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超薄贴面技术对前牙间隙修复治疗患者牙体美学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4-01-24周宗雄周星辰周铭航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牙间隙牙面贴面

周宗雄 周星辰 周铭航

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口腔科 362000

前牙间隙为口腔常见疾病,多由食物嵌塞、牙周炎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前牙呈扇形移位散开,牙齿间出现间隙,影响牙齿的美观度,降低口腔功能,影响患者日常进食[1-2]。目前,临床治疗该病多以贴面修复为主,相较于传统的冠修复,不仅预备量小,还可减轻对牙髓的影响,促进口腔功能恢复。全瓷贴面修复为当前常用的贴面修复技术,其能够在保存活髓、少磨牙的前提下,使用瓷修复材料覆盖于病牙的表面,恢复牙体的正常形态,并改善牙齿色泽,促使前牙间隙消失[3-4]。微创超薄贴面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贴面技术,在材料选择方面也使用瓷修复材料,但制备过程中不预备或微预备牙体,创伤更小,且贴面超薄,亦可满足前牙间隙修复需求[5-6]。本文旨在对比分析微创超薄贴面技术与全瓷贴面技术在前牙间隙修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前牙间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25~50岁,平均年龄(34.52±3.84)岁;间隙宽度1.4~2.8mm,平均间隙宽度(2.15±0.27)mm;病程1~6年,平均病程(2.89±0.42)年;前牙类型:上前牙30例,下前牙13例。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24~51岁,平均年龄(34.61±3.89)岁;间隙宽度1.4~2.9mm,平均间隙宽度(2.18±0.29)mm;病程1~6年,平均病程(2.85±0.39)年;前牙类型:上前牙28例,下前牙15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均伴有前牙间隙,且间隙宽度≤3mm;牙髓活力正常,存在足够牙釉质面积,且基牙颜色正常;前牙咬合关系基本正常;精神状态良好;年龄≥18岁;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口腔炎症;口腔卫生习惯差;牙周状况差;依从性差。

1.3 方法 对照组行全瓷贴面修复治疗:使用瑞士Ivoclar Vivadent公司的全瓷贴面套装,依据患者具体的牙列及牙面状态制作贴面并试戴,满意后开展修复体氢氟酸酸蚀,冲洗酸蚀牙面后,于全瓷修复体组织内涂抹牙面处理剂,使用正磷酸酸蚀牙釉质,依据全瓷套装的说明及方法粘接于牙面之上,并清理多余的树脂,之后调整咬合关系,依据患者反馈打磨调整贴面的肩台,至肩台与牙面延续成自然过渡形态,最后抛光修复体。观察组行微创超薄贴面技术修复治疗:先进行牙体预备,设计患者牙唇部、颈部的预备齐龈肩台,并参照牙体预备状况印模及制备配套的硅胶,完成牙齿比色后制作超薄铸瓷贴面;选用德国威兰德ZENOSTAR公司生产的IPSE-maxPress瓷块制作贴面,完成后需进行试戴,满意后再行烤制处理;贴面修复前需对牙面进行抛光处理,并酸蚀粘接面,之后冲洗牙体并涂抹牙本质封闭剂;再用牙釉质粘接剂涂抹基牙及修复体,干燥后于修复体粘接面上涂抹自粘接树脂水门汀进行基牙粘接,5s光固化修复体;清除多余的水门汀,将抗氧化剂涂抹于粘接面的边缘,每个面均进行60s光固化,最后进行修复体抛光。两组均随访6个月。

1.4 观察指标 (1)牙体美学效果:修复6个月后,两组均通过牙列完整、颜色匹配、牙面边缘自然及修复体完整性4个方面来评价牙体美学效果,计算修复体达标的比例。(2)牙周状况:修复前及修复6个月后,两组牙周状况均以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BI)、牙龈指数(GI)、牙周探诊深度(PD)评价,其中PLI、BI、GI均采用4级评分法评价,0~3分,得分越低越好;PD采用牙周探针测量。(3)咀嚼功能:修复前及修复6个月后,比较两组咬合力、咀嚼效率差异,其中咬合力使用传感器测量;咀嚼效率:给予患者2g杏仁咀嚼,(咀嚼前重量-残留固体)/咀嚼前重量×100%=咀嚼效率。(4)生活质量:修复前及修复6个月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简易量表(WHOQOL-BREF)评价两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环境领域,各100分,得分越高越好。(5)并发症:包括牙周炎、色素沉着、继发龋齿、修复体破损等。

2 结果

2.1 牙体美学效果 观察组颜色匹配、牙面边缘自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牙体美学效果对比[n(%)]

2.2 牙周状况 观察组修复后PLI、BI、GI、P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牙周状况对比

2.3 咀嚼功能 观察组修复后咬合力、咀嚼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咀嚼功能对比

2.4 生活质量 观察组修复后心理、生理、环境及社会领域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

2.5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4,P=0.044<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对比[n(%)]

3 讨论

前牙间隙病因复杂,可分为先天因素及后天因素,先天性间隙主要由上下颌骨骨量大于牙齿宽度所致,后天因素则与牙周病、口腔卫生不洁、食物嵌塞等有关。前牙出现间隙会对患者生理、心理两方面造成影响,在生理方面,间隙过大会影响日常进食的咀嚼,导致食物咀嚼不充分,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在心理方面,前牙间隙会降低面部美观度,并出现说话漏风、吐字不清等现象,患者日常社交过程中易滋生焦虑、自卑等情绪,降低生活质量,故及时开展针对性治疗对改善口腔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前牙间隙修复治疗方面方法较多,瓷贴面修复因具有保存活髓、磨牙量小、创伤小等优势而应用广泛。全瓷贴面修复是将制备完成的贴面直接覆盖于病变牙体上,修复牙体表面缺损、变色或间隙,改善口腔功能及牙齿美观度[7]。同时,瓷贴面仿真度高、材质耐久稳定,可满足患者日常需求。但长期应用发现,常规全瓷贴面仍需磨除基牙唇面,损伤基牙组织,且厚度偏厚,会增加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影响牙周健康。此外,受限于前牙间隙的复杂性,部分患者全瓷贴面过程中无法准确衔接基牙颜色,易出现修复体颜色不自然等现象,降低美容效果。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颜色匹配、牙面边缘自然率高于对照组,修复后PLI、BI、GI、PD低于对照组,修复后咬合力、咀嚼效率高于对照组,修复后心理、生理、环境及社会领域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微创超薄贴面技术在前牙间隙修复治疗中效果更佳,可提高牙体美学效果,减轻对牙周组织刺激,增强咀嚼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少。微创超薄贴面技术是一种更符合微创理念的贴面修复技术,可在少量备牙或不备牙的情况下进行贴面修复,减轻对基牙牙体的损伤,在保证减小创伤的同时满足修复需求[8]。超薄贴面的厚度仅为0.2~0.5mm,较常规瓷贴面的0.5~0.8mm更为轻薄,故粘接面积更小,相应对周围组织刺激更小,且其使用的材料为二硅酸锂玻璃陶瓷,成形后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可与牙体牢固粘合,保护牙龈组织,满足日常咀嚼需求,并降低远期牙周炎、继发龋齿等风险[9-10]。此外,超薄贴面材料对于牙体颜色的准确比色,可使得修复后牙体与基牙颜色更为接近、自然,满足患者对美观的需求。

综上所述,微创超薄贴面技术在前牙间隙修复治疗中牙体美容效果更佳,可加快患者咀嚼功能恢复,减轻对牙周组织刺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牙间隙牙面贴面
如何选择适合的牙齿清洁工具
牙齿缝隙大怎么办?
前牙牙间隙的修复治疗
关于某综合楼外墙贴面砖脱落原因的探讨
英国贴面礼,分寸不好拿捏
《瓷贴面修复技术:从标准到微创无预备》出版
升船机螺母柱的铸造工艺设计及生产质量控制
相邻牙间的邻面接触与食物嵌塞的关系
全瓷贴面修复前牙切缘切角缺损的治疗效果
尖头毛刷辅助龈上洁治术治疗单纯性牙龈炎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