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思政引领下“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2024-01-25代群莉刘玉平祝明秋朱达惠
代群莉,袁 峰,刘玉平,祝明秋,朱达惠,岳 季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为激发骨科护理实习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培养具有崇高信念、高尚道德情怀、严谨求实精神的护理专业人才,并为护理专业知识注入精神力量,本研究通过在课程思政引领下“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骨科护理临床教学,对实习护生进行思想浸润、医德培养和价值观引领,实现骨科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毕业实习是学生从护理专业学生向护理人员身份转变的重要过程,在此期间,不仅要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而且要着力提升其道德素质[2]。研究发现,护理专业实习生职业认同感整体水平较低,专业思想稳定性不高[3]。临床实习过程,护生逐渐踏入社会,不管是在专业知识还是交流沟通上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预料的问题,因此临床实习是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4]。对实习生而言,将思政融入临床实习中,能引导护生树立诚实守信、严谨求实的医德医风,培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医学精神。我国护士对于课程思政教学体验多为正向倾向,对支持实习护士参与课程思政教学表现为积极态度[5-7]。对于带教老师而言,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能力上、人文素质要求上提出了挑战。由于护理学专业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在护理学教育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尤为重要,重视及加强课程思政在护理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8]。目前,有部分学校的护理学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但很少有教学医院将思政教育应用于临床实习护生的整个实习过程。本研究在骨科临床护理教学中融入思政要素,实施课程思政引领下“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即将思政融入趣味化的课程题目及课程体系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信息化平台的使用、社会实践活动、全程医学教育5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渗入骨科临床护理教学,并注重护生的主体地位,培养护生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课程思政建设要将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人才培养的价值和意义所在[9]。目前尚无此类教学方法的联合,此次教学实践旨在逐渐形成成熟的思政融入“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为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和提高思政教育效果提供新的教学途径及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2月在骨科实习的48名本科护生为对照组,其中女45人,男3人;年龄(20.3±2.6)岁。2022年3月—2023年2月在骨科实习的50名本科护生为观察组,其中女47人,男3人;年龄(20.5±1.9)岁。为保证同质化,护理本科实习生在进入临床科室实习前,由护理部进行统一培训,并进行理论考试。两组护生年龄、性别、学历、理论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两组护生入科后均由总带教老师带领熟悉病区环境,介绍科室相关规章制度,按照学校实习教学大纲制订科室带教计划,采取“一对一”带教,根据计划安排每周学习的相关知识。
1.2.1 对照组
带教老师采用传统的演示文稿(PPT)课堂授课并结合临床病人案例教学法(CBL)及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BL),每周1次理论授课,授课前提前2 d按照教学计划布置需要护生自主学习的骨科理论知识,并设置课堂需要回答的问题,理论授课时结合临床相关病例,无相关思政教育内容。
1.2.2 观察组
采用课程思政引领下“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2.2.1 思政融入趣味化的课程题目及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临床骨科护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将骨科护理学的课程进行分章节、分知识点命名。并进行PPT课件的制作。让理论课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兴趣,关注国家时事和民生,在典型事例中挖掘骨科思政要素[10],2008年汶川地震中,我国骨科医生在救治伤员中发挥了重要力量。从救援前线的骨科前辈口述中得知,在面对大量肢体骨折的病人时有数名骨科医生身上背包里带上一把充电池电钻,几十套消毒好的外固定支架进入地震灾区,10 min就能固定一个肢体骨折的病人,为灾民自救和伤员转运赢得大量时间[11]。在骨科护理学临床理论教学中,首先将系列课程命名,比如颈脊“呼叫”—颈脊髓损伤病人的护理,将团队合作精神融入教学;警惕点头哈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将挺直脊梁、做奋进向上的中国人融入教学;百密一疏—骨质疏松症的护理,将关爱老年人、提前干预骨质疏松、降低脆性骨折的发生率融入教学;力“腕”狂澜—腕管综合征病人的护理,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融入教学等。使理论教学趣味化、特色化,加深护生印象。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利用故事讲述、剧本编剧等补充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共情能力[12]。在教育过程中,重视护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置中融入思政内容及国家卫生部门的方针政策。
1.2.2.2 建立思政案例库
从医学人文、爱国情怀、历史文化、职业素养4个方面建立思政案例库。骨科思政案例库主要由骨科4名护士长、4名省级骨科专科护士负责完成,其中有1名主任护师、3名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均已取得教师资格证并获得讲师资格,专科护士负责收集案例,护士长负责编写案例。
1.2.2.3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理论授课前、中、后发放教学用具,按照骨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将教学用具准备齐全,如各种牵引带、颈托、腰围、石膏、支具等,作为护生“做中学”实践用具。以牵引期间的护理为例,提前发放各种牵引带,让同学在课前提前尝试牵引带的使用,自主学习牵引带的使用方法,通过对牵引带使用的过程,体验病人感受,启发同学换位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深入进行爱伤观念教育及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在牵引带使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交流群等网络资源进行线上讨论与引导,启发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牵引带使用过程中激发同学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加强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通过课堂授课老师启发式提问,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同学主动思考。以CBL教学方法为基础,建立思政案例库,以PBL教学方法为指导,启发护生提出问题,在老师的鼓励下大胆地分析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求证,增强自信心、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团队积极合作,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反馈、评价。
1.2.2.4 信息化平台的使用
安排思政教育的线上课程,把专科疾病知识制作成微课视频,将思政内容渗透其中,以讲解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以中国骨科先驱方先之教授事例为导引,他赴美国波士顿大学深造后不愿为日寇工作,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及爱国精神,他率先开展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创新了治疗手段,随着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微创手术、显微镜、机器人等应运而生;接着穿插讲解疾病的症状、简单的手术过程、围术期的护理等,发送一些图片、视频,护生可以线上学习,和老师互动交流;指导护生下载3D body解剖应用程序(App),通过3D body解剖App的应用,将基础解剖知识更直观、形象地呈现,有助于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以牵引为例,通过3D body解剖App可以很直观地观察腓总神经的位置,并且理解下肢牵引时腓总神经受压导致足下垂的原理,这样护生在病人健康宣教和病情观察中有据可循,提高了护生的自信心和探索知识的动力。运用3D body解剖App通过录屏、截图等形式将解剖基础知识与教学内容整合,融入教学内容中。
1.2.2.5 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知识拓展,延伸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带领护生参加义诊活动,关爱全民健康;组织志愿者活动,进入社区,宣传强健骨骼、保护颈椎、腰椎及突发骨折紧急处理相关知识。培养护生乐于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提高护生的职业使命感和有效沟通的能力。
1.2.2.6 全程医学教育具体教学实施方法
根据临床骨科护理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科室护理带教计划,从编好的案例库中选择适合本周学习的案例。如提前2 d通过QQ学习交流群发给护生案例,如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护理,并发放教学用具(腰椎牵引带、腰围),让护生结合自主学习的内容,熟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围术期护理、健康宣教,为老师授课做理论铺垫,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护生之间互相使用腰椎牵引带、腰围,学会换位思考,体会病人的感受,在以后的实习或工作中用更大的耐心、责任心、爱心去护理每一例病人,同时提高护生动手能力,并在使用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激发其创新能力;在理论课上结合3D body解剖App中的解剖知识点进行演习操作,演示椎间盘的组成成分、前后左右临近结构(脊髓、神经、韧带等)的作用、特性,有利于护生理解该疾病的临床症状及如何做好日常保健,结合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影像学资料和科室留存的手术视频,让护生体会到保护脊柱的重要性,把所学知识传授给身边的人,关爱身边人的腰椎健康,此时将方先之教授的事迹导入,老师根据思政案例启发护生思考、引导护生讨论、发表观点,带教老师再进行总结评价,并将思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其中,激发护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培养护生爱国情怀,不断加强知识学习,并学以致用。
1.2.3 评价指标
1.2.3.1 两组护生出科综合考核成绩比较
出科前进行理论和操作实践考核,理论采用闭卷形式,由4名省级专科护士根据骨科教学大纲要求准备4套理论试卷,内容涵盖护理学基础、骨科专科知识和设置的情景案例分析,4套试卷的难易程度、涉及知识点具有同质性,均由骨科副主任护师及以上骨科护理专家审核通过,考核时两组同学试卷不重复;操作均为随机抽查骨科专科操作;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满分均为100分。
1.2.3.2 人文关怀能力
采用许娟等[13]汉化的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该量表包含耐心(10个条目)、理解(14个条目)、勇气(13个条目)3个维度,共37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评分,其中正向评分条目[14]“强烈反对”计1分,“强烈赞同”计7分,反向条目反向评分,总分37~259分,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6,本研究测得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9,有较好的信效度,总分越高说明人文关怀能力越强。
1.2.3.3 观察组护生对课程的综合满意度
自制满意度调查表,采用问卷星调查观察组护生对课程思政引领下“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共11个条目。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表1 两组护生综合考核成绩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护生教学前后人文关怀能力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观察组护生对课程的综合满意度评价情况(n=50)
3 讨论
3.1 在课程思政引领下“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护生的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综合考核成绩(理论、操作)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融入思政教育的“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提高了护生理论知识水平、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的能力,巩固骨科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举一反三。教学模式得到护生的认可,说明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式丰富多样。观察组护生通过问卷星满意度调查,对课程的满意度≥88%,大部分护生能接受并认可,这也充分表明思政融入趣味化的课程题目,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一些新颖的课程题目可以有效改善枯燥呆板的课堂环境,有助于护生对知识点更加形象地理解以加深印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开发和整合多元化思政资源平台、优化多模态教学方法,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创新意识和潜力,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融合[15]。思政案例的融入,能培养护生爱国情怀、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研究表明,在教学中应用思政案例,学生潜移默化地在专业课程中接受思政教育,使护理知识教育与思政元素相融合,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16],激发内驱力。学生最喜欢专业课程中引入的思政元素是相关知识领域杰出人物的介绍,以及对时事热点的讨论等[17]。利用信息化平台,多元化的教学鼓励学生多参与、多体验、多感受、多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去改变和提高精神境界[18]。通过“做中学”鼓励护生主动参与、互助互学、培养团队精神、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提高其动手能力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促进实质性知识内化[19]。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护生服务他人意识,并增强社会责任感,做一个有担当、有温度、有情怀的医务工作者。
3.2 在课程思政引领下“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
实施融入思政教育理念的“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后,观察组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融入课程思政的“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高德毅等[20]在总结“上海经验”的基础上,认为课程思政其实质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一种课程观,通过充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及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做中学”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师生互动,通过换位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其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的能力。将思政教育融入微课录制,不但为护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也同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了教师教学的深度、广度,思政教学及爱伤观念的融入,可有效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4 小结
临床实习是护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经阶段,护理实践学习是护理本科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阶段[21],将课程思政融入临床护理教学课程体系,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护理工作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在临床实习中开展课程思政是发挥思政价值引领作用的重要路径[22]。本次研究初见成效,融入思政教育理念的“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生综合素质,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提高人文关怀能力。本研究样本量有限,下一步将扩大样本量,继续研究该教学模式对护生情绪及共情能力的影响,使该教学模式更具说服力,并在其他临床科室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