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文章是基础,提升素养是关键
——由2023年高考文言文断句题型的变化谈复习方法

2024-01-22陈波霞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3年6期
关键词:断句文意画线

陈波霞

(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现象。202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断句题便落实了这一要求。在题型上,命题人在句子中间有可能断句的地方设置几个断句点,让学生从中选出正确的断句处。虽仍为选择题,却避免了单纯利用排除、猜测等技巧作答的可能,在难度上有所加大。然而,相对于往年的北京卷、浙江卷文言文阅读的主观断句题而言,难度又相对较小。这种命题方式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真正理解文意。同时,得分有0分、1分、2分、3分四个等级,区分度也得以提高,更能客观体现学生能力水平的层次差异。

这一举措释放出明确的信号,提高分数要依靠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素养的提升,死记硬背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备考策略已经过时。那么,面对新的文言文阅读断句题型,我们该以何种方式来进行复习备考呢?

一、理解文意是基础,结合语境巧分析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章内容的领会和把握,然后针对画线的句子,理解其语意,品味其情感,体会其语气,这样才有助于顺利断句。

如2023年全国乙卷第10题:

从整体上来分析,本文段选自《韩非子·十过》,以晋公子重耳出亡时路过曹国遭遇无礼这一事件为论述依据,论述了曹国灭亡的原因是“无礼”,这是大框架。然后,进一步审读文本,我们发现,曹公在偷看重耳洗澡时,楚负羁与叔瞻在一旁侍立。针对曹公的无礼,两人有不同的看法:叔瞻主张杀掉重耳以免后患,楚负羁则在妻子的劝说下主动与重耳示好。题中所给的画线句,便是叔瞻向曹公表示自己看法的句子。结合下文楚负羁妻子的话——“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画线句的意思:您对待他无礼,如果他有机会返回晋国起兵,恐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先杀了他。分析到此,便很容易断句,由此得出断句处为B、F、G三处。

一般来说,对文意理解的关键在于平时学习过程中的不断积累,所以教材中的文言篇目一定要掌握文章内容,对字、词、句、意和情感态度准确理解。只有这样,做题时遇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才能从容应对。

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遵循三个原则: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主题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比如,必修下册《鸿门宴》一文中,刘邦的审时度势、能屈能伸,项羽的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子房如龙,樊哙如虎,均是史公极得意的文字描写。阅读时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发展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文意,在遇到某一句话需要断句时,我们也会做到得心应手。

2.把握文章结构,厘清写作思路

比如,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一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然后,分别论述“三纲”和“八目”,并让我们了解到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明确文章的论述思路后,文意也就一目了然了。

3.仔细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内在关系

3.仔细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内在关系

比如,选择性必修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开篇提出观点之后,紧接着举先王之例进行论述,然后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阐述观点,明确了这一点,文章的内容就容易理解了。

二、借助技巧是助攻,多维分析明方法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善于通过多角度分析,特别是要善于通过分析标志性词语在古文中的通常用法和文言文断句的标志词来断句,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找名(代)词,定主宾

看到一个陌生的文言文选段时,我们一定要养成随手标出文段中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和代词的习惯。做题时结合上下文,找出画线句子中的人名或地名,有助于我们断句。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开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其中“晋侯” “秦伯”为人物的爵称,“郑” “晋” “楚”为诸侯国名,把这些画出之后,句子的意思也就比较好理解,断句也就轻而易举了。

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中的第10题:

本文段是武臣和孔鲋的一段对话,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对韩非子和孔子两人不同见解的看法。由此,我们可以明确画线句子中的两个人物是韩非子和孔夫子,“云”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写道” “记载”。结合前一句内容,可以看出是韩非子书中所记载的孔子关于智襄子奖赏的评价,那第一处断句点便断在C处。

2.看虚词,找位置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其前后往往是需要断句的地方。比如,曰、云、言等词后面一般要断开;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在其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耶、与、邪(耶)、乎、哉、夫等句末语气词的后面也是要断开的;虽然、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然则、或、况且、若夫、至于、至者、已而、于是等固定词组,在其前面一般也要断开。

此外,对于文言虚词用法的不同理解也会影响对语段的断句。这时就需要结合句子,确定其用法,进而判定语段的断句。以“且”为例,“且”作为连词使用时,如果连接的是两个词语,不需要断开,如“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句子,则需要断开,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当“且”字作为副词,解释为“况且” “尚且” “姑且” “将要”等意思时,应在其前面断开。再以“者”字为例,如果作语气词,应在其后断句,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如果解释为“……的人”或者表示间接停顿、“者也”连用时,其后不能断句,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3.辨句式,明语法

对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在断句时必须遵循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即“以古断古”,而不能“以今断古”。因此,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一般不能拆开。如判断句式“……者……也” “为” “乃” “则” “即”等;反问句式“不亦……乎” “孰与……乎” “其……乎” “安……哉” “何……为”等;被动句式“为……所” “受……于” “见……于”等;固定结构“如……何” “无乃……乎” “可得……欤”等。

如2023年新课标Ⅱ卷第10题:

在本句中,“夫”为发语词,“为……所”表被动,是固定结构。结合前文语境,我们可以推测出该句的意思是“被人所陷害而又想要胜敌”,故应在“敌”后断开;“不亦……乎”是固定结构,翻译为“难道不也是……吗”,故在“乎”后面要断开;“焉”为句末语气词,其后也必须断开。由此,整个句子可断在E、F、G三处。

另外,文章中某个词语是属上句还是属下句,有时难以断定,我们可以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语、谓语、宾语,则容易解决。也就是说,在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琢磨词性、词义,找句子主干成分,用语法结构来帮助断句。

三、核心素养是关键,多读多看重培养

理解文意、掌握技巧不是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也不是解答文言文断句题的根本方法,文言文综合素养能力的提升才是根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言文包含“文言” “文章” “文学” “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学习文言文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佳载体。

1.通过诵读培养古代汉语语感

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同样需要加强语感,而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诵读。诵读时要注意停顿节奏的划分,注意古字的读音,注意通假字的读音,还要抑扬顿挫地读出古风古韵,讲究起来,甚至还要配合一些形体动作。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组织各种诵读活动。比如,断句式朗读,配乐式朗读,分角色式朗读,想象式朗读等,变换不同的方式,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2.通过课文积累古代文言知识

读古文不但要口勤,还要做到手勤心勤,多作笔记,勤加整理。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固定句式等,每学一篇都要作分类记录,学新课时遇到相同的实词要前后联系,遇到虚词不同的用法要勤于总结,不断丰富知识积累;古代官职、地名、代称等古代常识类内容要记下来,并与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和用法进行比较。

另外,文言文最难的莫过于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必修下册第一单元、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均选了诸子散文。年代久远,并且是满篇的大道理,生涩难懂,学起来比较吃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大单元为基础,总结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3.通过开展活动扩大运用范围

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设置语境、情境来学习文言文,提高阅读兴趣,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如课本剧表演、用文言文仿写或续写课文等方法,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文言文阅读·学以致用】

(原创题)1.下面文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的标号涂黑。

(节选自《说苑·立节》)

(原创题)2.下面文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的标号涂黑。

(节选自《吕氏春秋·览·慎大》)

【文言文阅读·学以致用】参考答案

1.C、F、H【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先推断画线句子的大致意思:礼法说,从三个人旁边经过就要下车,经过两个人就要凭轼致敬;现在陈国修城门的人这么多,老师怎么不凭轼致敬?然后,从句中找出人名或地名。“陈”是诸侯国名,“夫子”是孔子,“三人”和“二人”指的就是一般的人,不能在“三”和“二”后面断句,理解成“礼过三” “礼过二”。接着看句中的文言虚词,“则”意为“就”,与前面文意相通,不可在其前断句;“者”意为“……的人”,在其后不可断句。

最后,看句间关系。后一个分句的“何为”指的是“为什么”,那么“不轼”就不能单独成句,必须与主语“夫子”相连,故应在“夫子”前断句。

2.C、E、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先根据上下文推断画线句子的大致意思:使公输般折服,却不肯率兵侵犯别人。善于保持胜利的人,凭借一定的办法使弱小变成强大。然后,从句中找出人名或地名,“公输般”为人名,中间不可断开。接着看句中的文言虚词,“而”为表示转折的连词,应在其前断句;两个“以”均作介词,意思是“用”,其前后不能断句。

最后,从语法关系来看,“持胜”即保持胜利,动宾短语,中间不可断开;“不肯以兵加”应单独成句,且“善持胜者”即善于保持胜利的人,“善”修饰“持胜”,中间不可断开。

猜你喜欢

断句文意画线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画线也能算乘法?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妙用标点巧断句
配花朵
借你一双明亮眼,力拨迷雾见阳光——破解文言文文意理解常见设错方式
断句难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