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养成路径

2024-01-19张晓倩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3年11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张晓倩

(南通市海门第一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1)

新高中历史教材采用“大时序、小专题、点线面”相结合的编排方式,通过多维展示历史学科知识的发展脉络,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功能创造良好条件。《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家国一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家国情怀也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部分,“国”是由无数个“家”构成,爱“国”就是爱“家”。只有做到“家国一体”,国家强盛、民族自强,才能实现“家”的和谐与美好愿景。目前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历史知识点的识记、背诵仍是教学重点任务,对高中生家国情怀的培养重视不足。因此,要确立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将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教育衔接起来,让高中生树立起保家卫国信念,担负起建设富强国家、振兴民族的重任,要勤奋学习,努力上进,富有家国情怀。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

家国情怀从内涵上体现了一个人对家庭、对国家的信任、认同与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体表现上,家国情怀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家庭和睦。家庭成员之间要友爱、尊重,朋友之间要诚信、宽容。二是由小家上升到大国高度,体现民族融合,文化相通,兼容并蓄,胸怀天下。三是树立报国之心,勇挑重担,增强民族自信与自豪感。

(一)正确的国家观

学习历史要端正国家观。国家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强调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中坚力量。在面对历史事件、问题时,高中生要学会用唯物史观评判历史人物、解读历史事件,懂得辩证与扬弃,同时,做到客观认识我国国情。学习中国史,要让学生认识、了解中国的“前世今生”,了解悠久的文化历史,有过荣光,也有过屈辱。要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了解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让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情感,从中国的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每个高中生都要树立社会责任感,将自我命运与祖国命运相统一,为国奋斗,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安全。

(二)正确的民族观

民族观体现了一个人对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我国是多民族国家,高中生要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到各民族同胞相互尊重、友好往来,共建“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要坚决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要珍视民族团结,要相互包容。中华文明灿烂的历史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梦想。高中生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无论民族大小、发展水平高低,都要做到各民族人民共同繁荣与共同进步。高中生要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认识到狭隘的民族主义对中国和谐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每个民族都要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尊重各民族文化,用勤劳、智慧共建美好家园。高中生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三)正确的文化观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璀璨的文化。2013 年11 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在孔子研究院发表了重要讲话,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了解近代中国革命斗争史,体会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和连续性。世界是多元的,文化也是多样的,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谐相处。运用正确的文化观,客观地认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树立全球视野,尊重不同文化下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吸取不同文化的特点,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学习历史,既要认识历史知识,也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中生应从历史中提高人文素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坚持“四个自信”,尤其是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教师要帮助学生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必由之路”的根基。教师也要立足高中学情,从人类发展史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与人生信念。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原则

高中历史课程中,对家国情怀的渗透要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追求,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情感教育,让学生认识、体验社会责任和道德操守。总体而言,在落实家国情怀的实践中,要注重以下四项原则:

(一)统一性原则

从学科特点来看,在讲解历史文化知识时,要强调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一些教师忽视了家国情怀的意义和价值,未能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认知、道德观念的培养,一味地强调记忆、背诵历史知识点,降低了历史学科的人文效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家国情怀的融入,筛选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比如,在探讨两次“鸦片战争”时,对于西方入侵中国的原因,一些西方论点存在错误,偏离事实真相,教师要给予澄清和明确。通过拓展《南京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等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不平等条约的条文内容,再结合林则徐等人的奏疏、陈天华的《警世钟》等,对照英国政府相关会议记录、档案史料,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解析西方侵略者的真实面貌,进而认识到英国侵略者强取豪夺的丑恶行径,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渐进性原则

《礼记·学记》有云:“杂施而不孙,则乱坏而不修。”在学习知识、习得素养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教师在历史家国情怀的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知识、学情实际,对教学设计进行合理优化,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帮助学生领会历史知识。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等是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任务,从认识家乡、民族、国家、社会层面,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爱家、爱国热情,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由衷的价值认同感。比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教学目标设定如下: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所做的努力,从艰辛和不易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探讨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促进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事实。由此,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革命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奋斗的志向。

(三)启发性原则

《论语》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作用,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善用时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历史课堂上,家国情怀的教育要抓住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以情感人。比如,在学习“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时,关于“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呈现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设置问题如下: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是什么,结果又如何?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造成哪些影响?从该事件中,会获得哪些教训?学生通过阅读八国联军侵华的事实、原因,再对比相关影视剧作品、视频史料,能自发获得家国情怀,深化家国情感。再如,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可以从探究事件发生的原因入手,清政府腐败衰弱,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在中国战败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从历史事件中,启发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

(一)拓展课内外资源,挖掘家国情怀教学素材

家国情怀的教育,离不开丰富的素材资源。教师要做好课内外相关史料的整理,既要立足教材,又要引入学科史料、影视剧作品及其他相关学科资源,让家国情怀教育可见、可感。一方面,要重视对课本内家国情怀素材的挖掘。教材是历史教学的核心素材,教师要立足教材,挖掘有价值的育人资源。新教材包括《中外历史纲要》《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文化交流与传播》《经济与社会生活》等内容,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在学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时,围绕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教师可以设置:出示《元稹集》中《白氏长庆集序》,让学生了解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文学艺术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在唐朝,白居易、元稹等著名诗人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再如,北魏的龙门石刻《杨大眼造像记》、王羲之的《姨母帖》、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怀素的《自叙帖》等。丰盈的素材,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另一方面,要注重影视作品资源及其他学科资源的促进作用。教师要依托历史教学需要,将相关影视作品引入课堂,让学生从真实、客观的作品中体认家国情怀。优秀影视作品精心编排的台词、场景和音乐,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共情,让家国情怀教育寓教于乐。

(二)运用多种教法,升华学生家国情怀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对教法的选择要灵活。讲授法、谈话法、情境法、项目法等,都能提升家国情怀的教学成效。在学习“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时,以“卢沟桥事变”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结合相关史料,分析日本侵华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最后,对比相关史实,从德国、日本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和做法中,再一次巩固学生的家国情怀。谈话法的运用,体现在问题的精心设计上。教师借助问题链的导入,由事件提炼话题,由话题引领学生参与讨论与感悟,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观点,给予点拨与启发。比如,探讨“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对中国国际影响力有何作用?教师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入手,提出五项原则,引入“求同存异”方针。随着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彰显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让学生从中学习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内容。

(三)拓展地方文化资源,拓宽家国情怀教育

一些教师固封于历史这一学科,未能将书本知识与现实连接起来,导致家国情怀教育效果不理想。教师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地位,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拓展到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深情大爱。由家风激发学生对家庭的认同与热爱;再由家到国,由历史学科与语文、政治等学科的联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世界观。比如,在学习“全民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对于“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意义”的解读,教师可以联系地方史料,渗透本地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家乡的抗日英雄、抗日故事,从身边的抗日资料中,深切感受抗日战争的重要意义。

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门学科,也是最复杂、最多样的一种科学。”高中历史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历史学科知识的统合与关联,围绕家国情怀,优化课程教学重难点,从理论与实践中,做好各类素材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教师要围绕家国情怀展开教研,通过课程示范、观摩与交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在启发、引导、熏陶中激发学生的家国意识,提升高中历史学科育人质量。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略谈“家国情怀”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