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节奏与情感传达:《花的缘》画册的版式设计解读

2024-01-22李雅萌

出版参考 2024年12期
关键词:阅读体验版式设计

摘 要:本文主要就《花的缘》画册的版式设计做分析。编辑巧妙把握了画作的情感基调,通过留白设计及视觉节奏,增强情感传达,依靠格式塔心理学提升了读者的参与感,并吸收了民间美术的优秀特质。最终,编辑通过精心的装帧设计策略,使《花的缘》实现了视觉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创造了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有效传递了画作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装帧艺术 版式设计 视觉节奏 阅读体验

书籍装帧艺术不仅是印刷工艺与设计的结合,更是内容与形式的深度融合。对于画册这一特殊书籍形式而言,版式设计尤为重要,这直接影响读者的观感与情感体验。《花的缘》是画家王海燕的花卉作品集,画册展示了她对花卉形象的独特表现力与艺术探索,不仅承载了画家的个人风格,还蕴含着丰富的视觉节奏和情感表达。版式设计是构建作者与读者间桥梁的重要一环,在本书的版式设计中,编辑通过巧妙的编排,使得画作的艺术性充分展现,情感传达更加深入。这种版式处理的成功与否,不仅关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与共鸣,也决定了画册整体的艺术价值。因此,研究《花的缘》的版式设计,能为我们探讨如何通过视觉语言优化情感传递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契合作品情感基调的留白设计

版式设计属于平面设计的一种,主要是通过对平面设计中不同形态元素合理的构图和规划,在二维的空间当中表现出丰富的层次关系以及三维的空间感。版式设计的应用也就是将一些视觉元素合理地编排到一起,并进行有效的排列组合,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设计出具有一定风格的唯美画面,其目的是向观赏者传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的同时展现出特有的艺术美感。[1]

由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深受中国民间艺术与西方抽象绘画手法的双重影响,《花的缘》中收录的画作多呈现出“形式感强且色彩明快的表现主义风格”。特别是作品中融入了传统民俗寓意,凸显了对社会文化的关注,这也对画册的版式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呼应作者的情感表达,也要符合作品内部的逻辑结构。此外,作品对民间艺术的借鉴赋予了它较高的装饰性。因此,无论是在情感表达还是视觉呈现上,排版设计都应采用节奏明快的方式,在突出画作整体性的同时,不宜多加藻饰,应灵活运用留白与满版设计,以增强视觉效果和情感传达。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曾提出:“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有意味的形式’。”在画册的版式设计中,内容是既定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对形式的安排,赋予这些内容“有意味”的表达。中国古典艺术中讲究“虚实相生”,如将这一概念运用于画册的版式设计,作品中的图像可视为“实”,而其周围的空白部分则为“虚”。这种空白,虽然似乎是不在可视的形象中,但却能成为一种无形的语言,这种语言是一种无声的“大美”,因此,在书籍的设计中,它们也就自然能成为书籍设计者寄托情趣、传达情感的一个重要部分。[2]如此,通过虚与实的对比与平衡,画册的视觉节奏和情感传达得以进一步强化。然而,画册版式设计中的留白究竟应达到何种程度才算合适,这个问题要求编辑对作品内涵有深刻的理解。与其他类型书籍的版式设计不同,画册的核心是画作,它们作为可被独立观赏的艺术品,已经具备了自身的完整性。这一方面限制了编辑在设计中的创作空间,另一方面,画作自身的视觉审美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页面的最终呈现效果。因此,版式设计不仅要与作品内容契合,还需要在尊重画作独立性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视觉平衡。

在《花的缘》的版式设计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编辑对画作审美特征的精妙把握。例如,图1和图2是两个相似的跨页版式:左页展示了3幅画作的创作过程图,右页则呈现画作的最终完成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图2右页的留白明显多于图1右页。这一看似不经意的安排,实则体现了编辑在设计时的巧思与对画作审美的深刻理解。

首先,图1中的画作为色彩亮丽的竖构图,而图2则为色调沉稳的横构图。从色彩角度来看,若图2中色调较暗的画作在页面中占据过大面积,容易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沉闷与压抑感。考虑到本书的跨页设计,横向构图的画作本就具有较强的视觉延展性,若此时在图2中让深色画作占据过多空间,左右两页的深色色块可能会在视觉上“连成一片”,不仅削弱了画作的独立性,还可能导致页面横向的视觉冗余。相反,编辑通过增加图2的留白,巧妙避免了这一问题。而图1中竖向排列的元素则为页面提供了纵向的视觉引导,与横向的画面构图形成了平衡。这种处理不仅提升了读者的观赏体验,也增强了版式设计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其次,两幅画作本身的景别不同:图1的画作以更近的视角描绘花朵,而图2则从较远的距离展现花朵。两者的留白处理各自提出了合适的方案,契合了视觉上“近大远小”的规律。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图1满足了近距离“观赏”花朵的需求,而图2较大的留白则为读者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进行“静思式”的想象,这也与画作所传达的情感基调相呼应。最后,这两幅画作同属于画家创作的“花空间”系列,这使得编辑在版式设计中对留白空间的精细考量显得更加意义深远。类似的考量我们也能在图3的版式对比当中发现。这样的处理不仅关注了《花的缘》中系列作品在文化层面的联系,还为留白赋予了更深刻的人文内涵。

二、增强读者与书籍互动体验的布局策略

书籍是作者与读者互动的桥梁。在出版的商业层面,编辑自然需要考虑图书潜在受众的喜好,并据此对排版设计进行适当调整。但这一工作的核心目的并非“讨好”读者,而是为了有效地建立起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桥梁。尽管再优质的纸张与印刷也无法完全还原读者在美术馆或画廊中欣赏原作的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编辑应放弃在实体画册的装帧设计中追求“提升读者阅读体验”的目标——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可具体体现为对版式设计之互动性的追求。

(一)《花的缘》版式中的满版与互动性

画册作为市场上一种常见的实体书籍形式,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读者在不同情境下阅读画册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欣赏其中的画作内容,有的将其作为工具书学习参考,或是单纯为了收藏。在每种阅读场景中,读者怀着不同的期待打开画册,他们的阅读顺序和关注点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每位读者与书籍之间都会产生一个共同的互动行为——翻页。

简单来说,互动指两个对象(无论是生物还是机械)之间持续的活动与反应过程。互动的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甚至物与物、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从另一个角度看,互动不仅仅是外在的动态实体动作,也包括静态的内在心理活动。[3]对于书籍来说,读者在其中的首要互动对象自然是书中的内容。然而,在纸质媒体受到数字化阅读挑战的当下,实体书的独特魅力恰恰在于书本本身作为互动对象的“可翻阅性”。

在上一部分中,笔者讨论了《花的缘》中单一画作在页面上的版式设计特点。从整本书的角度来看,读者在随意翻阅时通过“浅阅”能够大致把握画册的主要特征,而在某些片段或章节中,他们则通过连续、静心的阅读获得沉浸式体验。因此,在对本书不同画作的布局策略中,编辑亦巧妙地回应了读者在这两种互动方式下对书籍的不同期望,通过精心设计版式中的视觉节奏,满足了浅阅读与深度阅读的不同需求,从而促进了读者与书中内容之间的情感共鸣。

满版设计在排版中通常用于为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传达书中内容所蕴含的深刻情感,从而形成鲜明的视觉节奏,提升整体阅读体验。通常情况下,画册中那些细节丰富、内容引人入胜的画作更容易成为编辑在细节与布局策略上展现独特审美追求的体现。图4和图5是《花的缘》中连续的两个跨页,二者均采用了局部的满版设计。

然而,图4选择了右侧满版,而图5则选用了左侧满版,这一设计决定是基于读者“翻页”体验的连续性考虑。在图4之前,画册展示了一系列较小画幅的作品,视觉节奏较为平缓,因此图4成为阅读体验的高潮部分。作为右开本的现代书籍,读者在翻阅时虽然应从左向右阅读,但翻页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实际上是右侧的页面,即图4中的满版页。这种设计不仅为读者带来了惊喜,还遵循了跨页阅读的内在逻辑:视觉焦点自然指向左上角。在随后的图5跨页中,满版设计被安排在左侧,这种安排实现了对上一页的“满版画作”中强烈情感的延续,同时引导读者的视线向右上角移动。这种布局策略能够有效地延续读者的阅读体验,并同时保持视觉流畅性。

(二)《花的缘》版式中的格式塔心理学与画册的游戏属性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人类知觉和认知过程的理论,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其指出,人们在感知视觉信息时,首先会感受到整体图像,而非单个元素。通过知觉组织的作用,分散的部分会自然整合为有意义的整体。当人们以绘画作品为审美对象时,审美活动主要通过这种动态性的知觉组织来实现。因此,在阅读画册时,无论审美经验的丰富程度如何,画作的最终“完成”实际上是在读者的脑海中自发地进行的——读者会通过页面上的视觉元素,自然地在脑中“完成”一个格式塔。这为编辑提供了一种可能:通过布局和视觉节奏的巧妙设计,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构建一种具有参与感和沉浸感的游戏式阅读体验。第一章中提到的留白设计之“虚实相生”与第二章第一节中提到的翻页设计所带来的“揭示式”游戏体验,正是格式塔心理学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

在《花的缘》中,我们可以看到编辑对格式塔心理学的巧妙运用。例如,图6的跨页设计中,两幅并列的风景写生画作仿佛有机地拼接成了一幅完整的“拼图”:左侧画作上方的礁石与海水的深浅界线,似乎与右侧画作中的海岸线融为一体,左侧画中的海岸线也与右侧画中的海岸线勾勒出一条向下的弧线……这一切使得这两幅画作在同一个跨页上看起来仿佛是一幅完整的海湾风景画——上方是大海,中部是房屋,下方是植被。尽管这可能是无意的巧合,也可能是作者或编辑的刻意安排,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网格设计“上下对齐”原则的支持下,这一版式被合理地呈现出来。这种基于格式塔原理产生的“视觉错觉”通常是排版中的大忌,但在最终效果上,它的确提升了阅读的“游戏感”。首先,这两幅画作都是作者在青岛的写生作品,色彩构成和谐统一,因此在情感和视觉逻辑上都是连贯的。其次,本章主要讲述作者的旅行写生与摄影,作品记录了她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整个章节,甚至《花的缘》全书,都展现出一种开放和轻松的姿态——并非严肃的技法研究或深刻的主题探讨,而是一次纯粹的分享——分享作者眼中那片明快而富有生命力的世界。因此,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不妨将其视作一场“游戏”,而这一跨页中的“拼图”巧合不仅无伤大雅,反而为阅读体验增色不少。

三、巧妙运用作品民间美术特质的版式节奏

美术评论家彭德曾说过:“它既是艺术变革者抵御旧艺术模式冲击的工具,又是艺术守旧者躲避现代艺术思潮的庇护所。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美术家如同现在一样,如此强烈而深刻地执着于民间美术。”[4]艺术家顾黎明则在《花的缘》的前言中如是说:“中国传统的民俗艺术一直将不同时空、季节的花果、昆虫或不同季节的人、事抑或物随意愿拼合在一起,以生活习俗经验给予美好的寓意,这种借喻式的暗指洋溢在海燕的花境里,让她的奔放的表现情感归属到一种社会文化的关注上,并将现代人的激情巧妙地糅合在文化的境遇中。”[5]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对民间美术的研究与学习已经成为时代性的主题,在《花的缘》中是如此,对书装艺术来说亦如是。如图7所示,《花的缘》在书中多次呈现作者的创作过程与思考,或通过展示画作的创作过程图,或通过摄影记录工作环境与创作材料,或通过对作品草稿和线稿的呈现。从中可以窥见作品所具有的民间美术特质:通过对特定意象的反复研究,提炼出具有社会文化寓意的纹样,并在程式化的“工艺”中追求变化,变化之中又饱含了艺术家个人的情感表达。

从版式设计角度来看,编辑并未简单地展示画作的纸面,而是提取了不规则的图案作为页面中的视觉元素,不仅丰富了视觉层次与趣味性,还在跨页中引导了视觉元素的自然延续。线稿的呈现不仅是对图样结构的解析,更是一种独特的视觉叙事手法,通过展示创作背后的过程与思考,让读者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成品,还能够感受到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设计者通过这种方式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同时引导读者以静心的态度去欣赏与反思,平衡了版式中的视觉美学与文化内涵,传达了作品的民间美术特质与人文关怀。

如此,通过线稿与成品画作的对比,设计者引导观者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共鸣,从而在功能性与美观性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而这种平衡的实现,正是源于编辑对作者艺术风格中民间美术特质的精准把握与巧妙运用。

四、《花的缘》对未来版式设计工作的启发

《花的缘》画册的版式设计为未来的设计工作提供了诸多启发,尤其凸显了编辑在图书出版中应扮演的关键角色。编辑不仅是视觉设计的执行者,更应具备深刻的人文关怀,关注作者的情感表达与读者的阅读体验。尽管版式设计行业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审美规律和工作原则,但编辑在面对具体书籍设计时,若有余力,则应深入理解作品特质,并从中重新思考这些“已有规则”的初衷和合理性。每本图书都有其独特的内容与情感需求,编辑不能机械地套用常规设计模式,而应在尊重规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设计策略,确保版式设计能够真正服务于作品本身的表达。这种重新思考和灵活应用,不仅能提升作品的独特性,还能更好地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带给读者更加贴切的阅读体验。设计工作不仅仅是对视觉元素的组合与安排,还要捕捉作品的情感内涵,并通过视觉传达优化读者的情感共鸣。比如在《花的缘》的版式设计中,翻页这样的细节就被纳入考虑之中,这一细节虽然常被忽视,却在提升阅读体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未来的版式设计应继续探索如何在尊重作品独立性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细节的打磨,通过优化阅读过程中每一个小环节,实现版式与内容的高度融合,建立起编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深层次联系。

五、结语

《花的缘》的制作周期较为紧张,因此在画册的整体装帧上或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编辑的发挥,有缺乏创新之嫌。然而在没有精美的印刷与纸张工艺的情况下,编辑在版式设计的细微之处的雕琢,最终使《花的缘》通过独特的书籍装帧与版式设计,展现了画家王海燕作品的艺术魅力,并在视觉节奏与情感传达上实现了高度统一。作品中大量运用的留白与满版设计,巧妙地把握了视觉上的“虚实相生”,使得读者在观赏每幅画作时,既能享受到细节的精致,又能感受到画作背后的深刻情感。此外,编辑在设计中运用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通过视觉上的连续性、接近性等知觉法则,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与互动性,使画册不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情感的传递。作品的民间美术特质与现代表现主义风格相结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通过版式设计传递出一种开放与共享的阅读体验。通过精心的设计布局与对纸质书籍“可翻阅性”的突出,本书成功地将艺术与设计融合,为读者提供了沉浸式的视觉与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书籍装帧艺术在当代出版物中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系明天出版社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阅读体验版式设计
传统出版突围:构建出版核心竞争力
慧心教育理念寓于版式设计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浅析版式设计中的节奏与韵律
App儿童电子绘本的设计与探析
个性化定制环境下的自动排版研究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及研究
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
浅谈留白在版式设计中的使用
浅谈文字设计在版式设计中的作用
紧扣学生跃动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