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的多组态路径研究
——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2024-01-23段梦如
段梦如,田 旭
(1.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法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1370;2.西藏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关于城乡社区治理的纲领性文件,将社区治理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治理问题做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新时代社区治理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远景目标。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依托社区而建的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时强调:“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可见,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推进其创新发展,是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全面实现的关键。当前,我国社区治理创新呈“东部强,中西部弱”的空间分布格局[1]。加强我国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研究是一项重要的时代命题,探究治理创新的多组态路径是回答这一命题的应有之义。
一、文献回顾与框架建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地社区治理创新实践探索成绩斐然,学术界掀起关于社区治理创新研究热潮。现有研究围绕社区治理创新的探索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围绕制度、理论、多元视角等进行的学理探析,涉及社区治理创新的本质意涵[2]、模式特征[3]、逻辑演进[4]、发展趋势[5]等;二是基于我国社区治理创新实践展开的实证研究。研究依托实地调研或各地社区治理创新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寻影响社区治理创新的动因,挖掘社会组织建设[6]、治理资源[7]、社会资本培育[8]、信息技术手段[9]、社会工作[10]等要素参与社区治理创新的耦合度及有益价值,体现了社区治理创新的多要素作用机理,为本研究条件变量的设置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综合上述社区治理创新影响要素分析及国家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笔者在全面比较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三维五因”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资源保障维度涉及经济发展水平、社区资源变量;主体创新维度主要体现为多元共治;手段创新维度包含科技支撑和项目运作两个前因条件变量,社区治理创新正是在这“三维五因”综合作用影响下,协同联动达成创新。
图1 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的分析框架
二、我国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的定性比较分析
(一)研究方法设计
笔者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我国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的多组态路径展开研究。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兼具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优势,适合小样本案例的研究[11]。此方法应用研究的本质是“案例导向”,有利于在分析研究结果时回归案例与案例进行“对话”,并从众多案例的分析中探索社区治理创新规律,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发展。
(二)案例选取
笔者立足西部地区,从2012~2021年 “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中筛选13个地域的社区治理创新典型案例(见表1)。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具有统一、规范的遴选评审机制,由公开投票选出的专家和来自中央有关部委的专家组成评审团,对案例进行集中评审。选出的案例极具权威性,作为各地的治理创新典型,对当地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代表我国社区治理创新的最高水准。此外,所选案例同属社区治理创新典型案例,在结果上具有同质性,各案例的创新条件又具有一定的异质性,案例的整体性和案例间的可比性特质得以确保,有益于探索创新条件之间的“联合效应”。案例支撑资料主要源自历届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地方官网、微信公众号等,通过交叉检验,保证案例的信度和效度。
表1 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典型案例
(三)变量设定及赋值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社区治理创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经济发展又可以为社区赋能。受地理区位、资源环境、经济结构等因素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呈不均衡状态。笔者选取的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案例覆盖近80%的西部省域,而经济发展水平作为社区创新治理的资源保障因素之一,其发展程度对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效果有一定影响。因此,将经济发展水平纳入影响社区治理创新水平的前因变量中,进而寻求社区治理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互动关系,探究在当前经济发展条件下,如何促使创新发展动力提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强化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动力。综上所述,将2021年第一季度的GDP排行榜分为4个梯队,GDP排名为领先地区的赋值为1,排名中高地区的赋值为0.67,排名中低地区的赋值为0.33,排名低地区的赋值为0。
第二,社区资源。社区治理创新依赖社区资源,多渠道的社区建设资金投入资源是保障社区良性长效运转的根本。社区社会资源是社区居民之间在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互惠、信任等价值观念及关系网络。社会资源对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发挥指引作用,也为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信任保障和资源保障。而人文区位资源,如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示范区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天然优势,充分发挥人文区位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有助于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鉴于此,若社区治理创新案例兼具以上三类资源,赋值为1;具备其中两类资源,赋值为0.67;仅具备其中一类资源,赋值为0.33;三类资源皆未具备的赋值为0。
第三,多元共治。“一核多元、协同治理”的社区治理结构是实现社区治理创新的基本向度。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区志愿服务“四社联动”,为社会工作、社会组织及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明确了政策依据和实践方向。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治理核心,社区自治为前提,政府、社会组织、辖区单位、社区自组织、居民等主体多方交流、多元参与的“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新模式[12],有助于提升社区治理创新效能,形成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因此,笔者通过党委政府、社会工作机构、辖区单位(即在地相关企事业单位,如物业公司等)、社区自组织和居民参与,对多元共治进行衡量,如果社区治理创新案例兼具以上五类主体,赋值为1;具备其中四类主体,赋值为0.67;具备其中三类主体,赋值为0.33;符合其中两类主体及以下的赋值为0。
第四,科技支撑。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依靠信息技术手段为社区民众提供管理与服务的模式,已成为社区治理的新模式[13]。建设信息化智能平台、推进智慧服务,可以帮助社区居民享受精准服务;有效搭建社区与社区居民间的互动桥梁,畅通交流渠道,及时反馈居民的需求及问题,对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事务有促进作用。当重大灾害发生时,若借助网络型组织等,可以迅速与各路专家、资源链接起来,从治理工具层面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综上所述,社区治理创新案例同时强调虚拟组织、智能平台、智慧服务三项内容,赋值为1;强调其中两项内容,赋值为0.67;仅强调其中一项内容,赋值为0.33;三者皆未强调,赋值为0。
第五,项目运作。社区治理的项目制实践是实现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结构性调整的重要举措[14]。项目运作旨在探究社区治理创新过程中,以何种方式方法、创新理念推动项目实施。首先,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助推项目运作对社区治理创新效果有一定影响。在与养老相关的项目中,我国传统孝文化可为社区治理创新注入新动力。其次,创新发展现有经验或自主创新项目运作,是为了落实创新自发性。再次,政府购买服务有助于提高服务的专精化,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最后,宣传及打造项目品牌,是指在项目运作阶段积极宣传倡导,达到动员人力资源、获取物质和服务资源以及树立项目品牌的效果。社区治理创新案例若满足上述四项内容,赋值为1;满足其中三项内容,赋值为0.67;满足其中两项内容,赋值为0.33;满足其中一项内容及以下的赋值为0。
结果变量即社区治理创新。笔者从四个维度对社区治理创新成果进行测量。一是观察社区治理的创新案例是否持续更新,以此考察社区治理创新的长效性;二是从创新结果判断效果是否显著;三是以社区治理创新的政策影响力层面,判断是否将治理创新上升为制度性安排;四是评价社区治理创新成果是否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如果社区治理创新案例同时符合上述四项内容则赋值为1,符合其中三项内容赋值为0.67,符合其中两项内容赋值为0.33,仅符合其中一项内容及以下的赋值为0。
文中构建的变量及赋值如表2所示,将条件变量及结果变量数据转化为分布在0~1之间的模糊集分数,将样本数据的95%、50%、5%值设定为完全隶属、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对模糊变量进行校准。
表2 变量设定及赋值
三、研究结果
(一)单变量的必要性分析
必要条件是指当结果出现,该条件变量一定出现。衡量必要条件的重要指标是一致性,一致性分数在0.9以上,则该条件满足被认定为必要条件。笔者用fsQCA3.0软件对单个条件变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多元共治的一致性分数为0.975 6,达到必要条件标准。也就是说,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的实现,一定有多元共治这一条件变量的存在,多元共治是实现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结果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前因条件的组态分析
为探究不同的前因条件如何组合以实现西部地区社区治理的创新,笔者进行前因条件的组态分析。分析之前,应确定合适的案例频数阈值和原始一致性阈值。根据专家建议,笔者最终设定案例频数阈值为1,原始一致性阈值为0.8,并结合0.75的PRI一致性门槛,将PRI值低于0.75的真值手动更改为0,并进行标准化分析。笔者计算出导致结果发生的三种解,分别是复杂解、简约解和中间解。通过对中间解和简约解进行布尔代数运算,获得社区治理创新的3种组态(见表3)。
表3 实现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组态
分析可见,虽然3条等效路径存在不同的条件变量,但其路径依赖的共性明显。多元共治变量在实现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的各条路径中全部出现,显示对实现社区治理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这也与上文中的必要条件分析结论一致。实现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单个组态的一致性及总体解的一致性水平均为1,远高于一致性可接受程度的0.8阈值,表明3条组态覆盖了笔者所选择的全部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案例。总体解的覆盖率为0.951 2,即3种组态共同解释95.12%的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案例实现的原因。因此,3种组态可被视为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实现的充分条件组合。
在组态1(社区资源+多元共治+项目运作)中,多元共治和项目运作是核心条件,社区资源为辅助性条件。该组态的原始覆盖率最高(0.746 9),覆盖7个案例,说明其是实现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路径;在组态2(经济发展水平+社区资源+多元共治+科技支撑)中,多元共治和科技支撑为核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区资源是辅助性条件。该组态的原始覆盖率为0.569 4,覆盖4个案例,其中2个案例与组态1共享;在组态3(经济发展水平+多元共治+科技支撑+项目运作)中,多元共治、科技支撑和项目运作为核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是辅助性条件。该组态的原始覆盖率为0.569 4,覆盖4个案例,其中2个案例与组态1和组态2共享。
(三)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的多组态路径
依照上述结论,笔者将多组态路径归纳如下。
第一,多元共治下的“内生动力型” 创新路径(组态1)。该路径对实现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表明社区治理创新需要形成“一核多元、协同治理”的社区治理结构,还需要注重项目化运作、专业化驱动,进行社区资源整合。这种路径的特征是在政府推进的前提下,一是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引入社会工作机构,如驻社区单位、社会精英、志愿者及社区居民等参与社区治理。二是注重以项目制的模式推动社区治理创新。项目制为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参与社区治理创造了机会,使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化技能有用武之地,既满足了社区多元化和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三是挖掘及整合社区资源。在社区资源的辅助下,最终协同打造出“内生动力型”社区治理创新路径。这一路径的隶属案例包含案例1、案例4、案例5、案例7、案例9、案例10和案例12,其中案例1即贵州省的“春晖行动”,隶属度(0.73,0.95)最高。案例1在运行方式上,建立了政府领导,团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配合,乡镇和村主办,社会各方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春晖行动”的各项计划及工作多以项目制的方式推行,且不断追求项目库的建设与完善,拥有30个示范项目,在项目运作中,充分运用中华民族饮水思源、反哺故土的传统文化助推项目运作,感召在外游子返乡回报家乡和社会。通过政府、社会、个人等的良性互动,社区从依赖外部人力、物力资源的“外源型”转变成“内源型”发展模式。贵州省“春晖行动”为多元共治下的“内生动力型”创新路径提供了生动的现实示范。
第二,多元共治下的“科技助力型”创新路径(组态2)。这一路径中,科技支撑是关键。社区治理创新要善于发挥科技助力的优势,将智能化技术运用到社区治理中,将科技手段变成治理工具。如此,在多元共治和治理工具两个核心条件作用下,即使经济发展水平和社区资源并未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只要对二者加以整合调动,最大化释放辅助性效用,“两主两辅”的模式仍然可以实现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目标。此路径的典型案例是案例3、案例5、案例7和案例8。其中,贵阳市“一核多元、五力共治”(案例3)在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结果中的隶属度分数最高,同时该案例也是社会治理创新案例的最佳案例,具有代表性。与此同时,贵阳市善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全面启动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市、区(县)、社区社会治理块数据,打通社区与各相关主体、部门的数据通道,并培养“互联网+社区”思维,立足社区职能和居民需求,搭建以便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系统、以社区文化娱乐服务等为主的社区服务系统和以社会治安等为主的公共管理系统,使社区治理与服务变得更为“智慧”。贵州省构建多元治理格局,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引入信息智慧手段,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实现社区治理创新的思路和实践,是对多元共治下“科技助力型”创新路径的最佳诠释,为具有相同特征的其他西部地区社区提供借鉴。
第三,多元共治下的“多元驱动型” 创新路径(组态3)。该路径与路径2较为相似,从构成组态的条件来看,将2条路径的组合条件进行对比,仅有一个条件变量存在差异,即路径3中的项目运作替换了路径2中的社区资源。观察2条路径所覆盖的案例,发现有2个案例是共享的,可见,二者之间存在共性。多元共治和科技支撑对社区治理创新结果的影响力量,在2条路径中都得到展现;2条路径分别隶属的4个案例,其中存在2个共享案例。这些共性表明,当前我国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多通过多元要素的驱动作用,实现“1+1>2”的治理效果。重庆市探索的“四公”治理模式构建社区生活共同体(案例5)便是该组态路径的最佳诠释。该模式把社区居民从“陌生人”变为“熟人”,成功构建了互助、互信、互爱的社区共同体。聚焦其具体做法,主体创新层面:在社区党委主导下,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社工站、社会工作机构和社区居民等组成社区治理的多元实践主体;资源保障层面:整合社区资源,投资600余万元资金,在社区内打造集文体娱乐、科普宣传、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站”;手段创新层面:开通社区微信公众号、“网上书吧”等线上平台,畅通居民意见反馈、知识学习、互动参与的渠道。项目推行运作过程中,尤为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并邀请社会精英带动社区居民传承国粹,为居民素养和社区品质的提升添砖加瓦。该模式在树立精品社区服务项目品牌的同时,也发挥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四、建 议
社区治理创新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打好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的“组合拳”,整合发挥多影响要素最优联动效应,实现其同频共振尚需努力。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激发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是赢得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长远发展的关键。构建党政推动、社会协同和居民自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结构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应着力打造协同共治的社区共同体,提升社区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吸纳能力与项目运作的互动融合能力,以激发社区的内生创新动力,谱好多元共治下的“内生动力型”社区治理创新曲。
第二,强化科技支撑。科技支撑是助力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的新时代利器。多元共治下的“科技助力型”创新路径,是西部地区将社区治理逐步化弱势为优势的突破之选。相较于东部及中部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与社区资源相对薄弱的西部地区,更要注重在治理格局和手段创新上另辟蹊径,以创新发展补足短板弱势,走好社区治理创新之路。
第三,落实多元驱动。多元驱动是保障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赋能增效的基础。新发展格局下,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多样方式的并驾齐驱对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发展至关重要。多元共治下的“多元驱动型”社区治理创新路径,要求西部地区社区兼顾主体创新、手段创新和强化资源保障,不断增强创新思维,多角度、多渠道合力开展社区治理工作,提升社区治理创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