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型的语用现象和文化知识

2024-01-22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3年6期
关键词:对偶谐音语言

吴 星

(安徽省枞阳县宏实中学)

“趣味语用”栏目植根于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丰富的语言实践,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获得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达到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本期栏目我们选择了《孙行者与祖冲之——对仗句杂谈》 《同音词的妙用》两篇文章,既有对偶(对仗)相关知识的积累运用,也有对同音词妙用的探究,不仅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的拓展延伸。问题探究紧扣语言知识积累、阅读和写作,凸显语言运用的实践体验。

孙行者与祖冲之——对仗句杂谈

【阅读提示】

对偶是汉语修辞中特有的一种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列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手法。因古代宫廷护卫列队持仗相对而立,在形式上跟对偶一样对称,所以对偶也叫作“对仗”。这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继承,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形相对,神相连”的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修辞手法。阅读本文,既可以积累对偶(对仗)的相关知识,又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有一次电视节目中提到,80多年前清华大学出的一道入学考试题的题目叫作“孙行者”,是一个对仗题的上联,要求应考者对出下联。结果大都交了白卷,个别才思敏捷的对了“胡适之”,算是沾了点边儿。原来参考答案是“祖冲之”。

根据对仗的要求看,这个题目和答案确实不错。不管从意义上、语音上、结构上去衡量,上下都是对得极为工整的。“孙行者”是文艺作品中的可爱形象,他能七十二变,神乎其神;“祖冲之”是广为传颂的历史人物,他在数学和天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从字面上看,“孙”对“祖”,对得很巧。“行”对“冲”,一个缓缓的动作对一个激烈的动作,对得颇工。从音律上看,三个音节对三个音节,且“孙行者”三字为平平仄,“祖冲之”三字为仄仄平,对得天衣无缝。从语法上看,“孙”和“祖”都是名词,“行”和“冲”都是动词,“者”和“之”都是虚词,一一相对,熨帖自然,都是一个人的名字,且都是主谓结构。当然,出题者这些想法,很难使考场上的考生都能捉摸透的,交白卷实在难免。对“胡适之”者,应该说对得也是不错的,但“胡”与“孙”都是平声字,不大合乎平仄相对的要求。

分析了这副对联,就可看出对仗句的基本要求:章义、音节、语法结构等都一一相对。对偶,或反对,或正对,或串对,一般以反对为佳,而且对得越工整越好。写对仗句不仅要斟酌词义,还要斟酌语音——声韵调和词语之间的组合关系。这些都考虑到了,才能使对仗这种形式更加完美,更富有表现力。

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对仗句,用上面说到的三条标准衡量,也是对得很工整的。上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丝方尽”对“泪始干”,更令人玩味无穷,诗人想念恋人,思到人死才止,哭到泪干方罢。因此至今吟起来,这两句仍然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表现了形式上的对称美和音律的节奏美。当然,我们应该看到,李商隐的这个名联之所以成为传世佳作,誉为千古绝唱,同时与它的构思精巧、选词精当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诗人用了谐音,以“丝”谐“思”,这一独特的构思,表达了青年恋人间那种刻骨铭心、思而不见的缠绵之情,展现了他们之间的忠贞、深沉的爱情,确实是别具匠心的。

对偶是汉语表达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用得比较广泛。这种表现手段的产生、发展,与古代汉语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古汉语词汇绝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在书面形式上,一个汉字一个意思,选用起来灵活方便,这个先天的有利条件,使句子间配成对偶就容易了,如果多为“英特纳雄耐尔”这样的多音节的外来词,组织对偶句恐怕就非常困难了。

对偶句大量出现,以至占有统治地位,是魏晋南北朝这几百年间的事儿。那时候不管什么文体,都是用对偶句,要求上下两句字数一样,意思相对,故曰“骈体文”。这种骈体文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尽管不无仁人志士反对,但终究未能挽回总的潮流。直到唐初,像王勃那样,尽管对骈体文很不赞成,但是他的名篇《滕王阁序》还是用骈体文写的,由此也可见骈体文势力之大。

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要走向它的反面,本来骈体文、对偶句是一种很不错的表现形式,但当它只追求形式、严重束缚作者思想的时候,它就临近衰落了。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及其门生们异军突起,发起古文运动,攻击骈体文,提倡古文,声势浩大。古文运动是文体革新运动,它冲破刻板的框框,使作者的思想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但不管古文家们如何反对骈体文,对偶、对仗并没有被反对掉,在一些场合、一些体裁中仍旧得到重视。比如,律诗就要求对仗,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一般都要求中间两联是对仗句,否则就违反了规则,成了失对。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李白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以及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都是对仗工整、脍炙人口的佳句。另外,还有很多构思精巧、寓意深刻的谚语,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等,如果不是那样对偶工整,恐怕流传就会大受影响了。我们还可试想,如果苏州园林沧浪亭前那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对子和拙政园里那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都不存在了,那里还会有那么多的流连忘返的游客吗?很多人千里迢迢去昆明登大观楼,如果没有那副写景抒情、忆历史、述现实的举世闻名的长联,恐怕许多游客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兴味了。

骈体文、对仗句,经过提倡、盛行到受到反对、衰落,又回到平静的位置。现在平心静气地观察一番,对仗句、骈体文,如果强调到极端程度,那就一定会走到形式主义的道路上去,钻进死胡同里,这已有历史为证,不必再说;但运用得当,将为文章增色不少,这也是事实。这种表达形式,有其积极的一面,至少在追求形式美这一点上是不错的。如果我们辨明利弊,去弊存利,提倡在写作中,特别是在写诗中,讲究一下对仗,使诗句易读易诵,这不仅是应该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摘编自《语文应用漫谈》,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作者:孟守介)

【问题探究】

1.本文第四段以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例,说明上佳的对仗句在章义、音节、语法结构等方面都应做到完美,需对得非常工整。现请仿照此例,再从李商隐的诗歌中找出一对仗句,分析其是如何做到符合对仗句的基本要求的。

参考答案:见P07

同音词的妙用

【阅读提示】

同音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如果能恰当地使用,会显示出语言的极大魅力,产生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因此,同音现象从古至今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被广泛运用,尤其在歇后语、诗词、对联、讨口彩、广告、脑筋急转弯中极为常见,几乎变成了一种修辞方法,为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阅读本文,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同音词这一语言现象的妙处,从而对中国汉字文化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苏东坡和佛印是好朋友,两人常开玩笑。据说,有一次佛印见苏东坡来了,把刚做好的鱼顺手藏到磬里,以此捉弄苏东坡。苏东坡早已看在眼里,他来到近前,故意装出心事重重的样子,叹了一口气。佛印忙问:“大人为何闷闷不乐?”苏东坡说:“今天写对联,写出上句,忘了下句,你说急人不急人?”佛印说:“是什么对联,大人且说出上句,看我能否对出下句?”苏东坡说:“上句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忙说:“这下句是‘积善人家庆有余’,你怎么忘了?”苏东坡连声说道:“啊呀,高才,高才!原来你磬(庆)里有鱼(余),快拿出来吃吧!”说罢,两人哈哈大笑。

这里,苏东坡巧妙地用了同音词,把佛印的鱼“钓”了出来。

什么是同音词呢?同音词是语言中语音相同而意义完全不同的词,又称同音异义词。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因此,汉语的同音词是指声、韵、调完全相同而意义相异的词。如“事物”和“事务”都念shì wù,“图形”和“徒刑”都念tú xíng,“期中” “期终”和“七中”都念qī zhōng,这些就叫同音词。如果声、韵相同而调不同,如“火车”和“货车”,“教师”和“教室”,就不叫同音词了。

由于语言中音少义多,所以各种语言普遍存在同音词的现象。拿汉语来说吧,汉语的标准音共有音节400多个,加上声调的区别,才有1 000多个音节。要用1 000多个音节,表示几十万个词,除了大量发展多音节词外,不可避免地要造成许多同音词。

那么,同音词在语言中有什么作用呢?

同音词在语言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因为声音相同,我们可以利用它的这一特点,组成双关语,起到一语双关的妙用。

你看,“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打破砂锅——问(璺)到底” “卖碗的跟着卖枣的——早早(枣枣)晚晚(碗碗)”等,这些幽默风趣的歇后语,不就是利用同音词构成的吗?

再看,诗词中一些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句子,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等,不也是利用同音词来表现的吗?

剧本《雷雨》的第二幕中,鲁侍萍面对自己的两个互不相识的儿子周萍和鲁大海(同母异父),无限凄楚。后来阔少爷周萍动手打了做矿工的鲁大海,鲁侍萍大哭着走向周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她满腹辛酸,欲言又止,利用了同音双关的作用,偷偷地转换了话题。

口语中,同音词的妙用还有很多。比如,某些地方结婚,有给新郎、新娘送枣子的习俗,为的是“早生子”。工资调级时,某人买了一只公鸡,路遇朋友。朋友问他调资调上没有,他风趣地说:“又给了我一级(鸡)。”

……

如前所述,同音词也有消极作用。因为同音异义,有时可能造成语义的混淆,妨碍人们顺利地进行交际。如说“期中”和“期终”,“骄气”和“娇气”,听话的人就不容易听清楚,讲话的人得多用些话才能讲明白。

(摘编自《语文应用漫谈》,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作者:韩敬华)

【问题探究】

2.同音词在中国传统文学体裁中被大量运用,使得话语含意深刻隽永,耐人寻味。你能再从中国传统文学体裁中找出两个例子吗?并作简要解释。

3.日常生活中,商家为了推广自己的商品,往往利用汉语中同音字的谐音双关来改动成语,作为广告词,以期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但有的改动却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请你对下面这4个广告词进行赏析,并指出其中的优劣之处。

①默默无“蚊”(杀蚊片广告)

②有口皆“杯”(饮料类广告)

③无“饿”不作(酒店广告)

④立“肝”见影(治肝病药广告)

参考答案:见P07

《孙行者与祖冲之——对仗句杂谈》问题探究

1.【参考答案】“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音节上,上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律的节奏美。语法结构上,“庄周晓梦”对“望帝春心”,都是主谓式结构;“迷蝴蝶”对“托杜鹃”,皆为动宾结构。章义上,诗人巧妙地设计了“迷” “托”二字,赋予典故以新的哲理,再现了诗人为不可割舍的理想进行不懈追求,无奈却挣扎于权势争夺之中的情感。

【解析指导】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之对偶的能力。对于对偶这种修辞手法,首先需明确其在字数、结构、意义等方面的特点,然后还需知道有哪几种形式:依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依形式可分为工对、宽对,依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句子对偶。最后需掌握其在形式、音调、表意、抒情上所能起到的作用。这样才能判断出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对其进行分析。

《同音词的妙用》问题探究

2.【参考答案】示例:①孔夫子搬家——尽是书。此歇后语用“书”谐音“输”,同音双关,诙谐幽默。②双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莫若箫和。此对联通过谐音,巧妙地将“鲁肃” “樊哙” “狄青” “萧何”四个历史人物嵌入其中,借此字之音达彼字之义,表意婉曲,韵味隽永。

【解析指导】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同音词的能力。可先从歇后语、诗词、对联等传统文学体裁中找出利用同音词的例子,然后从谐音双关、语义双关等角度对例子进行分析。

3.【参考答案】①这则杀蚊片的广告,巧妙地将默默无闻的“闻”改为“蚊”,既说明了杀蚊片的功能,又暗指杀蚊片无噪声,一举两得,富有特色,吸人眼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②这则饮料类广告,巧将有口皆碑的“碑”改为“杯”,既说明了此饮料的作用,又指出了此饮料的受欢迎程度,温馨而雅致,体现了商品的亲和力。

③这则酒店广告将成语的“恶”改动为“饿”,易让人想到“无恶不作”,这只满足了部分人的低俗与猎奇的心态,有悖于社会公德,与文明不和谐。

④这则治肝病药广告,把成语的“竿”改为“肝”,虽亦用了谐音,但却易让人产生服药后使肝见影之感,从而造成消极影响。

【解析指导】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利用汉字的谐音改编成语、俚语、俗语等常用语制作广告词,是众多商家津津乐道的新创意。而合理运用谐音双关已成为商家宣传产品的一种有效手段,可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成功的谐音双关能促进意义的嫁接和再生,能在受众、产品、传统文化之间建立一种有趣而又有意义的联系,能激发人的生活热情。反之,则既影响语言的规范,又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给人们带来不良影响。

猜你喜欢

对偶谐音语言
勇闯长龙阵
语言是刀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绝妙的数字灯谜
对偶平行体与对偶Steiner点
我有我语言
对偶均值积分的Marcus-Lopes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