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医疗卫生建设事业研究
——以徐公桥改进实验区为中心的考察
2024-01-25宋超军崔军伟
宋超军,崔军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20 世纪20 年代末30 年代初,中国农业经济凋敝,农村危机日益严重,农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面对农村的日益衰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昆山徐公桥开始了为期6 年的改进试验活动。自创建以来,改进区在政治、经济、教育、保安、路政等各个方面颇有建树,其中公共卫生建设不仅提高了农民的卫生保健观念,减少了农村疾病的发生,也为其他改进实验区公共卫生建设事业提供了借鉴。当前学界对于徐公桥改进试验区的研究还比较单薄,这种研究现状与其在当时的重要作用是不相称的。笔者试对徐公桥改进实验区的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做一初步探讨,以期为时下乡村医疗卫生工作提供经验与启示。
一、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医疗卫生建设的背景
20 世纪20 年代末30 年代初,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封建剥削阶级的存在以及天灾人祸的打击,中国农业经济凋敝,农村动荡不安,农民生活窘迫、苦不堪言。中国农村经济的衰落引起了各界的普遍关注,一时间“救中国,先救农村”的口号弥漫全国。“不问在朝在野,但凡是看清了世界大势和中国现状,并且正在热心寻求着一个可以复兴中国的根本办法的人们,没有不是朝朝夕夕在那里默念着这句口号的”。他们都在探索中国农村复兴的道路,但是由于中国农村的范围广大、农民的数量众多、农业的败落,中国农村问题的解决又不是靠照搬国外模式或者借助几份农村调查就可以解决的。因此,全国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他们的最后目的,当然是复兴农村,复兴中国,而他们的共同目标则是想在一个地区,用实验的方法,努力寻求整套的或部分的适切有效的复兴农村方案,以推行于全国”。[1]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先行者们面对农村教育的日益破败,越来越意识到职业教育绝不单单限于工商业,农村职业教育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乡村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重要的”。[2]因此,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舒适的生活,转向了农村改进事业,并在徐公桥开始了为期6 年的农村改进实验活动。在正式划定改进区之前,职教社领导们曾对徐公桥的教育水平、生活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发现全区学龄儿童未入学者205 人,入学者仅为110 人,该乡识字的成人不多,仅占比25%,其中能写的又不到50%,“民智闭塞,可以想见”。[3]日常生活方面,徐公桥区农民的房顶多覆以茅草,墙则用砖,外加竹篱笆,以防止盗贼入室行窃。屋内地面均为土筑,没有地板。窗小而且少,空气不是非常流通,居住条件不佳。夏秋季节蚊虫不少,苍蝇更多,“垃圾满街,露天坑到处都是”,据当地居民反映“农民不知卫生”“可表现卫生状况之一般”。[4]教育水平以及经济条件的落后,导致改进实验区“乡里很多农民在疾病侵袭时,都搞迷信活动。他们不了解传染病的由来,所以一些传染病在乡里流行很广,如肺结核、伤寒、霍乱等,其中尤以农忙季节流行的霍乱危害性最大,农民称为‘瘪螺痧’,甚至竟出现一人罹病,全家死亡的恐怖场面,造成一家无人耕种的惨状”。[5]其实这种情况并非徐公桥所独有,在20 世纪20 年代的中国农村,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卫生条件恶劣,缺医少药,加之村民自我保健意识低下,往往容易发生疾病的流行,广大农民也很容易因病致贫,反过来又因贫致病,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带来农村的一系列问题。正因如此,职教社成员陆叔昂在谈及农村卫生事业时就曾感慨道:“中国的社会,在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大众健康问题,人们对卫生两个字向来是没有概念的,个人无卫生,家庭亦无卫生,公共更无卫生,一生靠天吃饭,疾病、死亡都视为天命,卒致酿成今日农村破产,民族衰弱的两种恶果。”[6]针对这种情况,在徐公桥改进区正式成立后,职教社领导者们将加强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建立有效的卫生保障机制作为提高改进区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村面貌的一项重要事业。
二、徐公桥改进实验区卫生医疗事业的主要措施
1.开展卫生状况大调查,宣传普及卫生常识。乡村教育家赵叔愚及冯锐曾对改进区进行过详细的调查,调查后他们指出:“灌输卫生常识,宜注重具体之卫生问题,而设法解决之。查乡间种痘不宜,儿童因此夭折者,数见不鲜……此外如时疫之传染,亦应设法预防,可就固有季节,提倡大扫除,并从事讲演,散布卫生挂图,及传单浅说等印刷品,以为宣传之一助。”[7]改进会正式成立后,在赵叔愚及冯锐的调查基础上展开了详细的卫生状况大调查。大到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公共卫生事项以及公共饮料、传染病的种类及状况,小到农民个人平时的疾病种类、卫生嗜好、有无妨碍卫生的迷信活动,事无巨细,无一遗漏。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改进会在平时的民众教育中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卫生常识的宣讲教育。一方面,通过图书、报纸、表演、讲演等形式将有关公共卫生、家庭卫生、个人卫生的知识灌输给群众。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展览处、陈列卫生模型及卫生图表等方式向农民群众介绍各种普通传染病的症状和预防方法、天花的可怕、苍蝇的可怕以及改进会卫生建设的利益、设立医疗所的意义及内容,从而增长了群众的卫生常识,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
2.大力推广改良厕所、除蚊蝇等卫生改良措施。在农村,厕所是蚊蝇、虫鼠密集繁殖的地方,也是各种病菌积聚、孳生的场所,因此,厕所改良是改善农村卫生状况的关键环节。然而,由于村民的厕所“不仅是用以储粪,还有经济的关系在内,要想把它迁移到地方,第一要使个人经济方面不受损失;第二才能讲到卫生清洁问题”,所以改进会从长计议,专门制定了《改良厕所计划》,提出了科学有效的厕所改良方法:粪池及底,须用砖或水门汀砌成;厕所及池上建筑门窗须严密,务必使苍蝇无飞入之余地,门以随启随闭为佳;粪池地面,除留小孔为排泄粪尿外,须不留空隙,能附备小盖,随便随用更佳;如用双层盖之便桶为最佳。
乡村污染物处处皆是,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孳生蚊蝇,引发疾病。为了有效消灭蚊蝇,改进区一方面要求农民每日打扫厕所,限期出粪;垃圾入箱,箱子加盖;随时保持门把手清洁,不乱泼污水;食物加罩;污秽之处注意消毒等。另一方面,改进区每年都会开展大扫除活动。在大扫除期间,改进会、公安局、讲习所及中心小学4 部门有关人员将徐公桥镇划分4 段,在每家每户派出的1 名代表协助下展开集体大扫除。这一活动为徐公桥改进区蚊蝇数量的减少、卫生环境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3.成立专门的医疗保健机构。改进区最初没有专门的医疗保健机构,只是在会所驻地“备有简易药品,村友需要时,可以赠送”。鉴于“农村医院在乡间地位非常重要,村民每遇疾病,医治颇感不便,甚至问津无门”,[8]改进会于1931 年2 月设立了徐公桥乡村改进会公共医诊所。该所旨在改进实验区内的卫生事项,谋民众健康幸福,并以实施防疫、急救、诊治为目的。医诊所设于改进会总会,聘请医师1 名主持医务及全区的卫生改进事宜。如遇时疫流行,医诊所还会增加医务人员。如1932年,医诊所便“请临时医师2 人协助之”,并增设时疫救济所。[9]医诊所上午门诊,下午则是由医生出诊,以方便群众。医诊所看病不以盈利为目的,仅收取10 枚铜元作为挂号费,“药资照原价出售”,[3]遇到家境贫寒的还要免费施药。当地农村经济总体水平不高,农民不愿意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以致出现了“有患疟疾因不肯就医而数年不愈者”,医诊所的这种收费方式能为群众所接受,深受群众欢迎,“乡人有病时均乐于前往就诊”。[3]
4.积极开展疾病预防工作。徐公桥改进区内“春季之天花,夏季之霍乱,秋季之痢疾,冬季之肺疾,不知断送多少生命”。[9]因此,改进会十分重视改进区内的疾病预防工作。改进区内的疾病预防工作多以卫生运动的形式展开。改进会规定,卫生运动7 天内村民均可进行免费种痘;第一天到会参与活动的村民还可以获赠一份卫生药品。这些规定受到广大村民的热烈欢迎,群众种痘积极性显著提高。活动期间,改进会共“分送卫生药品1 000 余份”。[3]初次种痘175 人,二次种痘314 人,累计为489 人种痘。[3]
改进会还非常关心儿童的健康问题。为了指导家长学习正确的育儿方法,及时发现儿童的潜在健康问题,改进会每年都会组织区内6 岁以下的孩童参加婴孩幸福会。会上除了举行有关育儿主题的幻灯片放映、图片玩具展览外,还有专人负责检测儿童的体格,评判儿童的演讲或表演,成绩优良的孩子可以得到实物上或名誉上的奖励。从1930 年第一届婴孩幸福会成功举办后,大多数家长都能逐渐注意到儿童的科学养育方法。之后每年的婴孩幸福会都吸引了大批的家长、儿童参加。婴孩幸福会成为改进区预防儿童疾病、提高儿童身心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5.加强制度安排,提高群众自觉性。各种改良措施的提倡固然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要想真正培养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各种改良措施落到实处,单靠农民的自觉并非万全之策。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改进会对每一种改良都作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希望通过公众的监督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农民的自觉。例如,改进会为配合厕所改良制定了《厕所规则》:不得随意在厕所外小便;厕所内宜保持清洁;厕所内不可随意吐痰;厕所内宜每天洒扫一次;挑粪时间,定每天下午3 时起至5 时止。改进会还把《厕所规则》制成简单的木牌,钉在每家的厕所上,要求全体民众共同遵守。[8]改进会还制定了《卫生公约》,要求村民比照公约签订《卫生誓约》,表示“愿绝对遵守《卫生公约》以谋公共卫生及家庭卫生之幸福,如有违背愿受处罚”。该公约规定公共卫生方面,绝对不可以在河中洗涤不洁之物,每天要清扫住宅前的街道,每遇大扫除全家必须至少1 人参加。家庭卫生方面,要随时注意家庭整洁,随时注意厕所整洁,随时注意扑灭蚊蝇。如有违背始则劝告,继则警告、提示,最终可能会被报告公安局,其惩罚力度不可谓小。
三、徐公桥改进实验区卫生医疗建设取得的成效
1.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培养了农民健康的生活习惯。《卫生誓约》等制度安排为徐公桥改进实验区卫生状况的改善作出重要贡献,虽然这一誓约并不强求人人填写,只是“赞成本会公约而愿始终遵守,为一般民众模范者”自愿入约,普通民众只需尽力遵守,接受改进会成员的随时督促、劝导就可以了。有多少民众比照公约签订《卫生誓约》终不可考,但改进区卫生状况的改善却是不争的事实,时人认为:“村民卫生知识之普及,似得益于卫生运动之举行,关于市街之整洁,则得益于《卫生公约》之约束。”[10]另外,自从《改良厕所计划》和《厕所规则》制定并实施后,改进区厕所的卫生状况也有了明显的改进。“到实验期满前,严重影响卫生的露天厕所已全部消灭”。[11]在职教社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徐公桥改进区的卫生状况大为改观,改进区“街道清洁……无垃圾堆”,更重要的是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习惯。[9]
2.减少了农村疾病的发生,降低了人口死亡率。公共医诊所承担的改进区诊治、急救、防疫等多项工作因服务态度好、医术水平高受到了民众的认可,成为当地村民就医的主要场所。据推算,每天到诊所看病的群众达15 人~20 人之多。医诊所不仅承担着改进区的医疗诊治任务,还要为区外的村民开药治病。例如,医诊所开诊的前4 个月接待病人1 356 人,其中区外群众就有393 人。[3]1931-1932 年间,医诊所接待病人3 470 人,区外的有1 466 人。[12]公共医诊所极大地降低了改进区的疾病发生率和人口死亡率。职教社在1934 年举行的“乡村工作讨论会”第二次年会上报告说,改进区的“死亡率比四年前减少了45%,疾病统计,比四年前减少了58%,改进会的诊疗所近来简直门可罗雀。”[1]外来的参观者也指出,改进实验区的农民知道讲卫生,人口死亡率已大大地减少。[13]这在当时的中国农村不能不算是一大奇迹了,足以证明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区的卫生建设事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3.规范典型乡村改进区,为其他改进区提供经验借鉴。徐公桥乡村改进区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第一个农村改进区,其医疗卫生事业的成功不仅极大地造福了当地居民,也为职教社各农村改进实验区公共卫生建设的具体改进内容提供了重要借鉴。以沪郊农村改进区和善人桥农村改进区为例。沪郊农村改进区以徐公桥改进区卫生建设事业为典范,成立之初便开设诊疗所1 处、简易疗所3 处、简易药库7 所,一年内就诊群众达到2 500 人以上;改进区内“无疫病发生”“大受农民的欢迎,区内事业的进展,得到医药的助力很是不小”。[1]随后,改进会又改良公用水桥、设置垃圾箱、改良公共厕所,改进区内公共卫生状况大为改观。善人桥农村实验区医疗卫生建设事业也与徐公桥改进区的做法大同小异,主要从卫生运动、捕蝇比赛、大扫除、卫生展览及分发卫生药品等方面展开,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徐公桥改进实验区卫生医疗建设的经验探析
1.充分动员组织群众,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卫生运动是改进区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卫生运动的开展,改进会平时提倡的卫生展览、宣传、灭蝇、大扫除等活动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强化,收到了良好的功效。虽然卫生条件的改善、卫生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卫生工作也未必就是良策,但是徐公桥改进会平时就注意向农民宣讲卫生常识,引导他们开展卫生活动。因此,徐公桥的卫生运动是建立在平时的工作基础上的。正是有了平时的习惯养成,改进区的卫生运动才能够吸引众多的民众参加,取得良好的效果,而运动期间产生的从众效应又会吸引更多的民众加入到活动中来,这不失为改进农村卫生事业的一条捷径。
2.以卫生教育推动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研究、倡导、实施职业教育的全国性教育团体,职教社时刻不忘发挥教育在乡村医疗卫生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推广民众教育时,改进会经常宣传倡导卫生的通俗格言:家家扫除龌龊,年年没有瘟疫;苍蝇蚊子扫除尽,包你不生传染病。当地茶馆也会定期举行一些通俗讲演,宣传农村生产知识和卫生常识。此外,改进会还会开设常识展览会,通过实物、图片、照像对村民进行讲解,向他们灌输各种卫生常识。这些格言和讲演通俗易懂,很容易为农民群众所接受,受到了他们的欢迎。通过卫生教育推进乡村医疗卫生建设也成为改进区的一条重要经验。
3.加强公共卫生医疗建设,提供有效保障体系。医诊所是徐公桥改进区重要的医疗保健机构。每年夏季,改进区医诊所免费为全区居民注射血清,全区接受注射的群众从最初的百余人增加到1 800 多人。到了春、秋两季,公共医诊所还组织补种牛痘。1931 年全区仅有489 人次接受种痘,此后接受种痘的群众迅速增多,到1934 年6 月实验期满时,实验区内的儿童没有1 名未种牛痘者,并且连续3 年没有1 个人感染天花。[9]公共医诊所的设立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医疗保障,有效地降低了改进区的疾病发生率,为维护农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出重要贡献。当前,乡村医疗卫生建设也应从中得到启示,要完善基层公共卫生设施,加强乡镇卫生院等设施条件建设,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为亿万农村群众的健康提供切实有力的医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