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是花中第一流

2024-01-24付源菁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0期
关键词:李清照人格情感

【摘 要】易安词中桂花意象的呈现形式多样,情愫浓郁。虽对桂花着墨不多,却唯独给予其“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极高赞誉,桂花连缀着词人的一生,包蕴着繁博而深刻的意蕴内涵。探析桂花意象,领略桂花所承载着的易安精神和情怀。

【关键词】李清照;桂花意象;人格;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0—008—03

一、贯穿一生的热爱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著名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曾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可惜都久已不传。关于李清照的现存作品,多是明清以来的学者根据历代选本、笔记纂辑而成。又因词人生活在南北两宋之交的时代,正是山河破碎之际,其诸多作品历尽沧桑,早已在战火中散佚。尽管后人辑佚中已尽量重现易安词作之风格,但难免有存疑、残缺之处,因此难以展现易安词作的全貌。

本文以徐培均先生《李清照集笺注》为依据,书中收录李清照词作59首,内含补遗词作6首。其中涉及花意象的词作有41首,咏花词16首。完全吟咏或提及梅花意象的词共有18首,菊意象4首,桂花意象3首。梅花映衬出词人对雅洁风韵的追求,菊花则是其后半生颠沛流离的真实写照。桂花虽较少被提及,却在梅菊的衬托中被赋予“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咏叹,足以从中窥得词人对桂花的情有独钟。

依照《李清照集笺注》的收录,距今可考的三阙桂花词中,《鹧鸪天·暗淡轻黄》是最早创作的桂花词,历来为后人传诵,关于其创作年份却仍未有所定论。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漱玉词卷二》列为“大观二年屏居乡里至建炎元年南渡以前之作”。陈祖美《中国诗苑英华·李清照卷》则云:“此首当系词人结婚前后不久所作。”[1]虽然二说不妨并存,但词中所洋溢着非同寻常的豪情,则可大致判定为其少年时期的词作。此词热烈歌颂桂花,自傲之余蕴含着高雅脱俗的志趣,折射出这一时期词人闲适美满的生活处境。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一词作于词人晚年第二次大病初愈之时,记述的是她服药治疗期间某一天的生活。第二次大病大概是在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左右,这时的李清照承受着图书文物散失殆尽和颠沛流离带来的痛苦,再一次受到巨大打击也成为她这次大病的原因。[2]此词不专咏桂,但桂却是全词的总眼,通篇白描中凸显词人病后心境转向平和的变化。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是创作时间最晚的一首,该词再次给予桂花高度赞誉,表现出文人强烈的道德感。此词较闲雅,虽亦思乡,然不如建炎时激烈,当作于绍兴中定居杭州时。因系于绍兴十年(1140)前后。[3]此时词人已从之前病痛的折磨中脱身,所思所感也辗转到忧国伤时的抱负中。

如上所述,李清照的三首桂花词,交融着不同生命历程中的情感体验。易安一生始终如一地关照着桂花,用别致的才情谱写出卓尔不群的桂花意象。

二、前无古人的赞美高度

桂被书写的历史悠久,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古籍中的桂主要有两大种类,分别是樟科桂树与木犀科桂花。[4]南北两宋之交,赵氏王朝南渡,所迁之地的气候更加适宜桂花的栽种,宋人注重对木犀科桂花物性特点的描写,李清照则以多感官的方式感知桂花的外在形态,在至高赞誉中喷发出自身的审美理想。

(一)花姿抒写:花小叶密的形态美

清代《格物丛话》中,“桂,浸木也,一名木犀,一名岩桂,有白、黄、红诸色,花四出或五出或重台,径二、三分,圆瓣,蕊如金粟。”记载了桂花品种花瓣五出和重台的现象。[5]说明桂花的花色因品種而异,却有着花小叶密的共性。其时的咏桂作品亦有所体现,宋朱熹《咏岩桂》中“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文学作品与植物学典籍在特征方面的描写相互印证,共同刻画出其花型纤弱娇小,叶片排列紧密的特点。

词人对桂花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其独特花姿的喜爱,在词中体现为对其外在形态的详尽叙述。《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一词伊始便赞颂金桂之风姿,“揉破黄金万点明”展现万点桂花初绽时好似黄金破碎般耀眼的模样。“剪成碧玉叶层层”一句则化用贺诗《咏柳》比喻桂叶,桂叶将纤小细碎的桂花藏于叶腋间,层层环集,如用碧玉裁制而成。“黄金”和“碧玉”对应着“桂花”与“桂叶”,词人描摹出金黄和翠绿相互映衬、桂花和桂叶相互依偎的和谐图景。

在桂花词中,易安从视觉审美的角度细心雕琢出桂花花小叶密的花姿之美,将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思点缀于小小桂花中。

(二)花香袭人:清浓兼具的品质美

“桂”又称九里香,在九里之外都能闻到桂的香气,被誉为“金秋骄子”。[6]易安创作的桂花词中皆弥漫着醇厚的桂花香,流动着万千情思。

《鹧鸪天·暗淡轻黄》“情疏迹远只香留”意在说明桂花浓香远溢的特点。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中记载:“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长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交趾置桂园。”[7]由此可见,桂树多处于高山之巅,故有“迹远”一说,其香味却仍能久久留存,足以见得香味之浓郁。

南渡后的两阙桂花词中,桂花的品质美更在于香气对于主体心灵调节的功效。《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中,词人嗔怪花香过浓而惊扰梦乡,在词中留下“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的结语。作此词时易安适逢病愈之时,已有重振精神之风貌。此句虽在语义上看似“恼怒”花香过分浓郁,实则暗褒桂花馨香沁脾的秉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亦作于大病渐愈之后,词人却一反盛赞桂花浓香之常态,以全新的审美视角慨叹其芬芳徐吐、清香怡人的特点。此词运用大量笔墨书写病后的生活琐碎,唯独在结尾才有“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两句提及桂花。“蕴藉”本意在形容人宽和有涵容,此处却用来形容终日与词人作伴的桂花。此时的桂花于易安而言,作为疗养身心时的精神补给,从而广延出闲静自在的精神世界。

李清照以嗅觉品鉴的角度述说着桂花清浓兼具的别样花香,在描摹桂花具体形态的基础上展现其多样化的品质美。

(三)花性温雅:内涵丰富的神韵美

从花卉本身来说,桂花的芳洁之质、脱俗之韵,极易与君子品行相联系。北宋名相李纲归隐以后,常以桂花品格自勉。他说:“圃中自有隐君子,心与世远恬无波。”桂不只是“隐”,也不只是贤人,它还是有道的“君子”。[8]桂花的君子神韵与士大夫人格追求相融合,亦是易安词中反复吟咏的热点。

《鹧鸪天·暗淡轻黄》中以“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表明桂花不需硕大艳丽的花姿,将凌霜寒梅和霜篱晚菊与桂花对比,以“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肯定桂花为中秋魁首的地位。《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中,词人以“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明贬梅花和丁香的繁重和低俗,较之少年时代赞誉桂花脱俗的语气更甚。

词人如此赞美桂花内秀外美的品质,究其根本,与其父李格非独守清明之志的风度关系甚密。陈祖美《中国诗苑英华 李清照卷》则云:“此词之旨,一则以桂花的色淡香浓,来比喻人的内在之美更为可贵……二则词中尚暗含不易读出的这样一种深层寓意,即词人自知李氏门第并不烜赫,比起朝廷中的诸多名公大臣,她一直认为其父祖的地位是低下的,就像自然界的岩桂,虽然其名位不能与御园中的‘浅碧深红色的牡丹、芍药相比,但它的清高脱俗、宜人香气,以及它作为中秋佳节应时之花又足以使他成为中秋之冠。”[9]此时的桂花更像是淡泊情怀的隐士,在柔婉的外形中掩藏着倔强刚毅的内质。

词人晚年将桂花与行正德馨的名人志士相联系,抒写桂花“终日蕴藉”的坚贞品质。《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一词“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中的“彦辅”即魏晋清谈名士乐广,曾因释放违反诏令的旧臣而获“柔而有刚”的美名。易安在乱世中始终如乐广一般做出“清己中立”的选择,桂花也不由得浸染了坚守节操的志趣,体现易安所遵守坚贞不屈的人格准则。

李清照积极开拓桂花意象的审美内涵,将桂花的多层美感与文人的不俗气韵相交融,在对桂花的无上夸耀中展露出对桂花的审美认可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三、人格精神的体现

(一)“自是花中第一流”:倜傥不群的丈夫气

沈曾植《菌阁琐谈》云:“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尝屡屡形容自己的性格道“余性不耐”“余意甚恶(指情绪激动)”“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10]在古人评论和易安自评中足以见得易安虽为深闺女子,却兼有豪放豁达的丈夫气概。

易安这一非凡胸襟和豪迈人格,得益于齐鲁大地的文化积淀和书香世家的教育熏陶。易安自幼生长于齐鲁大地,其父李格非身为宋代名臣、其文章受知于苏轼,其母系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亦颇有文名。词人处于较为宽松的生活环境,并在文学和儒学的耳濡目染中成长,形成了异于一般闺阁女性的豪迈个性。

在文学创作中,易安敢于在文苑中矜才使气,对前朝先贤的作品亦敢评头论足。《鹧鸪天·暗淡轻黄》“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词人因屈原不将高尚的桂花收录到《离骚》中而打抱不平。《词论》中对词坛大家多有不让,历数名家之短并提出对优秀词作的见解,可谓是“自恃其才,藐视一切”。遇党争之乱亦不惧危险,曾屡次上诗赵挺之救父,初次上诗期望用“何况人间父子情”感动赵挺之,再次上诗愤而用“炙手可热心可寒”讽骂赵相,如此冒险之举展现出其蔑视权贵、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赵挺之去世后,易安在《鹧鸪天·暗淡轻黄》中以“何须浅碧深红色”的词句为桂花正名,何尝不是为其父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格发声?

桂花之于李清照,是其自信自爱的人格观照与理想。透过暗淡轻黄的桂影,一个如桂般自信豪放的词人形象便呼之欲出。

(二)“熏透愁人千里梦”:忧国忧民的家国愁

靖康之难后的命运巨变,推动词人从以桂花自喻转变为更多地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脉搏相结合,凝聚为家国愁思。此般愁情与其创作的桂花词丝丝入扣,流露出哀痛的黍离之悲和深沉的淑世情怀。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中借怨说爱,“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说明浓香惊扰词人与故乡故人相逢的美梦,萦绕其中的国仇家恨让人无法忽视。词人目睹金人的铁蹄踏遍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飘零辗转之中历经丈夫的溘然病逝和珍藏金石的丢失殆尽。词人没有因此陷入“颓废而幽”的境地,反而形成了一种忧国忧民的士人意识的自觉风范。1134年,李清照避兵金华,在《打马赋》中直呼:“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易安在其中寄寓收复失地的强烈心愿,亦怀揣着篙目时艰之心对当权者和时政进行谴责。

李清照虽为女子却在流落异乡之时仍能抛开小我之愁,生发出时局之愁、家国之愁。桂花之中倾吐着易安对中原人民的无限关切,激扬着巾帼爱国之气。

(三)“终日向人多酝藉”:沉郁执著的思妇情

李清照在家国沦丧中更添沉郁忧愁的思妇形象,用她那支锲刻入微的生花妙笔深刻地在桂花中记录了离乱思妇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创伤,间接反映了时代苦难。

两首南渡之后所作的桂花词,难免有孤寂悲哀之情、物是人非之叹。词人当时正遭受“玉壶颁金”的诬陷,又在金兵步步紧逼中遭到书画金石被盗之祸,可谓生死存亡之际。在《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中,词人感叹“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沉郁悲拗的思妇情怀尽显词中,同时反射出其“死生不能忘之”的执著精神。

词人在丈夫病故后独自携带剩余的文物宝器进行逃亡,途中仍以坚强的毅力整理未完成的金石考证之文章。易安即使已“大病,仅存喘息”,但也强打精神地整理“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在颠沛流离中将金石书画研究作为所坚持的事业,是当之无愧的文物捍卫者。其高雅的精神和书卷气质更是美化了生活,在桂花词中把眼光更多地望向自然之物,即使大病初愈也不忘读书赏景,呈现出“枕上诗书闲处好”的闲情逸致。桂花是词人用来表现自己胸怀宽博的思妇人格的载体,也是表达对个体内在生命精神思索的介质。

三首桂花词可谓是李清照生命历程的咏叹调,词中桂花与人神韵共有,气质与共,是其自我人格发现后移情于物的艺术表现。词人将人格追求寄托于格高韵远的桂花中,舒放着一代才女的伟大英灵。

四、结语

人花互释,神韵互予,桂花是易安的挚爱,亦是其自喻的展现。李清照眼中的桂花宛如贯穿词人写意人生的镜子,折射出其在不同时境下的轨迹变化和心态变迁,呈现出其人性品格和志向理想的远大追求。李清照用心血浇铸出美好的桂花意象,在凝结于笔端的百花园中展现出桂花独具特色的芳华。

参考文献:

[1][3][9]徐培均.李清照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张若楠.自是花中第一流——浅析李清照的咏桂词[J].艺术品鉴,2018(23).

[4]钟铮.宋代“桂”意象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1.

[5]臧德奎.桂花品种分类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

[6]何小颜,著.花与中国文化[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西晋)嵇含,著.南方草木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

[8]董丽娜.桂意象人格象征的生成和发展[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5).

[10]朱靖華.论李清照是齐鲁文化性格的妇女典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3).

★指导教师:张明华

作者简介:付源菁,闽南师范大学本科生;指导教师:张明华,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李清照人格情感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点绛唇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