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2024-01-19柳圆圆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成为社会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作为特定场域的公共语篇,语言景观现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景区公共服务的效能。由此可见,语言景观与旅游景区的关系甚为密切。长远来看,发展语言景观不仅可以打造国际化的服务水平,而且还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因此,为进一步促进景区公共服务的健康发展,本文全面考察了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的语言景观使用现状。本研究依据“场所符号学理论”,对新疆国际大巴扎的324(个)典型语言标牌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①新疆國际大巴扎的语言标牌种类丰富,具有传递信息和体现景区特色的功能;②语码取向上汉语显著性突出,语码组合形式多样,其中单语标牌(汉语)和双语标牌(汉语+维吾尔语)占比较高;③官方标牌和私人标牌的字刻、置放合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景观服务景区的作用。针对景区语言景观的现状,本文建议从语言景观文本、文化内涵、构建三方面着手来提升景区的国际化程度,期望能够对景区语言景观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语言景观的发展现状
Landry & Bourhis(1997)提出“语言景观”的概念,是指出现在公共空间中的各种语言标牌。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研究分支,语言景观的关注点并不仅限于语言使用问题,还注重阐释语言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域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实现。Scollon & Scollon(2003)提出“场所符号学”(Theory of Place Semiotics),致力于研究一定物质空间中标牌、话语或行为的意义,探讨如何在物质世界中具体使用语言,这是二十一世纪语言景观研究最成熟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语言景观是不同符号体系进行选择的过程,而这种选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基于此,众多学者运用该理论考察旅游景区中的人文旅游资源,例如:Dong等(2020)利用民族志的方法调查了孟加拉国两个旅游景区的语言选择,邵海燕(2022)实地考察了长春市5A景区语言标牌的使用情况,车春柳(2022)探讨了语言景观国际化为我国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所提供的优势。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既对语言景观的现状给出了合理解释,又为当地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态、做好城市语言规划提供了参考,大大丰富了语言景观的研究视角。
多维度的实证研究也推动了语言景观的系统性发展。目前,语言景观的实证研究主要围绕四大话题展开:①全球化的推进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需要不同的语言做支持,因此国内外众多学者致力于研究一个城市的多语现象,并为此提出改进策略(例如Alomoush,2019;陈小娟,2022)。②一些学者侧重反映多语地区的语言政策以及落实情况,(例如Vickers,2015;张红军,2019)。③全球化的加深促进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其语言活力也在各个领域中得到突显(Martinez,2015)。④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规范、语言权势、当地语言与国际语言的互动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国内外众多研究号召通过提升语言活力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Manan,2015;刘艳芳,2022)。
纵观语言景观的研究现状,呈现出应用分析与实证研究并存的趋势。旅游景区作为一定区域内人口集中的主要公共空间,其标牌用语不仅是提升景区语言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还是反映景区特色的途径之一。因此,围绕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研究亟待展开,旨在为景区的靓化升级提供参考。
二、新疆国际大巴扎语言景观的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方案设计
1.调查目的
通过描写新疆国际大巴扎语言景观的基本情况,研究语言景观对提升旅游景区语言服务国际化程度和文化传播的作用。同时,针对改进语言景观的现状给出解决方案。
2.调查方法
(1)确定语言景观的研究单位。根据Landry &Bourhis(1997)对语言标牌的划分,本文分官方标牌和私人标牌两大类进行讨论;沿用Backhaus(2007)的“个体法”,本文将每一个有明显边框的语言标牌都算作一个计量单位。
(2)采用“拍照法”对具有研究价值的语言标牌进行实地拍照。
(3)基于“场所符号学”理论框架与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景区语言标牌的类别、语码、字体等进行量化分析。
(二)语料来源
新疆国际大巴扎集民族商贸、餐饮、艺术展示、旅游观光等业态为一体,蕴含丰富的语言景观资源。本研究于2023年6月实地拍摄了景区步行街的典型语言标牌,共收集到有效样本324(个)。步行街长达800 米,呈T字型,分为非遗文创街区、新疆特产街区和美食街三个区。
三、新疆国际大巴扎语言景观的分析
本研究依据场所符号学理论,从标牌分布、语码取向、字刻、置放四个维度来分析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现状。
(一)典型语言标牌的分布
新疆国际大巴扎语言景观内容多样,既包括提供基础服务的官方标牌,如机构名称、街牌、路牌、警示牌等;又包括大量的私人标牌,如广告牌、店铺名、海报等。本文将采集到的语言标牌按内容分为五类,如表1、表2所示:
经统计,官方标牌64(个),可分为名称、路牌、提示、介绍、宣传五类,其中提示类标牌数量较多,如“小心台阶”“禁止攀爬”等,起到为游客传递信息的功能;介绍类和宣传类标牌,主要用于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私人标牌260(个),可分为衣、食、行、用、纪念五类,是当地生活方式的外化表现。由此可见,新疆国际大巴扎的语言标牌种类丰富、功能齐全。
(二) 标牌的语码取向
1.语码选择
通过统计每个标牌上的语码频次,发现新疆国际大巴扎语码使用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汉语、维吾尔语、英语、泰语。从表3可知:汉语、维吾尔语处于优势地位,说明景区的语码使用严格遵循国家的语言政策。随着全球化的持续发展,英语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研究发现,该景区外语语码中,英语使用频率较高。
2.语码组合
以语码选择则为依据,可以将语码组合方式分为单语标牌、双语标牌、多语标牌。由表4可知,新疆国际大巴扎的语言景观,主要以单语和双语标牌为主、多语标牌为辅,具体情况如下:
经统计,官方标牌中,单语标牌有22个;私人标牌中,单语标牌有98个。其中,汉语作为单语标牌的主要语码,反映出汉语在我国的官方地位。其次,官方标牌中有双语标牌28个,多语标牌14个;私人标牌中有双语标牌115个,多语标牌47个。值得注意的是,“汉+维”和“汉+维+英”模式使用频率较高,这反映出该景区灵活使用多语。“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指出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新疆国际大巴扎作为“文旅+”模式的示范点,景区的文化氛围浓厚,多语标牌的应用有助于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语言服务。
3.语码权势
在双语和多语标牌中,语码凸显程度是通过非语言因素传达出来的,包括字体位置和大小等。研究发现,新疆国际大巴扎官方标牌中横向式排列占比97.6%,纵向式排列占比2.4%;私人标牌中横向式排列达到77.8%,纵向式排列为18.5%,包围式排列仅仅有3.7%。这反映出,景区的语码分布方式以横向式为主。在横向式排列中,优势语码置于上方,非优势语码置于下方,这再次证明了汉语作为优势语码的地位。虽然纵向式和包围式排列使用较少,但仍可以看出汉语处于优势地位。
此外,在语言标牌的有限面积中,设计者会用字体较大的语码传达主要信息。调查发现,该景区的语码大小呈现出“大小不等”的情况,其中汉语明显大于维吾尔语、英语,说明汉语在双语和多语标牌中凸显度最高,这与上文的分析结果一致。
简言之,语码排列方式和大小较好地反映了语码在语言社区中的地位。然而,优势语码只是相对的,各种语言的地位平等。尽管在双语和多语标牌中,各种语言的摆放、字号、数量不一,但整体呈现出多语共存的景象。
(三)标牌的字刻
字刻指文字的呈现方式,具体包括字体、材料、层级、状态变化四个层面。本文着重分析不同字体的作用。字体指文字的书写方式,包括手写体、印刷体等。从使用的角度来看,“手写体”用词简单,不注重修辞效果,适用于日常交流;“印刷体”一般用词规范,比较正式。研究发现,国际大巴扎景区语言景观以印刷体为主。官方标牌多使用印刷体,整体体现出严肃庄重的特点;私人标牌的字体种类多样,多采用艺术字以吸引游客注意。
(四)标牌的置放
置放指语言标牌在物理世界中的位置,可分为去语境化、越界式与场景化三种形式。实地调研发现,官方标牌的置放以去语境化置放和场景化置放为主,例如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牌随处可见,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指示类标牌多位于建筑物周围,侧重特定地点的信息传递。相反,私人标牌以场景化置放为主,主要用来介绍店铺特色。越轨式置放没有出现,说明该景区语言标牌的置放总体上较为规范。
四、结语
语言景观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为我们观察旅游景区的语言实际应用情况打开了一扇窗户。虽然本次调查只分析了景区内的典型语言标牌,未覆盖非典型语言标牌,但从这些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新疆国际大巴扎语言使用的大致状况。
研究表明,新疆国际大巴扎的语言标牌种类丰富,涉及汉语、维吾尔语、英语三种语言,其中汉语处于优势地位。尽管这些语码组合的形式多样,但在官方标牌和私人标牌中,“汉语”单语标牌和“汉/维”双语标牌使用居多,且都被放置在合理的位置上,并使用标准的印刷体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景观服务景区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语言景观助力景区发展,可以从语言景观文本、文化内涵、构建三方面着手:首先,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成为景区提升语言景观建设的重要目标。相关部门可以建设语言景观文本的质量监督体系,优化景区多模态语言景观的呈现形式。其次,文化内涵的展现是语言景观优化中的重点与难点。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加大对景区特色的宣传,景区宣传应该更加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介绍。最后,鼓励更多专业的语言景观建设人员为景区语言服务水平的提高出谋划策。
本研究仅对新疆国际大巴扎中的典型语言标牌进行分析,对该景区语言景观的探索仅仅是开端,这也是日后继续深入开展本领域研究的动力所在。我们期望在未来的研究中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了解景区大众对语言景观的感知与态度,为景区语言景观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Alomoush Omar I. S. Is English on mobile linguistic landscape resources no longer viewed as a linguistic threat to Arabic in Jordan?[J].English Today.2019:1-8.
[2]Martinez,F.English in advertising in Colombia[J].World Englishes, 2015,34(4):600-619.
[3]陈小娟. 南昌市历史街区语言景观研究[D].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2.
[4]车春柳. 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研究——以语言景观国际化为视角[J].社会科学家,2022,No.307(11):42-48.
[5]刘艳芳. 民族地区旅游语言景观的语言安全研究:问题与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022,(08):113-119.
[6]邵海艷.长春市5A景区语言景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2.
[7]张红军.语言规划视角下英语在我国的使用情况研究[D].吉林大学,2019.
(作者简介:柳圆圆,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