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创新运用
2024-01-19陈丽如
陈丽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的重要性,强调在安定之时也要思考潜在的风险,做到未雨绸缪。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全局性风险进行前瞻性思考和准备的一种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了多次阐述,指出应“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底线思维”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洞察世界趋势和国内外形势变化后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新方法。这一思维方式要求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要考虑到最坏的可能性,从而采取措施预防和应对可能的危机,保障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将底线思维融入教育体系,对提高教育的预见性和实效性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即“两张皮”现象,确保教育内容和方法与时俱进。通过这种思维,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面对复杂局势的分析和应对能力,增强其风险意识,进而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培养了有准备的人才。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底线思维的必要性
(一)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安全底线的需要
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下,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影响不断加剧,当今世界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调整的时候,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渗透影响,交流交融交锋异常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多变、斗争尖锐严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教育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西方意识形态正通过网络等手段,步步紧逼,从高校夺取青年,夺取话语权。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唯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守住意识形态的底线,保障正确的政治方向,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努力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二)当代高校学生自我成才的底线需要
新形势下,不仅教育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育对象也越来越多样。当下网络平台被广泛应用于学生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新时代大学生肩负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重任,但是存在辨别能力差、理论水平低、逻辑思维缺乏等问题,容易受到纷繁复杂的思想热点的影响和干扰,一些错误思想、有害信息的传播,极易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产生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想独立却感无力,想爱国却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是非难辨,“底线沦陷”的悲剧时有发生。大学生成才路上迫切需要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等的引领,也警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底线思维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是刻不容缓的。直面学生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引领学生在实现自我成才过程的“底线”原则,遵守最基本的社会规则“底线”和道德“底线”,在多元价值体系中选择崇高的政治理想,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恪守底线、满身正义的优异学生。
二、恪守“底线思维”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严把“政治关”,恪守政治“底线思维”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学生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使其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是党和国家所提倡的政治战略的宣传者和引领人,又是构建学生灵魂的设计师,这一重要的角色定位,使其不仅要具有踏实的专业基本知识,还要具有坚毅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在面临是非的时候,能够恪守科学的政治立场。
高校学生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恪守政治“底线思维”,在思想和行动上要起到表率作用。面对多元的文化体系,学生容易陷入其中,难分真伪,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保持清晰的思维,及时准确的引领学生坚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抵抗外来腐朽落后文化,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践行;教育工作者也需与社会发展的节奏相一致,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创新教学技巧;加强自己的前景预测能力,及时准确预测学生的思想变动,及时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其科学成长。恪守政治“底线思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职业的要求,又是与时俱进的基本条件。
(二)守好“道德关”,恪守道德“底线思维”
高校学生经过大学高等教育文化环境渲染,具备了较为广阔的眼界和视野,必将最终成为社会相应领域的有用之才,其中学生的道德水平高低在一定限度内代表了该领域甚至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的主要渠道。面对新时代格局中错综复杂甚至难辨善恶的道德观的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恪守正统道德“底线思维”,这不仅是社会、民族发展的客观需求,还是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的主观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恪守道德“底线思维”,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认知和行为至关重要,这也有助于激发他们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和实践。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展开交流的基础,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主动用道德的“底线思维”限制自己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面临经济诱惑时能够坚守底线。恪守道德“底线思维”,还可以从多层面多维度来提升,比如增强学生对于党、社会、民族和国家发展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学习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等。
(三)把好“法治关”,恪守法治“底线思维”
法治“底线思维”是要按照法治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多方材料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法治“底线思维”是薄弱甚至是欠缺的,对法治思维的培养和建立是不健全的。由于法治意识淡薄,对法律的认识度低,从而导致犯罪率上升,不懂得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必须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培育法治思维,让学生敬畏法律,恪守法治的底线,捍卫法律权威的同时在行动上能遵守法律,让当代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践行者。
(四)严抓“国家安全关”,恪守国家安全“底线思维”
高等教育机构是知识产生和思想交流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竞争的热点。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与社会发展及变化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因此,加强高校国家安全观教育,培育学生恪守国家安全的底线思维是极端重要的。当前,国家安全观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的。将国家安全观教育纳入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校内多部门联合,校外多机制配合,创新教育手段,逐步提高国家安全责任意识,科学引导学生恪守国家安全的底线。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顺利实现,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创新与完善高校思政工作体系至关重要,它旨在引导青年确立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的理解与信念,确保青年能够自信地继承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