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至”字形义分析及其体现的思维习惯
2024-01-19杜代喜
一、引言
自甲骨文至楷书,“至”字字形结构经历了构件的分离、组合、异化和笔画化等程序,大体上由“从矢从一”的象形构件逐渐变异成以上下结构为主的笔划式构件。“至”字在甲骨文中的用法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作动词;二是作介词。其中,动词“至”除了作谓语或宾语表示“到来”外,还可以作谓语表示“出嫁”“致祭”。介词“至”主要引介时间、人物,其组成的介宾结构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从“至”字字形结构在甲骨文中的具体用法,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在造字时秉持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和“务实”的原则,并彰显着“形象、经济”的思维习惯。
二、甲骨文“至”字字形
“至”字在甲骨文中主要有两种写法,但这两种写法的“至”字构件相同,只不过是正倒写的区别而已。“至”字在甲骨卜辞中的主流写法如图1所示,从矢从一,像矢飞至地。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其解释为“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来也。”①另一种写法如图2所示,改变了“矢”“一”这两个构件的组合位置,是“至”字的倒写。这种倒写可能是由于特殊的刻寫要求或者刻写习惯导致的。
三、“至”字在甲骨卜辞中的意义
通过考察含有“至”字的甲骨卜辞,我们可以发现“至”字的词性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作动词;二是作介词。其中,动词“至”在句中主要担任谓语角色或宾语角色。介词“至”主要引介时间、人物,其组成的介宾结构在句中主要担任状语角色或补语角色。
(一)动词“至”
在甲骨卜辞中,动词“至”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宾语。“至”字作谓语时,可以表示“到来”“出嫁”“致祭”;“至”字作宾语时,表示名词性质的“到来”。
1.作谓语表示“到来”和“出嫁”“致祭”
第一,动词“至”作谓语表示“到来”,常见的搭配有“至”字单用、“至于”“方……至”等。
(1)“至”字单用。动词“至”单独作谓语,表示“到来”义。卜辞中常见卜问某人的到来、某物的到来、某福祸的到来。如“戊申卜,今六月至。”(《合集》19454)意思是戊申这一日占卜,今年六月某人会到来吗?“贞:翌戊寅立至。”(《合集》19451)意思是翌日戊寅立会到来吗?
(2)“至于”。介词“于”负责引出地点、时间或人物。一是引介地点,如“甲辰卜:翌乙巳我奏舞至于丙。”(《英藏》1282)意思是甲辰这一日占卜,卜问第二天乙巳日我会到丙地奏舞吗?其中“至于丙”中的“至”是动词,“于”是介词,引出地点名词“丙”。“奏舞至于丙”属于连谓短语。二是引介时间,如“丁酉雨至于甲寅旬?八日,九月。”(《合集》10976正)意思是在九月里,从丁酉日开始下雨,一直下到甲寅日,前后共计一旬又八日。其中,“至于甲寅”中的“至”是动词,“于”是介词,引出时间名词“甲寅”。三是引介人物,如“丁巳卜:祔岁其至于伊尹,吉。”(《合集》27654)意思是:丁巳这一日占卜,对伊尹举行祔祭、岁祭,会得到好的结果。
(3)“方……至”。“方”字在甲骨文中经常出现,皆用为方向、方国之义。西周金文也常见“方”字,除用为方向、方国之义外,还用为方圆之方。在甲骨文中,方国名、族名、人名经常混用,所以“方”既可以表示一个方国名,也可以表示方族,还可以表示方族首领。卜辞中常出现“方……至”,如“辛酉卜,王,贞方不至今八月。”(《合集》20480)意思是辛酉这一日占卜,王贞问道:方在今年的八月还来不到吗?“方于戊至。”(《合集》20487)意思是方在戊日到达。
第二,动词“至”作谓语表示“出嫁” “致祭”。动词“至”单独作谓语,可以表示女子出嫁这一行为动作,如“贞妹其至。在二月。”(《合集》23673)意思是妹妹在二月出嫁吗?“丙午卜,今二月毋至。”(《合集》20801)意思是丙午这一日占卜,今年二月女子要出嫁吗?动词“至”单独作谓语,也表示某种祭祀,可以理解为致祭。“至祖先”即对某祖先举行致祭,如“于父己祝至。”(《屯南》610)意思是要对父己举行祝祭和致祭吗?“戊子卜,至巳御父丁白豕。”(《合集》22046)意思是戊子这一日占卜,要用白豕对子御和父丁举行致祭吗?“至祖丁王受又。”(《合集》27366)意思是对祖丁举行致祭,王会受到保佑吗?
2.作宾语,表示“到来”
动词“至”作宾语可以表示名词性质的“到来”。常见搭配有“?至”“亡至”。
(1)“?至”。“?至”意思是有到来。甲骨文的“?”字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有”义;二是“又”义。“?至”的“?”,在这里选取的是“有”义。甲骨文中常见“?至”,如“癸巳卜,宾,贞翌庚有至。”(《合集》7111)意思是癸巳这一日占卜,宾贞问道:翌日庚有到来。“壬辰卜,内,五月史?至。”(《合集》13759反)意思是壬辰这一日占卜,内贞问道:今年五月史有到来吗?
(2)“亡……至”意思是没有到来。甲骨文的“亡”字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无”义;二是“勿”义。“亡至”的“亡”,在这里选取的是“无”义。甲骨文中常见“亡至”,如“癸未卜,今一月雀亡其至。”(《合集》5793)意思是癸未这一日占卜,今年一月雀没有到来吗?
(二)介词“至”
在甲骨文中,虽然“至”大多为动词用法,但是也已经出现了介词用法,常用来引介时间或人物。“至+名词”组成的介宾结构多在句子中作状语或补语。
1.作状语
(1)引介时间。介词“至”可以引介时间,并且由此组成的介宾结构可以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如“今五月史亡其至。”(《合集》13759反)意思是到现在五月份史官还未到吗?其中第一个“至”是介词,“今五月”表示今年五月份这一时间点,两者构成介宾结构作全句的状语。“至甲辰帝不其令雨。”(《合集》900正)意思是(从目前)一直到甲辰日,上帝不会下令降雨吗?其中,介词“至”与时间名词“甲辰”共同构成了介宾结构,表示某一时间段,并作全句的状语。
(2)引介人物。介词“至”可以引介人物,并且由此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如“[辛]亥卜,至伊尹用一牛。”(《合集》21575)意思是辛亥这一日占卜,要用一头牛来祭祀伊尹吗?在商朝,牛一般用于祭祀帝王,而该卜辞记载了用牛祭祀伊尹,这也侧面彰显了伊尹的社会地位之高。“癸巳卜,大,贞其至祖丁兄王受又又。”(《合集》27283)意思是癸巳这一日占卜,大贞问道:对祖丁举行祝祭,王会受到保佑吗?在上述两例中,“至”作为介词,分别引出对象“伊尹”“祖丁”,并由此组成介宾短语分别位于动词“用”“祝”之前,充当状语。
(3)“迄至”。“迄至……”组成的介宾结构可以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甲骨文中无“迄”字,常借用“气”字表示,意思是至、到。《古文字通假字典》:气,读为迄。叠韵。于省吾指出“气”字主要有三种用法:一为乞求之乞,二为迄至之迄,三为终止之讫。②从这个角度来说,“迄至”是并列式复合词。“王占曰:?求,其?来艰。气至七日己巳,允?来艰自西。”(《合集》6057正)意思是王占断说:“有作祟!会有艰难。”到了第七天己巳日,从西边果真来了灾难。其中“气至七日己巳”这一介宾结构作为状语,位于动词短语“允?来艰自西”之前。
2.作补语
“至”字组成的介宾结构也可以放在谓语之后,充当全句的补语成分,如“辛亥卜,壬雨至癸。”(《合集》33291)意思是辛亥这一日占卜,壬日下雨,这雨会一直下到癸日吗?“其祝亡母至戊。大吉。”(《屯南》2121)意思是对亡母到戊祖先都举行祝祭吗?其中,“至癸”“至戊”分别是对下雨、举行祝祭这些动作所作的补充,作全句的补语。
四、“至”字体现的思维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思维是语言的精神支柱和内化形式。在形象、经济的思维习惯影响下,汉字呈现出有别于其他文字的独特风貌。
(一)形象
汉语是音意文字,重意合,由音联想到意。中国人学汉字,可以跟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把一个个不可捉摸的符号变成一个个具体可观的形象,……使人们一望而知其类,一读而明其音。③人们习惯于见字知义,这就要求汉语必须传情达意,以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交际的需要。人们为了更便捷地使用汉字来指称所要描述的事物或现象,往往选用“形象”的构字方式。而这种形象构字的方式,也正如程荣所说“根据事物的形象特征构词,此物与彼物在某一点相像,并由彼物比喻此物。”构字形象的特点不仅在象形的名物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在一些表示抽象意义的字上也彰显神通。正如甲骨文“至”字的本义是到,这种抽象意义是通过描绘现实中具体事物以及事物间的位置关系来表现的,即画一横表示地面,再画一支箭,用箭插到地上表示该字“到”的意义。这种造字方式也体现了远古先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造字原则。
(二)经济
汉字构形不仅充满奇思妙想,还秉持着语言经济的原则。正如法国马丁内提出的,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作出合乎经济交流的安排。由于人的某种惰性,为了追求方便或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下(双方都掌握某种已知信息),人们在言语活动中选择尽可能减少力量消耗的方式,使用较少或较省力的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而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字形上,就是尽可能用一种较为简便的方式构形,以减少变动字形结构的频率,并尽可能让一个字形所代表的字表示更多的词,以求达到省时省力又明晰的效果。我们通过考察“至”字字形结构以及其在甲骨文中的具体运用,可以发现“至”字遵循“经济”原则。一方面,“至”字在各個时期的字形结构没有太大变化,由“矢”和“一”这两个基础构件组成,只不过在某些时期会发生构件的重组、分离或异写等。另一方面,“至”字在甲骨文中的意义也不是单一的,既可以作动词表示“到来”“出嫁”“致祭”,还可以作介词用来引介时间、人物。早期造字秉持着“务实”原则,所以造出来的字大多是名物字、行为动作字。后来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现实中有更多的事物和现象需要被指称,而人们习惯尽可能用最少的字来指称尽可能多的词,所以造成了甲骨文兼用现象比较严重。后来,“至”字在传世文献中的用法更加丰富,除了表示“到来”以及用作动词和介词外,还可以用作副词、名词、形容词。“至”字可以用作副词表示“极”,如《论积贮疏》:“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意思是古人治理天下,细致到了极点。“至”字也可以用作名词,表示“冬至和夏至的简称”,如《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意思是凡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时节,都要记录当时的气候、云色、变化。“至”字还可以用作形容词表示“周到”,如《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百礼既至,有壬有林。”意思是礼数周到情意厚,隆重丰富说不够。传世文献中“至”字的多义现象正是甲骨文“至”字表示多词现象的延续和发展,都是思维习惯的生动体现。
五、结语
汉字在小小的方格内书写着自己的横竖撇捺,同时也书写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甲骨文中的“至”字有着丰富的意义内涵,可以表示“到来”“出嫁”“致祭”。在传世文献中,“至”字的词性更加多样,不仅用作动词、介词,还可以用作形容词、名词、副词。“至”字的意义也更加丰富,如“极”“冬至和夏至的简称”“周到”等。此外,“至”字的甲骨文字形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务实”的造字原则,同时也彰显着“形象”“经济”的思维习惯。通过对“至”字形义的分析和探究,从中可以浅拾深藏在中国血液里的文化基因,这种由表及里的探究方式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
注释:
①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第247页。
②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第80页。
③吴剑丽:《论汉语思维习惯对英语学习的干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第80页。
参考文献:
[1]程克江.汉语介词研究综述[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2):101-108.
[2]沈之瑜.说“至”[J].文物,1979(11).
[3]李丽艳.甲骨文介词、连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4]李学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作者简介:杜代喜,女,硕士研究生,郑州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