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城保护实践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

2024-01-18杨艺宁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

摘 要:大同曾作为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和明清重镇,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2008年时任大同市市长的耿彦波提出“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色;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古城保护思路,自此大同开启了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大同古城保护的持续推进改变了其原有的产业结构、城市面貌和经济发展方式,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大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关键词:大同;古城保护;文化旅游产业

山西省以能源产业和重工业发展为主,其第二大城市大同拥有“煤都”的称号,煤矿资源丰富,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便利的条件。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名列其中,然而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的大同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间,文化旅游产业停滞不前。近十几年来,全国多省市复建古城形成热潮,多地的百亿造城计划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大同市委、市政府作出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随着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工作的推进,大量古城内的原住民外迁,引发了众多社会舆论。同时国家对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了大同的产业转型,可以说大同站在了十分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

一、大同古城的历史发展变迁

秦统一全国后设立郡县制,全国设三十六郡,大同隶属雁门郡和代郡,称平城,城址位于御河以东(今古城东南方向)。至魏晋南北朝前,大同的城市格局未发生较大的变化。北魏迁都平城,平城城址从东北向西南迁移,位置大体上与今古城址一致。作为北魏首都的平城,在几十年的建设中成为北方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都城由宫城、外城和郭城组成。宫城位于北侧,内有包括东、西两宫的平城宫,四周筑有十二城门。城内中轴对称,有明确的功能分区。随着人口聚集,逐渐形成郭城,郭城为百姓居住地。至隋唐时期,大同称云州,此时大同更多作为军事基地,与北魏时期的建制相比未有明显变化。辽金时期大同为陪都,改称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与北魏时期的城址位置相比无变化。在金代直至明朝之前,大同没有出现较大的城市建设。明朝时期大同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九边重镇之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大同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在辽、金、元的夯土城墙基础上以砖石增筑城墙,设四门——和阳门、永泰门、清远门和武定门,且城门外设立瓮城、吊桥和城壕,城内以四牌楼为中心,形成十字形城市结构。为加强防卫,还在城外修建了东、南、北三座小城。此为1840年以前的大同城市格局。

二、古城整体修复实践概述

(一)古城改造背景

大同煤田以优质的动力煤著称,煤炭资源丰富,便于其发展重工业。“一五”期间,大同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八大工业城市之一,产业发展以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为主,形成了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1950年针对北京古城展开保护工作时,站在城市整体规划的角度提出了古城保护思想,但限于当时的条件,该思想无法实施。大同的古城保护决策受梁思成的影响颇深。时任大同市市长的耿彦波将自己的理解融入了梁思成的古城保护思想中,提出了“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色;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规划思路。在王家大院、榆次老城等建筑修复工作中不断完善他的理论体系。对于大同古城修复的探索和实践历史名城故都保护与复兴之路,可概括为“六个基本走向”:走向古城保护,走向整体保护,走向两全其美,走向修旧如故,走向产业创新和走向特色张扬。这是较全面完整的古城保护思想,且在保护的过程中,文物受损修复与民生问题同时推进。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公布了三批共13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十多年来,我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不论是制度还是理念上,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各地针对自身的规划研究工作也在持续推进。

(二)改造的规划及调整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了大同市制定的《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为指引当地古城保护,提出了五个重点保护区。20世纪大同呈现旧城与口泉区“一主一副”的城市空间结构,在新一版的总体规划中开创性地提出发展御东新区,疏解城区的城市职能与人口,力图形成“一主两副,扇形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该规划延续了西南斜向路网状态,向西以四条干道连接口泉区,向东跨御河建设五条干道以连接御东新区。城区主要的职能定位为居住和历史保护,发展旅游业,御东新区定位为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口泉区为工业生产区。

随后又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例如《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确定了20多个修复项目及时间节点,古城保护采取先易后难的原则开展,《大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9)对上一版的保护规划进行了合理的调整,这些文件都对大同古城的分批修复提供了指导。另外,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努力将大同打造成为晋冀蒙交汇的中心城市,促进大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017年将《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在古城修复基本完成的背景下进行了修改,以适应新的城市发展要求。2006年之后的规划都着重协调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引发了大量的关注与讨论,但是基本上完成了城市的转型发展,大同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三)实践的主要修复成果

在二十多项历史文化遗产的分批修复中,本文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华严寺、明代城墙和传统四合院,对其变化和建设成果展开叙述。

华严寺始建于辽代,历史上被摧毁多次并重建。公元1648年遭遇战火,仅存上寺的大雄宝殿和下寺的薄伽教藏殿,随后陆续修复。2008年古城保护启动前,华严寺三面被其他建筑占用,寺庙建筑缺失,上寺和下寺分开,丧失了完整性。保护工作启动后,对寺庙范围内的建筑进行拆除,重建了山门、普光明殿、华严宝塔等建筑。其中华严宝塔采用辽金建造手法,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宝塔下部是由100吨纯铜打造的存放舍利的铜制地宫。2014年,华严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华严寺是完整的建筑体,总占地面积6.6公顷,面积将近修复前的四倍,修复后的环境有明显改善。同时在寺外修建了华严寺广场,整个华严寺景区气势宏大,成了一个独立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大同在历史上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为城市主要功能,如今城墙的防御功能已不再被需要。在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大同的城墙阻碍交通和经济发展问题凸显,且20世纪对历史遗迹保护理念匮乏,导致部分城墙被拆除,城墙砖被移作其他建筑使用,大同古城墙变成了夯土城墙。到了2008年,大同古城墙仅剩原有长度的三分之一,南城墙相对较完整,西城墙损毁最为严重。根据修复“先易后难”的原则,按照东—南—北—西的顺序对城墙进行施工。2008年3月东城墙启动修复,至2012年11月北城墙竣工,三面城墙修复完毕。西城墙由于施工难度较大,直至2016年才完成合拢。城墙周长约7.24公里。另外,复建了瓮城、月城等城墙组成部分,城墙内修复了四牌楼、钟楼、代王府等众多古建筑,还在城墙外修建了护城河和广场,至此大同古城墙修复工作完成,其终于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城墙内侧交通实行单行道,进出分在不同城门,城内街道形成“田”字结构,城墙内交通升级建设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

古城的四合院主要集中在东半城,对四合院的修建采用“拆除重建”的方式。大部分传统四合院在古城保护项目启动后被拆除,目前大部分都处在施工中。在修复四合院的过程中,居住类设施占地面积逐年下降,原住居民向城墙外疏解。大同古城四合院的修复采用的是规模化的修建手段,未能还原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三、古城保护、文化旅游产业和地方经济崛起

(一)以特色古城为亮点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山西大同历史悠久,坐拥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想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步就要对古城进行保护。然而对古城的保护和利用不是单纯以修复古城为目的,还要将历史文化传承作为每一代人的目标。我们要将灿烂的历史文化保护并且传承下去,让大同再次在中国大地上璀璨呈现,这样古城保护就有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于文化的追求日益凸显,旅游业发展观念也在发生转变。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崛起,带动了地方经济和基础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地域竞争力,越来越成为各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大同的文化旅游产业正是依托于其独有的多民族融合性的历史文化遗产,迅速发展成为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且周边城市不可简单复刻的特色文化产业。在接下来发展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地方特色的发掘,避免与周边旅游城市出现同质化问题,全力打造大同旅游特色IP。

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有所异同,要平衡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二者的关系。古城的修复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古城保护不当就会损失文化旅游价值。因此,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会使当地越来越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这样古城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才能齐头并进。

(二)大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1.旅游景点增多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都城再到明清重镇,大同一直拥有不凡的城市魅力。文化旅游资源是支撑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基础,古城保护工作修复了古城墙、华严寺、善化寺、钟楼、云冈石窟等一系列的历史古迹。大同文物保护单位众多,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来宝、北路梆子、耍孩儿、剪纸等也极具特色。大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遗产,例如:各种古建筑、宗教文化——善化寺、华严寺、悬空寺等;边塞特色——古城墙、古堡等;红色文化——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等;地方特色产业——晋华宫煤矿井下旅游项目等。这些都给大同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旅游地理位置优越也是推动大同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同位于晋冀蒙三省交界处,吸引了华北地区的众多旅客,其还与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城市距离较近,吸引了一些有较高消费能力的游客来访。同时,大同拥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夏季凉爽,适合避暑,冬季寒冷,有冰雪景观。

2.基础交通改善

大同的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交通环境明显改善,还完成了机场扩建,包大、大西、大张等高铁也陆续建成,外部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该城市内部道路拓宽,高架桥兴建完成,城市交通便捷。另外,该市内拥有重点景区63处,高品质的酒店数量也逐渐增多,游客接待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城市绿化、停车场、公园、人造湖增多,這有利于推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3.客流量持续稳定增加

如今,大同形成了以古城墙、北岳恒山和云冈石窟为三大核心景区的旅游发展格局,又有方特欢乐世界、温泉和黄花种植基地三大休闲娱乐景点,且旅游资源在全市分布较为均匀。据统计,大同在2010年接待国内外旅客1 390万人次,之后的几年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的增速,大同作为旅游城市的知名度逐年提升。2023年春节假期,民俗展示和冰雪文化使大同迎来了旅游高峰,全市接待游客166.65万人次,创收4.43亿元。大同的古城保护真正改变了该城市的面貌和产业发展格局。

(三)文旅产业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一个地区的文旅产业建设往往滞后于发展成果的呈现。以灵石县开发的王家大院为例,其在开始建设的时候经济效应并不显著,随着景区的开发与宣传逐渐成熟,其不仅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知名度持续提升,来访的游客数量逐年攀升,仅门票收入便超过3 000万元,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站在同样维度看当前大同的文旅产业发展,可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急迫性。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在下一阶段将自身文化IP形象大力推广出去,充分利用自身文化+地缘优势,吸引更多来自周边省份甚至全国、全球范围游客的目光,进一步带动当地交通、餐饮、民宿、文创、自媒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加强专业人才招聘与培训,促进古城的专业管理与规划,让大同古城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延续古城旅游业发展较为成功的古城灯会、元宵花车、打铁花等特色活动,传承当地特色文化,增强游览过程中的趣味性和体验感,让游客感受异地风情,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另外,大同的文化旅游业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品质,铸造大同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文旅新起点。

参考文献:

[1]耿彦波.勇立潮头筑丰碑[N].中国企业报,2008-07-24(8).

[2]耿彦波.名城古都保护复兴之路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23.

[3]郭琳君.“大同模式”的争议与荣光:耿彦波谈古城保护和经营城市[J].西部大开发,2013(1-2):126-129.

[4]人民网.山西大同华严寺还原木塔,打造全国唯一纯铜地宫[EB/OL].(2011-10-01)[2023-10-01].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36657/15801791.html.

作者简介:

杨艺宁,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旅游产业
伊春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研究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集群风险治理研究
产业融合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探讨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集群风险生成机理研究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新常态下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加快阿尔山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东营市文化旅游产业无形资产发展研究
互联网经济发展对相关产业的影响研究论述
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