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淮安市为例
2024-01-19李众
李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1]。”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独特的文化、别样的风土人情,地方文化资源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文化大国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义务,然而当前各高校针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结合度并不是很高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地方高校,大学生的文化内涵建设浮于表面,更深层次的文化体系建设没有付出实践,高校大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较为浅显,并没有融入日常生活当中。地方优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充分展示地方特色,贴近大学生的日常同时加深对地域的认同,更好的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地方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目前大学生对地方文化的感知程度不足,尤其是新时代00 后的大学生对于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对于高校所在地的文化更是较少了解研究,当代大学生更多的在意大学所在地的商业情况,互联网的冲击更使得大学生难以专注,信息量的充斥也难能让大学生辨别真假,文化冲击是巨大的,西方文化的输入更使得当代大学生难以辨清是非。疫情三年校园封控管理更使得在校大学生对于地方文化的认识少之又少。大学生青春有活力不断追求新鲜事物,这也就造成了大学生易冲动,易被利用等特点,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培养大学生深入思考、站稳立场、明辨是非尤为重要。因此,发挥地方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将地方文化资源运用到人才培养和文化强国战略上,是当下高效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考虑的问题。
地方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它是一个地方经过长期历史沉淀后形成的人民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情感表达的具体体现[2]。将地方优秀的文化资源充分运用到高校思政育人体系中,一方面有利于让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也能够不断提升高校大学生爱国、爱党、爱家乡的情怀,与此同时还能够促进高校对思政教育的改革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00 后大学生,更多的是对于流行文化的偏爱,对于国家形势政策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迷信权威,地方文化与当下00 后所追求的文化相比,其自身的创新性、娱乐性都有所欠缺,从而使得主流文化对学生的吸引甚微。比如00 后喜爱的“躺平文化”“丧文化”等充分彰显了年轻人的个性和独立,带有强大的情绪控制力和文化偏好,迎合了“00 后”大学生追求个性、贪图安逸的心理行为特点[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教育指向性,坚持立德树人教育准则,充分利用地方文化唤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思考从而来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形成,地方文化的精准融入,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学内容。
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影响着年轻一代大学生的发展,地方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将地方优秀的人物精神、道德品质、思想内涵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所在地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情节,同时也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培养了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素质推动文化传承和保护,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淮安地方文化资源现状
淮安位于江苏中北部,长期是州、郡、府、路的治所,是淮扬菜系的发源地,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历史上几度繁华,被誉为运河之都也被列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4]。京杭运河淮安段,在春秋时最早开凿,在历史上发挥着五大中心作用,即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粮食储备中心、淮北食盐集散中心、河道治理中心,蕴含着丰富的运河文化。淮扬菜之乡,淮剧、淮书、淮绣,包含多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例如周恩来故居、洪泽湖大堤、淮安府衙、苏皖边区政府旧址、文通塔、月塔等[5]。
淮安地区运河文化资源丰富,深化大运河文化内涵认知,把握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核,充分利用运河文化资源展现运河文化魅力。大运河是在农业文明技术条件之下人类创造力的例证,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决心与勇气。通过对大运河开凿缘由、工程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大运河蕴含着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执着信念,尊重规律、创新克难的创造精神,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文化态度,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智慧。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淮安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伟人周总理的故乡,同时在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等一群文化大家为淮安文化资源奠定了丰富的基础。
淮安丰富的文化资源给驻淮各高校提供了良好平台,借助地域特色发挥育人功能,展现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让当代大学生真正的生活在文化的氛围中,真正的做到文化自信,强国有我,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同时将地方文化传承发扬。
三、淮安市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
要发挥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最为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吃透”学生、创新工作方法,避免乏味、无趣、毫无生机的说教式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喜爱方式制定实施方案,并且要不断的推陈出新,形成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一)自上而下构建地方文化育人体系
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高校管理者应当充分意识到地方文化对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大学生考虑是否留在当地发展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在对大学生教育管理中要时刻利用地方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制定教育培养方案中应融入地方文化教育,将地方文化资源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例如,淮安市作为运河文化城市,可以将运河文化融入到课堂教育当中,利用情景式教学、实践式教学将运河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思想深深的融入到学生的意识当中。
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有效联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当地的大学生,来自天南海北的大学生能够有效的将地方文化传播开来,因此地方政府要密切与驻淮高校紧密交流,充分将地方文化融入驻淮高校。与此同时,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离不开地方文化,以淮安市的驻淮高校为例,高校的领导干部应该积极推动大学生参与地方文化的学习中,身边的文化更能够触动人也更能够教育人,校地充分合作共同为国家培养人才。
(二)丰富校园文化,营造文化氛围
淮安文化气息浓厚,拥有独特的人文品质。然而,驻淮高校在校园内对于本地文化的运用相对较少,驻淮高校校园环境多以绿化美化校园为主,在景观设计规划中缺少文化元素的运用,因此在校园内融入地方文化特色有益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增添文化气息,展现地方特色。校园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地方,因此高校校园环境是展现文化特色的最大亮点,通过景观规划环境设计将淮安市的地方文化融入到淮安市的高校内,打造小景建设文化长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真真切切感受淮安文化魅力,在生活中能够切身体会到文化的力量,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校园内打造漕运小景,营造创新克难,不畏艰苦的创造精神。建设红色文化小广场,以周总理为典型代表营造红色革命,不畏强敌的吃苦耐劳精神等等,许多文化因素都是可以用来加强大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更能够在无形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
开展地方特色文化巡演进校园,调动大学生融入其中的积极性。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年轻化个性化是他们的主题,近年来由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求明显增多,组织淮安文化社团进校园与大学生共同演绎淮安优秀文化,在互动中提升大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度,例如,通过淮剧演出让大学生真正了解淮剧,明白淮剧中的人文道理精神内涵。又如淮扬菜品鉴进校园,通过菜品的介绍,味道的品尝让大学生充分明白每道淮扬菜的菜名由来,所蕴含的意义,通过切身感知、感悟能够极大的帮助大学生提升对文化的认同感。
(三)优化教学方式,搭建学习平台
地方文化资源走进课堂。互联网时代传统灌输式教学显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全靠任课老师在讲台上的“独奏表演”逐渐不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喜欢的形式,快速了解,快速获取新的知识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之一,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通过地方文化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走进课堂,开设相关的课程配备专业的思政教师,优化课程教育方式,让淮安市的地方文化真正的融入到学生当中,互动交流,情景体验相结合让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改变学生的世界观能够真正的指导学生的行为规范。
提升思政教育教师队伍能力,开发教师交流学习平台。淮安市文化底蕴浓厚,要想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淮安市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能够影响自身的发展将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用于指引人生方向,必须具备一批素质要硬、政治要强、情怀要深的教师队伍,在课程中春风化雨融入淮安市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业要求,然而现在出现较多的现象往往是只教书不育人,只答疑不解惑,思政教育与文化知识不能较好的融入生搬硬套的强行植入效果并不是很好。在利用淮安市优秀文化资源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共情性,做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课堂上与社会上相结合。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与地方文化结合的问题之一,便是育人工作者自身对地方文化资源认知度不高,其原因之一是缺乏交流平台,不能形成有效共享。当下互联网自媒体传播形式丰富多彩,共享存储能力较强,驻淮高校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一个基于淮安市地方文化资源共享库其内容可以包括教学资源、课程培训、文化活动、公开课等等,各个学校都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借鉴,利用资源共享的形式将淮安市的地方文化资源深深根植于每个在淮老师的心中,通过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不断开辟新的赛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育人渠道。
多渠道全方位学习,搭建完善线上平台拓宽学习方式。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利用的好可以极大限度的发挥它的育人作用,新时代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追求近乎狂热,手机不离手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认知获取大多从网上获得,互联网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周恩来总理说过:“谁掌握年轻人,谁就掌握未来”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好遵循好大学生心理接受的规律,驻淮高校可以利用淮安市地方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将相关内容推送给学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他希望新媒体“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展现正能量”[6]。通过将淮安市地方传统文化构建成大学生喜欢的形式采取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方式进行宣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选取淮安市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编写成有温度的文章、有灵魂的故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孝悌仁义理智信、革命故事、淮安著名人物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推送给学生,让大学生更能够愿意接受和学习,在无形中将淮安市的文化植入到当地的大学生心目中。
四、结语
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性且具有创新性,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进而创造出来的是宝贵精神及物质财富,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吸收了地方的养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和育人精神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是地方高校育人工作者最直接的教育资源。淮安作为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在漫长而沧桑的岁月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地方文化特色显著,内容丰厚,研究利用淮安市地方文化资源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当下,探讨研究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中结合淮安市地方文化资源的研究更为少见,随着时间推移淮安市地方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在淮高校育人工作者应当深层次开发利用优秀的地方育人资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丰富和创新,使得在淮高校的大学生对淮安市的优秀文化精神更加的认同并且不断地延续,真正的成为以后人生发展的指路明灯,使得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挥在工作岗位上把自己的人生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紧密的结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