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苗族虎头帽的装饰特征及民俗内涵

2024-01-24张心怡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0期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民俗

【摘 要】黔东南苗族虎头帽是苗族重要的文化发展载体,也是一項依靠家庭单位生产的手工艺品。近年来伴随苗族劳动力从云贵等地大量流出,虎头帽作为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概念传播广泛,商业化机械生产的虎头帽受社会欢迎。但黔东南苗族劳动力减少后家庭生产生活方式不断转变,虎头帽的手艺和内涵几近失传。文章通过调研和文献分析的方法阐述虎头帽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论述传统苗族虎头帽的装饰特征和民俗内涵明晰这项文化宝藏的价值和地位。最后,通过联系社会背景强调虎头帽的美学内涵对艺术发展具有可行性,在未来应该获得更多保护和研究。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虎头帽;民俗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0—039—03

一、虎头帽概述

苗族头饰种类繁多,有头帕、发髻、银冠、帽子等区分,而帽子通常是给儿童使用。最重要的原因首先是帽子相比其他头饰更具有实用价值,另外添加绒毛内里和使用棉布面料都能和帽型巧妙搭配,相比其他工艺和金属材质的头饰更能简单地达到美观效果。帽子在苗族头饰中一般属于冬帽,成年人的抗寒体质强,在冬季依旧佩戴银冠发饰的人较多,而儿童的抗寒能力弱,帽子被用作帮孩子抵御寒冷的物件几乎是必备的。

制作虎头帽需要的手工艺并不像制作成年人的银饰头冠那样有高的要求,相反,作为看重家庭和宗族体制的苗族来说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都非常重要,是一个家庭内务的核心,孩子的帽子更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生产必需品就要满足工艺简单和生产成本低廉。因此,虎头帽的制作非常能够表现出手工艺和材料上的开放性。刺绣缝纫的工作在苗族家庭中一般由女性担任,她们在材料选择上需要计算家用开支,即被用于虎头帽购置面料的开销是有限的。

虎头帽的制作过程中体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不同于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从灵感和设计元素的提炼到初稿成型的流程,虎头帽是代代相传且极为广泛和常见的用品,因此苗族妇女首先会观摩成品的造型和绣工,这个过程包括灵活地增加自己的创意以及向邻里讨教针法创意等。每一顶虎头帽都是来自儿童的母亲或者外婆独一无二的礼物。

从苗族各类童帽的角度横向比较,虎头帽在苗族儿童佩戴的各式头帽中还具有特殊性,苗族儿童的帽子除虎头帽外还有鱼帽、鸟帽、狗头帽等;虎头帽在民俗寓意上更具有代表性,虎头帽更多被用在儿童满月或者满百日的时候,这个时候小孩不仅要佩戴虎头帽,偶尔还要与长命锁一起佩戴,此时家中要备宴席请客。可见虎头帽具有约定俗称的含义,被用在小孩年岁的特殊日子。

综上所述,虎头帽是苗族儿童佩戴的冬帽,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在虎头帽中具有相同地位的重要性,一方面防寒保暖,在虎头帽中多用厚棉和绒毛料,同时在节日庆典上表现出祝贺的礼仪;另一方面虎头帽是苗族尚武、尚力意识下把猛兽人格化来同化自然力量,寻求庇护的手段。但尽管虎头帽表现的是象征力量的猛兽,帽的样式不具备野兽凶残的特点,这与苗族淳厚的手工艺风格有关,同时也因为虎头帽被儿童使用,在人格化虎形象的时候就融入了儿童纯真可爱的特质。现如今,虎头帽不仅仅在苗族常见,在城市的线下商场和线上儿童用品店中十分普遍,可见虎头帽在生活中具备广泛影响力。但城市里生产销售的虎头帽与苗族传统虎头帽有概念上的区别,这些虎头帽单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甚至融入了生肖内涵在内,在做工和材料上体现机械生产的标准化。

二、虎头帽的装饰特征

虎头帽的装饰以帽子的廓形为基础,在制作虎头帽的时候需要制作者对针法和面料的巧妙把握,一方面要避免夹针,也有称为夹线,是没有掌握好用力和速度时造成布的正反面有疙瘩和线头出现。另一方面要注意面料的与浆糊粘合之后的硬度,如果硬度太高,舒适性就会降低,反之,硬度不够,虎头帽的骨架就无法制成。使用的面料除了大多来自自家使用的旧衣物和床单以外,苗族妇女从外采购的布料通常是蓝色细棉布,也被称为士林布,这是一种与细麻纱材质相似的棉质布料,容易漂白和染色。胡亭曾在论文中提到黄平支系苗族儿童所戴的虎头帽,虎头帽颜色大都以蓝底红花的刺绣图案为主,银饰则装点在帽饰的檐边上……帽饰的正面,形似虎头,背面的曲线造型看更像蝴蝶的翅膀……这也是当地虎头帽独有的特色。面料的厚度和硬度把握十分重要,这种虎头蝶尾造型的虎头帽与其他手工艺品不同,它在制作的时候没有钢丝和竹条作为支撑节点很容易塌陷,再加上虎头帽是儿童长期贴身使用的物品,日常耗损大。简单的几步制形操作要考验制作者针法、缝制、形体、裁剪等诸多方面。

虎头帽五官的裁剪和缝制过程相比制作帽胚对手工艺的要求小,同时也充满了趣味性。苗族妇女在依照虎头帽传统式样制作纸样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心中所想,在形式上有所创新。这种纸样和现代服装设计制版的过程很像,但制作更加简单,成本更低,最后只需要留出0.5cm到1cm之间的缝头即可。因为灵活性和趣味性高,虎头帽形象面部的眼睛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用银片制作老虎的圆形瞳孔,也有用布片依次裁剪得比外围小一圈来叠加出眼睛的立体效果。这两种方式在虎头帽上都十分常见,与现代机械生产的虎头帽相比,苗族传统虎头帽面部眼距较宽,再加上鼻子的长宽,眼鼻占到整个面部的2/3。

从整体上来分析,虎头帽有虎头蝶尾、虎头花面、狮兽这三种主要的形式,虎头蝶尾的造型具有代表性,它表现了苗族装饰具有张力的特点。何圣伦在《苗族审美意识研究》中引用张力这个物理学名词,他从文学角度解释:作品平衡状态中包容不平衡状态的特性,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中经常会包含几种似乎不太相容的元素,这些不相容甚至矛盾的元素在独特的结构原则中又整合成一个统一体。黔东南黄平苗族支系的虎头帽中有一支具有代表性的虎头蝶尾形制。虎的形象传达出的感受是沉重、浑厚、威严的,而在虎头帽灵活的制作工艺和现实条件下制作出来的是一只头部态可掬同时又保留猛兽特点的老虎。虎头的装饰复杂繁多,体态圆润、浑厚。而蝶尾大大改变了虎头带来的视觉感受。人们见虎头而联想到庞大威严,见蝶身又联想到灵巧轻盈。虎头蝶身正是巧用了“蝶”的特点来拉回直觉,从而使帽子具备让人既感受到灵巧活泼又能联想到戴帽人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把审美元素与帽子为人所需的功能融为一体。因此,虎头帽的装饰造型特点也能表现苗族繁复的艺术审美,这种把艺术审美寄寓情感愿望,同时还要在外部材料和工艺条件限制下实现产出,对现代设计师来说实现起来都有一定难度的出发点却被少数民族人们在积累的过程中牢固产出,代代相传。虎头蝶身的童帽看似两种形制矛盾但并不冲突,甚至具有统一的美感,仿佛是优美诗篇中跌宕起伏的韵律。

从虎头帽的装饰特征到苗族的民族审美,苗族的审美始终围绕着原始朴素的自然,从自然中提取元素,从自然中获得民族繁衍的支持力量。这也使得苗族的虎头帽在审美意识的影响下具有和苗族其他头饰一样的重、多、繁的特征。许多学者认为这根本来源于苗族贫困落后的生活,表达对财富积攒的渴望。学者罗莹、李忠慎描述:黔东南州受制于地理、环境、文化因素的影响,有着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贫困人口基数大等特点,该州的农村社会保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发展缓慢。因此,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来,苗族男性向外流出务工,大量留守在原有村寨的女性经营手工艺,她们的手工艺品不自觉地保存原始的审美要素。

综上所述,结合虎头帽的制作工艺、生活环境、苗族审美意识可知虎头帽的装饰特征与苗族生活实践空间有着紧密联系。了解虎头帽装饰特征的过程也是逐渐理解接受这种赋有原始特色审美所需要的过程。

三、虎头帽的民俗内涵

虎头帽作为苗族儿童头饰可以单独佩戴,同时和苗族成年男女的头饰一样,搭配一定的服饰佩戴,这种整体配搭的情况在庆典和节日期间多出现以及在年岁较小的孩子身上常见。孩子不仅佩戴虎头帽,同时还会佩戴虎头围嘴围兜,在陕西还常见儿童有相应搭配的背饰,这些背饰有银铃、银片、银链。黔东南苗族小孩穿戴一身虎头纹饰的衣物出席各种节日场合表现家庭对于族中庆典的尊崇,同样也有借此展现儿童家境的内涵在其中,这点和苗族姑娘在出嫁的时候佩戴一身华丽沉重的银饰相同,既体现了家族文化内涵的传承,同时也表达财富和美好要代代相传。

贵州苗族银饰手工艺中有叫“八仙过海”的独特工艺,引用了原本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其中铁拐李、张果老等八人修道成仙。从银饰造型上看,每个神仙或是盘坐在莲花座上或是踩在卷曲的祥云上,都经过了锤揲、錾刻、熔炼等三十多道工法技巧打造,由于苗银材质的韧性,在錾刻的时候凹下去的部分都呈现手工打磨后的褐色。这八件银饰通常以太上老君为中心钉在虎头帽的正中来呈现,依次排开保持整体性,这其中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八仙过海寓意的“喜、禄、寿”。我国历史中讲述的八仙有不同的起源说法,有说法称来源于淮南八仙,即《淮南子》中的八公,但后又有杜甫所作《饮中八仙歌》里的八位文人是为起源的说法。可以肯定的是传说中的八仙都是人类品质中真善美的人格化身。在故事中他们本身不是生而为仙,处于不同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并且性格迥异的普通人,经历百般艰苦的磨练之后才达到超然自若,为人流传和尊重的地位。可见道家思想中海纳百川,包容和接纳的思想一直被苗族先民接受并世代相传。每一位新出生的婴儿大多穿戴的虎头帽都以八仙银饰作为装饰,民族老一辈的人寄希望于未来,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经受住苦难的考验,把苗族的血脉延续下去。近年来媒体节目不少报道出苗族银饰八仙过海手艺失传,实地走访调查黔东南现在还在村寨生活的苗民发现九零后的年轻一代对虎头帽上银饰八仙的概念只留在童年时见到过的程度,长期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对虎头帽帽花大多失去印象。新时代发展环境中人们寻求优秀传统文化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就是民俗内涵赠给人们的精神食粮,因此自从乡村振兴帮助一代贫困苗民重拾技艺改善生活开始,城市的年轻非遗传承人也在寻找途径了解学习手艺。例如2019在网络平台获得关注的潘仕学,他辛苦地寻找有关八仙的资料凭借手绘技巧复刻虎头帽银饰八仙。这个过程持续近一年的时间,虽然最后被绘制制作出来的八仙帽花和失传的传统八仙帽花仍有出入,但他的努力赢得了大众回应,从网络媒介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购买订单,甚至有贵州苗族年轻人因此想重回苗寨继承发展这项手艺和民俗文化。

四、结语

黔东南苗族儿童虎头帽集苗绣、银饰于一体,其装饰性内涵超过本身作为儿童冬帽的实用价值。虎形象来自苗族的尚武精神,苗族祖先蚩尤在迁徙战乱中平衡发展族群,在复杂自然条件中争取生存所需环境。祖先和新生生命都是族群发展的起点,苗族长辈为子孙准备虎头帽到真正生产完成虎头帽这一流程,结果并不是研究虎头帽的重点,甚至作为一顶冬帽在完成时候具备应有的保暖使用功能就足够。创造和传承才是虎头帽生产中的重要所在,现代美学作品的创新被拘泥于特有的风格流派中千篇一律,减少主义的产品设计丧失辨识度走向模板化。对虎头帽来说创造意味着要兼顾从形式到传统范式的美学特征,这是为什么虎头帽从古至今都保持着“虎面”的整体性、同一性但随时在变化发展出其他形制特点的重要因素。虎头帽传承讲求精神和象征寓意,苗族史诗和神话传说有着高社会价值,它们经过代代口授的方式被广泛传开,苗族人民借以这些神话和史诗给虎头帽增添“精神内核”。黔东南苗族虎头帽在目前并没有得到完全意义上的传承,未来还需要更多研究考察完善,当把一项非遗文化弘扬广大,苗族虎头帽生命力盎然对人们创造力实现进步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亭.古朴真挚的情感寄托方式——由黄平苗族虎头帽银饰符号透视苗族育俗文化[J].美术大观,2011(7).

[2]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羅莹,李忠慎.可行能力理论视角下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与反贫困探析——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5(5).

[4]江碧波,李彬.论巫文化的艺术形态[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周易[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7](明)吴元泰,著.八仙过海[M].李正国,改写.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3.

[8](西汉)刘安,等,著.淮南子[M].长沙:岳麓书社,2015.

作者简介:张心怡(1997—),女,汉族,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设计学、设计历史与理论。

猜你喜欢

黔东南苗族民俗
苗族蜡染
冬季民俗节
遇见黔东南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