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小血管病总负荷与血红细胞分布宽度的相关性分析

2024-02-15杨丽芝林哲聪何文贞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2期
关键词:脑小血管病白质

杨丽芝,林哲聪,何文贞

1汕头大学医学院,汕头 515000;

2揭阳市人民医院,揭阳 522000;

3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汕头 515000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由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导致的脑内微血管病变综合征。其中,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CSVD 在人群中非常常见,其危险因素有年龄、高血压、动脉硬化等。CSVD 可增加血管性认知障碍、痴呆及卒中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评估脑功能损害,近年来提出了“脑小血管病总负荷”的概念[1]。本研究通过分析CSVD患者血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脑小血管总负荷的相关性,为临床脑小血管病总负荷评估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回顾性研究纳入自2018 年8 月份至2023 年在揭阳市人民医院行头颅磁共振检查(包括平扫、SWI、DWI)的CSVD 患者临床资料,应用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标志物评估所有患者脑小血管病总负荷。

纳入标准:年龄>18 岁;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国际神经影像学血管性改变报告标准 (STandards for Reporting Vascular changes on Neuroimaging,STRIVE)[2]和2015 年《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3]中提出的关于CSVD 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①经头部MRI 或CT 证实有动静脉畸形、海绵窦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或者合并有钙化的患者;②影像学疑似多发性硬化、进行性多灶性白质变性疾病;③有明确的脑外伤史;④既往明显脑软化灶周围白质高信号从而干扰脑白质病变的病例;⑤有凝血功能异常或血液病的患者,如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等;⑥多器官功能损害(心肺肝肾功能不全);⑦精神病、恶性肿瘤、无法配合的患者;⑧颅内其他器质性病变如颅内感染、免疫性脑损害或中毒性脑病。所有影像学诊断评价均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和神经科医师各一名判定。本研究经过汕头大学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1.2.1 临床资料收集 对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脑小血管病总负荷评分,收集此类患者血常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以及相关临床资料。

1.2.2 研究分组 CSVD 的总负荷的检查通过磁共振检查统计,主要MRI 改变包括: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LIs),脑白质高信号(WMHs),脑微出血(CMBs),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s)。分别对无症状、广泛、以及中度至广泛进行评分,总分为0~4 分,分为0 分,1 分,2 分,3 分和4 分五组。

1.3 统计学方法 SPSS 26.0 为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相对数构成比(%)或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 检验;呈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 Kruskal-Wallis 检验。采用Spearsman相关性分析CSVD 总负荷与血红细胞分布宽度的相关性。所有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说明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纳入133 例患者,其中男87 例(65.4%)。年龄、高血压、卒中史、颈动脉硬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RDW 在不同CSVD 总负荷分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性别、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等项目在不同CSVD 总负荷分组中对比无差异(均P>0.05)。见表1。

2.2 CSVD 总负荷评分与 RDW 的相关性 Spears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SVD 与RDW 呈正相关,r=2.203,P=0.002)。

3 讨论

既往研究认为年龄、吸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为脑小血管总体负荷的危险因素。国内外多个研究显示血常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脑小血管病的单个影像学标志物有关系,如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脑白质病变相关性[4-5],与脑小血管病变中的白质病变严重程度、病变体积相关也见于中外报道[6]。本研究发现年龄、RDW 是CSVD 患者MRI 总体负担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有研究发现Hb、RDW 和贫血与脑血管关键标志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全脑灌注和脑白质病变分级[7]。本研究发现血红细胞分布宽度与CSVD 总负荷存在正相关性,分布宽度越高,CSVD 总负荷越高。

以RDW 升高为标志的红细胞形态异常可能伴随着红细胞变形能力的降低,从而引发微血管功能障碍、微循环血流下降,导致组织灌注受损、微循环障碍[8]。脑微循环障碍会导致慢性缺血,长期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是脑小血管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机制。因此,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是造成大脑微循环损伤的一项重要因素,最终导致的微循环缺血缺氧,有助于解释与RDW 升高相关的脑小血管病变加重。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已在CSVD 中证实,有研究认为RDW 也反映了一种潜在的炎症性病理生理机制[9]。

尽管CSVD 的神经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但是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较为公认的发病机制包括内皮功能障碍、血脑屏障功能障碍、慢性脑灌注不足、氧化应激和炎症[10]。RDW 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参数,高水平的RDW 提示红细胞大小不一,携氧能力下降,变形能力下降,导致血液氧饱和度降低,导致循环远端的微循环功能障碍,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发生在脑不仅会加重脑小血管病总负荷,也会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

本研究是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样本量较小,存在选择偏倚,对于红细胞分布宽度与CSVD 的关系仍需进行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次,本研究采用的是横断面研究,未来还需进行纵向研究,进一步探讨RDW 与CSVD负荷的准确关系。

猜你喜欢

脑小血管病白质
脑小血管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脑小血管病中医证型与靶器官损伤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
改变七个习惯 防住六成血管病 我国首次针对生活方式与血管病关系的调查显示
血脂与脑小腔隙灶及白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脑白质改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ADMA/DDAH系统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关系
高血压合并脑小血管病患者甲基化标志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