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深化大学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教育的三重向度

2024-01-23侯建雄陈怡萍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谱系中国共产党育人

侯建雄 陈怡萍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浪潮中的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自觉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人生奋进的精神动力,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实学实干、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已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其重要的时代课题之一。当前,学界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概念定义、内涵意蕴、理论逻辑、现实价值、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了广泛探讨,研究成果既有聚焦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机理、本质特征和演进流变,也有重点关注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和当代价值,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格局,但还存在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不够深入等现实缺憾。本文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与思考,构建高校深化大学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教育的三重向度,力求实现价值分析和现实需要的融会贯通。

二、挖掘理论深度:催发教育内生动力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探索、孕育、形成的一系列富有深刻内涵,独具时代特色的伟大精神,共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的博大精神体系”。[2]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仅是党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其内生力量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高校在面向青年大学生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理论内涵”这一根本,通过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深刻的思想伟力,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透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逻辑起点和本质内蕴,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在最大程度上消解理论学习的壁垒,激发理论教育的内生动力。

(一)坚定教育初心,读深悟透理论内涵

高校育人工作者首先要做到回归教育本质,以凝心铸魂的信仰坚定教育初心,才能更加充分地挖掘理论学习深度。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党史理论体系中的指导地位,才能做到从党的伟大奋进历史和光辉发展历程中领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才能洞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历程,在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真理灼见和实践力量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育人者自身必须先做到树立坚定理想信念,读深悟透党史理论知识,学懂弄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涵,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为当代青年大学生讲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才能更好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理论辨析,从而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起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重任的远大志向。

(二)把握教育时机,因时而进培根铸魂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高楼大厦在中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4]因此,高校在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理论学习教育活动中,要及时更新学习内容,抓住和用好时代机遇和关键时间节点,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现有的理论体系中不断融入时代元素,用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红色故事和感人事迹,充填理论学习的血肉,凝结理论学习的血脉,充分整合“三个课堂”的教育资源,在准确把握“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容与国际社会热点时事有机结合起来,与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用鲜活的时代素材作为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动注脚,以立足时代、把握大势的态度,开展更加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学习教育活动,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注入源源不断的时代内涵,打破学生对理论学习存在的“假大虚”和形式主义的误解,增强学生对理论学习教育的认同感。

(三)提升教育价值,适应时代发展趋势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不仅要着力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更要培养出具有强烈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德的人才,因此,在当代青年大学生中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引导大学生做精神谱系的忠实学习者、奋进实践者和接续创造者,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既要毫不动摇地遵循党中央指引,又要审时度势,开拓学习途径和方法,旗帜鲜明地开展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育时代新人教育活动,发挥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价值意蕴的引领作用;既要遵循理论学习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又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融入各项主题教育中,紧密结合“四史”教育,实现有机串联,用“四个意识”领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不断提升理论学习教育的时效性与特指性,引导学生“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5]

三、增强育人温度:提升教育亲和活力

理论学习教育活动是否取得实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于青年大学生是否真正从内心上由衷地热爱与接纳,是否自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教育与理论学习的有机融合,通过与学生产生共鸣情感,增强学习教育的亲和力,努力实现思想引领与情感认同的统一,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蕴核心入耳、入脑、入心,融会贯通。

(一)转变育人理念,把握学生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6]当代大学生具有极其强烈的主观能动性,照本宣科式的理论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一代青年大学生的需求。当前,部分高校开展的理论学习教育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接受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较强的获得感和认同感。因此,高校在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的过程中,要着眼于“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利用好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把握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实现教育主导性和对象主体性的统一,既充分发挥育人者的启发和导向作用,又做到真正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制学习教育活动形式,打造研究性、探究式、自主化的学习模式,破除“一言堂”紧箍咒,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中心作用。

(二)打破单一定式,注重方法创新性

列宁曾在谈及宣传教育时提出:“应当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的字眼……要善于运用掌握的事实和数字。”[7]要开展好高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习教育活动,就要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确保理论深度的同时,也要充分创新理论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讲究方式、方法,不分对象、条件、场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老生常谈,空话套话连篇,绝对不会有成效”。[8]要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既要保证相关理论学习教育活动担当严肃历史教育的角色,又要充分挖掘蕴含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具有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效能的精神价值因素,通过生动活泼和深入浅出的话语表达,消解学生对理论说教的逆反心理;通过直面学生的现实问题,引入生动案例增强教育内容鲜活性;通过结合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启发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习教育活动中。

(三)强化价值引领,树立思想认同性

高校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活动的落脚点应当在于不断强化价值引导,充分发挥政治认同力和思想引领力。首先,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一方面要增强大学生理论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坚持以课堂理论教学为支撑,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涵有效融入思政课程中,赋能高校育人工作,创设具有鲜明时代元素的红色思政课堂。另一方面要通过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如党团活动、志愿服务、走访慰问、社会调查、实践调研等,丰富学习形式的多样性,真正做到将理论学习“小课堂”同社会实践“大课堂”结合起来。其次,要做到平面与立体相融合,充分利用校园平面宣传板块产生的正面影响作用,通过在校园楼群、校园公共设施、校园宣传栏等场地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容,形成鲜明的校园育人氛围和文化导向。同时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做好立体化宣传,精心策划主题活动,打造蓬勃生动的教育内容,形成立体化矩阵式宣传阵营,使广大学生在思想上真正树立起对理论学习教育活动的认同感,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活动真正成为一项受大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活动,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四、延伸载体广度:夯实教育协同合力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极大地扩大了学生交流的平台和途径,也给高校延展育人空间和创新育人方式带来了无限可能性。通过搭建网络线上平台,充实学习教育载体,开展线上线下延伸互动和拓展协同,积极探索学习教育新模式,不仅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习教育活动的即时性,也充分扩展了学习教育的覆盖面,形成教育协同合力。

(一)巩固线下主渠道,提高教育认可度

校园课堂作为高校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活动的主渠道,因其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感和集中学习的高效性,对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实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部分理论学习课堂趋于单一、流于形式,已经难以激发起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论学习课堂经常出现“人在心不在”的现象,使学习教育效果大大稀释。著名政治理论家胡乔木在谈到党史书写时强调,“要使得历史上动人的事情,在书中也是动人的,不要变得平淡无奇的、枯燥无味的”“党史应该有相当生动的情景,不但能说服人,而且能感动人”。[9]因此,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传媒场域,要大力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通过多种形式巩固线下课堂育人主渠道,在把握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教学方法历史轨迹和经验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影像、音频、视频等元素进行现场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身临其境、情境化、互动式的教育课堂。

(二)拓展线上主阵地,提高教育参与度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理论学习教育活动也迎来了新机遇,建立立体化的网络学习平台、拓展丰富线上学习载体、抢占网络思政育人高地、强化信息技术互联互通,已成为当前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必然趋势。依托互联网这一聚集性平台,要增强高校大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积极性,必须利用好网络载体这个突破口,“通过搭建相关学习教育平台、发挥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和互动机制,为具体化学习提供便捷通道”,[10]营造理论学习多元化、创新性、开放性的环境氛围,实现史料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引导大学生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真理力量、智慧力量、实践力量和人格力量,达到既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增强理论学习教育活动吸引力的成效,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理论学习教育活动的参与度。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教育满意度

在当前“互联网+”与“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时代环境中,高校育人工作者绝不能“将‘线上’与‘线下’简单相加,也不能简单用‘互联网+’的壳子套在传统课堂教育上,而是要通过二者的有机融合,真正解决‘信息技术’与‘育人理念’两张皮现象”。[11]因此,要发挥好线上线下育人方式的优势和特长,结合“微课堂”“翻转课堂”等互动式网络传播渠道,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习教育活动真正鲜活起来。同时,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理论阐析寓于互联网叙事中,以理论探究统摄理论内涵在叙述中的意义呈现,构建更加开放、更加融合的新型信息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习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互动中利用网络了解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将学习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全过程、全方面,进一步提升学生主体对学习教育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从而促进大学生自觉将个人追求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与价值引领。因此,进一步探究完善高校开展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教育的有效实践路径,并努力构建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更好地激励和凝聚广大青年学生赓续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

猜你喜欢

谱系中国共产党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神族谱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再论东周时期铜簠的谱系和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