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数字化展陈与互动方式研究
2024-01-24朱卫华
【摘 要】数字化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数字化技术已逐步渗透到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本文先对博物馆应用数字化展陈与互动方式的使用优势进行概述,再分别从基于文物的物理性信息的数字化展示与互动方式和基于文物的平面类信息的数字化展示与互动方式两个角度,分别讨论基于藏品的平面类信息的数字化展示与互动方式。
【关键词】博物馆展陈;数字化;互动方式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0—244—03
引言
我国目前许多地区的博物馆都面临着转型的机遇和调整,而数字化技术为博物馆的转型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传统的展览模式较为生硬乏味,观众长期处于这样的展览模式下难免会心生排斥,产生与展品之间的距离感。也正是因此,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了展览形式的创新。将数字化技术同博物馆的展览形式相整合,丰富展陈途径,并且开发出了多元化的博物馆展品互动机制,实现参观者对博物馆展品的全新认知,数字化不仅推动了博物馆的建设,更提升了参观者的体验感,还更加充分地展示了展品的内涵,一举多得。
一、博物馆以及应用数字化展陈与互动方式的使用优势概述
(一)博物馆以及数字化展陈互动概述
一座城市的博物馆收藏着当地的文化积淀与历史遗留,收藏着对地方文明的研究与阐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成为文化的见证和传播者。而随着社会信息化技术逐步发展,数字化与博物馆也逐步深度融合,其不仅丰富了文物展陈的形式,还为参观者提供了更多的交互性选择,对展览、展品内容有了多元化的诠释方式。
(二)博物馆数字化和互动展陈的优势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财富,使用数字化技术展示博物馆文物能够进一步加强对馆藏文物的保护力度,例如部分在修复或较为珍贵的藏品在展示时可以以照片、视频或者全息投影的形式进行展示,还可以为无法来到现场的人们提供线上虚拟展示,解决了传统博物馆办展过程中受时间空间局限性的问题。
数字技术和互动的使用还能丰富博物馆的展览形式、体验形式,一改传统博物馆参观过程中仅能够依靠眼睛观赏和讲解员讲解等限制性因素,能在丰富的展览形式中真切体会到不同展品背后更多的文化内涵,还能够提升展品、展览的趣味性,为观者提供更多选择,加深了对内容的印象,收获更高的文化价值。
将数字化技术用于博物馆还能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水平,同时满足更多人的需求。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参与,传统的文物讲解和宣传模式被革新。且数字化的使用还可为博物馆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投入,降低了馆内服务管理人员工作强度,能够使服务人员有更多精力提升服务水准,更好地为参观者提供服务内容。
二、博物馆展陈与互动形式优化的需求及转化要点
参观者在对博物馆进行参观的过程中,馆方可以体察到其对于博物馆展陈的形式和内容存在诸多诉求,对这些诉求进行整合后可以发现,诉求大致可被分为交互性、故事性、沉浸感和体验感这几方面。所以对博物馆在展陈形式的互动、叙事等数字化技术进行优化时,就可以从这几方面出发,展开对博物馆中展陈与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优化。而博物馆中多感官交互性的需求具有极大的可开发性,这样的功能不但提升参观者在观展的过程中的体验感与兴趣,还能使观众更能够沉浸其中,更能激发参观者主动地去接触、学习博物馆中的历史知识与文化遺存。例如文物的发掘现场图片、视频等,这样参观者不仅能了解展品的外观与作用,还能了解到展品被发掘或传承的经历等从而激发参观兴趣。因此在展品展示过程中加入虚拟场景、虚拟操作等环节,可提升参观者的具身化体验感,让参观者在物理、信息、和虚拟三元空间里畅行无阻。
三、博物馆中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要点
(一)展示环境数字化
博物馆的展陈空间是参观者主要活动场地,是博物馆最为主要的空间组成部分。也是展出文物与具体信息的主要载体,所以在对这一空间展开设计与布置的过程中,要积极融合以二维、三维等元素为代表的多方面设计维度,为主要的展示环境赋予更多的功能性与智能化元素。只有将展示环境努力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靠拢,才能真正地将文物所处的空间赋予充分的实际意义与文化活力[1]。
关于文物展览环境的设计,要从两方面因素出发考虑。首先就是博物馆的办展方主观上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例如文物的内涵理念、具体文物的文化背景、其次,就是要在充分了解参观者需求的基础上,迎合博物馆参观者的需求与审美,努力丰富参观者的参观内容,提升参观者的参观体验。展示环境的设计不仅要符合展示空间中文物的理念、文化与定位等,还要满足参观者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需求[2]。
(二)文物信息可视化
向参观者充分展示文物具体信息,是博物馆展览的主要目的。而文物信息的可视化的具体内容就包括以数字化为技术基础,用虚拟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动态化的视觉呈现形式,为参观者简约直观地展示参展内容的信息。这样直观简单的展示形式可以使参观者以最浅显易懂的形式了解到展品的信息。在博物馆场馆的展示区域中摆放了数不胜数的展品及对应的展品信息,在参观的过程中难免会目不暇接,难以实现迅速找到较为感兴趣的展览作品。而将数字化应用于博物馆中可以对这一问题加以解决。技术人员可以将各展品的信息集中在统一的信息库中,再借助3D投影的展示手段,将收集到的各部分信息统一呈现在参观者手中的移动终端中,这样就能使参观者直接了解到各展品的具体信息,提升了参观的智能化水平与参观者的体验感[3]。
(三)展示途径多样化
在博物馆开办的过程中,展品的展示途径、方式、形式都可以直接影响参观者的参观积极性和参观时长,更加丰富且具有趣味性的展示形式可以促使参观者提升对展品的兴趣,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产生更多的停留性意愿。设计者还可以利用数字化设备或者多媒体终端等投射展品的虚拟图像,使虚拟产品与现实情境相结合,这样就能拓宽展览内容的体现形式。这样的展览形式与传统的局限于实体展品的展览形式形成鲜明对比,传统的博物馆中,静态展示形式的主导权在办展方,办展方展示的内容是什么,参观者就只能了解到哪些内容。而有了数字化的参与,参观者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性,变成了参观公共博物馆的主体,也就提升了参观的体验感与互动性[4]。
此外,采用数字化可以营造出足够的沉浸感,参观者就可以完全沉浸在这一智能化数字化的参观环境中,而这种沉浸感是一种持续性、主观性的内在感受,即使是参观结束后,这种沉浸感还会影响着参观者的感觉与思维,也有利于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四、基于藏品的数字化展示与互动方式类别及分析
(一)物理性信息数字化展示互动方式
1.360度全息成像投影
这一技术主要采用了投影仪等多种设备构建文物的虚拟模型并在空间内成像,人眼在观察到这一部分展览内容后就会识别到文物的虚拟成像。这样的文物呈现方式不仅能仅靠成像展示文物内容,还能同文物实体相结合,部分展品由于材质、珍贵性、外借等多种原因无法以实体形式展出,可以使用这一技术完成对展品的诠释,例如广州市博物馆在展览中使用这一技术为参观者还原“秦戈”,并在周围配备了文字注释,为来访者提供了丰富的体验。
2.藏品三维展示
这一技术要建立在博物馆内存在文物数字库的前提下,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触摸屏等,通过技术对残损或者不便触摸的文物进行三维还原,可在触摸屏上对文物进行放大、缩小、旋转等,实现对文物细节的观察和了解,即使无法亲自触摸到完整的文物,仍然能从多角度了解展品。在首都博物馆内的多个展厅内,参观者能在屏幕上操作多维视角了解文物,且还配备了文物简介,便于参观者了解文物信息和相关知识拓展。
(二)平面类信息数字化展示互动方式
1.VR技术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这一技术往往会需要特制的眼镜、手套、座椅等传感装置,自由地观察模拟空间内部的事物。具有较强的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例如现在5G+VR的技术实现了博物馆实景虚拟在线上一比一还原,其中更是可以融合3D环物、真人解说、3D漫游、视频嵌入、一键导览等功能。在线上就可随时随地云游博物馆,让人们拥有口袋里的博物馆。
2.AR技术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一种实时的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视频、3D模型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简单地说,可以说是一种同步式的后期特效。在2020年的亚洲数字艺术展中,邱志杰的艺术作品《技术史地图》就利用了AR技术,他所绘的大幅技术史地图中,有部分画面可以让观众通过手机移动端对现实画面中缺乏的或关联的部分进行补充,使观看过程更有趣[5]。
3.XR技术
XR是(extended—range扩展范围)的缩写。未来,人类的交互方式将由2D交互向更具效率的3D交互转变。3D视觉交互系统则取决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的发展,这些技术统称为“扩展现实”(XR)。人们的体验也从二维向三维甚至是四维转变。在这样的空间里不仅可以体验到精彩绝伦的故事,更能全身心地去体验故事性从单纯的观看者转变成参与者。例如三星堆遗址的“三星堆奇幻夜”就是利用了投影机硬件采用3D+XR技术呈现了三星堆考古中发现的文物并制作成3D立体投影与观众在平面和空间上互动,沉浸式的体验古蜀文明。
4.平面動态影像
平面动态影像往往基于依二维视觉角度感受的依托前提下。动态影像主要指视觉范围内非静止的感知场景再现。例如在许多博物馆的工艺式展厅或展区,设置大屏为观众再现工艺制作的手法和流程。部分博物馆还会为参观者使用大型环幕进行全方位的投影再现。在湖南省美术馆就梳理齐白石的相关代表性作品,提取其代表性元素形成一个连贯的360度环幕投影影像,影像以春天万物萌发及一个充满趣味的小动物拉开序幕,后依次呈现春夏秋冬相关作品。生动之处在于有一束光聚焦在一个打翻的瓶子,缓缓爬出一个小动物,灯光追随着活灵活现的小动物绕场一周。恍若一位调皮的孩童在一个夏季的夜晚,手持手电筒抓蚂蚱、蝈蝈,具有较强的代入感。最后小动物落在“齐白石印章”,落幕结束。影像将齐白石绘画创作时的所处环境进行了动态化展示再现,参观者不仅了解到了作品既有生命力,还有它的张力,从而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5.互动型平面动态影像
互动型平面动态影响是基于上文所述在使用平面动态影像技术时在其上增加了互动元素。常见的互动元素主要包括触碰与体感两种,其中主要的触摸项目包括电子屏幕触碰、墙面抚摸以及触碰台等类型,通过多动态影像的触碰收到一些反馈凸显互动成效,还有一种互动型平面动态影像的互动形式是体感类型。
五、结语
博物馆是我国居民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场所,馆内的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展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博物馆的最主要目的还是服务于参观者,博物馆也因此变得更加开放包容,更具功能性。积极使用新媒体与数字化的技术能够帮助参观者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更多元的形式了解更多的展品内涵,提升趣味性的同时还能实现对我国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也能使博物馆内的展陈工作变得更具开放性和公共性。
参考文献:
[1]张晓霞.以智慧博物馆为导向的革命类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数字化工作实践与展望[J].现代信息科技,2022(23).
[2]梁杨.数字博物馆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四川省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数字化发展实践[J].社会主义论坛,2022(11).
[3]黄俊峰.井冈山精神在博物馆数字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评《博物馆管理与数字化建设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23(1).
[4]薛晔莉.信息时代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评《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十讲》[J].中国科技论文,2022(9).
[5]刘峰.关于博物馆数字化展览的思考——以《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为例[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22(2).
作者简介:朱卫华(1977—),男,土家族,湖南桑植人,本科,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研究方向为博物馆策展、博物馆展陈、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