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层文化馆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功能及发展对策
2024-01-21吴瑞娜
吴瑞娜
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乃无价之宝。但一直以来非遗的损失甚至是消亡的情况都或多或少存在,有部分非遗面临传承危机,亟待非遗保护部门提高重视。文化馆是非遗研究和保护的主体单位,在全民艺术普及和文化传播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近年来各级文化馆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各级文化馆应该发挥自身职能,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组建优秀的技术人员队伍,提高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水平,将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传承下去。本文试围绕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基层文化馆在非遗挖掘、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功能,分析其保护工作的现状,提出自己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基层文化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功能
(一)保护传承功能
文化馆属于基层文化事业单位,在非遗挖掘、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有着对传统文化了解更加深入、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等职能优势。基层文化馆在非遗工作中主要负责收集、整理以及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同时可根据自身的群文特点和优势举办各类非遗展览展演活动,发挥更深、更远、更多元化的宣传和传播作用。另外,各级、各地区文化馆之间可建立交流联系,借鉴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较成功、成熟的经验,再根据本地非遗的特点借鉴并优化,从而提高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各级文化馆的功能与职能优势。
(二)传播教育功能
随着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时代到来,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信息传播效率更高,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便利。数字化发展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与优势。基层文化馆可以依托数字化发展助力宣传功能,扩大宣传覆盖面,提升影响力,使更多群众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从而调动人们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外,基层文化馆会定期举办非遗传承保护知识讲座,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如何去保护和传承等主题切入,提高广大群众对非遗相关知识的了解,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基层文化馆的重要传播与教育功能。
(三)辅导培训功能
新时代基层文化馆是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和美育教育的场所。一部分对非遗保护传承较感兴趣的群体,因为缺少专门的机构对其辅导、培训,对于非遗文化只能浅层了解,无法深入学习,这不利于面向全社会进行全民非遗知识的宣传普及。作为基层群众文化机构,文化馆可发挥自身优势,申请专项经费,为广大群众提供辅导和培训,邀请行业内专家讲师对非遗知识进行讲解。专业的辅导和培训也可培养出一批能够保护传承非遗的非专业人士,从而奠定人才基础。
(四)理论研究功能
非遗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发展的载体。随着时间的流逝,非遗会因受到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渐渐出现损坏、消失等。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层文化馆要发挥理论研究作用,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加强理论调研,多做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分析,有针对性地找到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对策和意见建议,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打牢理论根基。
华热藏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贾兰本授课现场
二、基层非遗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长期性以及可持续性等特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根据笔者在基层文化馆调查研究结果,结合自身非遗工作实际,发现目前基层非遗保护与传承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专业人才稀缺
人才是非遗传承保护的核心力量和重要保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能否健康、有序发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内容的覆盖面广,工作程序繁琐,非遗传承保护过程中容易受到人为损坏,所以非遗的挖掘、收集、建档、开发保护过程都应该由专业人员完成,这样才能避免出现人为损坏或其他问题。目前,部分基层文化馆中的一些非遗专家都已到退休年龄,紧缺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而非遗保护是需要在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的,目前还有部分基层文化馆非遗工作人员属于“一人多岗”,人才梯队断层,人员严重不足,达不到配备要求且缺少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长远规划,不利于基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二)缺少充足的经费保障
受到历史和地理因素影响,我国很多非遗都分布在乡村地区,基层文化馆要想对这些非遗项目进行普查、建档、保护、传承、研究以及开发,是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支持的,经费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深入开展,这也是现阶段基层文化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保护意识有待提升
当前,有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艺人都已经是古稀老人,他们掌握着非遗技艺,但对国家针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安排部署不甚了解,由于思想观念较为保守,顾虑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艺的传承。另外,部分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保护意识,无法形成保护共识,这些都给基层文化馆的工作带来困难和阻力,影响保护工作的开展。
(四)非遗与现代生活联系不紧密
在当今社会,年轻群体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和潮流文化,很多人对于传统民俗文化不感兴趣,甚至无人问津,导致一些传统非遗技艺陷入失传绝迹的困境。非遗的传统传承方式大多是由师傅口传心授给徒弟,而这种单一的传承方式很难对技艺进行广泛推广和传播。如若在无法获得足够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传承人的积极性也会相应受到影响,出现如传承的动力不足、不愿意继续传承等各种现实问题。
三、对基层文化馆非遗工作的对策建议
基层文化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有着绝对的优势,那么要如何发挥优势,加大非遗的保护传承力度呢?笔者认为,基层文化馆作为非遗挖掘保护传承的最直接执行单位,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目标,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履行好自身职能,切实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一)加大非遗保护的宣传力度
基层文化馆首先要结合新时代的多元数字化宣传形式,加大非遗保护传承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动地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基层文化馆除了在官方新闻媒体上多推送相关活动信息,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外,还可以高效利用本馆的公共文化云、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APP 等自媒体平台,录制关于非遗的讲座、慕课等内容,面向广大群众普及推广、大力宣传。基层文化馆可以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开展有关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人们的参与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另外,任何民间艺术的生存发展都需要将艺术本身带入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中,通过活动的开展让人们对民间艺术有更为深入的接触和了解,从而赢得大众的青睐。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除常态化组织开展非遗展示展演等活动,还可开办非遗比赛,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同时,为技艺传承人提供切磋交流的平台与机会。
门源县“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2023 年刺绣技艺培训班
(二)做好普查摸底工作
普查摸底是基层文化馆在进行非遗保护时的基础性工作内容,尤其是一些地区非遗种类较多,需要对其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在做好普查摸底工作的前提下,将已经评定的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县级等各级各类保护项目和资源作好整理、建档并记录到数据库中,由专家对普查出的项目进行评审和科学认定,以便为做好非遗保护后续工作做足准备。通过扎实的普查摸底可以全面掌握地方非遗开发利用现状,继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当地非遗保护工作方案,避免非遗受到人为破坏。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非遗保护工作内容繁琐,覆盖面大,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要求非常高。提升非遗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是现阶段文化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基层文化馆可以邀请资深专家对现有的技术人员进行扎实的系统培训教育,不断学习非遗知识和保护传承中的应用技术,提升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与院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设置非遗课程,培养专业人员,为文化馆的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四)技术层面做好非遗传承
非遗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有着较高的专业技术和技艺,但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很多非遗项目传承人年龄偏大,后继无人的情况趋于常态,面临着失传、断代的困境。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基层文化馆必须发挥自身职能,积极开展非遗保护,通过必要的培训保护现有传承人的技艺,对此进行保存。可以资助扶持传承人,调动其积极性,使新的传承人主动参与到技艺学习中,进行传承发展,并在传承人生活方面给予必要保障,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非遗保护与传承顺利开展。
基层文化馆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任,特别是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该正确认识文化馆的重要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政策保障,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采取多种激励手段培养具备高超技艺的传承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光大。希望通过本文为基层文化馆的工作提供新思路,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