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2024-01-18张酉酉
摘 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建设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美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参与式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创新理念,强调城市公共建设和公众参与相结合。随着我国城市的更新和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需求呈现出更个性化的特征,将参与式公共艺术应用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已经成为建设和改造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方向。梳理参与式公共艺术的发展背景与发展历史,研究参与式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参与式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的有效应用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参与式;公共艺术;城市公共空间
参与式公共艺术通过引导公众进行广泛参与,将艺术、社区、公共空间进行紧密连接,调动公共群体的创造力与参与积极性,形成群众与公共艺术之间的有效互动,有效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价值。近年来,参与式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不仅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艺术体验感,还增强了城市空间规划和设计的创新性。将参与式公共艺术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以绘画、雕塑等多样化的艺术创作方式,或表演、影像等新媒體艺术进行创造,有利于引导公众参与艺术作品的创作,加强公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进而提高城市的文化品质,强化城市的凝聚力。同时还能推动城市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激发公众对社会议题的关注与讨论,有效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因此,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应用参与式公共艺术,能够促进参与式公共艺术及城市社区的持续发展,对城市未来建设起到关键作用。
一、参与式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的发展
参与式公共艺术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参与式公共艺术要求社会大众共同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重视民众的主体意识。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形式上来看,参与式公共艺术重视公共场域中艺术家与建设人员共同完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群众不仅是艺术的观赏者,也是参与者,艺术家不仅是公共艺术作品的完成者,也是建设者,实现了艺术家、作品、观众等之间的统一协调[1]。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内容上看,参与式公共艺术往往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城市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上。
参与式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发展研究从20世纪初开始。20世纪10年代,写实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艺术家向观众展示艺术作品,观众的角色为观赏者,并没有作为参与者完成艺术作品。1917年杜尚的作品《泉》标志着后现代艺术的出现。“现代艺术之父”塞尚强调色彩和物品之间的有效结合,追求艺术作品造型的意象和本质。这一现代艺术的出现首次肯定了观众的力量,表明观众在艺术作品中的参与和理解对于作品价值的重要性,推动艺术成品由雕塑、绘画、音乐、诗歌等形式转变为不可预见的多元表现形式,进一步实现了艺术作品形式的多样化。随后出现了达达主义、未来主义、实验艺术等艺术观念,进一步促使艺术表现形式突破传统展览地点的限制,形成集表演、日常行为和视觉艺术为一体的大中型艺术参与事件。
二、参与式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应用意义
(一)进一步强化城市公共空间的交流感
广大民众对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具有较高要求,城市建设者应该从多方面思考公共艺术和群众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从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出发进行艺术作品形式的表现与审美主流的主导。例如,1990年苏珊·蕾西(Suzanne Lacy)提出新型公共艺术需要将公共议题作为作品的导向,重视民众在作品创造中的参与,强调形成符合公共论述的艺术作品,符合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这一观点和参与式公共艺术之间存在较大的相似点,都是强调应该从公共的利益出发,引导广大群众的参与,以满足大众对文化的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及治理的民主化[2]。将参与式公共艺术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主动、自发地参与公共艺术的建设。和传统的公共艺术设计相比,参与式公共艺术以其独有的亲和力,进一步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感官上的优化,为公众按照自身的想法和创作意愿与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交互,以艺术化的形式表达自身的权益提供机会,进一步强化公众的话语权。此外,参与式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相结合,还能实现城市公众之间的有效互动,增添城市公共空间的交流感,促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视觉美
参与式公共艺术本身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在公共空间中进行艺术创作。因此,参与式公共艺术具有一定的艺术特征,能有效强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视觉美感。同时,参与式公共艺术可以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城市内建筑景观及相关构成要素的价值和人文内涵,使其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其他要素和谐相处。即参与式公共艺术能在不破坏,甚至不改变城市原有空间的使用及表现功能的前提下对城市空间进行优化,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具有抽象和夸张性质的传统公共艺术作品,往往无法将其本身的内涵和价值观念直接传达给公众,尽管部分写实雕塑作品能直接将表达的内容展示在公众面前,但传达的方式过于直白,不具备内涵价值。将参与式公共艺术应用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有利于公众深入理解作品传递的价值和观念,在与作品进行互动的同时深入感受作品表达的内涵,进而实现公众精神上的满足。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公众能在接触参与式公共艺术的过程中发现和感受其中美好的价值,优化自身的审美素养,强化对美的直观感受,进而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营造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观,进一步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及人文内涵。
三、参与式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应用途径
(一)通过公众参与构建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的公众艺术建设目的是打造具有一定艺术和审美价值的公共环境,包括空间环境、实体环境、视觉环境、文化环境等,是城市公共艺术创作和表达的重要条件,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城市的艺术表达形式。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艺术建设,首先需要保证各种公共艺术形态与城市原本的环境相契合;其次还需要考虑到城市功能认知等方面的因素,主动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环境,保证公众可以直接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进行和谐交互。这体现了参与式公共艺术的公众参与性质[3]。
例如我国华南农业大学和广州美术学院共同发起的城市公共空间参与式艺术建设项目“战术种植项目”。这一项目来源于战术城市主义,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围绕社区种植,实现了线上线下共同进行的具有研究性质的种植实践和种植教学。“战术种植项目”的推广,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社区去中心化自发种植行为的发展,实现了城市公共空间和居民社区生活间的有效联系。又比如我国广州的“上阳台”城市公共空间参与式艺术建设项目,打造了具有强烈民间生活气息的集体参与共治空间[4]。在城市居民社区内围绕“联合”这一主题,建立社区年轻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工作,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动,如大饭台、缝纫机开放周、建设社区等,形成新的公众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为各行各业、性格各异的民众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总之,通过公众参与构建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需要艺术设计者深入分析公众的习惯及思想特征,科学组织和建立运营机制,促使参与式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的持续发展。
(二)调动公众对城市空间艺术作品的兴趣
对于公众来讲,积极参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个人的身体感官、习惯以及大脑思维方式有着较大的关联性。同時大脑也能结合思维感官和外界运动等现象,感知外部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心态变化。也就是说,公众对外部某一问题进行思考前,必须具备参与思考的思想和身体条件。公众对事物的认知、判断、思想、表达,以及进行艺术创作活动、艺术参与活动、艺术感知活动等都是身体和大脑认知的综合,对艺术概念的理解和感知也是自身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再次激活和感悟。身体是公共空间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媒介,是直接参与艺术作品感知,诱发大脑思维、情绪等的重要感知条件。
公众的运动系统在艺术认知中具有重要作用。参与式公众艺术家要想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化,增加作品中听觉、嗅觉、视觉等多方面的信息来源,必须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为公众设计一定的认知入口[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参与式公共艺术提供了更多创新和发展的渠道,能够促使艺术家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应用参与式公共艺术理念,发掘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和表现手段,激发公众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感悟和参与兴趣,促使公众从多方面解读艺术作品,提高作品的文化传播价值和感召能力。
例如深圳的艺术团体“握手302”对深圳白石洲这一城中村进行参与式公共艺术创作,先后组织了“白石洲寻声漫游”“隐于城”“和未来握手”等公共艺术项目,旨在鼓励公众参与艺术作品创作,激发公众的艺术创造力和参与积极性,引导人们在交流表达中为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深入挖掘地域历史人文线索,建立文化叙事架构,引导公众参与公共叙事的填入。
(三)通过参与体验激发公众的共鸣
城市公共空间汇集了人群、物资、信息以及多元的文化,形成了城市独特的文化节奏与积累。参与式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的应用,能有效整合城市文化资源,引起不同职业和生长背景人群的思想共鸣,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为城市公众提供良好的个体归属感。尽管受到公众个体认知和体验差异性的影响,但整体来讲城市公众能在参与城市公众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响应城市建设的生理和心理号召,建立共同的体验机制,形成对城市文化的普遍认同感和文化记忆。因此,艺术家利用参与式公共艺术理念建设城市公共空间时,应深入观察和研究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城市公众的人文特征,从中提炼出科学的主题内容,同时巧妙融合参与式公共艺术背景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构建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机制和结构[6]。
例如,将参与式公共艺术应用于城市地铁空间的建设中,首先需分清地铁空间的作用。地铁空间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对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地铁空间只具备承担公共日常出行等功能,不重视公共空间的艺术价值。随着近年来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参与式理念下的城市地铁空间成为公众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艺术家应积极寻求公众参与理念下的公共艺术创作,实现其与城市公众之间的直接对话[7]。在实际的地铁空间创作中,城市公共空间应该从直接或间接的角度引导公众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对话,邀请公众在艺术作品创作的不同阶段发挥创意,进一步推动城市地铁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参与式公共艺术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中,充分利用地铁的公共空间资源,引导公众参与艺术,实现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积极寻求和多方的合作,引导公众、艺术家、高校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参与艺术创作,进而促使当地文化的连接与发展,强化本地城市居民对文化的认同感,深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内涵。
四、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城市文化与艺术之间的融合。参与式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实践,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方向,能从整体上提高城市的文化品质,强化社区的凝聚力,进一步推动城市的更新和发展,深化城市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参与式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应用模式都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公众相连的有效途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往往需要与城市公众、政府部门、民间组织以及教育机构等之间开展密切的合作。在此应用过程中,艺术家与公众的角色都存在变化性,需要综合考虑公众参与的意识启发及城市发展背景等问题,进而保证参与式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的持续应用。
参考文献:
[1]温洋,赵佳琦,贺海波.社区美育:型公共艺术在城市微更新中的作用[J].建筑与文化,2023(1):108-110.
[2]陈刚,毛雅丹.生态观念下参与式公共艺术研究[J].艺术工作,2022(5):37-41.
[3]孙磊.基于城市微更新的社区公共艺术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22.
[4]谌帜.参与式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兴起及其动因[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
[5]任倢.用艺术回应新兴的社会问题:参与式公共艺术的兴起和延展[J].公共艺术,2021(3):14-23.
[6]汪芷萱.公共艺术中参与互动方式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9.
[7]齐宇鑫.公共艺术在城市商业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张酉酉,硕士,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建筑室内设计。