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教育环境下数字化家访的研究和设计

2024-01-23孙佳伟吴亦奇

现代信息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协同教育家访

孙佳伟 吴亦奇

摘  要:家访作为教学领域的重要一部分,是连接学校和家庭的重要桥梁,是促进家校关系的重要纽带。家访工作的完成情况,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数字化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协同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新型的数字化家访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发展中。文章主要以嘉兴数字家访系统为例,针对数字家访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并为同类平台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借鉴。

关键词:家访;数字家访;数字化改革;协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3)23-0011-04

Research and Design of Digital Home Visit i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SUN Jiawei, WU Yiqi

(Zhejiang Jiaxing Digital City Laboratory Co., Ltd., Jiaxing, 314000,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eaching field, home visit is an important bridge connecting schools and families, and an important link to promote home-school relationships. The completion situation of home visit is largely related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and the smooth realization of teaching goals.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digital reform work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new digital home visit model is also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developing. This paper mainly takes the Jiaxing digital home visit system as an example, analyzes and research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digital home visit mode, and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imilar platforms.

Keywords: home visit; digital home visit; digital reform;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教育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更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同时,伴随着数字化改革的趋势,教育行业也在不断进行着数字化的转型。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1]。同时,2021年10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案一方面规定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需依法开展家庭教育,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明确了国家支持与社会协同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成长,要求家长必须接受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2]。随着该法案的实施,能更好地使家庭和社会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让家校社协同育人更顺利地推进。

因此,结合现代数字化改革的体系,借助数字化改革的技术,进一步推动家校协同教育服务的建设,打造新型的现代数字家访模式,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

1  研究背景及现状

当前教育行业大部分的家访工作,仍是以传统的家访模式推进着,其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1.1  沟通方式单一滞后

现行的家访模式基本以线下家访为主,且多是为了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家访的方式,也是教师与个别家长单独进行的沟通,随意性较强,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家长很难从中了解到较系统、较稳固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难以形成时间和效果上的强化[3]。同时,线下家访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如时间、地点和疫情等客观因素会导致家访计划的停滞或推迟,进一步影响到整体的家访计划安排。

1.2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多数的家访评价体系,往往都是通过简单的量化来进行评价与管理教师,只统计教师有没有家访或家访了多少次。评价指标只注重数量而非质量,导致部分教师可能为了家访任务而进行家访,更多是为了应付形式,而忽略了家访的真正目的与意义,也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影响教师家访的实际效果。

1.3  涉及層面过于狭窄

当前家访方式,仍是局限于班主任和部分家长为主体的沟通,尚未覆盖至更高的层面。若学校或教育局想要了解教师家访的情况,如家访频次、内容与成效,还是需要依赖教师自己上报的数据,且上报数据也仅限于表面数据。因此,校领导或教育局部门便无法真正意义上掌握各教师或学校实际的家访推进情况,进而难以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要求和决策制度。

因此,统一建设一套完整的、多层次的、“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的数字化家访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4]。

2  平台建设思路

数字家访平台的建设,首先应当以加强家校有效沟通为主要目的,同时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并且能够按家长/教师的实际需求或大数据算法模型的诊断,安排家长和教师进行多种方式的沟通;另一方面,数字家访系统也应当需要服务于学校端或教育局端,供其对家访开展情况进行直观地查看与分析,能够更合理地进行下一步的计划安排和政策实施[5]。

2.1  拓宽家访方式

相比于传统的教师到家家访的方式,数字家访平台提供了多种新渠道的家访方式,如视频家访、语音家访、校访等[6]。对于平台上的线上家访模式,平台支持全过程的家访记录存档。对于传统的线下家访,平台也支持线上预约、线下访问的模式,使家长或教师都能合理安排各自的时间,确保双方都能在最合适的时间进行沟通交流[7]。另外,对于教师到家或家长到校,平台支持线上签到,并有完整的记录表单,确保家访的真实性,并让所有家访记录都留档,方便追溯。

2.2  提供多方位评价服务

数字家访平台提供了完善的家访评价体系和评价功能,家访结束后,教师端需要填写家访总结,如有问题还可以为学生打上关注标签,或上报学生信息请求上级或跨部门介入;在家访结束后,家长对于本次家访的情况也可以进行星级评价与意见反馈,上报家长对教师的满意度评价。所有评价结果均在平台上有记录,支持教师或上级领导随时查看,保证了家访工作的质量与完成度。

2.3  实现AI家访推薦

平台内置AI算法分析模型,通过各部门专家共同制定的评判维度和评价标准,并打通跨部门的数据和应用,经过算法模型分析,建立家访学生诊断模型。学生模型会分为三色预警(红、黄、绿)推送至班主任端,教师可查看模型情况和模型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另一方面,对于模型分析出的学生标签或表现(如部分学科成绩差、在校表现)等,系统也会向家长推荐家访及推荐家访教师,并由家长端发起家访申请。通过大数据计算与AI算法模型分析等技术,数字家访平台实现了双向的精准家访推荐,确保家访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展开[8]。

2.4  建设决策支持平台

平台提供数据驾驶舱展示端,对全局所有家访的工作情况,包括家访的展开率、频次频率、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展示,并提供全景数据分析,检测核心教育指标,给予政策决策依据。驾驶舱平台主要服务于学校管理员或教育局领导,供各领导对各自的家访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体查看和综合分析,便于做下一步的任务规划和分析决策工作。

3  系统架构设计与搭建

数字家访整套平台的设计与建设,以教育局的总体方案为顶层设计,并围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安全可控、可靠实用”为基本原则展开推进。

依托政务网络与教育专网为核心,整合全市教育服务数据,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为支撑,结合云计算、互联网、AI智能、大数据等关键技术,将平台架构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支撑服务层、业务应用层、用户接入层、政策制度保障与评价反馈机制等部分,可提供地市级、区县级、乡镇级教育协同服务、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需求反馈,并向社会各界延伸[9],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基础设施层提供云、网、端硬件支持,包括网络、服务器等硬件基础设施,依托政务云平台进行集约化部署建设。服务的预约申请、沟通反馈等依托于政务外网,业务流程、数据管理依托于教育专网,网络层保障所有数据的安全性。

支撑服务层由技术支撑层和业务中台层组成,其中技术支撑提供整个平台的技术能力,包括大数据分析能力、算法模型能力等,业务中台层提供基础平台的通用组件服务,包括统一用户认证中心、统一消息中心等。

应用服务层是系统的体现形式,通过不同类型的教育服务,实现用户和数据的交互体验。应用层包括教育网格的管理,家访服务的应用,数据驾驶舱的展示等,体现了整套平台的应用功能。

用户接入层即通过统一的用户体系,分角色从不同的入口接入应用系统。用户身份包括教育局、学校管理员、教师和家长等,用户可以从PC端或手机端进入系统。

4  数字家访业务介绍

数字家访平台首先保证了家访的核心业务,即实现家长与教师按实际情况进行面对面沟通,同时提高了沟通的便捷性、高效性、智能化等特点,不受时间、地点或疫情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同时,数字家访也应服务于学校或教育局管理员,便于上级领导对教师家访工作的考核与后续工作安排。另外,通过大数据分析,也能对特需学生的家庭提供针对性的组团服务,并整合其他政府部门的资源,精准推送给有需要的学生家庭。

4.1  家访流程

一般情况下,每年度的家访会由教育局统一下发工作任务,学校管理员再为各班级班主任下达家访指标和工作时间。在数字家访业务流程中,除了正常的家访流程,班主任还可根据学生的诊断模型推荐,安排学生家访的优先顺序,并按需选择需一同前往的其他教师或者人员。另外除了学校端的家访任务,家长也可以按实际情况或实际需要,主动申请家访,班主任收到申请后,再按需求的轻重缓急与家长进行家访预约,预约成功后即可进行家访。线下的家访还需进行定位签到,以保证家访的真实性。家访结束后,教师需对本次家访工作进行工作总结、问题收集上报等工作,家长也可以针对家访进行服务评价。在数字家访的家访流程中,所有操作均在平台上进行,操作界面如图2所示,分别为教师端和家长端主页面。平台会对所有信息进行记录,便于家访情况的总结分析,也让校级管理员或教育局领导更方便直观地了解教师的家访进展情况[10]。数字家访完整的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4.2  三色诊断模型

家访诊断模型是由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众多专家共同制定的评判维度和评价标准,通过打通跨部门数据和应用,如获取公安的户籍信息、民政的婚姻关系、妇联的特殊家庭、卫健的身心健康等数据信息,同时关联教育局内部的学生相关,通过算法逻辑演算出个性化的数据诊断报告,并建立完整合理的家访诊断模型。基于诊断模型,系统会自动向教师推送需家访的学生列表,按照紧急情况分三色(紅、黄、绿)进行预警推送。教师可查看学生详情与系统生成的学生标签,如对系统自动产生的标签有异议,也可手动进行调整,干预家访的紧急程度与预警级别。另一方面,基于学生的标签,如学生平时成绩、在校表现等,数字家访系统也会向家长推荐可申请家访的教师列表,可按教师职务、任教学科等信息进行推送,家长看到后便可按实际需求向推荐老师提交家访申请。

4.3  家访方式

系统不仅支持双向的预约申请,同样支持多种家访方式,访问类型包括:教师家访、家长校访和视频访问。如进行家访或校访,系统支持线上导航、定位签到,在访问过程中也可以全程进行语言记录,并自动生产记录表单。家访结束后教师可根据记录、摘要再完成访问记录。如进行线上视频访问,即可在预定的时间,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开展访谈活动。在数字家访中,无论家访、校访或视频访问,均支持线上预约,线下或线上访问的方式,以确保所有家访工作的自动归档与评价记录。

5  结  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让孩子健康成长,办人民满意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和更深入的协同教育。通过建设数字化家访的新体系,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家庭和学校赋能,进一步推动家校协同的顺利推进,形成家校共育环境,为孩子打造最优化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EB/OL].(2019-02-23).https://www.gov.cn/zhengce/

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N].人民日报,2021-10-25(13).

[3] 熊冬梅.“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校精准家访:基本逻辑、内在价值和长效机制 [J].思想教育研究,2021(10):150-154.

[4] 秦逸韵.小学家校沟通与合作的研究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5] 何彬.小学电子家访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6] 李斐.新时期家校协同教育实施策略的思考 [J].琼州大学学报,2007(2):81-83.

[7] 刘繁华.家校协同教育通道的研究 [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16-19.

[8] 顾理澜,李刚,张生,等.“双减”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 [J].中国远程教育,2022(4):10-17.

[9] 贾积有,陈真真,黎宇珍,等.以数智化转型促进大学教学发展 [J].大学与学科,2022,3(4):101-112.

[10] 吴诗源,蔡辰梅.家校协同教育通道的现代转向及风险剖析 [J].教学与管理,2020(22):5-7.

作者简介:孙佳伟(1990—),男,汉族,浙江嘉兴人,中级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技术开发、架构设计;吴亦奇(1994—),男,汉族,浙江嘉善人,中级数据库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嵌入式边缘计算、智慧城市。

猜你喜欢

协同教育家访
小学教学与认知心理培育的协同教育思路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协同教育模式构建
谈小学德育协同教育的策略
会计专业教育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改革研究
关于高校辅导员家访的思考
农村学校如何开展家校协同教育
以家访提升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有效性
素质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家访策略研究
基于协同教育的数字化校园构建策略研究
辅导员家访在高校危机应对中的价值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