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时代内涵及践行路径

2024-01-22邹弘毅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斗争中国共产党精神

邹弘毅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3)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十年以来的伟大成就进行了肯定,但同时也指出我们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屡禁不止,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较为严重”等。[1]对此,我们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刻认识发扬斗争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

新时代斗争精神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承与发展,也凝聚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了理论、历史、文化逻辑三者的有机统一。

(一)发扬斗争精神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2]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是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理论依据,而习近平关于伟大斗争的论述是马克思斗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关于斗争的理论。第一,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指导被压迫阶级为了自身解放而与压迫阶级进行斗争的纲领。这种被压迫阶级寻求自身解放的过程就是斗争的本质。在《论波兰问题》一文中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3]之后,恩格斯对阶级斗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他在《美国工人运动》一文中对阶级斗争的爆发条件进行了论述,并指出:美国工人阶级之间存在的共同利益是“越来越近的阶级斗争”[4]爆发的条件。随后在《共产党宣言》开篇中强调:“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阶级之间的斗争。”[5]232表明了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主要分为三个内容:阶级必然与一定的历史阶段联系;无产阶级的专政是其必然结果;阶级斗争是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方式。马克思根据历史情况将阶级斗争分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与思想斗争。经济斗争是工人为了争取更多休息时间和工资而进行的,最常见是采取罢工等斗争形式。但经济斗争终究无法改变工人的生存状况。因此,必须采取政治斗争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才能解放自身。除了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外,思想斗争是二者成功开展的前提,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人的头脑,才能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开展斗争工作。第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首先,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中对黑格尔的“国家先于市民社会”进行批判,并强调:“家庭和市民社会使自身成为国家,它们是动力。”[5]7在对黑格尔的批判中蕴含了唯物史观的“人民至上”的斗争原则。从市民社会的构成要素分析,市民社会构成了国家的基础,它是国家动力之源和发展所需不可缺少的条件。在现实斗争中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握斗争方向,发挥人民的力量。其次,唯物史观的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指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因此,在斗争中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清醒认识当前历史发展阶段,努力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斗争。再次,马克思唯物史观对斗争主体的历史地位进行了阐述,马克思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是最坚定的革命者,并说:“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5]14,表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与“先进性”。坚定的革命主体是先进革命理论的具象化体现,这也是马克思斗争理论革命性与先进性的表现。最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之一。马克思通过对德国解放运动中“实践派”与“理论派”的批判,指出在斗争中必须将理论与实践、无产阶级与斗争哲学相结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进而提升斗争本领。

习近平关于伟大斗争的重要论述。第一,关于斗争主体的论述。中国共产党是在新时代伟大斗争中发扬斗争精神的领导力量。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6],在新时代的斗争中只有坚定党的领导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此外,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7]党员干部在斗争中要依靠人民、坚持群众路线,以人民的需要为斗争方向,才能保证斗争的底气和力量。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同为斗争主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蕴含的力量,而党只有在群众的支持下才能保证自身先锋队性质。第二,关于斗争客体的论述。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开班式提出了“五个凡是”,对斗争客体进行了系统概述,指明了新时代的斗争对象,即:中国共产党要同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斗争;要同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的行为斗争;要同损害国家核心利益的行为斗争;要同危害人民根本利益的行为斗争;要同危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行为斗争。

(二)发扬斗争精神的历史逻辑

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演变,按历史脉络发展可以将其历史逻辑概述为中国共产党斗争史的“历史四段论”。斗争精神的历史逻辑展现了共产党敢于斗争的政治品格,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解放的伟大壮举。鸦片战争以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都未能改变旧中国腐朽的社会机制。在此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的斗争纲领,在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又提出了致力于建立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政党”的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带领人民积极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还联合国民党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实现了国内南北统一。除了暴力的“武装斗争”外,中国共产党还非常重视党内思想斗争。1928 年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纠正了“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将能够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讲政治、有信仰”作为检验一个合格党员的标准之一。三湾改编后,毛泽东带领人民军队来到井冈山成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国民党实行了经济封锁,加上日军持续的“清乡”及战争的物资消耗,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条件非常严峻。因此,中国共产党开展了经济斗争,在实施减租减息政策的同时开展大生产运动,制定了土地改革方针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绩。“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成为了这一时期斗争精神的主要体现。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将革命进行到底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斗争任务的延续”。[8]面对西藏乱局、国民经济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气多钢少”的情况下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击了西方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同时,我们党积极推动科学文化改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并在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宪法。在经济方面,“一五计划”的实施改变了国家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国营经济比重大幅度提升,工业生产力地位显著提高。这些成就为我国由农业国转向工业国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根据新社会形势制定了新的发展路线,带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艰难的探索。新中国建设的探索实践实现了国家统一、经济复苏的大好局面。“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等成为了这一时期斗争精神的主要体现。

第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解放生产力的斗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混乱的政治局面,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批判,确定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了完成党在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外,还创造性提出衡量社会主义的标准: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的要求。宝安、珠海等出口区域的划分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敢为人先成为了这一时期斗争精神的主要体现。在国家制度层面,选举法、刑法、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制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主发展的建设。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1992 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三个开创性决议,分别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经济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家经济得到了迅猛增长。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壮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新问题新挑战,习近平在中央民主生活会上对斗争精神开展讨论,并对“为什么发扬斗争精神”“如何发扬斗争精神”做出了回答。自此,斗争精神成为党内的热门话题之一。2019年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对中青年干部讲话时强调“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9],拥有高超的斗争艺术及清晰的斗争方向成为党员干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法宝。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斗争精神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遵循的“五大原则”之一。

在新时代党的建设当中,斗争精神主要体现为刮骨疗伤的反腐斗争。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腐败问题,修改并出台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扎紧了“不敢腐”的笼子,并对领导干部这类“关键少数”进行教育,提升“不想腐”的觉悟。在党的思想理论方面,新时代斗争精神表现为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及运用。领导干部加强了对马克思经典著作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提升了思维能力、政治能力。

中国共产党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品格使中华民族得到了解放,以敢于拼搏的斗争理念使中国人民获得了幸福,以守正创新的斗争策略使国家实现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斗争过程中磨炼了斗争本领,也进一步深化了斗争精神的内涵特性。

尽管如此,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有限元模型验证方面,普遍认为,有限元模型验证的金标准仍然是尸体标本的生物力学测试数据[23]。而本研究采用的是活体CT数据,由于个体化差异的存在,采用以往文献数据进行验证尽管难以获得详尽的对比数据,但整体刚度对比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此外,个体化钢板优化设计的核心环节在于准确地获得个体化的局部载荷条件,由于缺少相应的在体运动学检测设备,本研究参照了以往文献数据来定义局部载荷,虽不属于个体化但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优化后的模型应作为后续钢板最终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发扬斗争精神的文化逻辑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积淀的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源泉。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斗争思想进行挖掘,有利于更深刻的理解斗争精神的内涵和方法,发扬斗争精神。第一,斗争精神来源于儒家的“自然理论”。在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儒家的影响最大。庄子提出的“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最早的论述。古时人们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赖以存在的条件,而人又融入自然,即“天人合一”,它反映了世界的客观物质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认识自然的前提下改造世界。第二,斗争精神来源于传统文化中的“动静观”。郑玄提出的“易简一也,变易二也”思想,指明了事物变化的绝对性,在《易传·系辞上》一文中朱熹提出“动静日常”表明在持续永恒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的静止,宇宙运动规则就是动静之间的关系。古人关于动静的认识为现今更好的理解矛盾绝对性与统一性的斗争哲学提供文化支持。第三,斗争精神来源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最早可以起源于商周时期,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尚书·五子之歌》一文中提出了“民为邦本”与“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等思想都是对民本思想的反映。由此可知,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视人民地位的民族,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的根本。现在很多关于人民重要性的论述都出自于此。无论是“自然理论”“动静观”还是“民本思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为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理论来源提供了文化基础。

斗争精神的文化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内涵为人民而斗争、为民族复兴而斗争的斗争方向及高超的斗争方法。因此,用革命文化滋养新时代斗争精神,可以为斗争精神的实践提供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首先表现为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保障,中国的一切成就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其次,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表现为坚持“实事求是”的世界观。“物质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用实践行动改造世界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革命文化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最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表现为“批判与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坚持“批判与自我批评”就是要走进人民群众,听取大众的声音,不断学习最先进的理论成果,在思想觉悟的进步中进行自我批评。

斗争精神的文化来源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它指明了“斗争的方向、价值指向与精神动力”。[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述了党的立场与目标,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的提出丰富了斗争的战略布局。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斗争提供了价值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标识,其中凝聚的理想信念为新时代的斗争提供了底气与自信。全党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汲取力量。最后,爱国主义是斗争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强调:“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的核心。”[11]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在对爱国主义的学习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自觉地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爱国主义的行动自觉同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斗争。

二、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时代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逐步深化和不断变化的。新时代新的历史使命也赋予了斗争精神新内涵。围绕着第一个百年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内涵衍生于党内自我革命、国际风险挑战及人民立场等现实问题。

(一)敢于碰硬、迎难而上的斗争意志

习近平提出的“五个敢于”中“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与“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是新时代斗争精神“敢于碰硬、迎难而上”的斗争意志来源。[12]实际上,“敢于碰硬、迎难而上”蕴含着艰苦奋斗的品质。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时期的主旋律。毛泽东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执政本色”[13],毛泽东高度重视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发扬工作。艰苦奋斗的品质也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内有国民党封锁禁运,外有日军入侵。但正是凭借不怕苦、敢吃苦的意志,中国共产党才能在物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击退日本侵略者,突破国民党的围剿,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凭借这种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我们党才能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社会局面,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并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壮举。改革开放后,我国面临生产力落后、综合国力低下等问题,对此全体党员干部依然凭借艰苦奋斗的精神,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壮举,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全党更是高度重视艰苦奋斗品质的地位。在这种精神品质引领下,我们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带领人民走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途。

新时代斗争精神中“敢于碰硬、迎难而上”的斗争意志主要体现在与党内的腐败问题相斗争。“加强党的反腐败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14]自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的生产力相比之前各历史时期有着巨大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也实现了质的腾飞。但在物质生产资料丰富的今天,腐败问题也变得更加严重。反腐问题事关民心向背,腐败会损害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严重甚至会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因此,全体党员干部要知难而不畏难,敢于向党内的贪腐问题开刀,以零容忍的反腐态度对损害人民利益的腐败进行斗争,提升党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中国共产党加强了政治教育,使党员干部坚定政治信仰,以顽强的斗争意志同思想腐败及物质腐败斗争。

(二)人民至上、坚守初心的使命自觉

习近平强调:“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5]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人民至上、坚守初心”的践行过程。而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自觉是指党员干部对自身的使命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付诸行动。

使命自觉来源于对中国近代革命经验的汲取。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断遭受外敌入侵。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在一次次的割地赔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对此,中国社会自上而下开展了救亡图存的道路探索。但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小资产阶级都无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及被欺压的状况,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自然更不能对时代赋予的使命形成正确认识。五四运动爆发是历史的转折点,它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与无产阶级相结合下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悲惨状况的情绪积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双重作用下,中国共产党深刻意识到了自身的使命责任。历史各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已经证明了只有重视人民的地位并依靠群众才能实现革命的胜利,才能完成自身的使命。

(三)胸怀天下、爱好和平的心胸格局

习近平指出中国历来是“胸怀为人类谋进步的光荣梦想,脚踏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因此胸怀天下、爱好和平的心胸格局构成了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时代内涵。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品质早已融入基因与血脉之中。首先,道家倡导“冲气以为和”的理念,教育人们在冲突的过程中要将心比心以实现和谐的目的。近些年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加大了对中国的遏制,有关“中国威胁论”的污蔑也开始传播。但实际上,这种恶意揣测是说不通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不具有侵略性的民族,所有抵御外敌的战争都是为了保家卫国的和平目的。其次,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是我们长期以来反对冷战思维和爱好和平的文化来源。中华民族自古就认为万物都是“生生相惜”的,世界万物都有自身存在的原因。但是爱好和平不代表委曲求全,“中国人民不怕事也不惹事”[16],对待阻碍我们和平发展的行为,中华民族也会拼死抵抗。

胸怀天下的心胸格局源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对物质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的扩张,生产方式显示出了国际性、全球性的特征。“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也是一种斗争方式。因此,要对其他非无产阶级政党在不触及原则的问题上保持包容的态度,吸纳一切积极的斗争力量,并且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的共同理想目标奋斗。正是因为胸怀共产主义的信仰,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胸怀天下,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帮助周边弱小国家,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斗争精神中胸怀天下、爱好和平的心胸格局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模式构建中。近些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现代化进程开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际影响力下降。“国强必霸”的论调开始泛起,对此习近平强调:“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17],对西方的恶意舆论攻击进行了有力的反驳。本质上,“中国式的现代化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翻版”[18]。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完全不同于资源掠夺,以牺牲他国的文明换取自身发展的方式。我们在与阻碍现代化发展问题斗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吸纳别国一切有帮助的经验,并且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在国际视域中中国式现代化是以胸怀天下、爱好和平的心胸格局带领全人类为了幸福的生活而斗争的现代化。如面对科技工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坏境持续恶化,习近平提出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与环境污染斗争的同时树立绿色的生态观,共同构建全球的美好环境。

三、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践行路径

斗争精神的实践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培养科学的斗争认识、发扬斗争艺术、“建立斗争精神长效弘扬机制”。[19]

(一)培养科学的斗争认识

革命的实践必须由革命的理论指导,清晰的理论认识是斗争的底气与力量。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文中列举了德国工人的两大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工人阶级理论感”[20],理论的优越性是进行斗争的巨大优势。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艰苦条件中能创造奇迹,就是因为我们党从始至终都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坚持用最先进的理论武装全党,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一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深化斗争认识。马克思的著作中有大量的直接或间接关于斗争理论的论述,如对斗争主体的认识、对斗争方法的介绍、对斗争本质的诠释等。党员干部加强对马克思原著的学习,可以提升思维能力、提升理论功底,从而在现实斗争中更好的发扬斗争精神。二是要在对习近平关于伟大斗争的论述的学习中深化斗争认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伟大斗争的论述是在新的历史特点中提出的,涵括了“苦干实干”的斗争本质、“五个凡是”的斗争方向、服务人民的价值指向与“长期性、复杂性”的斗争属性等,是指导中华民族复兴的科学指南、理论精华。党员干部要学习其中蕴含的理论成果与方法论,将它内化于心,并在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与损害党的利益的斗争中外化于行。三是要在对党章和党规的学习中提升斗争认识。党规党章是我们永远的“戒尺”,党员干部要将党章常怀于心,提升“红线意识”,增强斗争的自觉性与方向性。既要明白斗争中不能逾越的雷池,也要在国家法律的支持下大胆作为。四是要在对党史的学习中提升斗争认识。“在历史所准备好的基础上,这样来进行斗争,必然会得到很大的成果”,历史是提升理论水平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产生、成长与壮大,党史中蕴含了大量的斗争哲学。因此,我们要系统学习党史,吸取党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坚持历史正确、保持历史清醒,把握历史规律、提升历史自觉,以便于在新时代更好的发扬斗争精神。

(二)发扬高超的斗争艺术

提升斗争艺术,是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关键。具体表现为对斗争规律的掌握与斗争本领的增强。首先,要注重斗争的大局观。新时代复杂的环境对执政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以往革命时期单一的斗争,新时代的斗争领域包含了国内、国际两方面,具体又分为经济方面的斗争、政治方面的斗争、话语权的斗争等。这要求党员干部要有大局观,从整体的方面对事物进行剖析,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与主要方面,搞清工作重点。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矛盾从而在实践工作中解决问题。其次,要重视斗争的前瞻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变化节奏加快、突发性危机挑战增多,很多党员干部在突发事件面前常常表现的猝不及防。对此,我们需要具备前瞻性的预判能力,增强底线思维,找准事物的发展规律,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用科学的理论与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精准预判,真正做到防微杜渐。最后,要重视斗争的灵活性原则。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其本质就是革命与自我革命的过程。在斗争中我们除了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更需要的是拥有斗争智慧。就领导干部而言,斗争不是一股脑的横冲直撞,而是要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和事物的发展制定相应的行动方针。要坚持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在原则性的问题上站稳政治立场,在非原则性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此外,要注意斗争的火候。斗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因此,要严守引发事物质变的“度”,不可盲目进取,当心适得其反。

(三)完善斗争精神弘扬机制

机制是指事物内部各有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善斗争精神的弘扬机制可以使斗争精神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一,完善斗争精神教育机制。完善的教育机制是发扬斗争精神的前提。首先,发挥国民教育的作用。国民教育是使人形成正确的三观,提升思想水平与文化程度的教育方式,民众通过国民教育可以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认同感,真正领悟斗争精神的重要性及内涵从而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进行斗争。其次,在教育中采取更多“隐性教育”的方式,帮助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接受教育。最后,各级党组织要将斗争精神的学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注重知行合一,将平时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本领,提升党员干部们的“精气神”。发挥各级党校的教育阵地作用,利用线上与线下的教育资源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开展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

第二,完善斗争精神动力机制。健全动力机制,通过利益调控、奖励、典型示范等方式,为发扬斗争精神提供强大的驱动力,从而克服动力不足的问题。首先,完善利益调控机制。“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和底蕴”。[2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多种利益交织,社会各团体利益矛盾增加,完善的利益调控机制可以更好的发扬斗争精神。其次,完善斗争精神奖励机制。通过适当的奖励可以激发全体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奖励分为精神层面和物质奖励,通过物质奖励对党员干部们的成绩进行充分肯定,给予他们实体的奖励,使他们获得工作成就感。通过精神层面的奖励,对党员干部进行表彰,激发工作的荣誉感与认同感。在物质与精神的协同发力作用下更好的激励党员干部们发扬斗争精神。

第三,完善斗争精神评价机制。评价斗争精神的效果怎么样、有没有达到标准是完善评价机制的目的。对发扬斗争精神的效果进行评估事关重大,对其经验与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在今后的实践运动中更好的发挥斗争精神。科学的评价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准确了解发扬斗争精神的效果,进一步掌握发扬斗争精神的规律。需要强调的是,评价机制在对领导干部考察时要具体到一定的时间、空间,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使被教育主体养成主动发扬斗争精神的行动自觉。

结束语

总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质。它的生成逻辑映射了发扬斗争精神的重要性,时代内涵回答了“发扬什么样的斗争精神”,践行路径则对“如何发扬斗争精神”进行了解答,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协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建设。

猜你喜欢

斗争中国共产党精神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