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跳马运动员“两跳”组合个体化实践

2024-01-24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3年4期
关键词:踏板体操个体化

隋 军

(河南省武术体操冰雪运动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跳马是一项动作技巧非常复杂的运动,包括助跑、踏跳、第一腾空、推马、第二腾空、落地等几个阶段[1]。目前,跳马技术动作向“多种方向和多种翻转动作相结合”的模式发展[2]。多年来,参加跳马决赛的大部分运动员均会选用“助跑踏跳”两跳组合,极个别运动员会采用“助跑踏跳和踺子踏跳”两跳组合。我国体操名将李小鹏以踺子类动作“李小鹏跳”在2002 年和2003 年体操世锦赛中蝉联跳马冠军,采用的是助跑踏跳和踺子踏跳的两跳组合。此后,中国体操男队无人在该项目上获得世界冠军。2013年,白井健三和金熙勋首次在世界大赛中完成“尤尔琴科1 080°跳”并获得共同命名[3]。2017 年,邓少坤在全国体操冠军赛中成功完成“尤尔琴科1 080°跳”,成为我国首个完成该高难度动作的运动员,最终他以“助跑踏跳和踺子踏跳”的两跳组合获得跳马预赛第1 名。本文以邓少坤2017 年助跑踏板和踺子踏板的“两跳”组合为研究内容,对其夏训实践进行个体化分析,为我国跳马运动员高难度“两跳”组合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邓少坤,男,1995 年出生,2004 年开始专业训练。身高167 cm,体重62 kg。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等查阅跳马运动员“两跳”组合相关文献,了解相关研究进展及主要观点。

1.2.2 实践法

保质保量地完成运动训练实践须做好四大环节,即计划、实施、监控和比赛。本文重点分析邓少坤2017 年“两跳”夏训实践,其中的难度动作评分统一采用《2021—2024 年版国际体操评分规则》的标准。

1.2.3 逻辑分析法

结合教学经验,对相关资料和实践过程进行逻辑分析,力图提出新的观点或建议。

2 研究结果

2.1 邓少坤跳马“两跳”组合成绩和特点

2013 年底,邓少坤开始“两跳”组合的发展性训练,2014 年的参赛动作是一跳笠松630°,难度分值为4.8 分。由表1 数据可知:2015 年,邓少坤开始以“两跳”组合参赛,“两跳”难度动作分值相差0.4 分时比赛结果较好,而在选择“两跳”难度动作分值相差0.8 分(助跑踏板的两跳组合)时,比赛结果不理想。获得前8 名时,其选择的动作是助跑踏板和踺子踏板的“两跳”组合,高难度动作(5.6 分)的训练周期约为1 个年度。

表1 邓少坤2015—2017年跳马“两跳”组合成绩及名次

邓少坤2015—2017 年的比赛实践表明,在跳马“两跳”组合的选择中,运动员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助跑踏板和踺子踏板的“两跳”组合有利于获得更优的成绩和名次。基于实践经验,这类“两跳”组合有利于发挥高难度动作的效益,帮助运动员获得竞争优势。

2.2 “两跳”组合重点环节的技术要点

跳马项目的常见动作是前手翻类、侧手翻类和踺子类动作[4]。一套完整的跳马动作包括助跑、踏跳、第一腾空、推马、第二腾空、落地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完成情况都取决于上一个阶段,所以,整个动作的连贯性节奏非常重要。跳马项目的评分主要体现在对第一腾空、第二腾空、落地等3 个阶段的标准化评价。

从训练实践角度来看,跳马运动员在离开踏跳板和推离跳马后的翻转动力最为关键[5]。运动员经过助跑上板踏跳进入第一腾空,然后迅速进入扶马支撑推起所产生的第二腾空,其间,两次腾空后的翻转力决定高难度或超高难度动作(5.6 分值及以上)的发展效果。

从技术角度来看,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跳上踏板(简称“上板”)的速度、高度和身体姿势对跳板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借助踏板弹性,髋膝踝协调发力主动起跳,双臂向下撑马,同时身体快速上摆,然后借助向上的翻动力迅速顶肩推马(简称“推手”),从而产生向前上方的翻转动力。该动力决定第二腾空翻转的完成质量。

侧手翻类动作的“上板”要求踏板时尽可能身体是直的,满脚剁板,这样可以避免弯腿或收髋,踏板后保持身体垂直起跳。“推手”的要求是用肩胸带动手臂快速下压砸马,而不是单纯地下手扶马,身体保持直体,不做摆腿动作。笠松扶马的要求是扶马时重心放在右手臂上,使用右臂、右肩发力而不是左手臂发力,这样做起肩速度快,能顺势带右手臂做转体动作。

踺子类动作的“上板”要求是趋步往上跳,由上往下快速摆腿下手,推手立肩满脚砸板,避免收髋。然后甩身发力在肩胸部位上形成身体的反弓形翻动力,“推手”要求手臂撑马时迅速顶肩推臂,利用身体的弓形回弹形成第二腾空的翻转动力。

总而言之,跳马项目主要抓好“上板”和“推手”两个阶段,以及这两个阶段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第二腾空阶段中的身体“翻转动力”。也就是说,运动员经过“踏板和扶推马”结合后形成的身体运动状态是第二腾空的翻转动力,即前面两个阶段形成后面一个阶段的身体翻转动力,简称“二合一”翻转动力。该翻转动力决定高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邓少坤从2013 年底开始“两跳”组合的个体化实践,经过3 年时间,笠松990°(5.6 难度分值)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其在2016 年全国体操冠军赛上高质量完成“两跳”组合如表1 所示。

2.3 邓少坤2017 年夏训个体化实践

2.3.1 训前诊断

邓少坤的身高在体操运动员中属中高型,体重略重,四肢均匀,腰部结实,下肢爆发力好,无伤病,有利于发展跳马高难度动作。其在练习踺子小翻类动作过程中,曾有过害怕心理,后经辅助练习、心理干预、思想引导等,顺利克服害怕心理。在2017 年5 月的全国体操锦标赛上,邓少坤的“两跳”组合使用了侧手翻后直990°和踺子小翻后直720°,完成良好,获得该项目第4 名。此次比赛为其在9 月初的全运会决赛和10 月底的全国体操冠军赛上使用踺子小翻后直1 080°积累了经验。

2.3.2 训练计划

2017 年邓少坤的训练目标有3 个:协调上肢及腰部的力量训练,增强身体素质能力,为重点发展踺子小翻后直1 080°动作和调整侧手翻后直810°的技巧服务;从姿势、位置、力度和流畅性方面进行高标准练习,提高难度动作的技术规格;坚持系统练习,增强竞技能力,成功完成“两跳”组合,提高落地的稳定性。2017 年的成绩目标是:全运会体操决赛和冠军赛“两跳”组合的难度分值争取提高0.4 分,得分达到14.60 分及以上;高标名次是前3 名,低标名次是前8 名。

2017 年邓少坤训练阶段划分与主要任务如下:

第一阶段:5 月15 日—6 月4 日(3 周),技术调整、上肢和腰部力量集中练习,提高身体能力与技术的协调性,踺子小翻后直1 080°入海绵坑,关注完整技术。每周8 课次,每课20 ~30 次跳。海绵坑1 080°周训练量达20 次。

第二阶段:6 月4 日—7 月2 日(4 周),“两跳”组合(踺子小翻后直1 080°和侧手后直810°)以海绵坑垫包技术适应性练习为主。每周4 课次“两跳”组合练习,每课6 对“两跳”组合。

第三阶段:7 月3 日—8 月13 日(6 周),海绵坑垫包“两跳”组合练习,重点提高技术规格的稳定性,每周4 ~6 课次,每课4 ~6 对“两跳”组合。

第四阶段:8 月14 日—8 月27 日(2 周),登陆周,重点进行登陆适应性练习,稳定技术规格,注重落地的安全性。每周3 ~4 次课,每课3 ~4 对“两跳”组合。

第五阶段:8 月28 日—9 月10 日(2 周),比赛期及休整治疗康复期,重点是成功参赛和力争发挥出最佳水平及康复。

第六阶段:9 月11 日—10 月1 日(3 周),海绵坑垫包“两跳”组合练习,重点提高难度动作的成功率。每周3~5次课,每课3 ~5 对“两跳”组合。

第七阶段:10 月2 日—10 月22 日(3 周),登陆练习,重点培养运动员心理、技术、体能相结合的良好竞技状态。每周3 ~4 课,每课3 ~4 对“两跳”组合。

第八阶段:10 月23 日—11 月5 日(2 周),比赛期及休整治疗康复,重点是成功参赛和力争发挥出最佳水平及康复。

2.3.3 训练结果

第一阶段:5 月15 日—6 月3 日(3 周),完成侧手翻后直810°的技巧性调整,在海绵坑完成踺子小翻后直1 080°的完整技术细节。最大卧推130 kg,“睡空床”负重50 kg 直体平躺静停1 min,助跑速度略有提高,身体状况良好。

第二阶段:6 月4 日—7 月2 日(4 周),“两跳”组合完成的熟练度有所提升。在技术规格方面,基本能并腿完成,但翻动力略有不足。

第三阶段:7 月3 日—8 月13 日(6 周),做“两跳”组合动作时能在海绵坑垫包上站立起来,质量尚可。海绵坑垫包测验两次,“两跳”组合均成功,但力度还不够,身体机能有所下降。课中测验两次,“两跳”组合表现尚可。

第四阶段:8 月14 日—8 月27 日(2 周),登陆练习还算顺利。测验两次,因踺子小翻后直1 080°能力不够,为安全起见决定使用难度分为5.6 分和4.8 分的“两跳”组合。

第五阶段:8 月28 日—9 月10 日(2 周),笠松990°发挥不佳,出界被扣分,导致成绩不理想,未能进入决赛。

第六阶段:9 月11 日—10 月1 日(3 周),全运会决赛后休整几天,然后进入海绵坑垫包技术能力练习,以及与陆地持平的两次测验,“两跳”组合成功率为80%。其中,优质的“两跳”组合为6 对。

第七阶段:10 月2 日—10 月22 日(3 周),登陆练习顺利进行,技术较为稳度,基本能顺利完成动作。踺子小翻后直1 080°在扶马阶段有时会飘高一点。优质“两跳”组合4 对,身体状态良好,无伤病,信心较强。

第八阶段:10 月23 日—11 月5 日(2 周),参赛状态良好,预赛中 “两跳”组合发挥出色,难度分分别为5.6 分和5.2分,以第1 名的成绩进入决赛。决赛中,因第一跳踺子小翻后直1 080°落地失误,右下肢发生撞击性受伤,放弃第二跳比赛,最终获得第8 名。

2.3.4 科研监控与营养调控

对邓少坤的训练适应程度和身体机能恢复状况的评定如表2 所示。

表2 邓少坤生理生化指标对比

邓少坤合理的营养补充主要是通过六大营养素的合理摄取来实现,即平衡膳食。营养强力手段主要指合理使用运动营养补剂,选用的手段有:促睾酮分泌-Tribulars;促蛋白合成-Tribulars +乳清蛋白;增机体免疫力-谷氨酰胺;补维生素、微量元素-善存片;抗氧化剂-维生素E、C 等。

通过生理、生化监测指标、心理量表测试及实践课中邓少坤的主观感受等,综合判断、动态把握其训练量与负荷强度,进而调整其心理、技术、体能及战术训练安排。

2.3.5 个体化实践效果

通过将邓少坤的训练结果与计划目标进行对比,及时调整其夏训计划及实施的强度、标准和要求,提高个体化实践的有效程度。根据比赛规程,每两周根据实际状况进行一定修正,约有不到15%的修正率,目的是将个体化实践与比赛相结合。通过比赛成绩、名次与计划目标及实践效果进行比对,得出的结论比较一致,说明邓少坤“两跳”组合的个体化实践有效可行。

在全运会决赛中,邓少坤的笠松990°动作发挥不理想,属于战术“火候”的范畴。2 对“两跳”组合的难度动作共4 个(见表3),邓少坤比赛中面临巨大压力,若机能状态有所下降,极易导致比赛发挥不佳。在冠军赛决赛中,邓少坤做踺子小翻后直1 080°动作时落地受伤,属于战术“心理”范畴。通常情况下,运动员若感觉动作完成得不理想会在落地时做出大腿退让动作。但在决赛中,邓少坤想要落地站住以增加夺冠机会,导致动作出现偏差造成损伤。以上两种情况的应对措施是在个体化实践中增加“火候”监控和“心理”变量的把握。

表3 邓少坤跳马“两跳”组合难度动作

3 结论与建议

跳马“两跳”组合的主要问题是“二合一”的翻转动力,在“两跳”组合中选择踺子小翻类动作容易获得规则方面的优势[6]。跳马运动员“两跳”组合的个体化实践需要“科、医、训”的综合保障,通过科研监控和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训练方案,最大限度地确保运动员的精准训练和安全。此外,在跳马“两跳”组合个体化实践过程中,需增加“火候”监控和“心理”变量应对,提高个体化实践的科学性。

猜你喜欢

踏板体操个体化
单踏板不可取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浅谈延音踏板在钢琴演奏中的用法
浅谈汽车制动踏板的型面设计
体操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浅谈钢琴踏板的运用
头脑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