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图形本源的研究

2024-01-19盛云云潘晓倩

参花·青春文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小篆记事楷书

盛云云 潘晓倩

汉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然和生活中提取凝炼而成的,它具有与生俱来的图形属性。从最初的具象描摹到后来的抽象简化,其中蕴含着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念,以及几千年来的智慧。本文主要探讨汉字图形属性的起源和演变,以及汉字蕴含的审美和表意特征,以期为汉字图形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一、汉字起源之初的图形性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人为了传达和记录信息,创造出能够表达一定意义的符号。为了进一步满足交流与记载的需要,这些符号不断演变,其形式也越来越简易,在客观发展趋势下最终成为能够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在汉字尚未形成之前,古人曾利用实物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如图1)的形式进行信息的交流和记录,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创造了早期文字符号。汉字的图形性,也在这一阶段逐渐萌发。

实物记事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是结绳记事。《易经·系辞下传》曾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谈到“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这种记事形式,是将绳子系成大小长短不一、数量不同、形状各异的绳结来传递信息及记录事物与事件。在结绳的表达中,往往用竖结记录数目,横结记录各类事物,小事打小结,重大事件以大绳结的形式以示其重要性。

契刻记事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符号记事形式,主要形式是在一些竹片,或木块上面刻画上锯齿样的记号或符号。其中,数目符号主要用作债务关系的凭据。汉代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由于人们订立契约的时候,数目问题最易出现纷争。所以,有人想到解决的方式:将契约数字的核心内容,刻画在特定的竹板或木条上,如此原始的“契约”顺势而生。

图画记事是古人通过描摹事物的外貌来记录事物以传递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记事方式。较其他记事形式而言,这一形式向文字更加迈近一步。史料中“仓颉作书”的传说,其实就是描述了图画记事的造字之说。相传轩辕黄帝统一华夏后,出于时局的需要,轩辕帝令他的史官仓颉负责编创文字造福天下。起初仓颉并不得法,进展困难,后来从猎人那里大受启发,“观其脚蹄印则能分辨其鸟兽”,由此对自然万物形态细致观察并具象描摹,而后采用特征夸张化的手法,进行艺术化的概括提炼,最终以图画的形式编创出许多象形之字。当然,这一记载也有夸张之处。仓颉可能在造字的过程确实有重大贡献,但文字的创造不是单独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随着远古先民对自然事物的认知不断加深,日积月累发展所形成的文明产物。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它已经脱离了图形符号的局限,发展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了。甲骨文的发现与分布地带主要是今河南北部安阳市殷墟一带,是商代晚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此后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汉字不断变化和发展,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直至楷书,由最初较为烦琐的象形图画形态,简化到现在较抽象的形态。

由此可见,早在汉字形成之前,早期符号已经具备了识别、书写及传递的功能,这也为后来汉字的形象化和图形化打下了基础。汉字继承了图形符号的功能作用和象征意义,不断加深对自然事物的模仿与描摹。同时,人们描摹汉字的过程中,对文字的形象进行了美化与概括,使汉字的图形性表征更加明显,审美性进一步增强。

二、 汉字形体发展中的美观性

在演变过程中,汉字的字体形态和书写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变化。不同时期形成的汉字,都有其自身的造型魅力,反映了当时文化与艺术的风貌。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用利器刻画在坚硬的乌龟背壳及骨片上的文字,它所契刻的主要内容大部分与卜卦有关,所以也被叫作卜辞。甲骨文的造型风格特点是,笔道瘦硬挺拔、浑厚雄壮,展现了刻者运刀如笔的娴熟技能。初期笔画直而纤细,后期开始出现曲而粗壮的弧形笔画。整体造型遒劲有力,细而不轻,粗而不重,雄浑粗犷,精神盎然,古韵浓厚自成一体。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政策,对当时文字进行简化后形成的新的汉字字体。西周晚期逐渐普及的主流书写字体“大篆”是小篆的前身。在大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简化、改造、规范后,形成了系统性的小篆字体,并成为当时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小篆造型风格特点是笔画粗细匀称,清秀俊逸,古朴自然,结构匀称圆长,形态典雅柔美,笔锋圆转流畅,笔势有力飘逸,是一种非常优美且具古典特色的字体。

作为秦代的官方文字,小篆盛行至西汉末年,直到隶书的出现,小篆被取而代之,失去通用的地位。但小篆字体因其审美性和艺术性,此后依旧被历代书法大家所追捧,在书法创作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此外,因小篆的笔画独特,字体线条的粗细曲折可由书写者自由设定,因此在印章篆刻方面具有防伪作用,至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之前,印章的刻制一直在采用篆书。

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到汉代发展到鼎盛阶段,隶书艺术的最高成就也形成于两汉时期,直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汉代隶书的铭文碑刻与简册书。隶书由篆书演变而来,这一过程在学术界被称为“隶变”,标志着汉字在字体简化和书写形式笔画化方面迈入新的阶段,使汉字向抽象书写更进一步,是汉字发展的分水岭。隶书的形成与演变,主要是为了书写方便。在书写速度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其将小篆加以简化、概括,改变了篆书原有的曲折圆润的形态结构特征,将其匀圆的笔画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形态结构,使文字的书写变得便利而快速,外形横向宽扁,向左右两方伸展。造型风格特点是结构方正工整,笔画整齐且讲求波磔,直率随意,朴拙自然,横画有“蚕头燕尾”的形态美。南北朝以后,楷书的出现使文字更趋规范化,随之取代隶书成为当时汉字新的主流书写字体,但在书法方面,隶书因其笔画之美,仍然受到部分书法家的青睐。同时,在碑刻方面,对隶书字体的运用更为重视,尤其在清代以后,随着碑刻艺术复兴发展,当时一度兴起了对隶书字体的创新运用。

楷书是由隶书进一步简化而成的,其书写便捷性进一步提高,简化程度更强,横平竖直,造型笔画工整严谨。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是楷书盛行的朝代,尤其唐代,是楷书盛行的巅峰时期。从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楷书的各个笔画均有严格的法度,形体方正工整规范,笔法平稳,结构均衡,刚柔相济。严谨而又不失个性,极方便閱读,正是这些优点使楷书成为汉字书写中的标准字体之一。

三、汉字构造的寓意性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书写载体,也可以看作一本记录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通过不同汉字笔画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寓意。汉字的构造都是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和沉淀,集音、形、意于一体,是目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既表音又表意的文字。

汉字的构造方法与构造规律是在甲骨文的形成和广泛应用之后被归纳总结出来的。在东汉许慎所编的辞书《说文解字》中,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剖析,这部辞书也是我国的第一部字典。许慎总结出“六书”是汉字构造的基本原理,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一理论对研究汉字的音、形、义及对汉字图形的创造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象形字是从图画发展而来的,象形字的特点是以线条的形式描摹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可以让人在看到字的时候直接想到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事物。甲骨文中就有很大一部分字让人一看便懂。《甲骨文字之发见及其考释》一书中容庚是这样描述的:“羊角象其曲,鹿角象其歧,象象其长鼻,豕象其竭尾,犬象其修体,虎象其巨口,马象其丰尾长颅,兔象其长耳厥尾,虫象其博首宛身,鱼象其枝尾细鳞……”这一论述为汉字的象形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

指事字的主要特征是抽象,是一种用指代的象征符号来表示抽象概念的造字方法。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

会意字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图符拼合从而产生一个具有新意义的合体字,用来拼合的图符可以是象形的也可以是指事的。如门中加口为问,二木作林,三木成森等等。造字手法巧妙而生动。

形声字是采用形音组合的方法,形旁取义,声旁取音,二者组合而成一个新的汉字。例如形旁为水时,出现水旁的文字一般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水相关,如“江、河、湖、海、溪、流”等。声旁则用来表音。

转注字通常是一组字或一对字,它们之间是互训的关系,意思就是说一组对应的转注字可以相互解释。因为时间及地域的不同出现同字不同义的现象,或同义多字的现象,都是极为正常的。关于转注许慎给出的定义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是指一具有新的概念和含义的字可能是借用其他字来表达的,简言之,就是借用一字,去表达与其本义不同的意义。

进一步总结六书理论,可归结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手法。这一理论由之前的历代学者们提出并不断完善,最后经由许慎进一步概括和归纳,汇聚了几代人的智慧。

四、结语

汉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通过对汉字本源的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汉字的图形性是在早期的记事符号向系统文字发展的过程中,业已形成的。汉字本身与图画一脉相传,拥有着与生俱来的图形属性,并在之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留着这一属性。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楷书,其字体上的整体造型由最初具象的烦琐复杂发展至后来的抽象的简练概括,笔画形态由最初的弯曲随意发展至后来的平直规范,在保持图形性的同时,也对这一属性进行了不断优化,提升了汉字图形性的审美层次。汉字作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艺术文化瑰宝,在图形化艺术领域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优势,是其他任何图形元素或文化元素所不能替代的。

参考文献:

[1]许慧文,朱永明.图形化汉字感知、审美偏好与影响因素探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3,2(07):33-36.

[2]劉家辉.汉字图形化的情感表达[J].今古文创,2022(32):114-116.

[3]彭筱箐.论文字图形化中的汉字象形特征[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3):81-83.

[4]卢孙宝.汉字字形演变与视觉之美[J].收藏与投资,2021,12(08):138-142.

[5]陈莉.字境——汉字意境视觉表现形式探微[J].参花(下),2017(09):145.

(作者简介:盛云云,女,本科,山东工业技师学院,研究方向:印刷图文信息处理;潘晓倩,女,硕士研究生,山东工业技师学院,研究方向:包装设计)

(责任编辑 张云逸)

猜你喜欢

小篆记事楷书
《安徽记事》
记事中的“情节”
宋伯军小篆作品
楷书的笔势
楷书
小篆的结构练习(一)
小篆的四个特点
小篆的笔顺特点
记事
硬笔楷书3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