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背景下中职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分析

2024-01-23江胡祾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数字化金融中职

江胡祾

(福建省福州财政金融职业中专学校,福建福州,350007)

一、引言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创新改进生产效率,并结合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科技公司的强大市场效应,中国正享受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各行各业变革会是大势所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不言而喻。金融与科技的结合迫在眉睫。这对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教学方式、教学资源都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教育部门提出将“数字化+”融入中职学校的金融专业改革创新中,这对职业学校既是全新机遇也是新挑战。

二、“数字化+”背景下金融专业改革的意义

2023 年数字经济高速发展。金融与科技已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金融正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影响未来的金融秩序。这使得现代服务行业务必重新定位和服务再次升级,金融复合型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专业分析能力、思维广度与深度,更需要全方位认识新时代下的金融市场、金融服务与产品、金融机构形态等,对数字经济、金融科技有一定认识。

“数字化+”带给社会经济的变化清晰可见,包括各个领域专业化、细分化趋势更加明显,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网页,获取知识和信息;线上经济成为大势所趋,结合大数据和移动支付,企业营销和客户消费更精确;智能办公浮上水面,缩减劳动力成本,提升企业效益。但与此同时,35 岁重新择业现象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的新思考。

中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是整个职业教育基础,培养目标应该“盯准”职业,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课程内容“抓准”职业,根据当地产业特色、职业岗位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咬准”职业,展现职业元素,传授职业操作能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中职教育在时代背景下赋予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现在需要重新审视中职教育金融课堂教学,确保每一位学生在数字经济浪潮下的职场竞争力,适应岗位要求。特别是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扶持,社会对顺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金融复合型人才求贤若渴。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离不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中职学校的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数字经济时代下,教育部门在专业改革中要确定中职学校改革周期和预期效果,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促进职业学校自主管理能力提高,完善学校的治理结构,引导学校的章程建设,提供教师再学习机会,督促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与此同时,中职学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是教与学的再次组合。教师教学要从“课堂主角”向“课堂配角”转向,学生学习要从“被动输入”向“主动输入”转向,教学内容要从“虚拟理论”向“体验技能”转向。在“数字化+”大背景下,教师要以就业为导向来评价课程改革的质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实际且特定职业的能力目标设置课程标准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同样,“数字化+”大背景下,学生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载体,及时汲取有用的学习资料,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将理论知识进行升华,力争在仿真模拟实践中提升实践能力。毕竟对于学生,职业本领和能力才是进入职场的资本。

尤其在“数字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早已不适配现代企业的专业需求,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充电,考取“1+X”技能证书,适应全新商业环境的发展变化,以敏锐的嗅觉接触现代金融环境,掌握更多现代金融技能,发挥“引企入教”优势,与企业导师相互取长补短,利用数字化教学设备,避免创新型人才不足的现象。

三、“数字化+”背景下金融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教学内容滞后

中职学校金融专业的教学教材可选择性不足,教学内容滞后,编写教师大多对现代金融业的实际调研缺失,缺少切实企业实践经历,或是企业实践停于表面,不清楚“数字化+”时代环境下专业发展方向,学生无法通过课本对当前金融业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虽然信息化教学早已进入中职课堂,但中职教师思维固化,对于信息化教学接受程度不一,对信息化教学存在认知的局限,同时受到学校诸多硬件和软件的制约,无法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讲解,无法将更新的行业信息和教学内容,特别是专业相关的实际操作部分,有效传递给学生,致使课堂相对沉闷,学生实践能力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强。

(二)教学模式固化

中职学校金融课堂的教育模式更多是单一课堂教育模式,课堂上教师依旧是主体,学生更多是被动吸收知识点。教学模式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应试教育,重知识、轻能力,实践课堂缺失明显,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数字化+”教学应用不足,课堂效率有限,学生无法开拓自己的思维进行实践活动,实践能力欠缺,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学生的个性被束缚,思维模式固化,致使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工作当中。并且,对中职学校而言,选择适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中职学生已经在中考中不尽如人意,传统的听、说、读的教学模式已经让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三)人才培养机制失衡

中职学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失衡明显。金融作为国家经济核心,发展变化具有前瞻性,必须符合时代要求。部分金融专业学科设置与市场人才需要脱节,人才培养计划落后、学生培养方式单一、教师知识视野狭隘、教学硬件落后,教学软件与工作实际操作存在差距,学生评价标准依旧是传统的知识点考试而不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固化,导致了专业人才培养缺陷被放大。再者,金融科技发展迅速,职业课堂中“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元素却融入有限,学生“数字化+”应用能力缺失。这些都与职业教育强调的“用什么,学什么”相违背。

(四)政策导向缺失和资金支持不足

虽然近年来,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对中职学校的投入逐年增加。然而,“数字化+”大环境下,金融专业仍然需要大量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才能赶上时代步伐。首先,专业教师需要再深造,摒弃固有思维,学习“数字化+”时代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技能,这需要教育部门加大对教师培养的资金投入。其次,不论是产教融合还是校企合作,企业既要带领专业教师成长,又要带着学生培训实践操作,需要花费人力、物力,因此这些优秀的企业也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再者,中职学校想要吸引优秀的企业工作者进入教学课堂,需要建立适宜的绩效奖励机制,加大政策支持,以此留住优秀企业教师,让更多一线教师汲取丰富工作经验。最后,硬件和软件的适配不是一次性升级,需要相关部门持续关注,让学校实际教学条件与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相适配,这样毕业生才不会陷入“纸上谈兵”的囧境。

(五)专业教师难以胜任实践性教学任务

中职教育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开发劳动力资源、为社会输送蓝领等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教师队伍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工作实践能力。但面对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大部分金融教师要么直接从高校毕业就来任教,自身实践能力非常有限,要么虽然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历,但业务能力不精,离职后未能长期跟踪行业动态,业务逐渐生疏。同时,很多专业教师平时疲于“应付”上级部门各类考核,或是疲于“应付”繁琐的班主任工作,再学习时间少之又少,专业素养逐渐退化,更别提符合时代发展。这造成金融教学更多停留在传统形式,中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难以落实。

四、“数字化+”背景下金融专业改革的策略

(一)迎合时代变化,丰富教学内容

“数字化+”背景下,金融行业变化迅速,专业教师一定要保持敏锐的市场嗅觉,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适当调整教材内容。金融教师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书本,还要课后充分学习,甚至实践,并在课堂加入更多“数字化+”元素和“数字化+”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好比“十四五”规划的中职金融专业课程“金融科技”,这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全新学科,却是大部分教师的“盲区”。广泛推进金融行业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并推动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国发展金融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这要求专业教师保持强大的学习能力,及时掌握市场动向,借助互联网资源向学生介绍市场上出现的各类金融科技和数字货币等特点和应用,让原本教学内容单一的金融课堂能更丰富。同时,现代人才市场更需要的是税收、计算机、法律等多学科综合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专业教师有更高的知识储备,才能做到各学科融合。教书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多学科的交叉应用,知识与实践教学的延伸。这才更符合“数字化+”背景下对人才的定义,所以教学内容势必要迎合时代变化。

(二)灵活教学模式,丰富评价体系

金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适配原则,突破传统专业教学模式的束缚,改革创新,并结合岗位需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建立完善的专业培养体系,完成教学方式的重构。专业教师要在课堂中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桥梁,把课堂交给学生,特别是实践技能课,学生“做中学”,教师“做中教”,根据学生教学需求完善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职学校金融课堂教学模式要灵活多变,中职阶段教师应该更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评价模式多元化,不能再与初中教学一样以成绩为导向。“数字化+”背景下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学生评价机制为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各种可能性。同时合理有效利用“数字化+”时代下的各类硬件与软件,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可以具备发散思维,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工作岗位中,让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上的有效提升。

(三)建立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和最大特色。鼓励职业学校与用人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推进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务必与企业用人标准相一致,这样才能造就更多符合社会期盼的高素质人才。以校企共建共享原则,依托企业完成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示范性虚拟仿真实习实训基地。中职学校甚至可以将当地银行、保险等相关金融企业导师请进专业课堂,签订毕业生实习机制,共同商量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拟定企业用人培养机制,共同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企业实践能力,特别是“即插即用”型人才,探索符合当地区域经济需求的学徒制。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既要传授书本知识要点,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中职学校和实践企业积极组织学生开展“1+X”技能证书考证,按照上级领导指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学生就业技能,切实对合作企业进行业务考核。同时,金融作为信息密集型行业和现代服务业,毕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是重中之重,学校与企业共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不仅具备完善的专业技能,而且遵守金融的职业道德,能应用专业的知识解决工作岗位中所遇到的问题。

(四)完善政策导向,确保资金支持

“数字化+”背景下,金融行业不再墨守成规,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打破原先固有的运营模式,银行各类ATM 服务机逐年升级,保险行业推出智能理赔等新功能,证券行业智能投顾问世。这需要相关部门能提供更多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一是落实国家与省制定的产教融合鼓励政策,保障各地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落实工信、人社、教育等部门对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予以奖补,才能让专业教师“走出去”再升造,提升专业素养,开拓眼界;二是把金融企业优秀人才“引进来”,分享给教师和学生一线金融实践操作经验,教会、教懂实践技巧,并给予高额的专项奖金;三是确保必要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促使优化、升级教学硬件与软件,政策导向下给予更多毕业生进入金融企业学习技能和实践操作的机会,降低企业因毕业生“犯错”造成的高成本;四是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金融教学实训室与软件的升级不能一蹴而就,硬件与软件要定期升级,鼓励更多公立学校有条件对教学设施进行优化,定期让更多一线教师学习新的金融技能,让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逐年提升。

(五)注重实践能力,加强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不同就是职业能力的传授,要求专业教师不但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更要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一直都是中职学校的“心病”。上级部门多次下文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福建省教育厅每五年重新予以认定,并且明确执行产教融合,确保专业教师每年参与行业企业实践工作。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库,一是让专业教师得到企业资源,与时俱进,得以在课堂上将行业前沿内容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二是让专业教师得到稳定的实践机会,不断提升、磨炼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三是让专业教师留有足够的再学习时间,得到实践企业的支持(金融专业大部分证书必须挂靠企业才能考取),认真备考,得到考取省级、国家级甚至世界认可的金融技能证书的机会。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一门专业课由学校教师和企业高级技师共同打造,教学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可以是实训室,可以是下班后的企业,教材打破原有束缚,教学内容双向结合,动态调整,学校教师全程跟踪,一同完成企业技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既会是很好的再学习机会,也会是很好的教学体验。以此推动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教师双向流动,联合建立高水平教学团队,进行跟踪式结构化教学。

(六)开发网络平台,完善线上教学

金融作为经济学的明珠,更是财富的象征,学生“必将”思维活跃。同时,疫情三年让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在宽松的网络环境中学习,对手机、平板、计算机等移动终端应用得心应手。中职金融教师不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迎合“数字化+”时代特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构建“数字化+”与知识传播的桥梁。学习通、微信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等数字化平台有效搭建起来,学生可以自主控制时间学习,线上复习与预习,对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反复听讲并线上查询资料,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建立线上教学与线下自学混合的学习体系,通过平台建立互动,打破空间局限,充分利用共享资料。通过构建学校名义的网络平台,对于学校的师资力量整合,学校的综合评定,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还有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多媒体技术培养都有利无弊,甚至可以带动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网络平台的建设,教师的积极推广与利用,学生的积极应用与互动,更符合新时代下的教学模式特色,是学校的好名片,是教师的好帮手!

(七)丰富专业内涵,提升教师素养

在这个经济格局瞬息万变的时代,三年前政府还在提房产税是否应该全面实施,三年后政府已经在各个城市放开限购;三年前政府还在强调“互联网+”为个人和企业带来的好处,三年后政府已经把“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放在第一位置。中职金融教师不能固守原先的知识体系,要积极汲取先进的金融、经济导向,解读最新的经济文件,明确经济阶段和国家将要“做什么”。就好比数字货币横空出世,它出现的意义和具体作用要懂得与传统电子货币进行区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将最新的金融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再依附落后的课本知识,让学生做走在时代尖端的金融人,不但学生可以感受到要想学习好金融是一个长期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且老师可以丰富专业内涵,提升专业素养,不断健全、更新自有知识体系。既然是“教师”,“教师”就有先于学生提前学习的义务,这样才能备好每一门课,将课堂讲得更丰富多彩。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背景下的中职学校金融专业改革早已势在必行,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加快完善现代中职教育体系,旨在有方向地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人才。中职学校对金融专业课程进行重构、提升专业特色、丰富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模式、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内涵,使中职学校顺应“数字化+”的金融科技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不再落后,学校构建网络平台,教育教学理念得以发展,政策扶持力度得以保证,企业技师能愿意走进课堂,职业技能比赛、职业技能证书可以与职业教学融合,各取其长,各补其短,竭尽可能解决金融教学专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促使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从多角度完成“数字化+”背景下金融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

猜你喜欢

数字化金融中职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数字化制胜
P2P金融解读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