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字句的判定及“有些+”“有意+”句式的讨论
2024-01-19邓芳菲
“有”字句的判定包括广义、狭义两种,且有时难以划分。“有些水”与“有些冷”,“有意哈哈大笑”与“有意去学校上班”“有意要他知道”这些看似同句式的句子之间有什么不同?本文在分析语料的基础上,结合句法结构、语义、语用对其进行了判定,有效地区分了“有”字句的广狭义。并对“户内一僧”“对林一小陀”“舟尾一小童”这种被看作“有”字句省略式的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
现代汉语中的“有”字句是语言学研究的经典句型,笔者发现“有”字句的判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有些不含“有”或“没有”的句子被看作“有”字句的省略式;二是难以区分“有”字句的广狭义。一般来说,含有“有”或“没有”的句子才叫“有”字句,但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1982)中论述“有”字句时,把“户内一僧”“对林一小陀”“舟尾一小童”也称作“有”字句。笔者认为,这些句子除了可以理解为“户内有一僧、对林有一小陀、舟尾有一小童”之外,还可以理解为偏正结构“户内的一僧、对林的一小陀、舟尾的一小童”。
一、“有”字句的广狭义
在我国语法学界,对“有”字句的定义有两种,即狭义的“有”字句与广义的“有”字句。狭义的“有”字句,指以动词“有”或“没有”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的“有”字句。“有”字的词性及语法功能清晰明确,是语法界普遍认可的。
(一)以“有”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的“有”字句
①照例每年夏天有一批中国留学生学成回国。(钱钟书《围城》)
②有缘千里来相会。(成语)
③百合花有三束。(日常生活)
(二)以“没有”“没”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的“有”字句
①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钱钟书《围城》)
②已经是半夜了,没有月亮,只有星星。(日常生活)
③诸位假如没机会见到外国原本书。(钱钟书《围城》)
④没有一样东西可口。(日常生活)
广义的“有”字句,既包含“有”或“没有”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的“有”字句,也包含“有”或“没有”不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的“有”字句。詹开第曾提出“含有动词‘有及其否定形式‘没(有)的句子都称作‘有字句”的说法。例如:
①出洋时丈人给他做纪念的那张未婚妻大照相,也搁在箱子底,不知退了颜色没有。(钱钟书《围城》)
②美丽的珊瑚,有的像鹿角,有的像扇面,有的像树枝。(日常生活)
③有失矜持、有伤体面、有伤风雅。(CCL语料库)
广义“有”字句包括狭义“有”字句。广义“有”字句十分具有语用价值,它们大多遵循语言的经济原则,贴近日常生活,反映方言面貌。如“有”字句的特殊句式“有+动词短语”(有失矜持、有伤体面、有伤风雅等),随着语言自身的发展以及网络语言的流行,新兴的“有被X到”(有被内涵到、有被笑到、有被针对到等)也可以看作“有+动词短语”的一种变体。同时,广义“有”字句中的“有”字使用更加多样化,能较全面地反应“有”字在句中的分布特点和配置关系。还有很多“有”字句是随着成语一同保留下来的,比如有朝一日、有生以来等,具有语言纵向研究的价值。鉴于广义“有”字句不可忽视的语用价值,我们对“有”字句广狭义划分的研究便更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字句的定义决定了“有”字句的范围。目前,学界所指的“有”字句主要指狭义的“有”字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部分广义的“有”字句或许可以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供人们毫无争议地作为规范的普通话使用。
二、省略式“有”字句
一般来说,含有“有”或“没有”的句子才叫“有”字句,但有些句子不含“有”或“没有”,被看作是“有”字句的省略式,我们该如何分析这些不含“有”的“有”字句呢?
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论述“有”字句时,把以下几个句子也称作“有”字句。
户内一僧 对林一小陀 舟尾一小童
很明显这几个句子都不带“有”字,但吕叔湘认为是句子中省略了“有”字,即“有了方所性准起词以后,间或把‘有字省去”,把它们看作“有”字句的省略式。补充完整即为:
户内有一僧 对林有一小陀 舟尾有一小童
有不少学者认同吕叔湘的观点,明确提出“有”字句中并不一定出现“有”,特别是当“有”后接带量词的宾语时。但另外一些学者指出这些句子是不同于“有”字句的另外一种句式。
笔者认为,在研究句子的时候除了考虑其语法结构外还应兼顾语义、语用层面。以上所举的“有”字句在结合语义语境的情况下,一般多表示存在之意,可视为存现句。除此之外,除了将其理解为省略式的“有”字句,还可以加入“的”字,形成偏正结构,表示修饰限定关系。
户内的一僧 對林的一小陀 舟尾的一小童
所以,这几个例子可以说它们是表存现义的省略式“有”字句,但不能说它们只能是“有”字句,因为在一定语境下还可以被理解为偏正结构。
三、关于“有些+”“有意+”句式的讨论
(一)“有些+”句式
张豫峰在《“有”字句研究综述》(1998)中指出:“确定‘有字句的范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要深入探讨‘有字句必须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而“有”字句的范围由“有”字句的广狭义所决定,所以对其广狭义的区分是一个关键。我们引用张豫峰在《“有”字句研究综述》中提到的两个例句:
1杯子里有些水。
2今天有些冷。
两个句子都是“有些+”句式,但1是“有些+名词”,2是“有些+形容词”。“杯子里有些水”可以看成是“动词(有)+量词+名词”的结构,“些”为集合量词,“些水”即“一些水”作“有”的宾语,这里的“有”是谓语动词,那么这句话就可以归为狭义的“有”字句。“今天有些冷”可以看成是“程度副词(有些)+形容词”的结构,“有些”作为副词,修饰“冷”的程度。虽然“有些冷”在句中作“今天”的谓语,但是谓语中心语是形容词“冷”在担任;另一方面,“有些”在句中的语义关系十分紧密,缺一不可,并不是以“有”或“没有”单独出现在句中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所以,应把它归为广义的“有”字句。张豫峰在《“有”字句研究综述》中提到:“张志公认为‘杯子里有些水中‘有是表存在的动词,‘些水就是‘一些水作为‘有的宾语。在‘今天有些冷中‘有和‘些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成了一个词,表示程度,跟副词‘很的用法一样,作为动词的修饰语。”用表格可表示为:
另有类似例子如:
1.孩子的母亲有些觉得抱歉。(日常生活)
2.有些自怅自悔。(钱钟书《围城》)
这两句都算作广义的“有”字句,“有些”修饰后面形容词或动词的程度。“有点”句式同理,比如“有点奇怪”和“有点水”,“有点奇怪”中“有点”作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奇怪”,“有点水”中“有”单独作谓语中心,表存在义,即“有一点水”。
對于例句“有些水”与“有些冷”,可根据以上分析划分广狭义。
另有一种结构都为“有+集合量词(些)+名词”,但在语义、语用上有所区别的例子,比如“有些水”与“有些人”,笔者将对这两个例句的思考列于下表:
“有些人”与“有些水”不仅句式相同,结构也相同,且都是狭义的“有”字句,但从语义的角度来说,“有些水”单纯地陈述事实,而“有些人”在使用的时候既可以用于陈述一般事实,也可带贬义。
比如:
1.有些人,暗中勾结,出卖了老板。(贬义。“有些人”单用时有时有一种暗指的含义,说话的人明明知道是哪些人,却故意说“有些人”,达到一种暗讽和贬义的效果。)(日常生活)
2.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不定指)(网络:东江百科)
3.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不定指)(萧全《走着走着就散了》歌词)
“有些水”是定指的,指某个容器中定量的水。而“有些人”往往是不定指的,在语义上与“有的人”“某些人”差不多,在使用上类似于不定代词。
(二)“有意+”句式
笔者从张豫峰在《“有”字句研究综述》中所举的“有些+”句式的分析中获得启发,搜集到了另外一种句式——“有意+”。
1.方鸿渐为掩饰斗口的痕迹,有意哈哈大笑。(钱钟书《围城》)
2.有意去学校上班。(日常生活)
3.有意要他知道。(日常生活)
同是“有意”,在1句中“有”与“意”联系十分紧密,形成与“故意”相近的词,并没有体现存现、领有等“有”字句的基本语义,也没有在句中作谓语中心。1句的谓语中心在“哈哈大笑”上, 2句可理解为“有意向去学校上班”。3句中“有意”既可理解为与“故意”相近之义,“故意让他知道”,也可以理解为“有意向让他知道”。所以,同是“有意+”句式,1句为广义的“有”字句,2句为狭义的“有”字句,3句需要视语境而定。
可见,即使是初步看上去句式相同的“有”字句,在语法、语义、语用等多方面的分析下,最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达到区分广义与狭义的效果。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有”字句判定的讨论以及对“有些+”“有意+”句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一些被看作“有”字句省略式的句子其实也可以看作其他结构。另一方面,在“有些+”句式中,“(杯子里)有些水”与“(今天)有些冷”的结构是不同的,“(杯子里)有些水”中的“有”作谓语中心语,此句为狭义的“有”字句;“(今天)有些冷”中的“有”与“些”紧密结合,“有些”作副词修饰形容词“冷”,此句为广义的“有”字句。同样的,“有意+”句式中,“有意哈哈大笑”“有意去学校上班”“有意要他知道”三者也因内部结构的细微差别以及语义的不同分别为广义“有”字句、狭义“有”字句以及广狭义两者皆可的“有”字句。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易正中.“有”字句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74-77.
[4]詹开第.有字句[J].中国语文,1981(1).
[5]张豫峰.现代汉语句子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6]张豫峰.“有”字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1998(3):28-31.
[7]张豫峰.“有”字句的语用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9-23.
[8]施其生.论“有”字句[J].语言研究,1996(1):26-31.
[9]王勇,周迎芳.“有”字句的历时考察和横向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5):91-99.
(作者简介:邓芳菲,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江苏海洋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责任编辑 肖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