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美欣赏的“比德模式”在古诗词中的体现与现代内涵

2024-01-24张凌杉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0期
关键词:古诗词

张凌杉

【摘 要】自然美欣赏的“比德模式”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它将自然界中物象的美人格化,赋予自然美以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的人格美。在中国古代由先哲们不断思考与论述,特别是在主流意识形态为儒家思想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比德模式”广泛渗入到众多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其通过古诗词赋予自然界的丰富内涵也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变化,如今中华民族的智慧在守正创新中与日俱进、日臻完善,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得以充分彰显,不少古诗词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当代国人在交流对话、文章写作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中不乏蕴含自然美欣赏的“比德模式”的体现,同时,这些古诗词中自然美的人格化又被赋予了新内涵,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比德模式”;古诗词;现代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0—017—03

在我国古代思想与文化发展最为辉煌灿烂,应运而生出了盛况空前的百家争鸣局面的春秋时期,以孔子、墨子、老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以及各种学术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屡见不鲜,“比德模式”也在这一时期诞生了。儒家提出“比德模式”的初衷是为了对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形象地进行表达,使人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接受这些思想观念。在之后的社会发展中,由于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比德模式”广泛渗入到不同的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在网络流行语更迭迅速的网络新时代,中国人在交流对话、文章写作中仍然会引用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其中不乏蕴含自然美欣赏的“比德模式”的体现,同时,这些古诗词中的“自然美”又被赋予了时代背景下的“人格美”的新内涵,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感受“比德模式”的巧妙运用并结合实际阐释其被赋予的新的时代内涵,也能够进一步体会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新思想。

一、关于“比德模式”的概述

自然美欣赏的“比德模式”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自然美的观点,“比”是指象征、比拟的修辞手法,“德”是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它所表达的理念是自然界中的物象之所以美是因为可以体现出某些人格美的特质,即自然物象“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在“比德模式”中,自然美在于它所比附的伦理道德品性,自然界中物象的美丑不由它们自身所决定,而是取决于这些物象所比附的道德品质的好坏,这也使得自然界中的物象原本的自然属性被人格化而具有了伦理意义,相对的,人的道德品质也因此客观化了。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各类由先哲们展开的对“比德模式”的探讨。据史料记载,管仲应当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对“比德模式”进行理论阐述的,他在其著《管子》中提出“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的理论命题,并且在文中借管仲之口作出表述,即自然界中的物象的美“可比于君子之德”。除此之外,晏婴、老子、庄子也有“比德”的言论,但最具影响力的仍然是儒家的观点。众所周知,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积极倡导“比德模式”,“比德模式”不仅充分地体现在儒家的言论和著作中,且形式多样又具有理论色彩。儒家“比德模式”形成的代表——《论语·雍也》中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就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最能代表儒家“比德模式”,其意指每年到了气候最为严寒的时期,万物皆凋零,生机渐损,唯有松柏挺拔如故,就像能够忍耐困苦、坚定不移、初心不改的君子一般,此时的“松柏”就被赋予了坚韧、不屈等人格品质,因而令人感到富有美感。

二、古诗词中的“比德模式”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最早体现出“比德模式”的是《诗经》与楚辞。《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据传是由孔子参与编写的,在西汉时遂被尊为儒家经典。《诗经》中普遍运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就将自然界中的物象作为情思兴发的对象,这其中也体现出了对“比德模式”的普遍运用,并且“比德模式”也为这一时期的人们认识自然美作出了贡献。山水的“比德”是最为普遍的,如“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祖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周颂·天作》)将山与“仁者”紧密联系,人的品格也与山的高峻异质同构。此外,在文学创造中被称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也是“比德模式”运用的体现,如郑思肖的《画菊》,不与百花为伍的菊花,即便是在枝头枯萎也不会因北风凛冽而被吹落,赋予菊花至死不渝、不趋炎附势的、人的高尚情操,赞颂菊花“独立疏篱趣未穷”,实则是表达对具备这样崇高民族气节的人的肯定与称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莲花被赋予清廉、遗世独立的人格美;秋蝉被赋予高洁的人格美;《诗经》中常用人与玉相类比,“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离骚》中更是广泛运用各种自然界的物象以比君子和小人,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中的“芰荷”“芙蓉”就代表了怀瑾握瑜、高风亮节的君子,而“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中“鸷鸟不合群”的现象实则是在阐述君子不与小人共沉沦的高尚气节。总而言之,在古代诗词中许多自然界中的意象都借由“比德模式”为思想家、文人墨客传达思想理念所运用。

三、古诗词中“比德模式”的现代内涵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郑板桥)诗中赋予了竹子以人格美的顽强、执着、信念坚定,不管遇到怎样的磨难都能直立于石缝中,实际上这些面对恶势力的阻挠与折磨不屈不挠、刚正不阿、高风亮节的道德品质都是作者自身的品德。

而今奋斗在基层一线为贫苦人民谋幸福、谋出路的工作者则将诗的前两句传唱为“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借此表达他们立志扎根群众、深入基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此时基层工作者面对的是基层多样化的恶劣环境以及亟需解决的各类困难与挑战。正如“燃灯校长”张桂梅扎根贫困山区,为帮助大山女孩圆梦大学而坚守教育扶贫阵地;“藏族群众心中的格桑花”尼玛拉木常年徒步穿梭于雪岭峡谷间,为居住在地理环境复杂的云岭乡百姓递送一封封信件,坚守偏远山区的通信之路……基层工作者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引用主要传达的是他们致力于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敢于在基層攻坚克难的思想内涵。

而后半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进一步写出了岩竹经过磨难洗礼愈发坚韧,任凭狂风肆虐也毫不动摇的刚毅坚卓,从中体现的更是作者的无畏、顽强以及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青年来说,此句重点强调了对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要“自找苦吃”、主动作为、勇挑重担的希冀。

(二)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在与中外记者召开见面会时,我国发言人引用古诗词“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王冕)诗中赞美墨梅不求人们的赞扬,只要将清香的气息留在世间,实则也是赋予了墨梅以人的高尚情操,表达出了不向世俗献媚、高风亮节等优良品质。我国发言人对与会的中外媒体表示中国不需要数不胜数的溢美之词,并且期望得到各国新闻媒体客观的报道和来自社会各界有益的建议,引用“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体现的不仅是中华儿女心胸开朗、见解通达的人生态度,更体现出国家以及人民对“墨梅”精神的传承,展现出中华民族不慕虚名、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

(三)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近年来,中国力量不断振奋于实现我国冰雪运动的跨越式发展之中,在中国精神凝聚之时,人们引用“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上堂开示颂》)表达竭力培养冰雪运动专业人才的深远意义。凌寒独放的梅花即便是北风凛冽、寒冷刺骨也芳香四溢,诗人借助梅花经受“寒彻骨”仍有“扑鼻香”的经历来劝诫世人在苦难中要坚韧不屈,百折不挠。当代国人引用此句期望通过梅花的精神气节激励冰雪运动健儿们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挑战运动极限,才能弘扬好北京冬奥精神。

(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在北京冬季奥运会筹办工作如火如荼开展之时,不少新闻媒体、网民朋友引用“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临江仙·柳絮》曹雪芹)为北京冬奥会助威。该句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回,书中人物薛宝钗以一首《临江仙》别出机杼地打破了柳絮在诗歌传统中所代表的哀怨颓败意象。词中柳絮从“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的始終不渝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慷慨陈义中不难看出,这里的柳絮无疑被赋予了超然物外、乐观豁达、积极上进的人格美内涵,希冀在东风强劲的力量支持下能够青云直上,驰骋云间,展现出了不容小觑的志向。当代国人借此词句勉励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等继承和发扬中华体育精神,有柳絮化逆境为转机从而乘势而上的魄力,为我国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贡献力量。

(五)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2014年在北京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的致辞中引用了“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词二首》刘禹锡),一幅白霜装点山间景物的秋夜图映入眼帘,与往常诗词作者所描写和借景抒情的萧瑟、凄凉不同,《秋词二首》中将生机与和谐尽数描绘用以称赞秋之高雅,表露出作者的人格情趣。秋季山水树木的恬静清幽被作者视为整体,赋予其恬淡无欲、清微淡远的高尚君子的气节,后一句“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更为直接地将“秋”与高尚君子、“春”与轻狂之徒一一对应,且用“嗾人狂”的狂妄反衬出“清入骨”的难能可贵,更体现出作者对高情远致的君子的崇敬之情。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借此诗句作为开幕式演讲的开篇,不仅寓意亚太经济格局的美好蓝图如这幅秋夜图一般良辰美景、清澈明净,还将“数树深红出浅黄”背后所蕴含的和谐包容一并道出——尽管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国面临的挑战重重,取得进步的任务艰巨,但各成员国如“秋”般襟怀坦白、交洽无嫌,秉承着亚太大家庭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建起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终将绘就错落有致的明丽图景。

(六)小结

除前文中列举的古诗词外,出现在当代国人交流对话、文章写作中的具有人格美色彩的“比德模式”古诗词还有很多。在古代诗词中许多自然界的意象都借由“比德模式”为思想家、文人墨客传达思想理念所运用,而如今,人们结合客观现实引用体现“比德模式”的古诗词,并将其中的意象所代表的作者的审美情趣、思想追求、人格修为的外延扩大,赋予了古诗词新的象征意义和时代内涵,体现出了随着历史演进、时代发展,将自然美转化为人格美的人类思想在不断进步。

四、结语

“比德模式”最初只在先哲们论述思想时进行运用,不难发现儒家虽然称颂自然界的物象之美,但“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图本身不在于欣赏自然之美,为的是借助自然美表达出思想观念中“君子之美”的人格内涵。

随着“比德模式”逐渐渗入到文学创作当中,不少诗人借由此实现物我交融,抒情言志,虽然追根溯源是一种道德审美,却为人们认识自然美做出了一定的引导和启发。“比德模式”作为中国人重要的审美情趣影响深远,并且与之相关的审美内容也不仅限于诗词中的自然山水之美,近代的音乐、书法、绘画等领域也都有“比德模式”的体现,它逐渐成为欣赏自然、塑造自然界物象的艺术形象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与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自然美的本质内核是有关的。

当代国人在交流对话、文章写作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中不乏蕴含自然美欣赏的“比德模式”的体现,同时,这些古诗词中的“自然美”又被赋予了时代背景下的“人格美”的新内涵,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被赋予了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思想;“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体现的是不慕虚名、真抓实干的新内涵;“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寄予了对冬奥会运动健儿不负时代重托,弘扬冬奥精神的希冀……这些古诗词的巧妙运用无疑为“比德模式”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德玉,许露.论先秦儒家“比德”思想的教育意涵[J].高等教育研究,2015(7).

[2]张公善.自然美欣赏的三种范式[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3]周均平.“比德”“比情”“畅神”——论汉代自然审美观的发展和突破[J].文艺研究,2003(5).

猜你喜欢

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当TVB台词遇上古诗词
玲珑阁·古诗词专页
玲珑阁·古诗词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