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需防呼吸道传染病“混合感染”
2024-01-20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入冬以来,支原体感染、流感等话题非常受大家关注。随着秋冬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的到来,一些医院已经出现了呼吸道疾病“混合感染”的患者。
编辑部整理了几个问题,希望大家了解真相,不再受到呼吸道传染病的侵袭。
近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随着各地陆续入冬,呼吸道疾病已进入高发季节,目前多种呼吸道疾病交织叠加。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王全意表示,流感呈现快速上升态势,流行期比往年提前了,高峰可能要早于往年到来。由于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总体感染人数会呈现上升的趋势,可能会导致高位平台期长一些。
有网友说,最近感染了流感,比之前感染新冠还难受。流感、支原体等,究竟哪种毒力最大?王全意表示,北京目前呈现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的态势,从排位看,流感是第一位的呼吸道流行疾病,其次是鼻病毒,第三位是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不在前三位,新冠病毒流行水平持续保持低位。首先要明确,個体的感受不能代表疾病整体,每个人的临床特征可能不一样。从致病特点看:(1)流感,多数人是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很快,会有全身酸痛的表现,但病程短,来得快去得快,有些人会因为短时高热和疼痛感觉其更重。(2)支原体,病程相对较长,一部分人会有肺炎。(3)鼻病毒,最常见的感冒病毒,感染症状包括喉咙痛、流涕、鼻塞、打喷嚏和咳嗽;有时伴有肌肉酸痛、疲劳、身体不适、头痛、肌肉无力或食欲不振,可自愈。(4)合胞病毒,感染后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以表现为症状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或中耳炎,也可以表现为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
当前呼吸道传染病要注意多病共防,尤其要注意,感染过一种病毒可能感染第二种,也可能“混合感染”,因此普通人要减少前往人群密集的高风险区域,也不能感染过就不戴口罩了。对于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及时接种疫苗非常必要。
北京友谊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聂姗表示,现阶段,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处于流行阶段,这些呼吸道疾病一般会出现咳嗽、咳痰、流鼻涕、发烧、浑身乏力的症状。有的人感染一种病毒后,可能还会感染另一种病毒。“如果出现混合感染,通常病情会相对重一些,对免疫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对肺部造成的影响会更多一些,进而导致病程增长、症状也较为严重。”聂姗表示,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更容易发生合并感染。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胡洋说到,近期确实时不时会接诊一些“混合感染”的患者,最多时候有遇到三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混合感染一般发生于免疫力比较低下的重症病人,这类病人相对来说症状也比较重,治疗效果相对差一些,有时候治疗周期也会相对较长,严重程度也会重一些,所以出现混合感染大部分还是由于患者免疫力低下造成的。”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徐海军近日发微博称,“发烧、咳嗽、呕吐、腹泻……都是人体的防御行为,嗓子疼、流鼻涕是上呼吸道在打扫战场。感冒,最终赢得胜利的,还是靠免疫力。”
这里分享几个增强免疫力的方法:
(1)饮食要清淡。高盐饮食的习惯不仅导致诸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风险,还会伤害免疫系统,削弱抗菌反应。
(2)不节食偏食。人体免疫力与营养素关系非常密切,提升免疫力可适当补充与机体免疫功能关系密切的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E、铁、锌等。老年人、节食、偏食的人中容易出现蛋白质缺乏,可每日适量增加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3)作息规律。熬夜会使免疫能力降低,使人体处于严重的亚健康状态,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胃肠炎等消化道疾病都会找上门来。
(4)不吸烟喝酒。经常抽烟或处在二手烟环境,会破坏免疫细胞活性,使免疫力显著下降,喝酒也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有害的影响。
(5)别久坐不动。“久坐”是当今不少人的工作状态,而且经常是从上班坐到下班,休闲时刻也经常一坐一整天。长时间的居家久坐和缺乏运动,会影响免疫力。
(6)保持稳定情绪。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得不到合理的心理调适,会形成不良情绪,扰乱机体的正常功能,造成免疫力下降。而当心情愉悦、开怀大笑时,可激活T细胞的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
网上流传一个段子:“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穿白大褂的不一定是医生,也可能是厨师。”近年来,医疗科普类短视频颇受用户关注,视频中的博主大多穿着白大褂,以医生的形象出现在屏幕前,大谈特谈健康知识。不过,穿白大褂的主播未必都是医生。
前不久有媒体曝光,在某互联网平台上,认证为“××医生科普聊”的账号有24万多名“粉丝”,发布的530条内容赢得近21万个点赞。该账号认证信息为“赵某,内科副主任医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媒体联系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赵某,被告知“这个账号不是我的。我不是中医,不会卖中药(饮品)”。
与一般的短视频不同,医疗科普短视频内容比较专业,需要博主具备相应的学业经历和知识背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发布的。此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共同联合发布《网络主播行为规范》,明确要求“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平台并未严格履行审核资质,给了“李鬼”冒充李逵的可趁之机。同时,一些主播博主将“三甲医院医生”“妇产科主治医生,从医25年”等医学经历、医学资质写在“个人简介”一栏,从而绕过平台审核,让不明真相的受众受到误导。
此外,医疗科普短视频理应以科普作为唯一目的,不应掺杂任何带货、推荐药品、就诊医院等行为。《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的,不得在同一页面或者同时出现相关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地址、联系方式、购物链接等内容。
2022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九部门联合下发通知,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然而,由于平台在内容管理上把关不严,存在漏洞,一些短视频主播仍然“一边科普,一边卖药”,违反了《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博主用医务人员的名义推广药品、医疗器械、诊疗方法或者带货其他商品等,更是违反医务人员九项行为准则,有悖于医德素养。
整治医疗科普短视频乱象,需强化平台责任。有关部门应通过约谈等形式,督促短视频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对发布者的专业资质进行严格把关,拒绝“浑水摸鱼”。同时,运用大数据,采取“技术+人工”的审核方式,及时发现和叫停医疗科普视频违规带货的行为,将相关账号予以封禁,从而规范医疗科普秩序,让科普真正回归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