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墙平底”之于碑刻·篆刻·书法的艺术价值

2024-01-22山东省菏泽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书法系张海同

中国篆刻 2023年12期
关键词:直墙包世臣斜墙

山东省菏泽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书法系 张海同

一、“直墙平底”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

包世臣《艺舟双楫》曰:“古碑皆直墙平底……用刀必正下以传笔法。后世书学既湮,石工皆用刀尖斜入,虽有晋、唐真迹,一经上石,悉成尖锋……”包世臣这段话中提出了“直墙平底”这个刻碑的古法概念。所谓直墙就是墙面与地面保持垂直关系,在盖房子时经常看到工人挂一条平行于墙面下垂的绳子,以标志墙面垂直地面,就是这个道理。在碑刻中,包世臣认为这种古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是“用刀正下”,就可以做到直墙,直墙与碑面也是保持垂直的。其实“用刀正下”只是其中的一种技法,与篆刻中垂直下切刀法相同。直墙用刀技法的关捩就是刀刃沿着直墙面行走,刀刃与直墙面不能产生夹角。因此,刀刃与直墙面不产生夹角的刻法都是直墙法。切刀可以是沿直墙墙面垂直切,垂直切时刀杆与碑面垂直;也可以是沿直墙墙面斜切,斜切时刀杆与碑面有夹角,当刀杆与碑面夹角很小时就成了冲切。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把“直墙平底”做一概念总结,“直墙平底”是“知书”者在刻碑过程中为保持和传承书迹原貌和笔法而综合使用刀刃与直墙墙面不产生夹角的刻法后所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形态效果。根据包世臣“后世书学既湮,石工皆用刀尖斜入,虽有晋唐真迹,一经上石,悉成尖锋”的叙述可知:与之相对应的叫“斜墙尖底”。

2.特征

“直墙平底”具有特殊性、合一性、精确性的特征。

(1)特殊性

“直墙平底”的名碑数量较少。孙鑛《书画跋跋》跋《多宝佛塔碑》曰:“有宦秦中者向余言唐碑石皆如玉,其字皆直刻入,深一二寸,如今刻牙小印者然,不似今碑但斜掠也。后问之李伯玉,亦不尽尔。唯此《多宝塔》等一二碑为然,所以经久不模糊。”由跋文可知,唐碑众多,但采用“直墙平底”“字皆直刻入”的只有《多宝塔》等一二碑,数量稀少,比较特殊。正是“直墙平底”的这种特殊性造就了元朱文的别开生面的特殊风格。

(2)合一性

“直墙平底”要求刻手与书家合一。正如包世臣所说“当时工匠知书,用刀必正下以传笔法”,创造这一古法的人也是“知书”行家,刻手与书家两位一体,刻手懂书法,书家会碑刻。在后来的碑刻中,“知书”者与刻碑者分离,“知书”者不刻,刻者不“知书”,刻工不工,追求省时省力,造成了“斜墙尖底”之局面,以致“虽晋唐真迹,一经上石,悉成尖锋”,缺少饱满、圆润、厚重的线质效果。“直墙平底”合一性的要求使元朱文在元代变为了现实。

(3)精确性

“直墙平底”能精准再现书迹原貌。由于刻手是刀尖正下,势必对书迹的轮廓线条把握得非常细致,特别是直中带弯、曲中有直的线条,可以用这种方法更能精准地体现出来。而刀尖斜入、斜墙尖底的方法,则容易忽视细条曲直、起伏等变化的细节,对线条“筋、骨、血、肉”的生命特征表现欠佳。正是由于“直墙平底”具有“精确性”这一特殊属性,才使得后世元朱文的发展到极致成了可能。

二、“直墙平底”促进了元朱文的发展

1.“直墙平底”应用于篆刻后线条的特征

篆刻中的“直墙平底”是碑刻“直墙平底”的缩版。印面与墙面这种垂直关系使得在打印泥时,线条不会沾到多余的印泥,即使打印泥打得很重,印色也只附于直墙墙面上,盖印时线条增加的粗细,等于黏附于两个直墙墙面上印泥的厚度,而不会出现额外的涨线情况。如果打印泥轻且匀,直墙墙面上则沾不上多余的印泥,那么钤出来的印花线条就越发接近本来线条的粗细。“斜墙尖底”则不然,打印泥太重时,斜墙墙面就会沾上很多印泥,出现不可控局面,以至于出现严重涨线,盖出来的印花面目全非。“直墙平底”与“斜墙尖底”盖出来的印文线条效果也不同:直墙平底的墙棱利而峭,斜墙尖底的墙棱钝而坡,在纸面按压印章时,直墙平底的线面和直墙棱会镶入纸中,而斜墙尖底的线面和斜墙棱则不会出现垂直镶入纸面的效果,印出的线条边缘线也会大不相同,前者印出的线条轮廓线圆润、饱满、清晰、厚重,后者印出的线条轮廓线模糊、轻浮、干燥。直墙平底印的线条,筋附于骨、肉裹着筋、润色漾于线条表面,血脉流于线条之中,赋予元朱文线条“筋、骨、血、肉”的生命特征。由于元朱文“骨藏于筋、裹于肉,不露刀法形迹”,因此“直墙平底”印墨法胜于刀法,是“印从书出”。清·陈澧《摹印述》:“刻印有作篆极工,但依墨刻之,不差毫发即佳者,有以刀法见长者。大约不露刀法者,多浑厚精致;见刀法者,多疏朴峭野。”陈澧把印分为不露刀法和见刀法两种,其实就是“直墙平底”印与“斜墙尖底”印两种。

2.“直墙平底”与元朱文的发展

元朱文,亦称圆朱文,因元代的赵孟頫始以小篆入印而得名。观赵孟頫“赵氏书印”“赵氏子昂”“赵孟頫印”“松雪斋”等元朱文(如图1),线条粗细变化还未达到以毫厘计,变化有些突兀,从线条特征可以判断,赵孟頫对“直墙平底”法的使用还未成熟。明代元朱文以文彭“七十二峰深处”(如图2)和何震“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兰雪堂”(如图3)为代表,从文彭“七十二峰深处”原牙章印面可以证实,其刀法近于直墙平底。他们以后的篆刻家没有太大突破,直到明代的汪关。其朱文印“张炳樊印”(如图4),“直墙平底”法特征明显,才有所突破和发展。汪关之后到了陈巨来,他把“直墙平底”法发展到了极致。正如赵叔孺评价的那样:“陈生巨来,篆书淳雅,刻印浑厚,元朱文为近代第一。”陈巨来将赵叔孺对他的评论,刻石以彰(如图5)。陈巨来的阳文印“梅景书屋”是其代表作品(如图6)。

图1

图2

图4

图5

图6

陈巨来亦是“依墨刻印”“印从书出”的代表人物,他设计的印稿俨然是刻出之后的印花形象,但刻出来的线质比墨稿更加浑厚、圆劲、流畅(如图7)。看到陈巨来的原章后,更能确信,其手法就是“直墙平底”的典范,图中每个笔画的墙面都是垂直的(如图8)。

图7

图8

三、“直墙平底”的美学价值

1.“直墙平底”是书论中“如印印泥”美学观产生的关捩

褚遂良提出的“用笔当须如印印泥”的美学观,与“直墙平底”密切相关。“直墙平底”元朱文印,在盖印时会把每个笔画镶嵌到纸里去,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这十分符合褚遂良“如印印泥”的美学观。因为书法要求把笔锋杀入纸中,万毫齐力方能力透纸背。书法力透纸背的关键是笔锋要有“锋骨”,这与“直墙平底”印一样,印出的线条虽然不露刀锋,却暗藏线骨。锋骨与线骨皆能透纸,锋骨要求以软写硬,线骨要求以硬示软。“印印泥”和书法力透纸背的美学观还有相通的一点就是线与锋都要具有统摄能力,“直墙平底”印的线条可以统摄印泥量,不使涨线,毛笔笔锋可以统摄墨汁,使墨汁随锋一同杀入宣纸,既产生洇染,又能水墨分明。

2.“直墙平底”与“始艮终乾”藏锋技法的通融

包世臣说:“后世书学既湮,石工皆用刀尖斜入,虽有晋、唐真迹,一经上石,悉成尖锋,令人不复可见始艮终乾之妙。”“始艮终乾”是唐以前藏锋运笔的方法,这里的始与终是指笔尖运动轨迹的开始与结束的位置,艮是隶书横画左下角的位置,乾是隶书长横右下角的位置,入笔时笔尖在左下角藏锋逆入,收笔时笔尖在右下角停顿驻笔,这实际上就是篆隶逆入藏锋的笔法。我们现在的楷书横笔笔尖的入笔、收笔路线叫“始巽终坤”,巽指楷书长横左上角的位置,坤指楷书长横右上角的位置。“始艮终乾”法笔锋内藏,锋势劲健,线条含蓄、饱满、厚重;“始巽终坤”法笔锋外露,锋势轻滑,线条单薄、飘浮。“直墙平底”法刀锋内藏,线条厚重雄浑,有“始艮终乾”之妙;“斜墙尖底”刀锋外露,线条尖刻单薄,有“始巽终坤”之病。

3.“直墙平底”促生了篆刻元朱文圆净、静穆、劲健、清新、淡雅的审美范畴

“直墙平底”印的线骨在醮印泥时,印泥完全包裹线骨,印出的线条圆,圆线条中包含着线骨,骨力内藏,所以劲;线条游走无碍,所以健;线骨两侧面直墙陡峭,不带有任何多余之印泥,所以净;有珠圆玉润之感,自然清新而淡雅。

总结

综上可知,“直墙平底”的刻碑古法,对于保存墨迹的原貌具有决定性作用,只可惜用这种古法刻碑费时费力,对于不懂书法的刻工来说肯定会认为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但对于精通书法的刻工来说,此古法可以无限程度地接近并保留墨迹原貌,此古法所刻石碑可以拓出不变形的拓片,此古法所刻的石碑可以使所拓拓片更长久地保持墨迹的原貌和笔画的清晰。很多古代碑刻拓片,字口不清晰,笔画变细,除了年代久远、风蚀剥落和拓碑磨损等因素外,重要原因就是刻工没有采用“直墙平底”古法刻制,从而造成拓片的字形失真,实为书界一大憾事。好在“直墙平底”技法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发明创造,把它的价值充分体现在元朱文篆刻艺术中。“直墙平底”是元朱文篆刻的关捩技法,是元朱文线条去渣滓、见真醇的重要手段,“百炼钢”方可化为“绕指柔”。“直墙平底”使元朱文圆净、静穆、劲健、清新、淡雅之美得以彰显。反复锤炼元朱文的线条,使其精气外露,同书法中通过“始艮终乾”之技法追求中锋行笔,使筋、骨、气、血、肉五者俱全,使线条效果达到“如印印泥”之境界实为异曲同工。

注释:

①包世臣:《艺舟双楫》,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年,第646 页。

②包世臣:《艺舟双楫》,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年,第646 页。

③孙鑛:《书画跋跋》,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第338 页。

④包世臣:《艺舟双楫》,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年,第646 页。

⑤《金派与石派:以印章为本体的划分》,《可可诗词网-书法文化》,2019 年5 月26 日,https://www.kekeshici.com,2023 年7 月30 日。

⑥蒋频:《元朱印高手陈巨来》,《美术报》2017 年5 月15 日。

⑦http://mobile.rmzxb.com.cn/tranm/index/url/www.rmzxb.com.cn/c/2017-05-15/1536795.shtml,2023 年9 月5 日。

⑧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年,第280 页。

⑨包世臣:《艺舟双楫》,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年,第646 页。

猜你喜欢

直墙包世臣斜墙
两种不同地下洞室结构形式的动力响应分析与比较
直墙半圆拱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解析
深埋直墙拱形隧道稳定性研究
包世臣碑帖理论的重新审视
——以《艺舟双楫》为中心
直墙半圆拱可缩性U型钢支架卡缆临界约束力理论研究
包世臣《答三子问》中察拟观的审美价值
斜墙复合防渗体抗滑计算分析
液压爬模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斜墙中的应用
高支模端部超长斜墙模板的设计与施工
南水北调焦作段水泥土贴坡防渗斜墙试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