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藏古籍保护利用研究

2024-01-21李秀东郭德成

群文天地 2023年6期
关键词:古籍馆藏文献

李秀东 郭德成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我国是唯一拥有丰富历史文献资料且文字和文明没有间断的国家。中华民族5000 多年的文明,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文化和思想,形成完整的文化思想体系,是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据统计,我国汉文典籍加上少数民族文字典籍,总量达到50 万种之多,它是中华民族存世典籍的基础。

一、古籍及我国古籍传承性保护现状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成书于1912 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古籍”的定义是:“中国古代书籍的总称,主要指书写或刻印于1912 年以前的书籍,同时提出凡内容涉及古代文化,采用传统著述方式,并具有古典装帧形式的图书也视为古籍”。2007年全国古籍普查工作开展以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所用的“古籍”概念都基于此。

图书在古代被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具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自古以来,随着时间的脚步,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多元,制作技艺不断进步,为方便阅读、传承,出现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我国古籍内容浩繁博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研究历史、传承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这两部是我国存世最古老的史志目录。古人将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翻开每一部典籍,都会被古籍的历史背景、历史氛围所笼罩。古籍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内容博大精深,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学术研究和艺术价值。

古籍的传承性保护从根本上讲就是为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的支撑。2007 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全国范围内陆续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整理工作,对我国现存古籍的品种、数量、级别、等次、破损等情况和保存环境进行调查、鉴定和记录。”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国家层面发布的古籍保护方案。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孔子研究院时指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7 年在《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中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作为一个重点项目列入其中,制定了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首个五年规划。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再一次强调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参与到古籍开发利用工作中来。

由于古籍的易损性和不可再生性特点,古籍保护分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是不改变古籍原始特征和载体形式的一种保护形式,主要包括按原样修复和按特藏书库标准保存等;古籍再生性保护是改变古籍的原始特征和载体形式,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通过数字化服务、影印出版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古籍的开发利用,主要包括古籍影印、数字化、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方式。无论是对古籍的原生性保护还是再生性保护,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实现古籍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国内古籍保护研究文献述评

1.国内古籍保护研究重点。一是聚焦古籍的修复装订;二是以档案为主体的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三是书画装裱类,注重古籍重装等方法的介绍。

2.研究古籍保护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修复用纸及字迹修复材料研究,如姚伯岳等受开化纸启发,针对古籍用纸提出收集古今文献中的相关文字记载、规范古纸著录方法、规范中国传统纸张的鉴定实验方法、建设对社会开放的网络型数据库、规范手工纸制作工艺、对全国传统手工造纸业进行普查登记等构想;翟建雄主张为避免未来文献因纸张酸化而破损,应从立法、行政和经济等层面采取措施,推广无酸纸的生产和使用 ;二是文献收藏环境研究,如赵文山等分析库房主要采用的空调设备类型,提出空调技术发展方向。窦梅等通过采集山东半岛地区部分档案库房空气微生物样本,从实体档案管理和档案工作人员健康角度提出了库房管理建议;三是文献保护(科学)技术,如刘姣姣等提出采用多功能同种纤维最小介入手工纸浆的修裱技术。刘博等对浸涂宣纸抗张强度、耐折度、撕裂度和白度的研究,提出提高宣纸强度性能用于宣纸文物保护。董晓莉等提出了古籍数字资源管护生命周期模型,从技术角度出发,对古籍数字资源的管护流程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四是文献保护管理,如马富岐结合公共图书馆的保护实践,对古籍修复的原则、方法及今后古籍保护工作的新技术、新方法提出了见解。蔡晓萍对文献保护进行重点评析,为文献保护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框架和决策的依据。而对于保护力量相对薄弱的少数民族文献,韩南南等认为档案馆、图书馆、民委古籍办、博物馆四个相关单位应集约资源,多方面加强保护力度。余隆倩针对广西壮族民间文献的保护,提出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整合力量、专家和群众参与、奖励优秀等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壮族民间档案保护体系。何燕华提出将高校图书馆的古籍保护业务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真正对接,对国家项目与各馆古籍保护业务给予协同支持等。

三、馆藏古籍保护研究现状、难点及传承性保护利用措施

开发利用馆藏古籍资源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图书馆适应信息社会新发展的需要。

(一)馆藏古籍保护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馆藏古籍台账不完备。馆藏古籍整理保护工作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首要和基础性任务,是馆藏古籍抢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环节。通常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本方针,馆藏古籍都能通过“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建立古籍总台账,但一些成书时间较晚,新中国成立后大量照排印刷发行的古籍,保护性传承不够,需要进一步对这部分馆藏古籍进行详细清点和编目整理,规范著录申请进入“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有效履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进一步要求摸清馆藏古籍家底的职责。

2.馆藏古籍的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不够,主要表现为古籍存藏环境和数字化转化不够的问题。如部分图书馆馆藏古籍存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在馆藏古籍保护方面,虽然很多图书馆都为馆藏古籍设置了专用存藏空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馆藏古籍的存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除湿除虫以及恒温条件,严重制约了馆藏古籍的永续保存。

3.由于缺乏古籍保护机构的联动机制,极大地影响了馆藏古籍保护的学术研究。以青海省委党校图书馆为例,20 世纪80 年代,整理馆藏古籍线装书728 种并编制了书目目录,根据四部分类法对古籍线装书进行了初步编目,分1348 函装。728 种古籍线装书包括《简明目录》1 种,经部130 种141 函,史部71 种357 函,子部234 种340 函,集部293 种450 函,另分丛书61 函。这部分馆藏古籍线装书中,《四库全书》《四部备要》《四部丛刊》藏本主要为北京文津阁、台湾文渊阁、上海涵芬楼藏本的影印本,受存藏环境影响和多次搬迁,加之缺乏专业古籍管理人员,这部分馆藏长时间被束之高阁,或管理不善,利用价值不能很好体现。2021 年图书馆新馆搬迁后,才专门设立古籍阅览室,古籍藏书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目录著录不规范,分类目录不健全,存藏外部条件影响造成古籍脱色、纸张变脆等问题,给管理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如何借助省垣古籍专家指导,让馆藏古籍得以传承,增益其价值,是青海省委党校图书馆馆藏古籍保护研究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馆藏古籍保护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古籍修复是包含着多重内容的重要的文化活动,在馆藏古籍修复干预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调查书籍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分析产生损坏原因,还要在修复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其物理性状,并且兼顾其面向读者的可查阅性需求。因此,古籍文献保护性修复是馆藏古籍整理保护研究的重点。古籍修复中关于如何通过纸张脱酸、表面湿损清洁、加固、裂缝的修补、重新装订、制作书函以及被去除的原始装订线的保存等多项措施,不仅对技术技能要求高,而且要历史文化知识储备足够,才能最大限度真实、完整地保护古籍原有的历史信息和科学价值。青海省委党校图书馆馆藏古籍线装书破损程度复杂,破损速度加剧,现有修复人员仅能对馆藏的破损图书进行临时应急处理,无论是理论还是技能都与古籍修复专业人员要求相差甚远,省内古籍修复从业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古籍修复人才的后备力量严重不足。由于修复人才力量的严重不足,馆藏古籍线装书符合古籍修复规范的审美、专业决断在修复过程中更是个难点。

(三)馆藏古籍传承性保护利用措施

1.规范标引著录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馆藏古籍资源。从2007 年开始,全国范围内陆续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截至2020 年11 月,“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累计发布264 家单位古籍普查数据825362 条7973050 册。实践表明,古籍的规范标引著录有助于人们了解古籍的基本状况,也便于图书馆制定有效的整理保护利用计划。

青海省委党校图书馆对馆藏古籍整理是从30 多年前开始的,当时主要依赖青海省图书馆古籍管理人员指导本馆部分工作人员进行整理,整理主要为明确本馆藏量,简单分类后对部分残破古籍进行了简单修复,加装了函套保护,同时编制了古籍卡片目录,包括书名、著者、版本、函册,但古籍的著录内容并不规范。当下,为利于读者和研究者对馆藏古籍的了解,并有效提升影响力,首先需要对馆藏古籍进行全面普查,通过全国古籍普查平台(青海普查入口),对馆藏古籍进行规范著录,建立本馆古籍电子档案,明确古籍基本情况为馆藏古籍保护研究提供明确的依据,其次是编制馆藏古籍书目。

2.改变重“藏”轻“用”现象,让古籍“活起来”。对古籍的开发利用,图书馆要摒弃传统藏书思想,树立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理念,坚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原则,真正做到“藏”“用”并重、资源共享,发挥古籍的应有价值,提高馆藏古籍利用效率,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从东晋医书《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一个治寒热诸疟的药方后,经过连续多年反复科学实验,最终提炼出青蒿素,这是对古籍文献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精髓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鲜活案例。图书馆要积极利用馆藏古籍开发文创产品,整合馆藏古籍资源推介给受众,让古籍文献最大程度地被读者接受。2019 年,国家图书馆在建馆110 周年之际,推出过一系列全新文创产品:国图藏书票、永乐大典纸胶带、庆赏昇平钥匙扣、四库全书笔袋……这种推广不仅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让文创新品带动文化传承,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古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助力,实现了来源于古籍,用之于古籍的目的。青海省委党校图书馆要积极发掘馆藏古籍,让典籍文献走近校园每一个读者,让古代文献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

3.馆藏古籍数字化。古籍数字化是对古籍的再生性保护的必要举措,即建立古籍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青海省委党校图书馆首先在现有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条目,根据校院学科建设,需要有重点地逐步开展馆藏古籍线装书全文数字化工作,不断提升古籍数字化建设质量,促进馆藏古籍线装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正如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先生所言,数字化是为了让古籍文物走近更多人,让古籍文物“活起来”,是今天古籍文物保护的核心。

4.培养古籍保护研究人员队伍。一直以来,我国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整体上缺乏自上而下的人才培养相关政策规定,无可依赖的长效保护机制。古籍保护人力资源建设及人才培养相关问题不断涌现,包括工作环境不善、待遇及社会地位不高、职业晋升压力、人员分布不均、年龄结构不合理以及工作内容对多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技术性操作人才为主而研究型、复合型人才不足等。古籍开发利用人才的需求是推进本馆古籍保护研究的主要实现依据。

猜你喜欢

古籍馆藏文献
馆藏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我是古籍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