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阈下高校美育教育深度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
——以天津市为例
2024-01-19孙悦
孙 悦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英语系,天津 300270)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大学生美育教育工作,教育部与各高校纷纷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制定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启动高校美育专项工作,积极推动构建“五育并举”全面育人体系,在打造一体化育人的“大美育”格局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家的指导下,高校进一步打破当下制约美育教育深度发展的瓶颈,努力在补齐美育短板上下功夫,切实满足学生向美愿望和需求,充分发挥大美育人、全面育人实效。
一、高校美育教育研究目标及意义
(一)理论及实践目标
贯彻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教育现代化2035》以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扩大教育综合改革范围,为高校深度推进美育建设提供政策建议;为宣传部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思政部门提供政策建议,服务教育健康发展。
(二)具体应用目标
梳理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美育教育政策文本,厘清政策脉络;把握高等学校美育教育体系的内在规律,揭示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关注高等学校美育深度建设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瓶颈与障碍,对问题进行归纳分类;以“大美育”育人体系等为分析框架,立足于家国情怀、民族意识、制度自信、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责任使命、健康意识、创新意识等“八个指向”,在育人目标、育人过程、育人评估等“三个环节”加强顶层设计,从“六个维度”出发,构建新时代高校美育育人新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良好局面。
二、高校美育教育发展现状调查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推进机制和评价体系日益完善,高校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到2035年,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1]。教育部及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出台办法,加强美育实施方案,加大美育落实力度。本文对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等天津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高校美育现状抽样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范围的选取
本研究主要运用个案调查和文献分析,对天津外国语大学(119)、中国民航大学(127)、天津职业大学(13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123)、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201)、南开大学滨海学院(106)等院校展开调研。调研涉及普通本科、高职院校以及独立院校三个层次,对象为在校大学生,调查范围覆盖人文类和理工类专业方向,受访者专业比例为77.97% 和22.03%,男女比例为18.32% 和81.68%。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根据高校在校生对美育教育的认知和实际学习情况制定调查问卷。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最终共收取有效问卷808 份。调查结束后,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方式的实施
采取问卷调查、访谈法、网络等方式,利用聊天群、腾讯会议以及公共交流平台等渠道,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细化调查主题范围和调查项目,分析调查对象特征,明确提问的具体方式,对各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推敲,通过小范围实验性调查查找问卷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使问卷更加完善。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历史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根据天津高校在校学生对美育教育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等情况,主要围绕三个层面和九个维度设计展开。
(三)调查问题的设计
本研究所涉及现状问题调查包括美育基础知识储备、美育鉴赏能力、审美观念及态度、美育教育平台、体验收获及基本评价等。内容主要覆盖地方高校美育教育理念及思路、美育课程及理论体系、美育人文素质师资水平、大学生对美育教育的参与程度、美育校园实践及文化氛围、高校美育党建团学活动、美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美育纵深发展障碍因素以及高校美育工作未来展望等,如表1所示。
表1 现状调查主要内容一览表
三、高校美育教育调查研究结果统计分析
(一)个人美育基础知识储备
1.高校美育教育理念思路
在被问及“您所在的院校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如何”时,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对美育教育一般重视,认为非常重视的学生仅占总数的一成左右(如图1所示)。这说明在国务院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高校美育教育确实取得了诸多成效,关注程度逐渐提升,但鉴于长期以来美育观念薄弱、意识淡化、高校美育工作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美育教育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图1 所在院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示意图
在被问及“您选修美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时,37.87%的学生选择为了“提高艺术审美”,16.34%的学生选择为了“拥有艺术特长”,9.9%的学生选择了“对美育课感兴趣”,这三项共占总受访人数的近65%(如图2所示)。这为今后高校开展美育深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图2 选修美育课程的主要目的示意图
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高校开展美育教育建设的背景下,美育工作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效和进展,但与学生大量的向美愿望和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的距离,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无法完全满足广大学生的真实向美愿望和要求,相关建设亟待有针对性开展。
在被问及“您认为美育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时,选择“美术音乐教育”的受访者占51.49%,选择“德育的辅助”的受访者占54.7%,选择“艺术欣赏掌握技能”的受访者占62.38%,选择“培养审美表现”的受访者占82.67%,选择“培养人文素养”的受访者占80.45%,而选择“说不清楚”的受访者仅占4.46%(如图3所示)。
图3 美育的概念和内涵示意图
在被问及“您对大学美育的理解是什么”的调查中,选择“教育的一种境界”的受访者占68.81%,选择“思想品德教育”的受访者占63.86%,选择“美学知识教育”的受访者占66.09%,选择“审美能力教育”的受访者占73.51%,选择“艺术能力教育”的受访者占56.19%,选择“情感、素质教育”的受访者占72.03%,选择“美术教育或其他”的受访者占28.22%(如图4所示)。
图4 对大学美育的理解认知示意图
如图3、图4所示,学生基本可以掌握美育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对大学美育的理性认知和理解,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美育概念窄化和误读误解的状况。因此,厘清概念思路,明确意识和认知,仍是高校美育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和首要任务。
在受访大学生中,六成以上学生具备比较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认知,他们追求美、审视美、爱好美,拥有追寻自我理想、获取美的感受、充实校园生活的主要目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遵从内在美、外在美结合,对社会有益的原则,他们普遍崇尚善良为美、自然为美、健康为美、和谐为美,着力追求身心健美、生活多姿、事业理想以及家庭美满和谐等,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此外,高校学生对于美育的内涵概念以及高校美育教育拥有基本的认知,他们普遍认为美育是培养审美表现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也是审美能力、情感和素质教育的体现,这与我国积极倡导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思路相一致。但也不可否认,在受访大学生中仍然存在对高校美育教育认知窄化和误解误读的情况,具体体现在51.49% 的学生选择美育是“美术和音乐的教育”,28.22% 的学生选择了“美术教育或其他”,63.86% 的学生选择了“思想品德教育”,而4.46%的学生选择了“说不清楚”。因此,高校美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还有待在加强深度和宣传力度方面下功夫。
2.高校美育课程及理论体系
在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问卷涉及近十个题目,内容主要涵盖课程类型、主要内容、授课方法、考评制度、实施途径以及核心问题等方面。在被问及“您所在的院校开设了哪些美育的相关课程”时,57.18%的学生选择了“文学艺术类”,25.74% 的学生选择了“渗透类课程”,23.02%的学生选择了“交叉类课程”,而26.49% 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可见,在现有院校开设的美育课程中,主要以传统的文学艺术类课程为主导,它们占据了美育教育的半壁江山(如图5所示)。
图5 所在院校开设美育相关课程情况示意图
在学校选修的美育类课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音乐美术鉴赏”类课程,占比44.8%;“影视戏曲戏剧”次之,占36.63%;“舞蹈赏析形体”“书法艺术欣赏”以及“现代诗歌鉴赏”位列其后,分别占比33.91%、33.66% 和32.43%;其中选课人数最少的两门课程分别为“摄影技术”和“民俗伦理学”,占比分别为18.32% 和8.91%,可能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足所致(如图6所示)。
图6 所在院校开设美育相关课程示意图
此外,在受访学生中选修美育课程的出勤情况非常好,“基本出勤”和“经常全勤”人数占据总人数的近八成。再次表明了高校学子对于美育教育的热衷以及向美愿望的迫切需求(如图7所示)。
图7 学生选修美育课程的出勤情况示意图
在授课的主要内容方面,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审美方法及心理、美育鉴赏知识”以及“艺术之美、科学之美”三大类内容,分别占比69.55%、66.83% 和63.37%,位列前三(如图8所示)。
图8 学生认为高校美育课程应该讲解的内容示意图
在授课教学方式方法上,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欣赏参与式”“互动探究式”以及“多媒体教学”“实践性探索”“交流讨论式”,分别占比71.53%、60.89%、54.21% 以及53.71%;学生对“读书指导法”和“练习作业法”兴趣不大,分别占比31.19% 和28.47%(如图9所示)。而在考试评价制度方面,受访学生普遍认为“多元化开放式”“理论知识、作品创作展示”以及“技能考核、实践考查”的考评方式方法更为科学,这是今后高校开展美育教育课程及考评改革的重要参考。
图9 学生认为较适合美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示意图
而在被问及“您接受美育知识的主要途径有哪些”时,受访学生中的三大主要途径分别为“电脑电视手机,观看演出”(67.57%)、“通过相关艺术社团协会”(63.86%)以及“通过学校开设美育课程,教师教学培养讲授”(63.12%)。
在“您认为高校美育实施的途径主要有哪些”一题中,受访学生普遍认为主要途径包括“艺术美育”(67.08%)、“生活美育”(66.09%)、“自然美育”(63.37%)、“课程美育”(61.39%)、“社会美育”(60.64%)、“课外美育”(54.7%)以及“大众传媒”(48.76%)。调查结果体现了“大美育”视角下高校美育课程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在被问及“您认为当前美育课程最主要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的调查中,“缺少趣味性较强课程,对学生吸引力差”(53.71%)成为受访人群当前美育课程的核心问题,位列调查结果首位;“宣传力度不够,形式化严重”(50.74%)次之;而“课程注重知识传播,忽略思考实践能力”(44.31%)、“内容枯燥,形式单一”(36.63%)以及“缺少实践类课程”(35.15%)等紧随其后,位列排名结果的第三至第五位(如图10所示)。
图10 当前美育课程的核心问题示意图
综上所述,在美育教育教学课程实践中,高校应该主要围绕课程类型、课程主要内容、授课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考评制度、教育的实施途径以及主要核心问题等方面展开。在课程类型上,除传统文学艺术类美育课程外,还要注重对于“渗透类课程”以及“交叉类课程”的关注与投入,使各类课程能够互相弥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课程主要内容方面,除“音乐赏析、美术鉴赏”类课程外,还要尽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授课课程可根据学生的需求,更倾向于讲授“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审美的方法及心理、美育鉴赏类知识”以及“艺术之美、科学之美”等几大板块,从而提升学生的关注度、积极性及学习热情,真正将“大美育”理念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授课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意愿倾向,采取“欣赏参与式”“互动探究式”以及“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实践中探索教学”“交流讨论式”等多种方式进行混合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最大限度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考试评价制度方面,“多元化开放式”“理论知识、作品创作展示”以及“技能考核、实践考查”的方式方法更能体现出高校美育教育考评体系的科学性、综合性,突出其实践性、多元化以及应用价值;在教育的实施途径以及问题的解决上,还要针对学生学习美育知识、接受美育教育的最佳途径,积极发挥“大美育”的优势,构建集艺术美育、生活美育、自然美育、课程美育、社会美育、课外美育等为一体的大美育教育教学策略,真正实现高校“五育并举”视阈下各类美育课程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同时,不断提升美育课程的趣味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继续加大宣传力度,避免形式主义,注重学生的实践等。
(二)美育鉴赏审美倾向
1.高校美育校园文化氛围
在高校美育校园文化氛围方面,当被问及“您认为学校美育应具备的最重要条件是什么”时,近半数以上的受访学生选择了“美育校园文化氛围”(占比52.72%),26.98% 的学生选择了“美育教育理念”,而选择“美育师资力量”和“美育管理体制机制”的学生各占总受访人数的10.64%和9.65%(如图11所示)。
图11 学校美育应具备的最重要条件示意图
在被问及“以下哪些因素给您带来了美的享受”时,选择“校园自然环境”的受访学生占比最多(75.5%),将近八成,基本达成了共识。选择“教师同学美好心灵”的占比64.36%,位列其次。而选择“教师教学风格”“校园设施建筑”以及“课堂教学环境”的排名第三至第五,占比分别为55.94%、52.97% 和51.98%(如图12所示)。
图12 能为学生带来美之享受的因素示意图
从图11 和图12 可知,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自然环境等在大学生的美育认知体系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学生普遍达成共识,认为校园文化氛围是高校美育教育最重要的条件,校园环境能为他们带来美的享受。因此,在高校美育教育工作中,应该把构建校园美育人文环境和建设校园美育自然环境作为工作的焦点和重点任务,将其列为高校美育教育的重点议题,这是今后高校开展美育教育工作所关注的核心。
此外,对于教材内容蕴含的德育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会到德育知识。朗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能够有更好的情感体验,使自己置身于教学内容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从而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德育思想。
2.高校美育党建团学实践活动
在被问及“您参加校园艺术活动如艺术节、歌手大赛、文艺晚会、设计大赛等情况如何”时,高校学生关于美育党建团学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相对较高,七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参与过校园艺术实践活动及大赛等(如图13所示),这再次表明青年大学生对于参与美育教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图13 学生参加校园艺术活动的情况示意图
在众多大学生参与过的美育实践活动中,“社团活动”(55.94%)和“文化艺术节”(38.61%)占比最高,最受广大学生的欢迎。“社会实践”(28.96%)、“课程学习”(27.72%)、“合唱团”(18.56%)以及“舞蹈团”(11.39%)占比次之,比较受大学生欢迎,这表明了学生的美育学习倾向及喜好的领域。而学生对“文学社团”(7.67%)、“乐队”(6.93%)、“美术社团”(5.94%)、“书法社团”(5.45%)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社团”(5.45%)等的参与程度较低,相对冷门,这可能与学科特色和专业度要求有一定的关系(如图14所示)。
图14 学生参加校园社团美育活动的情况示意图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高校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可以考虑以音乐、舞蹈类实践活动为突破口,使其辐射、带动其他类别项目,真正做到专业学科的优势互补、互相渗透,从而有效构建“五育并举”大美育体系的互动融合。另外,“中国传统文化社团”(5.45%)占比相对较低,不足受访总人数的6%。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构建文化自信,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走出去、发扬光大是每个青年学子责无旁贷的使命与责任,因此高校美育工作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深入发展。
通过高校的美育社团实践活动,学生受益良多,纷纷给予积极的反馈,认为这些活动“使大学生活更加丰富,促进了身心全面发展”(76.24%),“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和素养”(61.39%),“增加了艺术细胞,和谐校园建设”(50.25%)。
3.高校美育人文素质师资水平
在被问及“您认为您所在院校美育师资力量、美育机制与保障体系情况如何”的调查中,选择“师资力量雄厚,机制体系健全”的受访者占15.1%,选择“基本满足学院需求”的受访者占37.13%,选择“师资力量一般,机制体系基本完善”的受访者占29.95%,选择“师资力量较差,机制体系尚未健全”的受访者占17.82%,该评价结果较为中和,高校美育人文素质师资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美育教育平台体验
在被问及“您认为高校开展美育教育工作应该从哪些方面予以加强”的调查中,选择“艺术专业”的学生占64.6%,选择“课堂教学”的学生占56.19%,选择“师资力量”的学生占57.18%,选择“校园环境”的学生占57.43%,选择“学生社团”的学生占49.75%,选择“文艺活动、培训展览排练”的学生占56.44%,选择“社会实践”的学生占48.02%,占据总调查结果排名的前七位(如图15所示)。
图15 高校开展美育工作应予以加强的具体方面示意图
同时,当被问及“您认为影响高校美育实施过程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什么”时,“个体对美的感受”(59.9%)以及“学生自身素养”(57.18%)占据榜首,“社会大众文化”(56.44%)和“美育内容、硬件与条件”(53.71%)次之,而“师资水平”和“美育手段和方式”排名第三。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高校美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更加理性,他们更关注自身修养和审美美感的提升,认为内因是关键因素,关注自我成长,对于教师师资的要求相对弱化,这是重视内在因素、客观思考和判断的结果。
2.高校美育工作未来展望
在被问及“您认为高校的美育发展前景如何及基本评价”的调查中,选择“前景良好,发展乐观”的占46.53%,选择“发展前景一般”的占30.69%(如图16所示)。可见,高校深度开展美育工作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前景尚乐观,群众基础较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符合广大师生的愿望需求。
图16 高校美育发展的前景及基本评价示意图
四、“五育并举”视阈下高校美育教育深度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八个指向”同时推进,“三个环节”层层渗透,“六个维度”互联互动,最终实现“五育并举”视阈下高校美育教育的纵向深度发展。
(一)育人目标——“八个指向”
在“大美育”理念背景下,高校立足于家国情怀、民族意识、制度自信、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责任使命、健康意识、创新意识等“八个指向”,切实发挥美育教育“以美润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储善、以美育才、以美创新”的大美育育人实效。
(二)育人过程——“三个环节”“六个维度”
通过美育育人目标、育人过程、育人评估等“三个环节”加强顶层设计。从创新美育教育课程、强化师资队伍配备、变革多元育人方法、推动美育协同实践、健全完善评价体系、建构美育组织保障等“六个维度”出发,合理整合美育资源。
(三)对策及建议
校园美育环境与氛围为学生提供了隐形的巨大力量。高校可充分利用这股看不见的潜在力量,创造美育氛围,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产生美育教育的影响熏陶。打造新型美育校园文化,将校园文化的美育特点发挥出来,让美在高校校园文化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不断壮大,最终结出硕果,从而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教育实效。
在教学方法与课堂形式方面,本着改革创新的思路,高校应突破传统固有教学模式和方法,将新型教学理念融入其中。在培养思辨能力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实践探索,综合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体验力,理解美的评价想象力,表现美的方法与技能,专业审美的鉴赏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素养等。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多种交流学习的机会,使教师能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以美育人,提高美育的服务水平。创新教师培训模式,综合利用专题讲座、资料研读、课堂观摩、拓展体验、师生座谈、实践考察等方式,有效提升教师的美育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2]。因此,高校美育教育还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展开,从而使“五育并举”下高校美育教育深度推进,行稳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