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风易俗背景下河湟地区传统乡村婚俗的变迁

2024-01-21衡淑荣

群文天地 2023年6期
关键词:移风易俗婚俗彩礼

衡淑荣

农村传统文化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基因密码,也是新时代提升农村精气神的宝贵精神财富。婚姻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尤其是传统的乡村婚俗习惯,既保留着千百年来广大群众对婚姻的高度重视,又发挥着作为传统乡村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促进作用。进入新时代,传统的乡村婚俗更成为移风易俗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完整的河湟乡村婚俗流程

婚俗方面,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各地区民间婚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千百年来,河湟地区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一套独具河湟特色的婚俗。河湟不同地区乡村婚俗在长期交融中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流程,稍有异者,皆微小,或叫法不一,均如此。

流程如下:“踩访”,男方邀请亲朋好友,邀告请四处打探深闺之秀,这个过程中经人介绍,定几户门当户对者为选择,确定意向性目标;“看家道”,女方家人组织近亲属若干,到男方家察看家境,包括经济情况、人员构成、素质修养等;“改瓶”,即到了提亲阶段,男方选好媒人,带茶、布匹等礼当到女方家,关键为两瓶酒,当晚喝完,装小麦即事成,装豌豆即提亲失败,这就是青海方言中的“成了麦子,不成了豆儿”;“下占茶”,男方邀请媒人及亲属4 至6 人到女方家中,与众亲戚见证两家亲事成功,“占”有预定之意;“商量礼”,一般就在“下占茶”第二天,同是前日众人,商议男方需向女方送的礼金数及金饰、衣服套数等相关事宜;“送节”,自定亲之日起,每逢端午、中秋、冬至、春节等节日或节气,男方家需向女方家送去相应礼当,缺一则认为不重视,若当年不娶进,第二年仍需送;“请期”,男方委托媒人向女方请求过门时间,期间确定娶亲车辆、陪亲人数、酒席桌数、“眼泪钱”“掩门钱”等事项;“请值客”,确定娶亲时间后,男方家筹备宴席杀猪宰羊之日,请关系好、酒量大、机灵的年轻人,作为婚宴当日服务保障人员;“迎娶”,男方家邀请两位家室完整、能说会道的娶亲人,还有一女的娶亲人唤作娶亲奶奶,到女方家通过泼水、鞭打等游戏考验,于凌晨将新娘娶回、拜堂;“谢媒”及“谢娘”,整个过程均有一套完整的说词,由本村善言者,举茯茶、枕巾、布鞋、现金等,赠予媒人和女方母亲,感谢生育之恩和撮合之情;宴席及“待值客”,迎娶第二日,白天接待娘家的客人若干桌,晚上接待婆家的客人若干桌,第三日将所有“值客”由家族人员及亲戚接待,举家感谢;“回门”,又称“归宁”,亦即“回娘家”,迎娶后第三日,娘家代表至男方家邀请一对新人回门,即新婚夫妇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回娘家省亲。“看十天”,结婚十日时,女方家亲眷(多为女眷)至男方家看望已出嫁的姑娘,男方家摆席迎接。至此,嫁娶所有程序方完成。

二、客观看待传统乡村婚俗的另一面

传统的乡村婚俗是“礼”的继承和延续,不仅丰富了生活贫乏年代群众的精神生活,也从道德层面上维系着整个农耕文明的社会秩序,是凝聚全社会精气神的具体表现。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地区传统婚俗与现代社会已不相适应。在传统的乡村婚俗中,婚姻被认为是家庭甚至家族大事,而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故程序繁琐、人财力耗费大,而且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具体表现在:

高价彩礼频现。河湟地区自古以来就有送(要)彩礼习俗,该习俗从何开始已无从考究。传统仪式上,男方家庭会以定亲男子的名义送给女方一份由实物和金钱两部分构成的“彩礼”。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彼时的彩礼价值已上升到千元级别。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至21 世纪初,彩礼价格迅速增长,是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在这一阶段,彩礼追求寓意的吉利,例如6666 元代表“六六大顺”,8888 元代表“八八大发”,9999 元代表“万里挑一”等,这些数字的彩礼非常常见。近年来,彩礼习俗呈现出畸形发展的特点。在彩礼花费上,从20世纪初的近万元上升到近20 万元,近年来天价彩礼也频频出现,甚至出现索要30 万至40 万彩礼的情况。婚俗的神圣感下降、功利化凸显,婚姻中的情感因素下降、经济因素上升,婚姻成为利益交换的手段和工具,而高额的彩礼也导致群众产生严重的攀比心理。村民之间为了所谓的面子而互相攀比彩礼的多少,这种高额的彩礼已经远远超出当地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更导致多子家庭生活压力加大,生活水平下降,以至于举全家之力凑齐彩礼,家庭负债累累。

“光棍村”逐增。由于彩礼的数额频频提升,仅靠男性青年的工资收入难以满足彩礼费用,而彩礼已经成为成功婚配的一个重要保障。因此男方家庭会倾尽全力完成彩礼的准备工作。而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将彩礼的压力代际传递到了父辈,巨额的彩礼费用实际是由父母承担。此外,结婚新人总数大幅下降。据了解,10 年前,仅在过年期间每个村有十几对结婚,而如今,全年只有三四对结婚。有些农村因地处偏远、土地贫瘠、人多地少,女子长大后不愿待在当地,家人也多希望女孩嫁到条件更为优越的地方去,其他地方的女孩又不愿嫁到如此贫困的地方来,导致“娶妻难”问题特别突出,“光棍村”数量逐年增加。

“恐婚族”趋众。男方提供彩礼,女方提供嫁妆是河湟地区乡村传统的婚俗。但是近年来,男方的彩礼远远多于女方的嫁妆,这使得男方女方家庭的地位不对等,双方家庭不能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导致一些新娶回家的儿媳噤若寒蝉,也有部分女方及女方家长趾高气扬,严重冲击了传统的家庭伦理。特别是当前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更多农村女性提供了大量在城市就业的平台和机会,而这些女性一下子从农村步入繁华的城市,思想上开始动摇,不愿回农村,使得农村家庭离婚率暴涨,这也让越来越多的适婚男性恐惧婚姻,一方面怕结婚用去父辈们半辈子的积蓄,另一方面怕婚后“被离婚”,对婚姻的恐惧使更多人成为“恐婚族”。

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突出。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本毋庸置疑。但是,年轻夫妇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这些孩子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相对来说容易走向极端,有的孩子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据统计,当前全国农村有留守儿童近700 万。同样,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子女离家务工后,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也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长期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心理失调,产生家庭“空巢”综合症。另外,外出务工是河湟地区群众最为普遍的增收渠道,其中不乏为偿还婚姻债务,婚后几天就外出务工者,而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更应关注。

三、移风易俗适势而生

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农村“移风易俗”,要求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引发广泛关注。2020 年5 月,民政部印发《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深入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整治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此后,各地民政部门对当地申报婚俗改革试点单位进行审核、筛查、调研和评选,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5 个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实验时间为期3 年。民政部要求这些实验区围绕婚俗改革试点主题,大力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传承发扬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遏制婚俗不正之风,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精神风貌,为推进婚俗改革提供鲜活样板。

移风易俗在乡村婚俗改革中的意义在于,通过改革婚俗,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改革婚俗也有助于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初,有一些群众因长期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植根村民内心的婚嫁旧习俗尚不能完全清除,对于移风易俗有反对意见。也有一部分抵不住“天价彩礼”的诱惑,拒不执行移风易俗。对此,各级政府层面通过出台一些促进条例、督促乡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等形式,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比如:西宁市湟源县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宜不办”纳入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为抓手,积极探索实施“积分考核+”治理模式,引导转变部分村民大操大办的传统观念,营造良好新风尚。再如:海东市循化县按照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制定一系列配套制度,并创新推出“移风易俗读书会”,拍摄微电影《河畔沐新风》,开办电视访谈栏目等,推动移风易俗成效显现,婚丧事宜新办简办6200 余起,累计为群众减负3.7 亿元,移风易俗经验作为全省典型案例被纳入《全国扶贫扶志案例》。

当前,乡村婚俗已由过去的繁文缛节精简为两场较为轻松快捷的宴席,即订婚宴和结婚宴。如今婚庆公司有司仪主持人,而且办婚礼大多在酒店,极大压缩了繁琐程式消耗的时间,虽然在时间确定上仍存在一些按“老皇历”计算的做法,但考虑到现代人从业状况的时间调配,基本上确定在周末或节假日,目的是让大多数亲朋好友都能参与见证。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封建迷信、厚养薄葬、铺张浪费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四、传统婚俗变迁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影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怎么样。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凝心铸魂工程。

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受地域限制和观念影响,以前河湟地区的部分群众在关注关心教育上积极性不高,很大一部分群众受教育程度低,乡村陈规陋习长期存在。若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以及孝道式微等社会不良风气依旧存在和蔓延,便会加重农民群众的经济与精神负担,扭曲社会价值观。移风易俗的深入推动,将有力有效改正和杜绝这些陈规陋习,进一步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回族婚礼宴席曲表演

土族婚礼

促进时代新风新貌逐步培育。移风易俗摒弃了传统的一些繁文缛节,基层群众各方面的工作均展现出务实、精简、高效的特点,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逐步提高,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等不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等在全社会持续弘扬。

促进社会大局持续和谐。每个家庭是整个社会结构最基本的组成单元,直接影响着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乡村传统婚俗的变迁在经济上为群众节省了很多开支,婚俗程序的压缩也为群众腾出来更多时间用于增收致富,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就跟上去了。乡村里面闲散懒汉、酗酒闹事的人少了,家庭越来越和睦,社会就越来越和谐。还有一些基层组织通过评选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活动,见贤思齐的氛围越来越浓,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压力逐渐减轻。

五、举措、成效及愿景

移风易俗方面,特别是乡村婚俗变迁方面,各地采取了一些措施,总体来看是务实的、管用的、有效的,这些也应是今后推动移风易俗继续坚持的方向。一是注重顶层指导。以党委政府名义制定印发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二是夯实基层基础。以村为单位,配设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制定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对结婚彩礼、宴席标准、操办规模、随礼人数等都作出明文规定。三是激励惩戒并重。一方面,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选树和表彰一批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先进典型,起到典型示范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文明现象和行为进行公开曝光,对民间扰乱婚姻秩序、抬高婚嫁费用问题的,取消正在享受的优惠政策、取消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评选资格等。四是有效宣传引导。把政策宣传、正面引导作为推动移风易俗的基本方式和途径,策划实施一系列宣传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在寓教于乐中让群众对移风易俗政策形成共识。五是强化专项治理。严厉打击一些以婚姻作为诱饵,诈取他人感情、财物的骗婚行为。积极纠治彩礼“桌面上一套、桌底下一套”等隐形变异做法。坚决抵制以高价彩礼逼婚等现象。引导纠正适婚青年偏激的恋爱观、婚姻观。

传统婚俗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移风易俗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具体内容,它的变迁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弘扬了新风正气、促进了社会和谐。移风易俗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时间跨度长,是长期坚持和推进的工程,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还需根据实际,应在前期打下的基础上,继续优化、细化、完善措施,各项机制高效运转、思想认识持续深化、各项责任认真落实、组织保障更加有力、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真正让新时代文明新风吹进寻常百姓家,让社会处处呈现出一片风尚美、风俗美、风气美的良好景象。

猜你喜欢

移风易俗婚俗彩礼
移风易俗治陋习 示范引领树新风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该不该倡导“万元彩礼”?
何以移风易俗*——唐律教化功能研究之二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我,结婚不要彩礼
彩礼逐年涨,男娃不敢养——农村“天价彩礼”已成脱贫障碍
永春苏区的移风易俗
天价彩礼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