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地管理工作浅谈
2024-01-21褚鑫
褚 鑫
考古工地,即实施考古发掘的工作场地。考古发掘是通过规范科学的田野考古,完整地揭露未知的地下文物遗存,同时还要做好现场重要遗迹、出土文物保护、资料整理与考古研究等系列工作。考古发掘实施具有诸多不可预见因素。青海地区山川纵横的地貌与高寒缺氧的气候条件,决定了田野发掘更加艰苦,也局限了年度内适宜考古发掘的时限。如何更科学规范地执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更充分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和人员实施好考古发掘项目,考古工地管理尤显重要。本文按照国家文物局对考古工地管理工作要求,立足青海地区实际,对当下青海地区考古工地管理工作进行思考探索,旨在进一步提升考古工地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为考古发掘提供安全有序、科学高效的工地管理保障。
一、国家对考古工地管理的要求
国家文物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考古管理的意见》中提出“切实加强考古发掘工地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标准化主要指发掘设备装备齐全、发掘工地作业标识化、现场基本设施布设合理、发掘成果展示宣传到位等;规范化主要指严格执行田野发掘操作规程、团队职责分工合理、规章制度完备、工地安全有保障等。考古发掘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以下简称“领队”)制,领队具体负责考古项目申报、实施、结项等工作,是负责考古工地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
二、考古工地管理实践探索
(一)认真落实考古工地标配
1.团队组建适宜。发掘团队一般由领队、专业人员、技术工人组成。选派适宜的发掘领队是团队组建的重中之重,由领队组建合适的发掘人员,明确考古工作分工。发掘团队应尽量固定,特别是技工,按发掘面积每千平方米配置3 至4 个固定技工为宜;同时还应注意发掘人员的培养,每个领队配置初级、中级发掘人员各1 至2 名为宜。团队固定,可以减少队员间工作、生活的磨合,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队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为中初级考古人才的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提供学习培训平台,有利于考古发掘人才队伍建设。
2.设施装备齐全和设施布设合理。考古发掘设施装备应参照《考古装备及设施配备导则(试行)》进行配齐,特别是发掘专用设备、临时文物库房。临时文物库房应选择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单独房间,具有良好的通风照明条件、较好的防震效用、较完备的安消防设施。对于重要特殊文物还要具备一定的恒温恒湿储存条件;库房内应安置牢固的文物架柜,配备规格不等的文物藏品盒等。考古工地应合理布设临时道路、堆土场、卫生间、临时库房等。重要考古发掘项目应配置现场保护移动平台,确保重要出土文物得到及时、妥善保护处理。
3.规章制度完备。考古工地规章制度应包括考古队员职责分工、工作制度、考古工地突出事件应急预案、文物安全保护应急预案、文物资料管理制度、文物库房管理制度、文物出入库制度、考古工地安全制度、民工管理制度等。以上规章制度制定完成,应一式两份,分别于考古工地和生活区进行张贴公示,并定期组织考古队员和民工进行集中学习,抓好制度监督落实。
4.发掘作业标识化。设置考古工地围挡,规定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发掘区;设置安全警示标识,特别是重要遗迹现场保护点;探方清理较深时,设置必要的安全警戒线和安全作业标识;设置工地文明卫生标识,安置定点垃圾投放处和洗手处,确保考古工地环境卫生;考古队成员和民工均应佩戴考古工作证或胸牌;在发掘区悬挂考古队旗,制作2 至3 个考古工地横幅,旗帜鲜明地开展田野考古。
5.成果展示到位。对于重要考古项目,可以定制永久性宣传栏,主要介绍考古发掘项目信息和所处文物点的历往考古成果;定期更新制作移动宣传板,特别是阶段性发掘成果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适时组织开展现场公众考古活动,向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宣传介绍考古成果,增强提高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遇到重要考古发现时,还要及时上报,并组织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考古发掘现场检查指导。
(二)实施“1+1”精准帮扶,强化民工管理,严格落实工地安全责任
1.民工管理。自2017 年开始,青海地区参照建设工程民工雇佣标准和考古发掘用工执行政府招投标程序,虽然有利于规范田野发掘民工雇佣和民工管理工作,减少了考古发掘单位对民工吃、住、行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量,但在民工发掘技能培训、发掘期间民工管理及民工队伍不稳定、适时根据发掘进度增减民工的监督管理等方面还存在难度,还存在与劳务公司产生合同纠纷的风险。青海地区考古发掘民工雇佣的特殊性,决定了民工管理过程中既需管理好现场发掘民工,还要处理好与劳务公司的关系。民工管理应在民工数量、用工质量上下功夫。民工数量要保证用工底数,再根据发掘任务提前做好民工增减计划,避免反复增减;民工质量,可以有计划地开展发掘集中培训,根据学习能力高低、技能高低合理分配发掘任务,尽量固定用工,有计划地合理调度。民工管理可以参照精准扶贫模式,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精准管理,将民工分配给每个工作人员,负责各自的民工培训、用工安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宣传等工作,将民工管理具体到每个人,形成人人参与民工管理,人人负责用工安全,最大限度规避安全风险、提高用工效率。受政府招投标限制,民工来源较杂,主要由劳务公司自发组织,大多没有发掘经验。发掘用工过程中,可以有意培养4 至5 个民工,在进行发掘时邀请他们来参与。劳务公司方面,关于民工底数要求、增减计划需求可以列入劳务用工合同中,并要求提供人员名单,同时要求劳务公司选派1 至2 名具有较丰富民工管理经验的现场管理人员,积极配合好发掘单位及时调整用工,避免发生窝工、罢工现象,确保考古发掘用工顺利。
2.工地安全。建立健全考古工地安全防控责任体系,通过考古机构与考古领队、劳务公司,考古领队与劳务公司现场民工管理人员、各探方发掘工作人员、技工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的方式,细化工地安全责任,构筑完备的工地安全防控体系。应用精准管理模式,将民工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确保发掘用工安全。定期召开现场安全会议,时刻提醒田野作业安全;特别是夏季汛期,要经常性组织安全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发掘到一定深度时,要时刻关注探方情况,要及时对危险探方进行支护加固,防止塌方;外来人员进入发掘区进行现场观摩、指导时,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识,并安排专人作引导,禁止外来人员随意在发掘区走动。通过以上安全措施,确保考古工地文物与人员安全,保障田野发掘安全有序推进。
(三)鼓励田野考古加减法,减少田野的“辛苦味”,增加考古的“快乐感”
考古业内有句自嘲语,“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问,原来是文物考古勘探的。”一句玩笑话,道出了田野考古的艰辛,也彰显了考古人的甘于奉献和乐观洒脱。在青海高原腹地,考古工地常在山川之间、荒漠草原之上,海拔高、风沙大、光照强,周边几乎没有任何用水用电的基础设施,甚至没有通信讯号,田野发掘条件异常艰苦。青海考古人除了有黝黑的皮肤、高原红的脸蛋、一顶防晒帽,还要备上厚厚的棉衣和充足的氧气瓶。日复一日连续作战的辛苦远远大过了发掘新发现时的兴奋。提倡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但同时也要提倡快乐考古,鼓励田野考古加减法,减少考古发掘的辛苦,增加田野考古的快乐。配置一些体育娱乐用品,休息之余大家一起进行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绳等运动,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打乒乓球、篮球、踢足球、看电影等,加强体育锻炼,丰富娱乐生活,既能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减轻长时间发掘的疲惫,增强团队的凝聚力。遇到重要发现或完成阶段性发掘任务时,适时组织团队开展趣味性茶话会,交流研讨发掘成果及改进方法;结合区域性考古调查,徒步感受周边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丰富田野考古工作内容,增强考古队员对发掘区的整体认识;结合党性教育,适时组织考古队赴周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党员活动,学习革命先烈、改革先锋们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崇高的奉献精神,增强考古队员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
三、综述
安全、科学、有效地管理好考古工地,推进考古工地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实施好发掘项目的基础保障,是田野考古工作的重要内容。考古队要认真落实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考古管理的意见》,严格执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国家文物局于2009 年4 月出版),牢固坚守安全底线,树立课题意识,科学制定发掘计划,完善考古工地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力争科学、高效、快乐地开展田野考古工作,发掘好、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地下文物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