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重点人群口腔健康监测*

2024-01-22史雪娇黄颖文刘龙坤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岁组牙石龋率

李 幸 肖 嫦 张 琴 史雪娇 黄颖文 刘龙坤

南昌市第三医院口腔科 (江西 南昌 330000)

口腔健康是指牙齿、牙周组织、口腔相邻部分及颌面部组织均无异常情况。但口腔疾病已成为危害人们社交、心理等功能,降低其生活质量,以龋病、牙周疾病等为主[1]。自我国医学模式进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后,关注个体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成为流行病学的研究重点。因此关注人们的口腔健康状态,了解人们的口腔健康行为,对加强当地卫生部门关注口腔保健工作有重要意义。为了初步了解本地区口腔健康状况、有效的控制的口腔疾病,完善口腔健康的基础和保障。现对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开展重点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监测,为本地口腔疾病的防治提供有效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本次对象调查选取2021年12月南昌市西湖区监测点抽取4所幼儿园、3所学校、3个村(居)委会作为调查单位,其中每所幼儿园随机抽取3岁儿童56人、5岁儿童24人(如单个幼儿园儿童人数不能满足抽样条件,可适当扩大幼儿园数量),每所学校随机抽取12岁儿童40人,每个村(居)委会随机抽取35~44岁、65~74岁居民各10人。共500人(3岁组224人,5岁组96人,12岁组120人,35~44岁组30人,65~74岁组30人,男女各250人)。所有参与本研究的参与者或法定监护人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了同意书。

1.2 方法由专业口腔医生对调查对象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口腔检查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口腔医生、在统一人工光源条件下,使用一次性口腔检查托盘中的器械完成。采用统一配发的社区牙周指数(CPI)探针进行牙体牙周的检查。负责检查的口腔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口腔主治及以上资格,从事口腔临床工作3年以上;通过全省专家培训考核,并通过标准一致性试验方为准进行检查和记录。调查问卷的制定及发放:由两名调查员对参与者的调查问卷询问完成,调查员为口腔临床医师,在调查前均经过专业培训,技术一致性达到95%。调查方式:对3岁、5岁儿童的父母,以及35~44岁和65~74岁年龄组受检者,采取由问卷调查员在口腔健康检查现场面对面询问的方法收集数据。12岁年龄组学生采取由学校老师和问卷调查员共同组织,在教室统一说明,问卷调查员逐题引导,学生集体自填答卷的方式收集数据。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龋、牙结石、牙龈出血、牙周袋形成。调查参与者的健康行为,包括每天刷牙次数≥2 次、正确使用牙线。本次调查问卷发放后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观察指标(1)比较不同年龄组人群的患龋率及因龋充填率;(2)比较12岁组与35~44岁、65~74岁组人群的牙周病情况:牙石、牙龈出血、牙周袋形成等;(3)比较3岁、5岁组,12岁组,以及35~44岁、65~74岁组人群每天刷牙次数≥2 次、正确使用牙线行为。

1.4 统计学方法将研究相关数据纳入Excel表格内,对有疑问的数据或缺失的数据经检查、核对及补充,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经检验或处理后均符合正态分布,且以(±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不同年龄组人群患龋率经本次调查发现,3岁、5岁组患龋率为52.19%,35~44岁、65~74岁组患龋率为53.33%,明显高于12岁组患龋率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44岁、65~74岁组因龋充填人数占78.13%,明显高于12岁组龋充填人数的20%,3岁、5岁组因龋充填人数的14.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不同年龄组人群患龋率(例)

2.2 比较12岁组与35~44岁、65~74岁组人群的牙周病情况经调查发现,35~44岁、65~74岁组牙龈出血占95.00%,牙石占90.00%,牙周袋占61.67%,明显高于12岁组的牙龈出血的81.67%、牙石的25.00%、牙周袋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12岁组与35~44岁、65~74岁组人群的牙周病情况(例)

2.3 比较3岁、5岁组,12岁组,以及35~44岁、65~74岁组人群口腔健康行为维护情况3岁、5岁组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为46.88%,低于35~44岁、65~74岁组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的73.33%,但高于12岁组的37.50%,牙线使用率13.75%高于35~44岁、65~74岁组的5.00%,但低于12岁组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3岁、5岁组,12岁组,以及35~44岁、65~74岁组人群口腔健康行为维护情况(例)

3 讨 论

当前,口腔健康成为影响人群生活质量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预防及控制口腔疾病是口腔健康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加强口腔保健及健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2-3]。因此通过调查不同年龄组人员的口腔健康状态,可加强人们及当地卫生领域对口腔疾病的关注程度,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口腔疾病分为龋病、牙龈出血、牙周袋、牙石等,经本次调查发现,3岁、5岁组患龋率为52.19%,35~44、65~74岁组患龋率为53.33%,明显高于12岁组患龋率的33%;35~44岁、65~74岁因龋充填人数占78.13%,明显高于12岁组龋充填人数的20%,3岁、5岁组因龋充填人数的14.97%;35~44岁、65~74岁组牙龈出血占95.00%,牙石占90.00%,牙周袋占61.67%,明显高于12岁组的牙龈出血的81.67%、牙石的25.00%、牙周袋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发现了3岁、5岁组患龋率高,12岁组患龋率较低,牙龈出血较高,牙龈炎比较严重;35~44岁、65~74岁组患龋率较高,牙周病严重。其结果与其他学者研究有高度一致性,刘怡然等[4]研究发现3~5岁、12~15岁患龋率分别为59.69%、34.98%。黄鑫等[5]研究发现龋齿、牙列完整度和牙周状况是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龋病、牙周疾病是影响不同年龄人群口腔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中龋病是因细菌等感染导致,3、5岁儿童喜欢吃甜食,刷牙次数不多等,极易发生龋病;同时诸多家长认为3、5岁儿童患龋后,乳牙依然会脱落,无需治疗,从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6]。12岁青少年乳牙基本脱落,恒牙长出时间短,此时患龋率较低;但青少年对刷牙不够重视,家长忽视,从而使充填率明显降低;另外青少年因口腔卫生差,大量软垢滞留牙面,进而容易导致牙龈出血,但未形成牙周袋[7]。35~44、65~74岁人群患龋率较高,可龋充填率也较高,且刷牙次数不够,口腔健康意识差,对牙周疾病缺乏认知,无法做到口腔健康维护,牙齿缺失等,从而极易形成牙周病[8]。

在口腔卫生维护方面,3岁、5岁组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为46.88%,低于35~44岁、65~74岁组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的73.33%,但高于12岁组的37.50%;牙线使用率13.75%高于35~44岁、65~74岁组的5.00%,但低于12岁组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3岁、5岁儿童对口腔卫生维护行为较低,进而会增加患龋率;12岁青少年虽然刷牙次数低,但牙线使用率高,且处于替牙合期晚期,从而使龋病发生率较低;35~44岁、65~74岁的中老年人群虽然能每天刷牙,但牙线使用率低,但对口腔卫生缺乏认知,此时牙龈出血,牙石以及牙周袋普遍检出很高[9]。因此这就要求当地卫生部门加强口腔健康教育,促进学校口腔卫生保健,提高学生的口腔健康水平;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展开口腔卫生健康教育,结合电视、广播、微信等媒介展开口腔卫生教育,以此提高口腔卫生水平[10]。

综上所述,3岁、5岁组,12岁组,以及35~44岁、65~74岁组人群口腔疾病普遍较高,以龋病、牙龈出血、牙石为主,其中35~44岁、65~74岁组牙周病严重;而且不同年龄组对口腔卫生维护较差,促进口腔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是口腔预防保健的重点。

猜你喜欢

岁组牙石龋率
老年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D.二聚体临界值的研究
从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体操比赛看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在骑行中成长
儿童乳牙龋病的研究进展
滁州市南谯区幼儿园儿童乳牙龋病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小牙石,大麻烦
苏州市姑苏区小学生龋齿流行病学调查及预防效果评价
去除牙石有小妙招吗?
老陈醋漱口除牙石
高龄孕妇孕早期心律失常及转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