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湟水源头的绣女:银卓玛

2024-01-21程起骏

群文天地 2023年6期
关键词:湟水席子草编

程起骏

席子绣,是从古老的草编工艺中脱颖而出的,以席芨草为主材的艺术品。其创造者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蒙古族妇女——银卓玛。这种绣品是正在蓬勃兴起的青绣中的另类,时下还不大显山露水,但席子绣有着深厚的文化根脉、独特的艺术魅力、良好的发展潜质。

先说说草编的前世事

席子绣脱胎于草编工艺,草编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承。先祖们早在新石器时代,就用草类做成生产生活用品了。经数千年的薪火相传,成为与社会各层面都休戚相关的物品。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与草编有着不解的缘分,咱就拣草编中最低档的草鞋说起。

草鞋是草编大军中最普通的一员,但它可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曾风光有年。草鞋在汉代叫“不借”。古籍《五总志》记载:“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可见草鞋在汉代为人人必备之物。就连开创“文景之治”的贤君汉文帝刘恒,也是“履不借视朝”,那上朝的王公贵族们恐怕也只能上行下效了。到了东汉末年,那贵为皇叔的刘备,发迹前也是编草席、卖草鞋过日子。进入现代,草鞋的生命力历久弥新,光芒四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八路军在对日作战中,不少战士都穿着草鞋浴血奋战,所以说,草鞋在中国光辉的革命史上,有它的一份功劳。现录红色根据地的一首民歌作证:“打双草鞋送给郎,南征北战打胜仗。脚穿草鞋跟党走,刀山火海不回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草鞋已心甘情愿地隐退了,但草编工艺仍在传承。改革开放的春风激活了海晏县甘河子乡一户世代以草编为辅业的牧户,其第三代传承人银卓玛,将草编艺术开创为一个新的品类,即席子绣。

湟水源头的草编世家

盛夏的一天,我们一行5 人,应邀到银卓玛的夏季牧场做客。汽车沿山间小道,向祁连山腹地行进。祁连山中风光如画,景从窗外过,人在画中游。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到了银卓玛的帐房,她的帐房扎在湟水源头包呼图温泉边,此地蒙古语为:大鹿奔驰的地方。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藏族等各族群众都叫它“神泉儿”。银卓玛和丈夫姜鸿、儿子、儿媳妇、孙子一家几口,都来迎接我们。她给每一位客人献上洁白的哈达,口中还念叨着古老吉祥的祝愿词。那一张张朴实敦厚的面容,使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与生俱来的豪放与真诚。银卓玛50 多岁,身板修长匀称,眉目间透着些文雅之气。

喝着喷香的酥油茶,就着香脆的菜籽油饼,谈话自然说到了席子绣。银卓玛说,这手艺是爷爷一辈传下来的。爷爷叫尕力登,年轻时,家中生活困难得很。爷爷在给王爷做乌拉时(无偿差役),从一位汉族朋友处学到了用席芨草编制家私的手艺。爷爷编背斗、筐子、提篮、大栽把等,拿到西宁大商人廖霭庭在海晏办的牛场里,挣点钱或青稞补贴家用。牛场的方经理是个外省人,听说念过大学。他曾当面夸爷爷编的东西质量好耐用,特别是那个提篮样子好、结实,放吃的虫不蛀、鼠不啃,是啥原因?爷爷说:“我把编篮子的席芨草在神泉中泡过了。”方经理就笑着竖起了大拇指。爷爷很在意方经理夸奖,赞得部落里很多人都知道了。

银卓玛小的时候,就爱帮爷爷编背斗。在爷爷那双粗大的手中,席芨草变得十分听话,一根根草上穿下插,左进右出,一束束草就变成了好看的花纹,像水中波浪,又像天上云朵。背斗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编框沿。爷爷把连根拔起的席芨草拧成粗壮的条,用力编成馒头山一样的草结,一环环紧紧相扣,用剪刀修剪后,就像一队出征的蒙古汉子。她问爷爷为啥要这么编?爷爷回答道:“丫头,这是背斗最吃力的地方,不打成兄弟连环节,用不了几天就散架了。”就这样,爷爷的手艺在她幼小的心中埋下了一粒草编的种子。

绣品《江南诗意》

绣品《河清海晏》

爷爷去世后,父亲罗拉继承了爷爷的手艺,由于公社化等种种原因,加上尼龙产品的大量上市,她家的草编不太景气,银卓玛也是学学停停。

散发着大山气息小草清香的席子绣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湟水源头,爷爷播撒在银卓玛心中的那粒草编种子当春而发。县上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并有县妇联、县文化局的相关人员具体指导。银卓玛经过再三的揣摩和思谋,反复地试验,从失败中吸取经验,终于将爷爷的手艺创新发展为一种有着草编血脉的新工艺——席子绣。其特征是以席芨草为主材,以绣为主完成的工艺作品。

席芨草在青海农牧区到处生长,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秆柔韧长达1 米多,牧民们将它当作天然的“拴马框”。将马缰绳与席芨草合在一起打个结,再烈性的马也休想拽断,其韧性可见一斑。用它编制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有着轻便、结实、透气、耐磨损、不沾水等多种优点。银卓玛在创作绣品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席芨草的特性。她将不同生长阶段的席芨草割下,在泉水中浸泡一段时间,阴干备用。然后按预设的创作主题画出图案,再将不同生长时段的席芨草撕或剪成不同粗细的丝,配以不同色彩的树皮种子等辅料,然后就用绣的手法,辅以贴、串、挂、编等不同工序,完成一件作品。

在介绍之后,她带领我们参观了她的工作室兼储藏室。在这间只有18 平方米的简陋板房中,墙上、案上共有40 余件席芨草作品。有表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吉祥八宝、凤凰瑞兽内容的作品;有表现民族团结、幸福草原的大件作品;有极具民族特色的生活用品、饰品等。这些绣品色彩素雅,自然清新,致密厚重,富有立体感。

观摩者中有青绣资深研究学者冶存荣先生,他对这些作品给予了肯定和赞誉,认为其匠心独运,绣工到家;著名的湟源皮绣传承人李永清女士、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永福先生,也都从非遗保护传承的专业角度,与银卓玛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我则对《河清海晏》《江南诗意》两幅作品特别感兴趣。我认为用席芨草表现这类题材很有新意,艺术视野在拓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颜宗成会长说,青绣是青海主打的文旅产品,席子绣是青绣的创新。由于来自草根,用材为草,所以散发着山野的气息,小草的清香,发展前景广阔,现在是初创阶段,各方应大力支持。绣品本身要进一步传承和提高。

在访问中,我们还了解到银卓玛的家庭情况。这是一个由蒙古族、汉族、藏族组成的多民族家庭。全家人都能熟练地用三种语言交流,都相互尊重各自的民族习惯。全家团结、和睦、勤劳,一心奔小康。海晏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银卓玛一家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丈夫姜鸿是家中的“掌柜的”,为人忠厚,吃苦耐劳,包揽了家中的多数重活,为的是给银卓玛充足的时间搞席子绣;银卓玛在40 多岁时患上了脊椎病,不能再放羊了。儿子姜文程放弃了高中学业,和父亲一道挡牛放羊,网名自称“自由放牧人”。由于他踏实肯干有文化,还被乡上选拔为兼职生态保护员,工作干得很有成绩;女儿姜文婷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录至州事业单位,在泉吉乡任教师,女婿切本多杰(藏族)在泉吉乡任社区团支部书记;儿媳周毛错(蒙古族)在州妇联有一份工作。姜鸿和小辈们都尊重银卓玛做出的选择。儿子和女儿表示要学习和继承母亲的事业。家和万事兴,银卓玛的席子绣就是在这样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产生和发展的。银卓玛也很感谢家人们的支持。她说:“没有掌柜的和儿女们的理解相助,我的席子绣早就断线了。”夕阳西下,临行前银卓玛带领我们去神泉儿,步行10 分钟就看见一架10 杈的大鹿角雕塑耸立在山坡上,底座上书“湟水之源”四字,书法精妙,雕塑雄浑,寓意大鹿奔腾在青山白云之间,一股清流从石缝中汩汩涌出,散发着浓烈的药味,茫茫雾气从泉水中溢出。汇集在莲花形池中。最上面的池水烫手,最下面的泉水温度适宜。掬一捧泉水入口,甘甜温润,方知人间甘露在此。

湟水是中华母亲河的一级支流,是《汉书》中再三提到的“三河间”核心地域。往事越千年,古今多少兴衰更替、人文蔚起之事就发生在湟水流域,成为今日“河湟文化”的缘起。席子绣只是这条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小小浪花,但当“黄河之水天上来”时,它也是其中晶莹的一滴。但愿泉水奔流不息,不舍昼夜,银卓玛用席子绣绣出幸福人生,花开富贵。

猜你喜欢

湟水席子草编
草编系列家具创新设计
临汾草编吉祥物入驻北京冬奥村
指尖上的草编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一席话”的来历
湟水流域洪水演变特征分析
草编技艺传承人杨振国 割舍不掉的老手艺
凉席突然不凉了
席子好厉害的
——吃饭、当官都和席子有关
凉席突然不凉了
湟水谷地世界屋脊上的隐秘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