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校提升英语专业学生民族文化译介能力的对策

2024-01-24席唯恒李观兰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0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英语专业

席唯恒 李观兰

【摘 要】民族地区高校有培养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的职能。民族地区拥有独特魅力的民族文化,高校教师指导本校英语专业学生译介好优秀的民族文化也是实现服务地方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把课程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融通,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实践模式,制定好译介计划,从而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的民族文化译介人才。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民族文化;译介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3;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0—205—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译介是促成不同民族文学文化间相互交流互相影响的重要媒介之一,且各民族地区对民族文化的翻译和传播有很大的实际需求。民族地区高校有培养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的职能,培养一批政治觉悟高、思想品质佳、专业基础实、英汉双语功底好的英语专业学生,译介好民族地区文化,对助力乡村振兴、展现优秀民族文化多元化、提升中华文化自信等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基于民族文化译介需求培养英语专业人才

“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比较欠缺。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开设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研究相关课程。仅几所开设相关课程的高校,在师资力量的投入上也相对薄弱,课程设置不够全面,缺乏民族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研究人员如果对民族文化知识理解有限,就很难更好、更准确地翻译和诠释少数民族文化,也就很难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研究的发展。”[1] 笔者认为,教师应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导向,翻译类课程的教学能力目标设置应考虑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组建团队,构建丰富的翻译课程链,并不断优化翻译类课程的设置和翻译实习实践模式。

翻译课程的开设要注重课程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要一脉相承、融会贯通,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和价值观的引领;教授翻译课程的教师要形成紧密的教师团队,把翻译教学凝成翻译教学链,教学链上要合理设置不同层次的能力培养目标,教学链要与学生的能力链相契合,学生的能力链要与就业链相匹配。除常规翻译课程外,可结合民族地区文化开设校本特色翻译课程,如广西崇左宁明县、龙州县等地有宏伟壮观的花山岩画,当地高校英语专业可考虑开设《骆越花山岩画文化翻译与传播》课程,语料内容可涵盖花山岩画的历史追溯、花山岩画的制作、花山岩画的文化内涵、花山岩画的传承与保护、花山岩画在现当代的发展、花山岩画的外译与传播等模块。教师在授课中融入项目化教学,在课上把翻译材料以翻译工作坊的形式下发给学生翻译,教师团队做好点评、校对、优化译文、建库等工作,优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式,满足学生专业化学习和实践的需求。

除丰富和优化翻译课程设置外,打造特色的校内实践以及专业对口、选择面广的校外翻译实习模式,对切实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民族文化译介能力尤为重要。打造校内实践模式首先需要组建一支具有资质能力强的翻译教研团队,积极同当地的文旅局、各大小博物馆合作,承接其宣传材料等翻译工作,保证高校英语专业教师翻译实践量的同时,丰富翻译教学资源库,为优化翻译教学和科研提供一手的翻译语料;同时,挑选英语专业优秀学生组建一支民族优秀文化译介精英团队。然后团队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利用WPS建设系统化的民族文化语料库,对收集到的民族文化文本进行翻译或校对后利用Trados、Oia伊亚等翻译管理软件建成翻译数据库,把形成的数据库内容作为学生翻译实践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材料。

此外,以民族地区高校英语角为支撑,开设民族文化英语角,让民族文化以英文的形式走进英语角,并编写进民族地区高校英语角手册,汇编成册存入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教师团队也可以同学生一起定期举办民族文化翻译學术沙龙活动,探讨在民族文化翻译中的心得体会或遇到的难题。师生一起共建民族地区高校英文版官方网站,把翻译实践与民族地区高校发展建设相结合,在高校网站用中英双语宣传该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活动。

针对校外实习实践,高校应积极开发新的校外实习合作单位,尤其是学校属地的一些企业,如以广西来宾高校为例,可积极同当地糖厂、文旅局、博物馆、五菱汽车集团等展开合作,为学生创造丰富且对口的翻译实践岗位。此外,针对学生的翻译实践情况,教师可利用校友邦等软件协助管理翻译实践数据。学生把数据上传到学习通或校友邦实习管理系统,教师全程追踪学生翻译实践情况,并做好线上线下的指导工作。基于民族地区优秀文化开设特色翻译课程,构建符合国家专业建设导向、符合民族地区办学精神、符合民族地区高校办学定位、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专业化、科学化、多维度的实习实践模式,能够培养专业知识扎实、道德情操高尚、拥有国际视野、拥有良好的口笔译能力、拥有国际传播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民族文化译介翻译理论与策略、翻译方法与技巧选择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译介民族文化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弄清楚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之间的关系和异同,并制定好译介计划。学生参与教师团队或教师团队指导学生译介民族地区优秀文化,都要在适合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的指导下展开翻译实践。目前翻译界经常拿来做研究的翻译理论包括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交际翻译、翻译行为理论、文化转向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知识翻译学等。笔者认为,译者要先选择一种或两种翻译理论或策略做指导展开翻译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其可行性;若行不通,可根据实际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重新审视、重新选择或综合运用翻译理论或策略。翻译方法和技巧的选择也可以根据翻译实践灵活变动或综合运用。当民族文化中出现一些特色词汇时,如“跳盘王”“嫁郎”“背带传情”等,译者要充分分析这些特色词汇是否与外国文化存在文化缺失,认真考量在文化信息缺失和文化内涵不对等的情况下是否可译。“文化空缺术语的翻译应以交际目的为指导原则,只有先达到有效沟通与交流,才能被读者逐渐接受,从而实现话语权的主导地位。”[2]译者不能上来就直译,分析清楚可译后,可采用意译、音译加意译、释义等进行翻译处理。因此,“跳盘王”可译成commemorate King Pan/Pangu through songs and dances,“嫁郎”可译成Jialang(Yao matrilocal marriage),“背带传情”可以译成conveying love by baby—carrying strap。在翻译地区民族文化的时候,“译者只有摆正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对区域性民俗文化进行内部视角、外部视角的审视,才能保证源语文本内容在传播过程中文化内涵的保存。”[3]

三、民族文化语料的收集、求证及筛选

教师要制定好相应的计划,然后组织英语专业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语料;如教师组织学生去各大图书馆查阅书籍,利用百度搜索、公众号、专门的网站、某些App、博物馆、相关部门网站等搜索获取民族文化语料。然后基于研究内容(民族文化)有针对性地筛选语料;语料详略要得当,重点突出,又面面俱到。筛选出的语料仍需辨别真伪,可通过查阅权威专著或书籍做多方查证、对比分析或通过实地调研、走访采访等手段求证语料的真伪。语料筛选绝对不是一个人的工作,主要由团队成员一起合作、精挑细选才能实现;语料筛选也是体现教师与学生合作的良好途径。

此外,教师和学生一起筛选语料,可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精细化、条理化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地域文化的时代传承与创新发展必须在内容上紧贴现实生活,反映地域社会乃至民族国家的新气象新风貌,才能更易于被民族群众所认可接受。”[4]因此,筛选语料时不求快,但求精,把牢意识形态,在筛选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取舍、凝练及创新,把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特征考虑在内;教师组织学生对语料做好分类归档工作,文字可采用word、excel归档,图片采用编号+内容的方式归档。

四、民族文化语料的翻译批评与翻译实践

笔者曾赴广西金秀、忻城、河池、百色、崇左、防城港、柳州融水等地调研民族文化的外译与传播情况,发现情况不容乐观。只有一些博物馆配有英文翻译,且翻译效果令人堪忧;大部分机构对民族文化的介绍只有中文且不系统,对内传播手段少,对外传播缺途径。如广西金秀瑶族博物馆的中文名是“瑶族博物馆”,而其英文名称为“The museum of the Yao Nationality”,抛开语法和规范问题,这个译文也还有不妥之处。金秀的愿景是打造世界瑶都,所以中文名字是“瑶族博物馆”而不是“金秀博物馆”或“金秀瑶族博物馆”;笔者参观了馆内之后也发现,馆内不仅只是对金秀五大瑶族支系的介绍,还涵盖了对中国其他地区的瑶族以及世界各地区的瑶族的介绍;另外,瑶族被定义为是一个世界性民族。因此结合以上三点原因,我们可以把“瑶族博物馆”译成“Grand Museum of Yao Nationality”或者“Grand Chinese Museum of Yao Nationality”。

针对该情况,教师可组织英语专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民族文化语料已有的翻译进行翻译批评,既发现翻译的亮点,也要找出翻译的不足,就算是比较权威人士的翻译,也要敢于挑战权威。如果现存的语料翻译质量较好,可经过多方评价后作为参考译文,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形式展开翻译实践;若错译乱译较多,教师团队需要组织英语专业学生校对译文甚至重译,然后多方论证后方可作为参考译文;若源语料无任何翻译,则需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团队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翻译实践,也可指导学生从中选材作为毕业论文翻译实践报告的翻译材料。总之,以译者为中心,遵循“信”和“达”,展开“雅”地创造性翻译实践。

五、民族文化翻译语料库建设

教师组织英语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词条建库,对民族文化文本建库,对参与翻译民族文化的译员信息建库等。教师和学生都要养成资料整理、资料储存、资料建档的好习惯,用时随时在库中调取。民族文化语料简单化建库方法可使用Excel、Word、 Powerpoint、Sharemind等软件辅助建设,难一点的建库可采用Trados、Oia伊亚等软件系统辅助建设。教师和学生在建库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语料的多维度和多样性,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对语料进行细化分类整理,然后建库。如果用Excel或Word对翻译校对好的语料建库,则以核心词条为单位、以左中右英或上中下英的方式存储;如果是用Trados,经过校对配对后,则经系统自动生成并导出数据库即可。

六、结语

针对民族文化的译介,除了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外,其他部门、组织、个人等也应该重视起来。其实,做好民族地区优秀文化外译工作,各民族地区相关部门都应该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干预作用。

高校教师把课程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融通,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实践模式,组织英语专业学生系统化收集、整理、筛选、求证语料并建库,选择合适的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并且立足全球化视角指导本校英语专业学生译介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达好民族精神,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的民族文化译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素文,胡庚申.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研究发展述评(1999—2019)[J].民族翻译,2020(6).

[2]高晚晚.人文社科术语翻译策略研究—以中华文化及广西地方特色文化术语翻译为例[J].海外英语,2022(16).

[3]莫婉妮.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研究—以广西少数民族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2).

[4]杨玢.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面向[J].青海社会科学,2021(2).

★通讯作者:李观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认知概念隐喻视域下广西花山岩画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9KY0856);2021年度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科研平台:新时代广西边疆民族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项目编号:GXKSKYPT2021003);2022年度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金秀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英译研究(项目编号:GXKS2022QN059)。

作者簡介:席唯恒(1993—),男,汉族,河南泌阳人,硕士,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创作与研究;通讯作者:李观兰(1997—),女,汉族,广西博白人,硕士,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语言文化翻译。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英语专业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以BP制辩论为牵引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