相关试验,为教学素材收集录制、资源整合、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等方面提供零对接。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数字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理解,重新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组织形式,主动适应产业快速调整、生源类型多样、个性化学习需求增加等方面的挑战,推动人才培养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
5.2 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形成,服务学生发展
目前,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生规模大、双师队伍弱、基础投入还有差距等因素影响,教育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与市场发展需求的匹配度还不够高。学生的关键能力内部结构复杂,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等,需要在更多的实践教学中培养[8]。职业教育需要通过自身的改良满足社会的需要[9]。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培养过程中,企业生产目的与学生实训目的之间存在价值取向的矛盾,企业希望自主生产不受影响,尽量满负荷生产,产品合格率越高越好;学生实践需要动手,而学生都是生手,易出次品或废品,有时也不可避免地占用一些场地和设备。校内建设学校主导的“智慧种养综合体”可以解决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上述问题,可提供一个与实际职业岗位相贴近的技能训练空间,让学生在有目标性的实践训练前提下,通过一些设计性、探索性和综合性的训练,使学生到达就业岗位后,对所遇到的技术、设备、生产组织管理等问题不会感到陌生,从而缩短了岗位适应期;同时培养并逐步使学生形成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良好的工作品质和职业道德的个人能力以及与人协作、交往的社会能力。学生可以“泡”在“智慧种养综合体”实训基地,对服务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作用。
5.3 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动物繁育、饲草加工、食用菌菌种选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项,支撑了区域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学校主导的“智慧种养综合体”可以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在教育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会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案,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将会取得新的进展。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充分发挥“智慧种养综合体”先进设备和优秀的教师团队优势,积极主动对接区域内农业主导产业,组建生态畜牧业、生态果蔬、食用菌、中草药等专业技术团队,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助推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