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具象与语境 发展言语思维能力

2024-01-23许云彤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生活语文写作语境

许云彤

[摘 要]文章结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要求,从抓住特征,描述景物;围绕特征,融情入理;结合需要,回归应用三个方面来论述描写景物要注意融合具象和语境,由此体现生活语文的教学理念:语文源自生活、语文高于生活、语文回归生活。

[关键词]具象;语境;写作;生活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30-0004-03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共有48处提到情境,体现了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课标》提到:“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能调动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主要是用语言文字呈现的,语境是指语言环境,从这点来看,课堂中的语文教学情境就是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语境,情境即语境(下文的语境与情境不做区分)。如此看来,在课堂中创设语境,引导学生运用语用学知识,发展言语思维能力,是《课标》的要求。

语境在语用学上和话语实体、话语主体属同一个层面。语境起限制补充作用,对作者的表达活动、读者的理解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在阅读教学中,一般来说,教师普遍会要求学生注意上下文语境,这当然很重要。但是笔者认为,仅关注文本语境还不够,语境关涉话语主体的前言后语,言语对象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语体环境等。因此通过文本中的言语来理解作者的思维,需要引导学生考虑综合语境因素的影响。对于写作而言,真实具体的语境有助于学生调动生活经验,让学生有话可说,而具体形象的引入易于让学生理解,降低写作难度。具象事物往往以图片等具体可感的形象存在。具象思维就是形象思维,发展心理学指出,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从具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恰当运用具体形象,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融合具象与语境的题目也逐渐成为考试热点。2022年苏州市语文中考试题中就有类似的题目。题目出示一幅剪纸作品,要求学生化身导游,向游客介绍这幅剪纸。学生要结合上下文寻找相关信息,要仔细观察图形明确含义,还要结合语境注意表述。在这样的形势下,笔者结合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要求,设计了语段写作任务群,希望融合具象与语境,搭建写作的台阶,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

一、抓住特征,描述景物

《心理学》中说言语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思维必须借助言语表达。言语可以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可以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内部言语是为了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当主体经历一些事,看到了一些景,便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了思维,此时脑海中的内部言语开始运作,生成一些短语式的、画面式的内容。主体利用表达活动,将内部言语转化成符合通用规范的外部言语。因此,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达是发展言语思维的必由之路。笔者先在课件上展现一张山水照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片,这便是将具体形象转化成思维,并在脑海中以内部言语呈现,然后让学生在符合语境的前提下将其描述出来,这便是将内部言语转化成外部言语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语用学知识进行引导,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具体如下:

[任务一]除夕夜,大家欢聚一堂,可是小叔因为工作,没有办法回来。小叔怕奶奶担心,发了一张工作地的山水照片。可是奶奶找不到她的花镜,于是拜托你描述照片内容。

学生1:照片中有石头、树枝、水塘、瀑布。

学生2:照片从上到下分别有稀疏的树枝、清冽的山泉、清澈的潭水和散布的石头。

学生3:照片的中间是白色的小瀑布,瀑布下面是一汪清澈的潭水。水中石头清晰可见,瀑布的边上还有一些稀疏的树枝,也许是瀑布水雾的滋润,树枝还透着淡淡的绿色。

学生1描述的内容难以让人产生画面感。学生2围绕树枝、山泉、潭水、石头,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运用形容词客观地描绘照片。学生3按照从中间到四周的顺序,抓住主要景物及其特征,运用色彩词描绘照片,更有画面感。设计此任务,既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明白描述景物要有画面感,需要抓住主要景物,运用可感的形容词等表现相关特征。

二、围绕特征,融情入理

文本中的景物大都蕴含了作者的情感,相同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笔下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心境下,眼中景物也会有所不同。为了引导学生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融入情感,笔者设计了以下任务,让学生任选一个完成。

[任务二]看了这张照片后,同样是初二学生的堂哥和堂姐,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描述。

1.堂哥在这次期末考试中超常发挥,获得全科第一的好成绩。堂哥是这样描述这张照片的。(景中融乐情,景语令人喜)

2.堂姐在这次期末考试中涂错了答题卡,成绩不理想。堂姐是这样描述这张照片的。(景中融悲情,催泪亦奋发)

选择堂哥视角的学生有如下描写:

漫步山间,我听到一阵如音乐般悦耳的流水声。像是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指引一般,我循声走去,不多时,便在一处石壁之间觅得了那声音——那是一汪小小的、可爱的山泉发出的声音。

泉水是直接从石壁上方的一处孔洞中倾泻而下的,不遮遮掩掩、不拐弯抹角——正如我心中那份由衷的喜悦一般,横冲直撞地在胸腔中驰骋。那由涓涓细流汇合而成的纯白“绸缎”,缭绕着水雾,披挂在层层叠叠的石台之上,那以晶莹水珠串联而成的华丽“珠帘”,裹着颗颗露珠,在布满青苔的石阶之间垂下。远远望去,竟像是仙境一般;走近细看,又是一番别样的景致。

那白得赛雪的“绸缎”是由无数条纤细的水丝编织而成的:千条线万条线汇集在一起,竟创造出了如此奇迹!那银光闪闪的“珠帘”,是无数颗水珠串成的,原本不起眼的小东西,串起来竟如此光彩夺目,这不正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么想着,我心中越发明朗起来,泉水依旧叮咚作响,我的心也随之律动起来。

结合优秀语段,明确融入情感的方法:要设身处地,明确情感,再在此基础上,明确表达情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接點明“我”以喜悦的心情看景色;间接抒情,就是运用各种手段赋予景物喜悦的情感。

选择堂姐视角的学生有以下描写:

学生4:这荒山野岭连个人影都看不见,周围杂草丛生,简直就是一块不毛之地。

水从石洞里涌出,池水被淤泥染得很浑浊,池塘里连条鱼都看不见,一点儿生气都没有,只有几块笨拙的石头还陪伴着池塘。树像弱不禁风的老人,仿佛风一吹就要倒下。都已经春天了,可是这些树依然给人秋天的凄凉之感,树枝上的叶子稀稀疏疏,毫无美感。

学生5:溪水“哗啦啦”响,在肆意地嘲笑我,连边上的小树也对我指指点点。那水中的小石子、岩壁上的青苔似乎在笑我的粗心,水面波光粼粼,不是安慰,也不是可怜,像是成功者看失败者的无所谓。毕竟只有我犯了错,还是低级的错。不过,就算如此,阳光依然灿烂,照耀着每个人、每样事物。泉水依旧流淌,从石缝间一泻而下,迸溅的水花溅在岩石上,竟有星星绿意。阳光与泉水,形成希望的彩虹。我暗下决心,下次要更专心、更努力。彩虹会在风雨后等着我,阳光依然为我守候。

让其余学生比较学生4、学生5的回答,他们很快就发现学生4的描写很悲伤,学生5的描写将悲伤和奋发相结合,同样的画面、语境呈现出了不同的表达效果。这就如同面对同一题材,不同的作家会有不同的表达,这是因为作者的经历、人生态度等都有自己的特色。笔者创设的语境是考试失利。在失意时,有的人心中忧愁,所见之景也是悲凉的,因此学生将景物写得愁苦、凄凉、萧条,是符合语境要求的。也有学生写在景物中看到了积极进取,勇往直前。在山水中获得慰藉,这也是符合语境要求的。设计这样的任务,引导学生明确,面对相同题材,个人因心境不同,创作出的作品也是不同的。因此,在阅读文本时,要分析作者言语的独特之处,借助背景知识,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从而明确其思想感情。

通过任务二,其实有一些学生能意识到立意的重要性,结合景物表现高远的立意,是写景融情的更高一级要求。高远的立意,会为作文增光添彩。因此,笔者设计了任务三。

[任务三]爷爷看了这张照片后,说了一些话,引人思考,让人振奋。请问,爷爷说了什么呢?

这个任务较难,笔者结合课文《紫藤萝瀑布》来引导学生。作者从花色、花形、花姿来写紫藤萝的美丽,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表现紫藤萝的特点,又从整体到局部来表现紫藤萝的繁多。作者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描写紫藤萝,渲染其美丽繁多、生机勃勃的特点,在反复渲染其特点之后,让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联想——花的勃勃生机,正映衬人的积极向上,再去探寻原因,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此人不应该消沉。由此让学生明确,在描写景物时可用多样的方法反复渲染景物的某一种特征,而这种特征跟人的精神品质、人生态度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然后探寻拥有这种精神品质、人生态度的原因。深究原因是深化立意的好方法。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有了以下描写:

这里的山泉奔流不息,不知疲倦。它从山崖上倾泻而下,飞溅起的如珠似玉的水花,见证它奔腾的力量。山石横亘着身体,诱惑山泉:“停下吧,陪我欣赏这山间美丽的景色。”青葱的树木伸出手臂,阻挡着山泉“停下吧,给予我甘甜的养分。“平静的潭水发出怒吼:“为什么不能让我安静地睡着?!”山泉坚定地说:“对不起,这一切都不能使我停留。”面对日出的温暖,日落的安逸,他不为所动;面对严寒冰封一切的力量,他毫不畏惧,他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奔向大海。于是,山石坚硬的棱角变得圆润,横斜的树枝成为枯木浮在岸边,古老的深潭永远焕发生机。人也应当如此,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这样的描写,突出景物奔流不息的特点,与人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相似,而人勇往直前的原因是有坚定的信念。这样的景物描写,引人思考,让人振奋。

三、结合需要,回归应用

通过以上三个任务,学生已经了解了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笔者始终认为,语文源自生活、高于生活,最后还要回归生活。笔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通过语言训练,提升言语思维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因此笔者设计了一个语境拓展写作任务,具体如下。

[任务四]大伯在小叔工作地开有一间民宿,他想把这张照片发在朋友圈,吸引游客来游玩,请你帮大伯为这张照片配上相应的文字。

学生6:这里犹如人间仙境,山清水秀,让人流连忘返。想要度过快乐时光,非这莫属。

联系人:×××

电话:×××××××××

地址:×××××××××××××

学生7:涓涓细流,树木丛生,草色帘青,远离城市喧嚣,坐享自然美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学生8:如果你欣赏这里,你会拥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民宿,一个精神殿堂。

在这个语境中,首先明确“民宿的老板”,既然目的是推销,那语言必须是有诱惑力的,有鼓动性的,要表现环境的优美,还要明确地址,不然客人如何确定行程?第一个学生的作业写出了联系电话、地址等,很符合现实情况。还有一点,发在朋友圈的宣传语,需要简洁明了。因此,对景物的描写应该简洁,突出其让人身心愉悦的特征,理解语境,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了解文字或图片背后的语义要求。

以上任务,对学生的要求逐步提高。语境的含义,既有语境表层的语义要求,又有语境所隐含的语义要求。也就是说,语境有着限制和补充表达的作用。而将具象和语境有机结合,有助于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语文教师可以在生活中发现一些具体形象,并创设恰当的语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贴切地表达,锻炼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  孔凡成.情境即语境:与孙国萍、黄厚江商榷[J].中学语文,2021(25):3-5.

[4]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9(1):4-7.

[5]  王本华.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J].语文建设,2019(21):4-10.

[6]  冉永平.语用过程中的认知语境及其语用制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28-31.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生活语文写作语境
打造生态课堂践行生活语文?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基于人才成长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