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

2024-01-19原旭辉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3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法治道德

原旭辉

(长春宽城区实验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教育的重要分支,积极道德教育是当前国内德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德育观念和积极心理品质等内容进行结合,以肯定和挖掘学生的道德品质及健康成长为教育落脚点,建构学生积极心理人格品质的育人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国家规定的学生品德和法制教育的核心课程,积极心理学对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新课标立德树人教学改革目标。在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学生的积极面和积极品质外,还要唤醒学生内在的德行养成长效力量,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诉求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纳入学业质量标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伴随着时代进步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更加突出。

(一)夯实良好品德的道德基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小学生为对象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兼顾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特点,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素质、健康向上生活态度和积极探索精神活动的综合科目,是小学生获得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载体。在全面实施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改革要呼应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积极承担起小学生道德品质提升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小学生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识,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文明建设培养新生代力量。

(二)培养理想人格的道德品质

在新课改思想指导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将道德教育工作融入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和立志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小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和社会感知能力,教师可通过实践活动教学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和反思自己的品德养成动力,切实感受生活给身心健康成长带来的喜悦感。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感知和体验感,通过生活化教育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的密切关联,最终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

(三)奠定适应未来的道德人格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三大特点:第一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课程教学内容取材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适应社会生活。第二是课程的开放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基于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凡是对小学生有意义的题材都是课程教学的内容,无论课内的还是课外的,都是鲜活的教学素材,教学注重多样性和真实的生活体验。第三是活动性。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要以主题内容展开,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进行求知,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道德素养,为小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对小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课程教学成效的提升。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伴随“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小学教师也在不断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习压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的内容。但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会让小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课程内容不重要,无非是给老人让座、帮扶幼小等,学习难度与重要程度无法与数语外相提并论,因此对课堂教学兴趣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学生缺乏主动实践意识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不是机械性死记硬背的内容。学生要通过文字内容的学习,在社会生活中实践和反思相关规则和要求,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示自己的思想态度和道德品质。然而,部分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要求存在思维意识的误区,认为只要在理论上掌握课程学习内容就可以了,很少将其运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了理论和实践不一致的现象,这就很难实现德育工作的生活化实践,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家校合作有待提升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有效补充,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联手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保驾护航。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间的配合还不默契,教师只负责学生的学校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关注较少。与此同时,学生家长将孩子的教育工作全部寄托在教师身上,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工作关注程度不够,也很少和教师探讨家校共育的话题,制约了家校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提升和积极健康心理培养中的价值发挥。

三、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

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课程,具有特殊的学科特点,教材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健康心理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积极落实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切实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一)用爱国情怀消解认知困惑

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最终产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会发出各种疑惑的观点。道德与法治教师这时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疑惑,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摒弃负面情绪,激发积极情感。在虚拟化时代背景下,网络热点问题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师对网上不同的声音要及时疏导,组织学生就相关话题进行讨论,融入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绪管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情绪的感染性和相通性,从而明白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学会管控好个人情绪。针对网上的不同言论,小学生可能会出现认知困惑,这样的情况对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工作十分不利。因此,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意识到负面言论属于情绪失控的范畴,要学会控制个人情绪,并可针对负面言论进行思考,及时调整个人情绪,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爱国主义情怀。

(二)通过学校活动培养集体观念

积极心理学认为,环境对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并可通过学生和社会的接触形成一种稳定的群体心理和行为规范。学校是一个集体组织,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独生子女相对较多,很多学生缺乏集体意识和沟通社交能力,不愿意进行集体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和行为准则,这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将教学内容与学校活动相结合,比如:在进行校园卫生和环境主题的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大扫除和班级板报设计等内容,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归属感,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建设工作中,在小学生心中撒下集体荣誉感的种子,引导学生认识个人在集体组织中的独有价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能融入到集体生活的建设中,通过环境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塑造。

(三)参与社会实践根植社会责任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人素质需要纳入到整个社会行为规范中进行考查,注重个人的体验和行为准则养成间的关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为中华民族建设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课程教学的必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比如:在遵纪守法主题教育版块,教师可以联系当地的交通部门进行小学生实践活动,让小学生观看因违章引发的交通事故,做家庭交通安全员,时刻提醒父母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通过身体力行的交通岗位观察和反思交通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将遵纪守法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实践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单纯的课堂理论说教不一定能实现触及心灵的教育目标,而社会实践教育则能让小学生在可知可感的环境中意识到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思维观。

(四)亲子互动养成健康人格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重要因素。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意识,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教师和家长要重视家校合作教育,定期进行沟通,合理安排亲子作业,改善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计划进度,教师每学期最少要组织两次亲子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参与学生的教育成长,呼吁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倾听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真实感受,从而为孩子的教育和正确陪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亲子互动,学生能了解到父母的付出,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并与父母正确相处。亲子互动可以为家长和孩子搭建相互了解和彼此欣赏的平台,这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强调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和社会经验出发进行健康心理教育工作,力求通过教学工作实现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生存技能的发展。教师要全面贯彻新课标教学要求,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更新课程教学内容,通过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设计,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目标,引导小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认知和健康的心理情感,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