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语文学科属性 凸显迁移应用能力
——2023年全国甲卷试题微观分析及备考启示

2024-01-22谢灵峰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3年6期
关键词:选材考查文本

谢灵峰

(四川省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全国甲卷试题微观分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厚植家国情怀,延续考查风格

年份选材变化趋势2021年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学术著作的导读部分2022年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学术著作的导言部分2023年徐良高《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2021—2023年选材几乎延续传统题材,但选材体现名家名著导学和学术文章。设题形式和考查能力基本稳定,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获取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材注重厚植家国情怀。2023年的文本选材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此文出自《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第五部分。经删改,文章列举了诸多考古发现、论证了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这有助于考生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进而增强文化自信。第1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的信息的能力。第2题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第3题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或者据文推断。

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元阅读,通过纸媒、网络等多种渠道与载体,开展论述类文本常态化阅读活动,让学生形成一定量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积淀。同时,要通过示范阅读,借助勾画关键概念、梳理文本层次等具体阅读行为,引导学生对论述类文本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推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承续科普传统,贴合文本理解

年份选材变化趋势2021年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2022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雷毅《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与方法———以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为例》、李晏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2023年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2021年为单文本;2022年由单文本变为多文本,第4题以流程图形式命题;2023年第5题比较新颖,从作者观点态度、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标点符号作用的角度命题,启发师生重视多角度解读、理解文本,关注作者的立场态度

2023年延续科普选文的传统,同时又一反2022年的多则语料阅读套路。文章节选自科学说明文——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文章语言生动有趣,说明方法丰富多样,内容涉及科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探究欲,培养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第4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第5题考查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第6题考查对文本特定问题的探究能力。

复习备考中,在不断拓宽阅读面的同时,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静心读文:一则要让学生养成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亲近感,减少因文本话题陌生而带来的阅读隔阂;二则要在阅读中重视对重要概念、文本结构、行文特点、重要关系的梳理与分析,在提取总结、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三)文学类文本:平稳考查,全面覆盖

年份选材变化趋势2021年游记散文:王小鹰《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2022年复合文本:小说王愿坚《支队政委》(节选)、纪实文学[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2023年散文:巴金《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2021年为单文本散文;2022年出现不同文体组合的选材特点;2023年基本延续常见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点与设题风格

2023年选了巴金先生于1933年6月在广州完成的一篇随笔式散文——作者乘火车经过潭江时看到工人操纵机器的壮美景象,由此生发联想和感叹,表达了对工人和机器创造力的赞叹。第7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第8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和主旨的能力。第9题考查探究文本结构艺术和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命题思路合理规范,客观题考查了对文本细节的理解;主观题表述清晰,设问明确,符合学生文学认知规律。第8题简要分析“机械的诗”与“工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既需要学生深入文本,仔细理解分析,同时要从谋篇布局、思想情感等维度建立二者的联系。第9题“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考查了特定段落的艺术作用,有效回避了当前盛行的套路化复习模式,积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认真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聚焦审美鉴赏进行考查,复习时,我们要重视文本本身的文学性和审美性,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潜心阅读,赏析其语言美、形象美和思想美,能整体审视作者的创作意图;要将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尽可能地拓展阅读范围,增加阅读积淀,丰富阅读体验,形成对某一类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基本认知,形成既有“阅读规律可依”,又有“阅读经验可循”的良性阅读路径。

(四)文言文阅读:稳中有变,扬倡积淀

年份选材变化趋势2021年纪事本末体史书:《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2022年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秦策二》2023年纪传体史书:《隆平集·儒学行义》2021年选材于宋史;2022年出现与教材《六国论》《屈原列传》的互补性阅读材料;2023年基本延续与教材密切关联的思路,同时出现主观断句题。文言文选材范围愈发宽广,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强化文言知识积累

选文出自《隆平集·儒学行义》,主人公周尧卿事母至孝,周济亲友,为官爱民。学生能从其身上学习到诸多优秀的精神品格,助力自身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要求。第10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第11题考查了解掌握古代文化知识、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第12题考查归纳内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13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主观断句题的出现,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把握文言文的命题特点,需要具备“核心题型”与“拓展题型”的区分意识。具体来讲,断句题的“核心题型”就是主观断句,只要主观断句没有问题,客观选择题便可轻松应对,所以在平时复习过程中,要积极研究主观断句的技巧、方法。

文言文复习备考,一定要紧紧围绕“字词句”着力。首先,学生可以通过摘录、记忆、检测等形式,搜集整理并储备一定量的文言知识;其次,通过摘录没有标点的文言原句群或句段,利用边角时间断句翻译,不断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古代诗歌阅读:融贯古今,诗情共鸣

年份选材变化趋势2021年七言律诗:陈师道《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2022年咏物诗:欧阳修《画眉鸟》、文同《画眉禽》2023年宋词:晁补之《临江仙》2021年为律诗;2022年出现对比诗歌阅读;2023年从诗歌风格的角度命题,加强了命题内容的丰富性和选择性

古代诗歌阅读选用宋词《临江仙》。本词是作者在席间赠友之作,开篇感慨人生闲愁很多,欢愉很少,离别更是让人愁闷难受,表达了珍惜友情、享受当下的情怀,切合高三毕业的情景,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第14题考查理解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第15题考查鉴赏诗歌风格技巧的能力。其中,15题“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中,“绝妙”一词理解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诗歌阅读鉴赏积淀,广泛阅读,才能深度理解古代诗歌。

具体来讲,诗歌阅读复习备考最大的难点在于“读懂诗歌”。围绕这个难点,教师要与学生一同多读,读真题诗歌、读名家赏析、读诗人诗集;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从真题高频考点、高频采分点角度,搜集整理诗歌常见术语,形成一定量的知识“库存”,并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建构诗歌鉴赏的必备知识,便于提取与运用。

(六)语言文字运用:守正出新,学以致用

年份选材变化趋势2021年语用Ⅰ:通识课“家常菜”;语用Ⅱ:新疆棉花2022年语用Ⅰ:博物馆+高科技;语用Ⅱ:槐花槐树2023年张志公《说工具》2021年的成语填空、病句辨析均为客观题;2022年考查成语填空,辨析修改病句变为主观题,修辞辨析为客观题;2023年命题形式改为“一拖五”:一段题料中将俗语使用、句子修改、仿写、评论、成语讲解等考点融于一体,在情境中强化语言的实践与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试题材料摘选自《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中的《说工具》一文,介绍了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把文本语境和学生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情境很好地结合起来,增强了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应用性。第17题考查正确使用俗语的能力。第18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第19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第20题考查撰写评论的能力。第21题考查理解成语与迁移运用的能力。俗语运用、句子修改、仿写、评论、成语等考点融于一个语境中考查,这种考查模式既有效规避了死记硬背式的备考模式,又体现了对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

语言文字运用的备考,一定要摒弃以语言知识为中心的复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社会新闻与民生百态等方面的语料,积累“好词好句”,分析“好词好句”的语用效果,总结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通过纸媒与网络,截取部分语料,按照常考考点,通过标注重要成语、挖空填词句、改写句式等具体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语言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水平。

(七)写作:提升思想性,彰显思辨性

年份选材变化趋势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下,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22年《红楼梦》中大观园桥亭匾额题名的情节2023年人·技术·时间2021年创设情境任务;2022年名著进入作文命题,均属于二元思辨;2023年考查三元思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凸显批判性思维

本次作文材料简短,却发人深思。“时间”这一主题,在人教版必修四“表达交流”板块的“解读时间”中出现过。材料扣住“时间”这一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时间、人与技术的关系,富含思辨色彩,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反思现实,规划未来。学生可以联系“技术进步”,纵向展开对“时间”的思考。本次作文题体现了对人的真切关怀,指向人人都需要思考的真问题。从这些意义上来说,本次作文充分体现了命题者对学生生命体验的关注,引导学生要合理地规划和利用时间,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较好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了实处。

作文教学备考中,我们要树立思维至上和真情实感的意识。在写作训练中,既要遵循具体写作技巧,写出某种文体特征的文章,又到超越具体写作技巧,渐渐形成对某一问题、现象、话题的富有深度、个性化的认知,让情感丰富起来,让思维活跃起来;还可以通过片段写作、日记随笔、模仿范文、修改作文等形式,将具体写作技巧融入写作训练中,写出有情感温度和思维深度的文字。

二、后期备考启示

(一)研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备考方向

要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就要深度学习。具体来讲,教师需要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及“一核” “四层” “四翼”等教考改革核心关键词有深入的理解与认知。这是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的基础。同时,教师还要深入研究高考真题,通过试做、改编、原创等具体教研行为,借助对比、统计、联系等具体研究思维,纵向、横向分析真题,深入体会各种教考理念的融入机制与表现,才能真切把握高考命题的方向与特点,为学生的备考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另外,教师应拒绝成为参考答案的“传声筒”,要争取自己领悟真题答案生成的推理过程,进而归纳出能被学生接受且实用的好方法。

(二)注重教考衔接,引导课堂回归教材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的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指出:“试题……主动呼应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增强试题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引导一线教学扭转功利化倾向,将功夫下在提高课堂质量、夯实知识基础、培养能力素养上。”由此可见,教材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的桥梁和纽带。高三复习课堂不要被复习资料牵着鼻子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全面回归教材,系统复习教材,做到应考尽教。回归教材,要突出重点。比如,文言文阅读可通过自查和抽查的方式,开展文言文挖空练习、知识点梳理、文言文断句、课堂听写等训练;回归教材,不仅要识记必备知识,更要进行关键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回归教材,还要关注教材单元提示、课文内容、课下注释等,要开发课后练习题,提升应用能力。比如,通过文本细读训练思维深度,通过比较阅读拓展思维广度;关联教材知识,提高迁移能力;关联有效信息,提升辩证思维;关联文体知识,加强鉴赏能力。

(三)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关键能力

新高考强调要从传统应试背景下“考什么就教什么”转变为素养考查背景下的“教什么就考什么”。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现在强调的“教什么”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式、控制型教学,而是基于《课程标准》,有着鲜明的关键能力、核心价值要求的素养培养型教学。找准“教—学—考”的内在一致性逻辑,我们才能有效施教、有为备考。

近年来,高考试卷越来越重视“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特点设计匹配的任务要求,将解题所需信息有机融入试题情境之中”,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复杂情境下解决陌生问题、真实问题的能力。鉴于此,除了创设学科情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需注意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注意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中广泛选材并创设教学情境,并因此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进而提升学生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

新高考聚焦关键能力,注重通用方法,强调学生在深刻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的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其发力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原理、内化方法、举一反三,主动探究和深度理解。无论是论述类文本阅读信息的梳理、观点与材料分析,还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成语填空及语句填写,都在考查学科思维过程与思维方法,突出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针对这些学科关键能力,采取多文本比较式阅读方式,进行识别事实与观点、论据与论证,有效开展篇章论证思路、段落句群关系分析等能力训练,从而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开展科学训练

毋庸置疑,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是高考考查的关键能力。其中,良好阅读是良好表达的重要前提,良好表达是良好阅读的有力反映。因而,在日常复习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阅读与表达的科学训练。

首先,要提倡正确积极的阅读与表达的心态。师生在教学中都要平心静气、正常处置,切莫急功近利。师生要保证充分的常态化阅读与表达的时空,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改变诸如“机械刷题”“死背答案”“照抄照搬”等不良的阅读与表达习惯,实现与自己的学习生活、阅读文本、创作者以及命题者之间的有效对话,进而提升阅读与表达学习效益。

其次,要强化落实科学阅读与表达的训练。具体来讲,师生要有“时间意识”“规范意识”“系统意识”。“时间意识”,即师生在训练中要秉持着“限时限量”的原则开展教学。比如,经过反复训练、调研与分析,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基础,依据具体题目确定答题的最佳时间范围,进而保证考场上时间的高效分配与自我监控,提升应考效果。“规范意识”,即师生在训练中要有“精益求精”规范作答的意识与习惯。针对不同学生的答题思维特点,师生共同研判、确定规范答题注意事项清单。清单既要有共性关注的内容,也要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个性化的注意内容,有的放矢,限时整改。“系统意识”,即训练要有“循序渐进”的线索、“螺旋式上升”的品质和“深广结合”的追求。训练所用的题目、资料,要具有层层递进、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深浅得宜、覆盖面广的特点。

最后,要善于从训练中高效总结学习得失。学习得失分析一定要善于运用“比较”,即比较学习前后思维状态的差别、比较自我答案与参考答案的区别、比较自我与同学之间的学习差别等。愈发多元的比较会形成众多富有个性化的学习经验,对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选材考查文本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