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除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2024-01-24韩晋伟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0期
关键词:生僻字用途藏品

【摘 要】相信很多人来博物馆参观的时候会发现一些藏品的名字是生僻字,这些字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您可能见过多次,陌生的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读,甚至还分不清。但它们却是博物馆里的常住户,它们的名称和用途也常令大多数人瞠目结舌。那么就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走进这些藏品,来看看这些生僻字究竟怎么读,顺便了解一下这些字的背后还有哪些有趣的知识。

【关键词】藏品;生僻字;博物馆;名称;用途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0—250—03

我国历史悠久,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回望深远悠久的中国历史,数千年前,仓颉造字使得古人的智慧得以传递,古人的事迹得以流传,中国汉字随之不断演化发展,流传至今,留下了独特辉煌的烙印。现如今走进博物馆,看到的是万古千秋的历史和精美绝伦的文物,还有一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这些文物名字你都认识吗?

如:甗、箅、甑、卣、觥、瓿、罍等等。这些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难得一见,但它们却是博物馆里的常住户,它们的名称和用途也常令大多数人瞠目结舌。那么就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走进这些藏品,来看看这些生僻字究竟怎么读,顺便了解一下这些字的背后还有哪些有趣的知识。

以山西博物院为例,我们扫除的第一个生僻字是:鬲。鬲是陶寺文化晚期出土的一件比较有代表性的炊具,名称为直口肥足鬲。它材质为灰陶,器型硕大,三个肥硕的袋足鼎力,里边可以盛放不同的食物,这样的设计利于它的稳定性,而且便于接近火源,方便而实用,相当于三个锅同时使用,与今天火锅店当中的奔驰锅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商周时期,还出现了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的早期,西周中期比较盛行,常成组出土,而到了战国以后就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鬲的造型也比较多,除了我们提到的束腰鬲之外,还有双手叉腰的胖鬲,以及秀恩爱的连体鬲。

古人的炊具除了煮食物的鬲之外,还有蒸干饭的甗。它的结构为下部用于盛水受热,腰间有箅子,上部可以盛放食物,它其实就是蒸和煮相结合的一件器物,非常的实用。它其实是一件组合型的器具,下边是我刚才讲到的鬲,那么中间有箅子,上部用于盛放谷米的这部分,称为甑,鬲+甑=甗。同样在商周时期,还出现了青铜甗。青铜甗最早出现在商代的早期数量比较少,到了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的时候比较盛行,特别是在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青铜甗成为大多数殉葬铜礼器当中的必备之物,常与鼎、簋、盘、豆、匜等组成一套完整的礼器出土。

说到商代,大家一定会想到的是酒器。商人好酒,酒器的种类特别多,在山西博物院《夏商踪迹》展厅里就藏着很多生僻字。

“卣”这个字,在一些古文献和青铜铭文中常有“秬鬯一卣”的字样。那么“秬鬯”是什么意思?它是古人的一种香酒,所以“卣”就是古人用来盛放香酒的器皿。那么香酒又是什么呢?它是古人用黑黎和郁金香草酿制而成的一种美酒,主要是用来赏赐有功的诸侯。卣的造型一般腹部比较深,有圈足,有盖,有提梁。卣这种酒器,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西周早期和中期。

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现代人也常用觥筹交错来形容朋友聚会时喝酒的热闹场面。那么这个“觥”指的就是古人的盛酒器。觥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器型通常是椭圆形或方形,有圈足或四足,通常是以器物的背部为盖,盖要做成有犄角的兽头。

山西博物院《夏商踪迹》展厅有件商朝代表性的酒器叫“兽形觥”。它的外形,有龙的犄角、猪的耳朵、尾部有羊的面饰,正面是一张超萌的怪兽脸,平滑粗犷的一字眉,突出的大眼睛,还长了一张香肠嘴。在这件器具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第一个是云雷纹,云雷纹是一种回环状的条形纹路。第二个是夔龙纹,夔龙是《山海经》介绍过的一种神兽,简单的说夔龙纹就是一只脚的龙的纹样。第三个是扉棱,扉棱是凸起的条状。扉棱最初是将青铜器上连续的图案分割开来的作用,后来就纯粹用于器物的装饰。古人为了使器物或纹饰看起来圆润饱满,青铜器铸造采用分范技术,这样就会存在潜在的审美缺陷,那么扉棱的出现不仅使器物庄重华美,而且也使纹饰充满了一种秩序的美感。最后要说的这个是饕餮纹,它是一种抽象的纹饰,这件兽形觥通身布满了饕餮纹。饕餮纹是一种想象中的怪兽纹,是商代青铜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所以又称兽面纹。它采用抽象夸张的手法造成狞厉恐怖的视觉效果,常铸于器物的显要部位,尤其是器物腹部的位置,它的纹饰都是以正面出现,眼眶凸出,上面刻划凹线纹饰,鼻子往往是器物的中轴线或棱角线。饕餮纹结构严谨,具有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特色,充分体现着奴隶社会的精神意义,其社会意义大于審美意义。这件兽形觥造型别致,采用三层花纹,纹饰繁而不乱,体现了商代青铜器神秘狞砺的时代风格。

这件藏品是“雷纹瓿”说它是瓿,大家可能会比较陌生,如果说它另一个别名,大家一定会很熟悉。瓿又被称为翁,像小坛子一样的器皿,是古人使用的一种小翁。盛行于商代,到了商代晚期逐渐被罍所取代。罍虽然与瓿外形很像,都是坛子类的器具,功用也一样,但罍可以说是精致版的瓿。罍盛行于西周至春秋中期。瓿的外形特征我们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具有矮、圆、肥的特征。青铜瓿上常见的一些纹饰有:饕餮纹、云雷纹、乳钉纹。山西博物院收藏的雷纹瓿,自然就有上文提到的云雷纹和乳钉纹。那么瓿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这个说法不一,文献中有的说是用来盛酒的,有的说是用来盛水的,也有的说是用来盛酱料的,我个人认为用来腌泡菜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山西博物院最萌的一件青铜器——鸮卣。鸮,在中国古代指的是猫头鹰。上古时候的人们对禽鸟有着极高的崇拜之情。《山海经》当中讲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所以古人认为,天上的飞鸟,与生俱来就有于天地沟通的能力,而鸮这种生物,可以说是生性威猛,用它作为祭祀的礼器,是最合适不过了。但我们的这只猫头鹰,眼睛大而圆,身体圆滚滚,是极其呆萌的一件器物。卣一般的样子是腹部比较深,有圈足、有盖、有提梁,卣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我们看到的这种鸟兽形卣。山西博物院的这件鸮卣的外形,两鸮背对而立,以头为盖子,额头上有菱形纹作为装饰,眼睛瞳孔层层修饰,收尾而立,两脚微微内倾,极具有现在卡通人物的特质。这件鸮卣,无论是大大的眼睛,小小的鼻尖,短短的尾羽,都与曾经风靡一时的愤怒的小鸟极为的相似,这只胖猫头鹰被网友们评为史上最萌的文物。

“爵”,爵是盛酒或温酒的器具,用于结盟、会盟、出师、凯旋、庆功等场合。爵是商周青铜考古中出土数量最多的器具。很多细心的游客参观博物馆的时候会好奇,为什么爵的口沿上长了2朵小蘑菇,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呢?爵名称的由来相传它的造型像一只起飞的雀鸟,流口像雀的嘴,后部尖尖的形状像雀的尾,肚子下边的腿像雀的脚,而在中国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爵因此而得名。古代君王也常用爵赐酒给臣子,因此爵又与爵位、爵禄关联起来,成语加官进爵也可能由此而来。那么它上面的两朵蘑菇钉又是用来做什么的?这个说法不一,有四种可能性较大些。1,古人的酒不像我们今天的酒是蒸馏酒,而且古人通常還会给酒中放一些植物香料,以此增加酒的香气,为了喝到清醇可口的酒,古人会在两朵蘑菇钉上挂个滤网,是用于过滤酒渣和植物香料的。2,爵是用于温酒的器具,两朵蘑菇钉方便提拿。3,古人比较讲究礼仪,尤其是贵族,喝酒时要将蘑菇钉顶在鼻翼两侧或眉宇之间,以此来告诫饮酒者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4,对于男士来说,男士胡子比较长,要把胡子卡在蘑菇钉两侧,以免打湿胡子不雅观。但我们看到提到青铜斝这件器具时,也会发现它口沿上长了两朵大蘑菇,这肯定不会是顶在鼻翼两侧或卡在眉宇之间,也不会是固定胡子的,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斝,它是古人使用的一种盛酒器或温酒器,口沿上也长两朵大蘑菇,它的作用是用于挂滤网过滤掉酒渣和植物香料的,斝是用于温酒的,那么酒加热之后,以防止碳灰飞到酒当中,上面要搭一块布子,也可以方便提拿。这个也说法不一,没有完全的定论。在《礼记》当中有这样的记载,说古代君王祭祀的时候用斝来奠酒,奠酒就是把酒洒到地上,表示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先祖的怀念。

同样在《礼记》当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觯就是一件简约而不简单的器具,它是饮酒器。在说文解字中:“觯,乡饮酒角也”。乡饮酒是指古代的一种特殊的仪式,也叫乡饮酒礼,是一场重要的宴会。是由乡里的大夫主持,给被推荐到王朝的贤才送行的仪式。这一天乡里大大小小有身份地位的人都要到场,是属于地方性重要的聚会。那么觯就是用于这样的场合当中,可见觯的地位也不一般。但并不是说觯就是专门用于乡绅聚会的,它和其他青铜器一样,也是王侯将相使用的酒器。觯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它的器形有两种,一种是比较扁的椭圆形,一种是圆形。商代的觯就像杯子或瓶子一样,有的有盖,有的没盖。口沿外倾,肚子比较圆,底部有圈足,而到了西周时期,出现了方形觯,春秋时期觯的身体变长,形状类似于觚。那么觚又长什么样子的呢?

青铜觚,它的形制为长筒形,喇叭口。整个觚体成为三段,上部的喇叭口与颈部是可以盛酒的,中间的腹部是实心,考古学上称为假腹,下部是圈足。这样的造型完全符合力学原理,它使重心降低,增强了器物的稳固性,显得精巧别致,而又不失沉稳庄重。觚的喇叭口是极度的外张,如果用它饮酒的话很容易洒出来。有的专家认为它是一件盛酒器,是用来盛放甜米酒的,需要用柶来舀取,柶是像勺子一样的礼器。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觚是一件饮酒器,这个说法也不一。古人说:“不能操觚自为”,意思是说觚的多少与饮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关,只有高品位的人才能用到这样的器具。

山西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青铜器叫云纹铃觚,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底部有个小铃铛,拿起来喝酒的时候就叮当作响,极具有北方草原民族气息。觚,盛行于商代至西周的早期。通常与爵配套使用,是重要的礼器组合。青铜酒器的出现有特别的意义,只有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剩余粮食去酿酒,喝的起酒的人那都是大咖位的象征,那么觚和爵的多少就是身份的象征,普通的贵族只能用1~2套的觚和爵,而十觚九是礼仪中的最高规格。

前面我们介绍到的都是酒器,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件造型奇特的器物——觹形器。它是古人用来解绳子的工具,古人结绳记事,那么这个觹形器,最初是用来解疙瘩的,后来就发展成为一种佩饰,而到了汉代,玉觹和玉韘,常与穿戴搭配当做饰品来装点仪容。

古人结绳记事,最初的觹是兽骨做的,后来出现了青铜觹,而到了周代,出现了玉觹,它通常位于玉组佩的最下端,常常是成对、成组来出现,造型纹饰完全一样。它的作用是用来撞击其它玉器,以此发出清脆的响声,所以又被称为冲牙。古人非常讲究礼仪,玉器正常发出的声音是缓急有度,如果你的声音是杂乱无章的,则被视为无礼。

周灭了商之后,总结商亡国的原因,其中一点就是商人好酒,酒器的种类特别的多,所以周朝统治者就给天下公布了一个禁酒令,告诫他的臣子喝酒误国事。在周代,食器在青铜礼器当中占据着重要的核心地位,尤其是盛放饭食的簋,在西周时期,更是大放异彩。青铜簋,主要是用于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粮等粮食作物的器具,它最早出现于商代的中期,在商代晚期特别是在西周时期,成为重要的礼器之一。

这个字是盉,盉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我们把它的字体拆开分析下。上部的禾代表的是五谷,下边是器皿,它指的是用五谷酿造的酒放在器皿中进行配比调试。东汉时期许慎《说文解字》中也提到盉,调味也,调节五味的。山西博物院收藏的鸟盖人足盉是用于调酒的器物。青铜盉,最早出现于商代的中期,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它的器型常见到的是圆口、腹部比较深,前有流,后有鋬,盖和鋬之间以链条相连接,下边有三足或四足的造型。通常盉和盘是配套使用的,配套使用时是用于洗手。

这件超萌的利器叫匜,它也是古人用来洗手的。古人是怎样洗手的呢?古代贵族洗手是非常讲究的,而且是一种享受,并且有一个专用的名词叫“沃盥之礼”。这个“盥”字,它的字体结构,上部左右两边像两只手,中间有水流过,下边是皿字底,表示贵族洗手的时候,下面要有器具来承接水,这就是周公礼乐制度当中的沃盥之礼,那么成语“奉匜沃盥”也由此而来。沃盥之礼指的是年长者要持匜,拿这个匜往下倒水,年少者要双膝跪地,两手举盘高过于头顶,贵族要在中间洗手。所以匜和盘在青铜器中也是重要的礼器组合,前面介绍过了盉和盘,之后匜取代了盉。青铜匜,最早出现于西周的中期,盛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匜的造型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瓢,前有流,后有鋬,为了保持平稳,通常还会设有三足或四足的造型,有的底部是平的。追求审美的古人通常还会给光秃秃的器具上添加一些可爱的造型,比如山西博物院收藏的荀侯匜,鋬的部位有一个萌兽的样子,这样不仅增强了洗手的乐趣,而且也展现了主人的身份和品位。

以上就是我们介绍到的生僻字以及它们背后的文物,希望通过本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这些藏品的信息,让更多的人能真正了解并看懂这些文物。看到这些生僻字也要感叹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但这也仅仅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疑难杂字还隐藏在展厅的展品中,想要避免与它们狭路相逢的尴尬,可常去博物馆参观学习,深入了解更多的生僻字,让你在博物馆里分秒变学霸!

作者简介:韩晋伟(1983—),女,汉族,山西太原人,本科,山西博物院,研究方向为博物馆教育、旅游开发与规划、文物与非遗创新。

猜你喜欢

生僻字用途藏品
生僻字里识青铜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DNA的奇妙用途
挑战动物生僻字
罗妍妍藏品欣赏
扒一扒“爱加戏”的生僻字
用途
当地名遇上多音字,生僻字你能读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