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东民俗舞蹈的时代文化属性发展分析

2024-01-24石晓雯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0期
关键词:发展

【摘 要】河东民俗舞蹈具有浓厚的山西韵味,舞蹈的内容与表演形式都极具当地特色,是山西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河东民俗舞蹈不只是简单的民间舞种,它更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属性,无论是独特的舞蹈风格还是对舞蹈韵味的极致性追求,都展现出河东人民热情豪爽的性格以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在岁月的长河里,河东民俗舞蹈曾绽放过闪耀的光芒,但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也逐渐面临观众流失、传承受阻等问题,究其根本,创新是民俗舞蹈传承发展的关键。本文立足于河东民俗舞蹈的时代文化属性,分析了其文化内涵的魅力,望在时代潮流之中,河东民俗舞蹈能够坚守本色继续释放文化魅力。

【关键词】河东文化;民俗舞蹈;时代文化属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0—051—03

一、河东民俗舞蹈的发展现状

(一)舞蹈内容缺少创新

由于民俗舞蹈的创作素材大多源自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因此存在较强的群众性,具有自娱自乐的意味。在民俗舞蹈的传承过程中,乡土气息被传承人保留下来,从而形成原生态的未经加工的传统民俗文化。所以,民俗舞蹈的内容往往守旧、缺少创新,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往往是节奏单一的韵律以及简单的舞蹈动作,使用的场合也有限,大多是乡间节日的走场演出。由于缺少创新,舞者每次表演的也多是重复了上百遍的固定剧目,传统剧目虽然经典,但是常年不变花样地上演,难免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二)舞蹈演员流失严重

河东民俗舞蹈的表演人员以当地居民为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家乡闯荡,留在乡村生活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从事民俗舞蹈表演的舞者自然也越来越少。并且,观众的流失、收入的减少也是舞蹈演员流失严重的重要原因,许多从业人员为了生计不得不另谋出路,河东民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也因此受到影响。

(三)舞蹈受众有限

观众是以表演为生的舞蹈艺术赖以生存的关键。当今时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也拥有越来越多的选择,现代舞与流行舞占据着大众的视野,而民俗舞蹈只是众多选择中的一个。近年来,尤其是年轻人群体越来越崇尚个性的解放,街舞文化也越来越流行。而河东民俗舞蹈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其舞蹈展现的内容与理念相对守旧,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自然无法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另外,民俗舞蹈文化有着很强的地域性特点,脱离乡土生活的人可能无法理解舞蹈中的地域文化内涵,因而舞蹈的受众也具有局限性。收到以上因素的冲击,河东民俗舞蹈的观众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四)舞蹈传承受阻

由于舞蹈内容缺少创新、演员队伍建设不足、观众流失等多方面的原因,河东民俗舞蹈的大众关注度呈现下降趋势,极大地阻碍了舞蹈的传承。尤其是从传承人的角度来看,现在民俗舞蹈的学艺者往往比较浮躁,缺少踏实学习的态度,如此一来河东民俗舞蹈的传承质量会有所降低,使得舞蹈的文化内涵有所折损,另外,随着当代高龄从艺者的年龄越来越高,其传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一些精彩的民俗文化产生断代现象,不利于河东民俗舞蹈的保存与传承。如果不尽快开启民俗舞蹈的保护项目,河东民俗舞蹈甚至会面临失传的风险。

二、河东民俗舞蹈的时代文化属性发展

(一)舞蹈风格的时代文化属性

独特的舞蹈风格是河东民俗舞蹈的时代文化属性之一。舞蹈风格是在漫长的民俗发展中确立出来的,它凝聚着河东舞蹈文化中的灿烂光芒,它也代表着河东民俗舞蹈的发展与传承。河东民俗舞蹈与其他民俗舞蹈的区别之处可以从独特的舞蹈风格中窥见,其文化内涵也能从中找到答案。俗话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河东区域辽阔,这片土地上诞生出了种类丰富的民俗舞蹈,以运城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蒲州花伞、万荣花鼓、西石花鞭等民俗舞蹈的独特魅力以及传承至今的旺盛的生命力。

蒲州花伞,别名“亮宝”,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蒲州伞秧歌。蒲州花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相传在年关或者祭祀时节,蒲州的百姓需要准备好奇珍异宝献给天神以求得上天对人间的庇佑。一般,人们会用小镜子、吊穗、小铃铛等物品装饰金银珠宝,然后将他们系挂到竹条的一端,再把这些竹条进行三等分扎在长度约为六尺的一根竹竿上,总共扎三层,竹条受重力影响便会向下垂,呈现出来的就是伞的模样,华丽而美观,因而蒲州百姓将其取名为“花伞”。舞者曼妙的舞姿配上花哨的花伞可谓是锦上添花,自然吸引了观看者的目光,带来美妙的视觉盛宴。蒲州花伞从当地的民间习俗中演化而来,自然象征着蒲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准确来说是象征着蒲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

河东民俗舞蹈中的鼓舞艺术凭借其精湛的技艺与恢弘的气势享誉全国,万荣花鼓便是其中之一。万荣素来有“花鼓之乡”的美誉,万荣花鼓的独特之处在于高难度的技巧,其表演形式包括多鼓、低鼓、高鼓三种,动作上呈现出上身洒脱豪迈、下身沉稳扎实的特点。以多鼓表演为例,顾名思义,舞者会在身上系多个鼓甚至可以高达十个鼓进行表演,表演的难度系数极高,舞者的舞蹈动作兼具感染力与观赏性,带给观众刺激的观看体验。舞者灵活的舞姿搭配上刚劲有力的鼓声,共同构成力量与美感的平衡,万荣花鼓之中蕴藏着的便是河东人民如鼓声般豪爽率真的性情以及如舞姿般热情奔放的性格,因此,万荣花鼓不仅代表着河东地域的文化特色,更是突显了河东儿女的人格魅力。

西石花鞭也是河东民俗特色舞蹈的一种,别名“霸王鞭”,发源于垣曲县西施村。花鞭的制作材料通常是竹竿或者木材,在竿上涂上色彩鲜亮的颜料(通常是红金或红黄颜色),在竿子中间钻孔然后将铜钱放入其中,在竿子的两端系上彩色吊穗,如此便制作好了“花鞭”。花鞭舞蹈的独特之处在于精湛绝妙的技艺与壮观的舞队场面的相互结合。表演过程中,舞者会用花鞭来回击打腿、脚、膝、背、肩、背、臂、腋窝等身体部位,根据鼓点的节奏变化施展花鞭,花边上的彩穗随着舞蹈动作的变化而翻转飞扬,展现出舞者矫健的身影。另外,随着花鞭在舞者身上的击打,花鞭中间的铜钱也不停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声响夹杂在喧闹的鼓声中别有一番风味,为花鞭表演增添了一丝活泼的气息。花鞭的舞蹈风格是喜庆热闹的,正如河东人民性格里的豪爽奔放,体现了独特的地域特征。

(二)舞蹈韵味的时代文化属性

舞者随着节奏的变化施展不同的舞姿,通过肢体动作展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舞者将个人对于舞蹈音乐的理解融入到舞蹈动作中,展现出不同的神情,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韵味。在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河东民俗舞蹈愈加追求舞蹈韵味的极致性,使其成为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著名的山西民俗系列舞蹈《黄河三部曲》于20世纪80年代问世,是山西省歌舞剧院的杰作,在第一次公开表演后便风靡全中国,业内专家评价其“中国民族风情舞蹈的开端”,并且开创了“黄河派”这一舞蹈艺术派别。《黄河三部曲》是由作者考察了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后所作,共收录了《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三个曲目,生动展现了黄河岸边老百姓们的日常生活,舞蹈中演绎了成亲、洞房等别开生面的场景,打造出原汁原味的黄河意境,勾起观众的乡土回忆,让人难以忘怀。《黄河三部曲》的突出特点便是舞者生动而夸张的舞蹈动作,让人体会到黄河文明以及山西民俗文化的震撼,正是舞蹈中传递出的河东人民豪爽的性情与坚韧的品格,这个系列作品才如此打动人心。

另外,屡获大奖的《醋之韵》也是山西经典的民间舞蹈,呈现的是少女们提着醋罐子边走边品尝山西陈醋的憨态可掬的画面。舞者随着音乐做出“耸肩”“腆腮”“捂嘴”等夸张的动作,并展露出时而害羞时而被酸到了表情,将醋的酸、纯、香展现的淋漓尽致,仿佛醋的香味与醋味已经弥漫在剧场中,观众们也被骨子里透着酸味儿的舞者姑娘们对醋的享受与快乐的情绪所感染,不禁对生活重燃起希望之火。《醋之韵》通过生动的肢体语言展现的是舞者姑娘们对醋的喜爱之情,其实又何尝不是在表达山西人民享受生活热爱家乡的豁达态度。《醋之韵》传递出的醋文化更是山西人民的人生哲学,展现出极致的山西韵味,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

观察与分析《黄河和三部曲》与《醋之韵》便会发现,它们共同追求的便是极致的舞蹈韵味。无论是极具当地特色的服饰、具有当地代表性的道具还是夸张的舞蹈动作、精妙的舞台设计,都凝聚着舞者的艺术构想,展现出地方性民间舞蹈的极致性风情韵味,使观众情不自禁地被河东民俗舞蹈文化的魅力所吸引。因此,完整保留民间舞蹈的独特韵味,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河东民俗舞蹈。其中关键的是将地域文化(即当地的风土人情)与舞蹈形式融合起来,具体来说舞者的每一个动作、表情以及舞台道具都要精心设计,才能将舞蹈韵味中的地域特色发挥到极致。河东民俗舞蹈中凝聚着河东悠久的民俗历史以及河东人民的人格特质,极致的舞蹈韵味带来极致的视觉享受,更有利于将观众吸引到河东民俗舞蹈中的文化内涵之中,才能让河东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三)舞蹈创新的时代文化属性

河东民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现状面临着舞者稀缺、观众流失、传承受阻等问题,能否在现代舞蹈与流行舞蹈占据大众视野的时代坚守住本色完整地传承下去是河东民俗舞蹈面临的巨大挑战。究其原因,这一局面是河东民俗舞蹈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完成创新所导致的。真实的百姓生活为河东民俗舞蹈提供创作素材,河东民俗舞蹈反过来也在指导着河东儿女的生活实践。如果河东民俗舞蹈只是守着既有的传统曲目与舞蹈不进行创新,那么迟早会被时代所淘汰,河东人民的生活也会被固步自封的舞蹈文化框住,无法追随上时代的发展脚步。

河东民俗舞蹈文化面临的创新问题也是当今时代所关注的话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民族生命力源源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的关键所在,河东民俗舞蹈的文化创新正契合了时代潮流,只有及时创新才能让河东的民俗舞蹈更好地传承下去,才能让河东的舞蹈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立足于以创新为机遇的新时代中。而创新并不意味着舍弃,传统剧目能够成为经典自然是有其过人之处,河东民俗舞蹈应当充分发挥传统剧目中的本土特色优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改编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并且,创新更应当取材于实践生活,不能脱离大众的真实生活,要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生活,才能使人们的感同身受,唤起人们对民间艺术的乡土情怀。另外,还应当重视河东民俗舞蹈文化的推广,开拓了知名度们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民俗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

“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代明德”。艺术从业者更应自觉担起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使命,促进文化自信的建立。河东民俗舞蹈文化的创新更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三、结语

河东地区的地域环境复杂多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风貌,河东民俗舞蹈取材于河东人民的现实生活,反映了河东的风土人情以及河东人民的性格特征,是几十年来河东百姓的现实写照。河东民俗舞蹈的魅力在于其展现出的文化内涵,无论是独特的舞蹈风格、夸张生动的舞蹈动作,还是极致的舞蹈韵味都展现出河东人民与生俱来的乐天性格,河东儿女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待客的热情都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作为民间舞蹈,河东民俗舞蹈在时代的发展中难免会面临被遗忘、淘汰的风险。河东民俗舞蹈不应固步自封,守着传统剧目不放手,而是应当不断尝试、不断创新,认识到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后,在保留民俗本色的基础上丰富自身的时代属性,使其在时代的巨变中不断焕发新的光彩,成为永葆生命力的时代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杨苗苗.女性广场舞的民俗志研究——以豫北河东镇为中心[D].济南:山东大学,2022.

[2]闫婷.产教融合改革下河东非遗舞蹈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传播与发展——以绛州鼓乐教学为例[J].艺术教育,2022(2).

[3]秦滨.河东秧歌舞蹈的衍变与机遇[J].运城学院学报,2011(6).

[4]庞国太,王瑞颖.河东民俗舞蹈的时代属性探析[J].文化学刊,2021(8).

[5]郝任力.河东地区“西石花鞭”探究[D].太原:山西大學,2021.

[6]李雪.临沂传统舞蹈龙灯扛阁生存现状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石晓雯(1989—),女,汉族,山西阳泉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舞蹈与美育。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